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另眼看和珅
内容
编辑推荐

全新观点,最宽视角,图文并茂,语言幽默,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去伪存真,吴越先生所著的《另眼看和珅》讲述第一大贪官的传奇人生!

本书的特点,第一是观点独到,看问题的方法独特;第二是不对和珅作全面介绍,而是就争论最多的问题发表个人见解,不说则已,要说就说透说详细;第三是知识面广,文化含量丰富,文中详细介绍故事的历史背景,举凡年代、官职、建制、称谓等等,都有详细说明,既是一本读书笔记,也是一本普及清史知识的书。

内容推荐

《另眼看和珅》是吴越先生第100本著作。

《另眼看和珅》以清代大贪官和珅为话题,以《清史稿》中的《和珅传》为线索,旁征博引,去伪存真,纵论其一生从式微到显达再到崩溃的过程和得失,同时旁及其他相关人物。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有贪官,但是贪到像和珅这种程度的,也实属罕见。是什么心态、什么环境,造就了这样一位“历史名人”?是什么人推波助澜引导他走上这条道路?是不是也有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请听耄耋老作家吴越先生通过讲故事、聊天的方式,为您娓娓道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解剖和坤这只“麻雀”,既可以分析出现贪官的原因,也可以从中找出漏洞所在,加以堵塞。这就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目录

前言 真假历史正史野史和演义

一 和珅是将门之子,幼年并不贫穷’

二 和珅上的是什么学校?他的学业如何?

三 英廉选中和珅做孙女婿,是和珅时来运转的开始

四 和珅胸罗万卷,为什么连个举人也没考上?

五 英廉手眼通天,怎么叫和珅去当侍卫?

六 和珅被乾隆皇帝赏识的野史记载

七 和珅被乾隆皇帝赏识的主客观因素

八 办理李侍尧案件,和珅显示出才能

九 和珅学了满蒙藏文,在什么场合使用过?

十 和珅什么时候开始徇私舞弊?

十一 和珅怎么出卖点子赚钱?

十二 乾隆为何下江南?和珅是不是一路陪同?

十三 香妃是谁?和珅怎么借香妃做文章?

十四 和珅当崇文门税务监督,是否雁过拔毛?

十五 天下奇闻:和王申的老师拜和珅做老师

十六 是谁第一个弹劾和珅的?

十七 是什么人非要杀和珅不可?

十八 嘉庆是怎么处置和珅的?

十九 和珅的二十条大罪分析

二十 奴才的奴才:“相府大总管”刘全

二十一 和珅共有多少财产?其中多少是贪黩所得?

二十二 和珅急流勇退,可以避免身败名裂吗?

二十三 和珅的儿子和儿媳妇

附录一 《清史稿》中的《和珅传》

附录二 《清高宗本纪》(与和珅有关部分)

附录三 和珅及相关人员编年表

附录四 和珅官职升迁表

试读章节

一 和珅是将门之子,幼年并不贫穷

和珅,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少贫无藉……

——《清史稿·和珅传》

电视剧中,人们称和珅为“和中堂”、“和大人”。“中堂”,是对宰相、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尊称,就像人们尊称李鸿章为“李中堂”一样。那么,和珅一定是姓和名珅啰?

其实不然。这是汉人不了解满人的姓氏传统,张冠李戴了。

《清史稿》卷三一九的《和珅传》中,开宗明义第一段就说:

“和珅,字致斋,钮祜(hu户)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少贫无藉,为文生员。”

正史中的“列传”,因为收录的人数太多,大都写得非常简略。《清史稿》中的《和坤传》,不但简略,而且写得很差劲,有的地方前言不搭后语,简直不知所云。其原因,就是因为和珅这个人物的传记很不好写。《和珅传》的第一稿,不但被嘉庆皇帝所否定,连起草的翰林都被罢职了;因此后任起草者难免有些胆战心惊,最终弄成了这个样子。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对历史背景不太清楚的人,难免会一头雾水。因此下面要简单地解释几句。

首先解释什么叫“钮祜禄氏”。简单地说,“钮祜禄”就是和珅的姓。

满族人的姓氏很多,也可以编一本《满洲百家姓》。据《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清入关以后,一共有姓氏六百四十七个。姓氏的来源和组成情况比较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其中三分之一是《金史》中出现过的女真人姓氏,这是女真族的古姓。早先更多的满族人,特别在游牧时代,在水草丰盛的地方聚族而居,形成原始部落,生活非常简单,根本就没有姓氏,有的只有名字,有的连名字也没有。后来与外族的联系来往多了,为避免同名,往往在名字前面加上所在部落的名称,于是先形成了近似于姓氏的“准姓氏”,后来逐渐演变为正式的姓氏。例如慈禧太后叫“叶赫那拉”氏,叶赫就是地名,那拉则是一条河流的名称。“叶赫那拉”,也就是叶赫地方、那拉河边的人。清兵入关以后,虽然有一部分人尽力张扬自己是满人,但也有一部分满人不愿意显示自己的“旗人”身份,就借用汉姓。这种情况在清朝覆灭以后尤为突出。满族人很少有单姓,改姓的时候,有保留第一个音节的,例如姓“佟佳”的,就改姓佟;有根据含义改的,如皇族“爱新觉罗”,满语的意思是“金子”,所以爱新觉罗家族许多人就改为姓“金”;而有的人干脆选择《百家姓》中的第一个姓,自认姓“赵”。此外,蒙古人降了后金之后,满蒙通婚的结果,是一些蒙古族人变成了“旗人”,他们原来的姓氏,也变成了满洲姓氏中的一部分了。

钮祜禄是满族大姓,而且是女真时代的望族。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其实是汉人,原姓钱,后来改入钮祜禄氏。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满族钮祜禄氏,属于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地区。满语“钮祜禄”,就是“狼”的意思。“狼”是满族先世女真族的图腾之一。女真族人出于对狼的崇拜,以狼作为图腾,一部分人就用它为姓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人对“钮祜禄”这个姓氏的称谓,也曾经有过几度变化:辽国时期称“敌烈氏”,金国时期称“女奚列氏”,元朝时期称“亦气烈氏”,到明朝时期,才称“钮祜禄氏”。满清覆灭以后,旗人为避祸,大都改为汉姓,钮祜禄氏也不例外,有采用第一音节改姓“钮”的,也有根据含义“狼”的同音字改姓“郎”的,还有人把“钮”字的“金”旁去掉,改为姓“丑”的(按:汉族本有“丑”姓,是公孙丑后代的旁支)。

因此,如果“较真儿”的话,称和珅为“和中堂”、“和大人”是错误的,应该称“钮祜禄中堂”、“钮祜禄大人”,至少也应该称“钮中堂”、“钮大人”。

其实,满洲人的名字,早在入关之前,就已经有了汉化的倾向。努尔哈赤共有十六个儿子,都用满语取名字,例如多尔衮、莽古尔泰,都是满语,“代善”也应该是满语的译音,独有“皇太极”,分明是汉语,至少是汉语的音变。一说“太极’’就是“台吉”,也就是“太子”一词在满语中的说法。另外一个旁证:皇太极这个名字在满文中,按拼音看,应该是“阿巴海”。英文版的《清史》,所有的“皇太极”,都不是翻译成Huang-taiji而是翻译成Abahai,可见“皇太极”是汉名。再例如顺治皇帝的名字“福临”,也不是满语,而是汉语。入关以后的满人,用汉语取名字的就更多了。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满人的姓名,有的全是满语,有的半满半汉——姓氏用满语,名字用汉语。和珅的姓名,也应该是“钮祜禄·和珅”。和珅绝对是汉名。但是人们习惯于叫他的名字和珅,而忽略了“钮祜禄”这个姓,包括皇帝。于是以讹传讹,竟有人以为他姓“和”,叫他“和中堂”、“和大人”了。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小时候并不叫和珅,而有另一个汉名:“善保”。“和坤”这个名字,是他上学以后,启蒙老师给他另起的。“和”的解释有很多,不用细说了,而“坤”字,据《集韵》的解释,是“美玉也”。

古人的“字”,一般都是长大以后自己起的。和珅字致斋,应该也是他自己所起,当然是汉名。

下面解释《和珅传》中的第二句:满洲正红旗人。

大家都知道满人也叫“旗人”。因为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满族人就是军民不分,以“旗”作为“方面军”的军事统辖单位。今天内蒙古还有“旗”的行政区划建制,相当于一个县,就是清代满族军事建制的传统陈迹。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正式确立八旗制度:辖境内所有人员,全部编入八旗。其建制是:一个牛录三百丁(相当于今天的两个连),设牛录额真(“牛录”是满语niru的译音,是“箭”的意思;满族人狩猎时集体出行,由头人负责所有的箭;“额真”是满语ejen的译音,“主”的意思;因此牛录额真可以直译为“箭主”,一般意译为“佐领’,)一员、代子(满语:fendeboshiku的意译,“代行者”的意思,是佐领的副手)二人、章京(来自满语janggin,实际上是汉语“将军”一词输入满语以后的音变;早先八旗中所有的头领都可以叫章京,清顺治十七年规定:固山额真即旗主称都统,梅勒章京即副将称副都统,牛录章京称佐领;后来军机处设有文职章京,掌管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四人。八旗的编制为五五制: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满语,原义相当于汉语的“游击将军”,辖一千五百人),设甲喇额真一人。五个甲喇为一旗(七千五百人,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半师或一个加强师),置固山额真(旗主)一人、梅勒额真(副旗主)二人。所有八旗人员,平时居住在同一地区,互为婚娶,耕田种地,牧马放羊,采参打猎,纳赋服役,听从汗王、贝勒的统率。“汗王”是全族的最高统帅;“贝勒”是满语be订e的译音,全称为“多罗贝勒”(满语:dorobeile),是第三等级的贵族称号,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是清代贵族的世袭封爵。战争时期,牛录、甲喇、旗,就是军事建制。——因为牛录实际上以部落或聚居区为单位,每个牛录的总人数有多有少,并不固定为三百人,只求近似而已。

P8-10

序言

真假历史正史野史和演义

在中国,不论古今,读史书的人总没有看小说的人多;看小说的人,又没有看戏、听说书、看电视剧的人多。

可以这样说:在历史知识的普及上,中小学老师的影响力,绝没有小说家、戏剧家甚至说书人的影响力大。

其原因,第一,进课堂听课的人不如看小说的人数多,更不如看戏、看电视剧的人多。前者只限于知识分子,至少也得认识几个字;而后者则不分男女老少、知识高低,甚至包罗所有的文盲!第二,也可能有的历史老师不善辞令,讲起课来干巴巴的,枯燥、乏味而难懂,不如小说家的生花妙笔,不如说书艺人的有声有色,更不如演员的舞台形象生动逼真!

如此循环反复的结果,正如西欧谚语所说:谎言重复千百次,就会变成真理。于是,戏说、演义,也变成了历史。千百年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曹操是个奸臣,诸葛亮是个妖道,李逵是个英雄,陈世美是个杀妻弃子的恶棍。——这些,都违背了历史。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得不说:历史学家不太善于做知识普及工作;这是历史学家的一大失败。

有一个问题,似乎值得深思:文艺作品是允许虚构的,包括人物和故事,都可以“无中生有”。甚至可以说,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那么文学艺术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不是允许虚构呢?从理论上说,应该不允许。因为那是脱离历史,颠倒黑白,会误导读者和观众的。

但是现在的舞台和荧屏上,却堂而皇之地流行起历史剧的“戏说”来。据说这是在发挥戏剧的“娱乐”功能,也就是某些电视艺术家经常说的“电视剧只要好玩儿就得”。尽管编剧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是“戏说”,告诉你这“不是历史”,但是观众在“娱乐”的前提下欣赏“戏说”,却难免被戏说潜移默化,拿戏说当历史。

这样的结果,戏说剧的编剧是不负责任的。他当然有理由:我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是戏说,不是历史么?

和珅这个人物,仅仅在十几年前,还只是历史学家在书斋中的研究对象。虽然早在清代的笔记小说中就有大量关于和珅故事的描述,但是相对而言,流传并不广,读者并不多,影响并不大。即便教授们在大学课堂中讲清史,也只是在讲到乾隆、嘉庆两朝的时候轻轻一笔带过,说他是乾隆的佞(nlng泞)臣,鼎鼎有名的大贪官,贪污数量超过国库,后来被嘉庆所杀,如此而已。

自从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播出以后,剧中那个由王刚扮演的、笑嘻嘻却贼不溜滑的大贪官和珅形象,简直深入人心,成为几亿观众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了。——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科技加精湛艺术的辉煌成就。

但是《铁齿铜牙纪晓岚》,恰恰是一部戏说历史剧。剧中的和王申,只是编剧、导演和王刚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和珅。先不说电视剧中和王申的那些故事是否杜撰,单说他的年龄.,就是“反历史”的:电视剧中的和珅,年纪居然和乾隆皇帝、和纪晓岚都差不多,好像他们三个是“同龄人”;其实,和珅比乾隆皇帝小四十岁,比纪晓岚也小三十多岁。和珅是在乾隆皇帝死后没几天就被嘉庆皇帝赐死的,那时候和珅还不满五十周岁。可是乾隆死的时候,已经快九十岁,是个步履蹒跚、老态龙钟、性格变态、脾气古怪又十分健忘的耄耋老人了。再说人物形象,按史料记载,和珅是个美男子,绝不是王刚扮演的那一副贼不溜滑的怪相。倒是纪晓岚,据流传下来的画像看,是个又矮小、又丑陋的小老头儿,还是个近视眼,绝不像张国立那样的魁伟英俊。

古今中外,贪官无数。但是和珅居然被列为贪污者的班头、受贿者的领袖,原因就是他创造了一个官员所能贪墨的最高数字。当时清廷一年的国库收入,大约是白银七千万两;和珅赐死以后抄家所得的数字,“估价”为十几亿两,一般认为是国库十五年的收入,有人甚至说是二十年的收入!

这可能么?当然不可能!说和珅贪黩,没有人会否认;说他一个人拥有十五至二十年当时的国库收入,比皇帝还富有,就是神话,就是强加给和坤的不实之词了。中国人所谓的“富可敌国”,不过是夸张的形容词。没有考证过清代户部的银库有多大、存银有多少的人,根本不可能理解七千万两银子堆放在银库里占有多大的面积。谁家里的银库,会比国库大十几二十倍?那得有多少个“库丁’’来看守管理?

文章就出在“估价”二字上。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的标准。特别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生、无法复制的奇珍异宝、文物字画,怎么定价?还不是说多少就是多少?一件珍宝,对你来说,也许毫无用处,但是经过“文物专家”们一鉴定,说它价值连城,比和氏璧还值钱,谁能反驳?

中国人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传统习惯,或日认识误区:评价历史人物,历来就习惯于“二分法”:不是好人,就是坏蛋;不是忠臣,就是奸贼。说一个人好,这个人就好得像一朵花儿,简直是千古一人、世上无双;说一个人坏,这个人就一无是处,那可真是“头顶上生疮,脚底下流脓——坏透了”。是好人、忠臣,必定好到白璧无瑕,两袖清风,大公无私,真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说他是坏蛋、奸贼,就必定坏到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祸国殃民,卖国求荣,恶贯满盈,十恶不赦。总之,不把好人坏蛋分别移居到南北两极,是不会满意、不肯罢休的。有几个人像孔子的高足子贡那样,能认识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意思是说:商纣王原本并没有那么坏,只是因为他被定性为坏蛋了,因此后来一切的脏水都往他身上泼了。

和珅是贪官,纪晓岚就干净?苏东坡的东坡草堂,那是的的确确用茅草苫盖的,而且还是苏轼亲自爬到房顶上苫盖的。那时候的苏东坡,没有收入,要自己种田吃饭。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呢?一百多年之后,著名散文家杨朔在1946年到纪晓岚老家河北献县崔儿庄去参观,那里依旧是深宅大院,甲第连云(现在经过修缮,开发为旅游区,更加焕然一新了)。为此他写过一篇题为《“阅微草堂”的真面目》的文章,揭开了所谓“草堂”的真相,认为“无非是以风雅作为道具,遮人眼目而已”。要知道,纪晓岚终其一生,也没进入军机处。他只是一个“文臣”,而不是“权臣”。

据清人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记载,纪晓岚有一妻六妾,纵欲惊人:“纪文达(纪晓岚)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孙静庵的《栖霞阁野乘》的记载更加惊人:纪晓岚“一日不御女,则肤欲裂,筋欲抽。尝以编辑《四库全书》,值宿内庭(廷),数日未御女,两睛暴赤,颧红如火。纯庙(乾隆皇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简称“纯皇帝”;“庙”是对已经死亡的皇帝的讳称)偶见之,大惊,询r问何疾,公以实对。上大笑,遂命宫女二名伴宿。编辑既竟,返宅休沐,上即以二宫女赐之。文达欣然,辄以此夸人,谓为‘奉旨纳妾’云”。

贪污案发,政府审判,在法制不健全的社会,特别是专制独裁、权大于法的人治社会,其结果,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关系复杂,受到层层保护,结果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象征性地判几年刑,在监狱里也是变相休闲,像上海首富周正毅似的,顿顿饭四菜一汤,随时可以用手机指挥手下继续干坏事,而且不久就保外就医,回家享福去了;一种是压力来自最高领导层,未经审判,就先“内定”,上面要求穷追死打,下面就层层加码,结果是蚂蚁变成了大象,不送上断头台不算完。

和珅的贪污案子,虽然也有人检举揭发,但是最终如何处置,关键在于嘉庆皇帝的决心。因为乾隆的晚年,醉心于享乐,尽情挥霍的结果,所谓的“康乾盛世”,到了嘉庆接手,实际上已经是“绣花枕头”,外强中干了。嘉庆为了维持他的“国祚绵长”,手里没钱,可就寸步难行了。因此,他不得不拿和珅开刀,要“借”和珅的银库充实“国库”。这就是民谣所唱的“和珅倒,嘉庆饱”的实质。凡是明眼人,其实谁都看得到这一步棋。偏偏和珅这个聪明人,反倒没有觉察,没给自己留有后路!和珅被赐死以后,在“墙倒众人推”那种特定情况下,贪污数字只能夸大,绝不会缩小。特别是由官员出面对某一件珍宝的估价,说它值五百万,就是五百万;说它值一千万,就是一千万!谁敢“讨价还价”?

像我们这样年纪的人,历朝历代的贪官,究竟是怎么贪污受贿的,已经无法亲眼目见,只能从故纸堆中发掘了;而对于“今朝”的贪官是如何贪黩的,只要不是“睁眼瞎子”,大概人人都心知肚明吧?挑明了说,不外乎一个是规章制度不健全,体制有漏洞;一个是大权独揽,没有监督机构(或名义上有监督机构,却没有实施有效监督);一个是“上面有人”,也就是有一个宠信他的“主子”给他“保驾”,或者收买一个权贵给他充当“保护伞”。和珅作为一个贪官,当然也跳不出这几个框框之外。

大贪官和珅,二十多岁就已经主管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是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了。这样的高官,只有他给别人当“保护伞”,他是不用保护伞的。他所需要的,是一个能给他“保驾”的主子。这个主子是谁?用不着我说,大家都知道,就是乾隆皇帝!  

历史上,唐虞时代的“帝”,也曾经有一个短短的“禅让”时期,近似于“天下为公”。前任选择后任,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贤能”二字。自从禹把帝位传给启以后,“开启”了一个四千多年“家天下”的时代。从此,“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什么人来当皇帝,就没有标准了。皇帝的来源,并不是由选贤任能产生,而是一靠武力取得,也就是俗话所说“天下是打下来的”;二靠父兄代代相传,哪怕是个白痴,他也是个“真命天子”。其实,傻瓜当皇帝,只要有一位“贤相”,对大臣和老百姓来说,还不是太可怕;可怕的是地痞流氓当皇帝。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一个是地痞出身,一个是流氓出身,而且还都是“极聪明”的人,在他们手下当官员和老百姓,那可就苦了,惨了……

大家当然也都知道,乾隆皇帝在历史上、在大家的心目中,并不是一个昏君,而是一个“明君”。有清一代所谓的“康乾盛世”,就是乾隆皇帝和他的祖父康熙创造的。他二十五岁登基当皇帝,不但是个风流倜傥的潇洒才子,书画皆精,善于赋诗,而且开创了写诗最多的历代纪录(至少比“诗多好的少”的郭沫若多;有说三万首,有说四万首,但是很可惜,居然没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这一点,竟比郭沫若还不如),还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实际上是侵略或镇压周边的异族小国;这已经是“历史”了,用不着讳言),所以不论正史野史,对他都持歌颂态度。但是他最大的缺点和错误,就是贪恋皇位过久。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凡是老人治国,都不免出现独断独行、偏听偏信、刚愎自用又宠信佞臣这样几宗“老毛病”。和珅如果不是在乾隆的驾前,而是在嘉庆或“什么庆”的驾前称臣,就不可能容忍他如此肆无忌惮地贪黩,他也不会落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乾隆对他的宠信,不但造就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贪官,也使他自己的“一世英名”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这个意义上说,乾隆宠信和珅,不但害了和珅,也害了他自己。——英年的乾隆皇帝,开创了“盛世”,而恰恰是晚年的乾隆皇帝,亲手葬送了自己开创的“盛世”。有清一代,在他之后,就开始走向了衰败和没落,这和乾隆皇帝这个“老糊涂”绝对有关系。——老人政治的不可取,乾隆也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关于和珅的历史资料,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乾隆时代,他是个被吹捧的显赫人物;在嘉庆时代,他是个被臧否的丑陋人物。一正一反,形成极大反差。不但议论他的人多,记录下来的笔记小说也不少。如果嘉庆不杀他,那关于他的历史记载,肯定都是歌功颂德,可信度不会太高;事实上乾隆一死,嘉庆就下决心把他铲除了,于是关于他的记载,肯定都是千夫所指,可信度同样不会太高。

嘉庆十九年,已经是和珅被杀的十五年之后了,清朝国史馆的翰林们把写好的《和珅列传》送给嘉庆过目。嘉庆见记载极其简单,总共寥寥四页,只记录了和珅的一堆官阶履历,很不满意。他批示说: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精明敏捷”,任职三十年,还是做了很多事情的。只是和珅贪鄙成性、怙势营私、狂妄专擅、贪婪专权,才不得不加以重罚。并说:几百年以后,人们还要根据这些列传来考证一个人的生平,功罪不明,怎么判断他的好坏呢?所以,国史列传不可编得太过简单,应该肯定他也有成绩的一面(可能是顾及到对他“皇考”的声誉和面子吧)。为此嘉庆下令,让国史馆重写。——由此可见,所谓的“正史”,尚且如此富有“弹性”,可以随心所欲,至于“戏说”的电视剧究竟有几分可信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记录关于和珅的历史资料太多,一方面是第一历史博物馆中保留有全部的《和砷犯罪案档》,一方面是清代和民国以来有大量的笔记小说流传。从道理上说,“档案”是官方的记录,应该最正确;但是正因为它是“官方”的记录,在首先肯定和珅是大贪官的前提下,它反倒是“御定”档案,不太可靠了。

关于和珅的生平,就是如此:正史过于简略,而详尽的野史,特别是描写得声情并茂的小说,无非是“主题先行”,然后凭主观想象瞎写一气,不但离史实很远,有时候居然还和历史背景脱卯。

例如关于和珅的婚姻和家庭,正史上说他有妻也有妾,但除了正妻冯氏有姓,“次妻”也就是侧室是从皇宫中“出来”的无名氏之外,至于其他小妾共有多少、叫什么姓名,则一个字也没提起;再看野史和笔记小说,至少可以详细说出三个小妾的身世和来历:其中一个是西北地区官员所进的“西域女子”,两个是正妻冯氏亲自选来、能歌善舞、还善于书画的红粉佳人。和珅被赐死以后,这两个红粉小妾都写下了情意绵绵的绝命诗句,然后一个跳楼,一个上吊,都以身殉情了。——谁在自杀之前,还有那样的闲情逸致,坐下来写诗,而且一写就是十首八首之多?后人无法考证事件的有无,只能以“有此一说”敷衍过去。

古今中外,多数贪官出身于地痞流氓或者破落户,但也绝不排斥有的贪官“根正苗红”,有的还很有才干。和珅也一样。在他发迹之前和之初,乾隆皇帝重用了他,固然有他善于阿谀奉承的“佞臣本质”的一面,但也不能否定他学识高深、办事能干的一面。不然的话,像乾隆皇帝这样的“明君”,满朝文武,才子能人极多,也不会稀里糊涂地就独独看中了他!像嘉庆皇帝这样对他恨之入骨的“庸君”,也不会说他“有过功劳”了。

才干和人品,绝对是两回事情。宋徽宗时代的佞臣、“六贼’’之首的蔡京,不但是个著名的书法家,还是经过县试、府试、会试、殿试层层考核选拔出来的堂堂状元呢!和珅不但熟读四书五经,精通儒家典籍,能当并非挂名的四库全书总裁,还善于作诗,精通汉满蒙藏四种语言文字;他不但善于理财,总管全国财经十几年,让军费有着落、薪俸不短缺,能让乾隆皇帝最后两次下江南,不动用国库的开支,而他自己还能从中中饱私囊。这样的人,不是“奇才”,怎么做得到?

我这本小书,不是研究和珅的历史著作,而是用讲故事、聊闲天的方式,以和珅为话题,在不否认和珅是贪官的前提下,厘正一些事实真相,发表一些我个人的看法。观点可能与众不同,但前提是都以事实为依据。这些看法,在学术上也许没有什么建树,但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话资料,至少比数落那些张家长、李家短的“名著”具有更多的文化气味和色彩吧。

吴越

2011年5月1日,写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另眼看和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55022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6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9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1
16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