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治玉工艺
内容
编辑推荐

紫禁城墙高宫深,珍藏百万,典籍无数,足资代代承传研发,各各昭示于众,故编者编此紫禁书系。

凡涉中国宫廷文化艺术之专题专论,以文论,以图示,说史证物者,均可入系。

孟嗣徽《元代晋南寺观壁画群研究》、许晓东《中国古代琥珀艺术》、徐琳《中国古代治玉工艺》、张淑娴《明清文人园林艺术》,此四种四册为紫禁书系第五辑。

《中国古代治玉工艺》为其中一册,以考古出士品及博物馆藏品为标准器,结合作者徐琳几年来从事古代治玉工艺研究课题的心得加以归纳总结。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治玉工艺一直因文献记载极少,玉器制作工艺技术保守而令人感到神秘,少有人真正进行通盘研究。《中国古代治玉工艺》从古代治玉工具入手,将八千年的中国玉器制作分为五大阶段,系统地总结了古代玉器不同时期的工艺特点。《中国古代治玉工艺》以考古出士品及博物馆藏品为标准器,结合作者徐琳几年来从事古代治玉工艺研究课题的心得加以归纳总结。相信在赝品泛滥的当今社会,该书对古代玉器的鉴定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治玉工艺

 第一节 治玉工艺的起源

 一 玉石分化

 二 砂子创造的奇迹

 三 原始的治玉作坊

 第二节 治玉工艺及治玉工具探讨

 一 采玉

 二 开璞与成型

 三 钻孔

 四 镂空

 五 雕纹

 六 镶嵌

 七 掏膛

 八 打磨与抛光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治玉工艺

 第一节 治玉工具与治玉作坊

 一 治玉工具的变革

 二 王府制度的形成

 三 商周时期的治玉作坊

 第二节 治玉工艺 

 一 成型

 二 钻孔

 三 雕纹

 四 镂空

 五 镶嵌

 六 掏膛

 七 活链

 八 打磨与抛光

 九 铜内玉兵器的制作

 十 改制器

第三章 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治玉工艺

 第一节 治玉工具与治玉作坊

 一 工具的再次革新

 二 治玉作坊

 第二节 治玉工艺 

 一 成型

 二 玉与金属相结合的工艺

 三 玉器的活环套接技术

 四 钻孔

 五 镂空

 六 雕纹

 七 各种玉璧的制作

 八 抛光

 九 俏色

 十 改制器

 十一 仿玉玻璃器的制作

第四章 隋唐至明清治玉工艺

 第一节 治玉工具与治玉作坊

 一 治玉工具的完善及最终定型

 二 玉作及治玉工匠

 第二节 治玉工艺

 一 隋唐五代时期

 二 宋辽金元时期

 三 明代

 四 清代

第五章 中国古代治玉常用工具及工艺流程

 第一节 古代治玉常用设备、工具和辅料

 一 治玉所需的空间和设备

 二 治玉工具

 三 辅料和辅助工具

 第二节 古代治玉工艺流程

 一 选料

 二 审料

 三 设计

 四 琢磨玉器

 五 抛光

 六 玉器的保养与保护

附录:中国古代治玉工艺术语

后记

试读章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的制作由粗糙开始向精细过渡。那些尖状器、雕刻器、小刀、石锤、石钻、石镞等加工精细,尖刃锋利,打制规整,显示了打制石器在此时期已相当进步。

新石器时代则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约在4000年前结束。

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大多数石器已是在打制与琢制的基础上再进行磨制而成,同时钻孔技术逐渐成熟。最初出现的磨制石器并非通体磨光,而只是在石器的刃部或锋部加以砥磨。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砥磨技术越来越进步,并得以广泛使用,不仅对石器进行磨制,对骨器、蚌器等也同样进行磨制。各种用途不同的磨制工具出现,如斧、锛、凿、铲、犁等。这一切对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可能就是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原始先民发现了砂子的神奇效果,将砂子用于治石工艺。他们发现用软性工具或石器掺和不同粒度的砂浆[砂子和水],不仅可以将许多石器剖切规整,而且能够磨制精细,抛光精亮。同时,用尖状器蘸着砂浆还可以在器物上打出各种孔洞。江西修水跑马岭出土磨制石刀上的钻孔就说明了这一现象。由此,砂子的磨削作用被人们发现并熟练应用,它为玉器的制作创造了可能性。

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可能早至旧石器时代,人们偶然发现一些美丽的石头做出来的器物具有一种神秘的光泽,其光滑莹润令人喜爱,从而将它们从石器中区分出来,这其中就包括了闪石玉、玉髓、玛瑙、水晶等天然美丽的矿石。慢慢的,古人提高了对玉料的鉴别,从偶然的拾得到专门的寻找,并将玉料专用于制作装饰品及精神层面的象征性礼器。这是玉器出现并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也是从玉石不分到玉石分化的过程。

目前我们所见到最早的闪石玉文化出现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但这未必是中国玉文化的开始,在此之前,应有一个漫长的玉石分化过程。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玉器最早何时出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玉器的制作工艺和石器的制作工艺密不可分,治玉工艺是从治石工艺中脱胎而来的。这一点从两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

首先,许多玉器上的加工痕迹和石器上留下的制作痕迹十分相似,尤其表现在一些玉质工具上。如玉斧一端有打制和琢制的痕迹,另一端则磨制光滑,这些痕迹与石器一样,都是石器制作时常用的方法。例如,新疆楼兰古城西南出土的玉斧[公元前3000~前2000年],就是先由琢制而成,上部还残留有琢制的痕迹,刃部两面再磨制完成,十分锋利。说明制作这些玉器时采用的工艺方法是与石器相似的。另外,许多石器上的切割痕也与玉器上的一致,表明两者采用了相同的切割方法。

其次,目前发现的许多新石器时代治玉作坊是与治石工场合为一体的,其中不仅有玉器的生产,也发现有大量石器的生产和石质工具。如1982年发现的江苏丹徒大港镇磨盘墩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磨光石器、陶器、玉饰件及废弃的玉石料,其中有422件由长石片制成的石钻,还有129件凹、凸、直刃和双刃、复刃刮削器等。那些石钻钻头的横断面呈三棱状或四棱状,许多标本上还具有明显的钻柄——即可供装柄用的部位“。1998年江苏句容丁沙地遗址的第二次发掘,也出土有玉器、玉料78件,还有各类细石器261件。玉器、玉料中有尚未完成的四方锥形饰半成品,有玉璞和带有各种加工痕迹的残剩料。

这不仅说明治玉工艺最早源于治石工艺,部分玉器的生产可能是石器生产的一个分支,而且石器反过来也是治玉的主要工具,这些作坊出土的一些石质工具很大一部分可能就是治玉工具。

玉石分化以后,玉器渐渐不再制成某种生产工具,而逐渐成为远古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不仅仅扮演装饰品的功能,更多的是一种与神或上天沟通的工具。所以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有着精美神秘的纹饰、奇特莫测的造型,这些是石质品中所缺乏的。人们赋予玉器更多的精神因素,成为人神沟通的载体。故治玉工艺虽源于治石工艺,但在雕纹及研磨抛光方面却比治石工艺更进一步,有着自己独特的工艺手法。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治玉手工业,有专门的治玉工匠和一套完善的治玉工序。

前文已经提到,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砂子的神奇功用被发现并应用。而从普通砂子的使用到精心选用淘洗的解玉砂,都在玉器制作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中国古代治玉工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旧石器时代晚期,制石工艺中磨光、穿孔等技术已为人们所掌握。这从距今两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使用的磨制骨针、佩戴的穿孔石珠中可见一斑,这种技术的出现,为玉器生产提供了成熟的条件。而砂子的神奇作用,可能就是在钻孔时发现的,尤其是利用管钻钻孔时。P17-19

序言

常常听到喜爱文物的朋友说:“我很喜欢玉器,但是学起来太难了!”听后我常有种自豪的感觉……是啊,相对于瓷器和书画来说,玉器因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8000多年的历史确实源远流长,加上始终是阳春白雪的她,因玉料珍贵不似瓷器有碎片可拣,学习时有便宜的标本参考,玉器在国人眼里就显得十分神秘,常常将之等同于翡翠,而古玉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更显得深奥难懂了。

但是,如果您真正喜爱玉器,观摩把玩,日久必会发现玉充满了灵性。玉亲人,人近玉,她并不那么难以接近。

其实,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和欣赏,基本不外乎料、工、形、纹四个方面。如果了解历史,能将其放回到历史的大背景下考察,研究的深度就会更进一层。从基本要素看,料只要多看就行,况且许多玉料可以借助科学仪器进行辨别;造型、纹饰的鉴定通过对考古出土玉器及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玉器多加观摩也可逐渐掌握,实在没有机会,通过书籍也可有所帮助。唯有工艺,涉及到治玉技术,专业性很强,不要说外行人,即使是研究玉器的业内人士,也着实觉得难以人手。所以许久以来,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很少,常常用一些笼统的语言一笔带过,真正的治玉工艺、治玉工具则少有人关注。

……

由简单到复杂,由模糊到清晰,古代玉雕工艺走过了八千年的历史。从普通的治石工艺中分化出来,独立成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唯权贵者才能享用的艺术门类。这期间由神玉走向王玉,又由王玉走向民玉,虽然唐宋直至明清玉器开始世俗化,商品化,但这种世俗和商品依然是贵族、富人、文人享用之物,其精神产品的实质并未改变,依然是阳春白雪,只是其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而已。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人将治玉称为琢玉、磨玉、甚或碾玉,而非刻玉,这不仅描述了玉器的施治方法,而且形象再现了玉器制作的缓慢、不易,需要精心去琢、去磨、去碾,而非一挥而就的刻。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之雕琢成器喻人之成材得道,均不是一蹴即成的。在此,笔者殷切的希望喜欢玉器的人能够真正的爱玉、珍玉,而不是带有功利之心的玩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古代玉文化,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后记

偶尔翻书,看到《周易象辞》中一个“理”字,日:“理,治玉也,从玉从里,物之至坚者,无腧于玉,然其中自有纵横离合之纹理,以治玉之工视之分明如田土之疆里也。”理,作为一种治玉的方法,即体现了一种审玉、读玉,解玉之法。

对于中国古代治玉工艺这块大“玉”的解理,犹如古代治玉工艺技术一般,实在太过复杂。笔者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常常是今天推翻昨天、前天的观点,明天又推翻今天的观点。经常是认为定论的思想在查阅资料和细看实物时又倍感疑惑,矛盾与迷茫的心理常常困扰着自己,苦不堪言。但是,本书的写作也使笔者将目光由原来注重玉器的造型、纹饰等方面转而集中在玉器工艺的研究上。从工艺的角度看玉器,竟然是另一片天空,如此多的未知,如此多的待解之谜,甚或如此多的疑惑不解,均令人兴奋,使人期待,尤其反过来看以前的研究,竟有太多新的感悟。

于是我期待着每一天与古玉的接触,无论是故宫的日常工作,还是外出观摩考古出土的玉器,都使我有机会细致观察上面的每一个细微痕迹,仿佛在和这些“天地精灵”对话,有所思考,有所发现。同时,我也期待着一个个考古新发现,说不定一个小小的玉石,一个细微的考古迹象就能解决一个悬而未决、困惑我的大问题。

而对前人研究者的成果,本人也尽可能的收集,各家之学术观点尽可能吸收。“理”玉的过程是艰难的,许多疑惑之处,未解之谜也暂且保留。在此,非常感谢为本文提供照片和资料的同仁,也感谢诸位老专家、老艺人的指教。自感书中的不足之处多多,在此也期待更多方家的指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治玉工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400787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6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6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32.1-092.2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