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走历史河山
内容
试读章节

1

2001年7月14日,我从昆明出发,骑着一辆上海产的“永久”牌自行车,沿着当年的“滇缅公路”,骑了八天,7月21日,来到了怒江边。

“滇缅公路”是抗战时修通的由昆明到缅甸腊戍的战时公路,现在已经成为“320国道”,也就是由上海到瑞丽国道的一段。“滇缅公路”沿线的抗战历史,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那张美军记者拍摄的“二十四道拐”的照片,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那时人们都认为,这段“二十四道拐”的盘山公路,就在“滇缅公路”上,都把这张照片看成“滇缅公路”的标志性照片。我那时也以为,这段“二十四道拐”的公路,应该就在落差很大的怒江河谷,很可能就在怒江上的惠通桥边。

怒江在这里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咆哮奔腾,江面却比想象中的要宽。在江边细看,发现江水貌似平静,其实十分湍急,水面上有水沫和树枝迅速掠过。令人惊异的是,这湍急的怒江竟是静默的,江中没有激起水流咆哮的礁石和浅滩,滚滚江水,就这样沉默地、带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在群山间一掠而过……

由此,你会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这条河要叫做“怒江”。当年日本人经缅甸由南路向中国进犯时,就是在怒江面前无可奈何地中止了他们的攻势。

怒江之“怒”,不是流于表面的。

2

从山顶下到江边的公路很险峻,路两边的风景也很奇特。

公路顺着峡谷一直延伸,可以俯瞰山下的怒江蜿蜒而去。高高的山峰,有云雾缭绕着。好多地方,路边就是万丈深渊。山脚下的怒江河谷,像画一样,成熟期不一样的庄稼,绿一块黄一块的,白墙黑瓦的村落,点缀在江边。

天下起雨来。本来坡就又长又陡,再下了雨,柏油路面直有刹不住车的感觉,要是滑出路面去,那就什么都没了。往下走的汽车,也是刹车声吱吱地叫着慢慢朝下走。那时我也想过,这路比较危险,是不是坐车走过这一段再说。再一想,这些过往的客车,都是个体承包的,谁知道他们的车况如何,是不是时常检修啊?坐进车里,命运就掌握在别人的手上了,自己骑下去,虽然危险,可毕竟是自己在掌握自己的命运。再说,骑车万一滑落出去,还可能被山崖上的灌木挂住,要是汽车滑出去,就一定滚到谷底了,不要说人,车能不能找着都成问题。

在雨中小心翼翼地往下滑行。穿着雨衣,又是近视眼,眼镜上挂满水珠,视线不是太好,又在这样的路上,哪里还敢骑快,比走路也快不了多少,捏刹车把手都捏麻了。

热带、亚热带河谷的雨就是这样,有一阵没一阵,就在下这段约15公里的峡谷险路时,雨下了又停,停了又下,有时还有太阳。有太阳时,我就抓紧时机拍照。

下到谷底时,明显地感到气候变了,湿热得不行。前两天路过大理时,那里的水稻才刚刚抽穗,而这里种的是双季稻,早稻已经收割,晚稻也快成熟了,所以在山上看起来才绿一块黄一块的。这样的河谷地区,让人见识到什么是立体农业。除了水稻外,河谷里处处是木瓜树和攀枝花树,路边的地里,种着大片大片的甘蔗,还有胡椒、芒果、龙眼、香蕉,以及一种绿色的、像美式手雷一样的东西,我曾在超市见过,叫番荔枝。山坡上,有一丛丛的剑麻,这些都是热带作物。路边人家的院子里,有绽开了的石榴。再往上的坡地里,就是在高寒山区也能生长的绿油油的玉米了。

我注意看了,这一路下来的公路虽然险峻,但没有和那张“二十四道拐”的照片相像的地段。

公路下到怒江边后还要盘上高黎贡山,难道这“二十四道拐”的盘山公路,在怒江河谷的那一边?P6-9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游记,但又不是一般的游记,因为他所到之处,都有他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人生体验,他对西藏、对新疆、对祖国大西北的热爱和发自内心的情感,可能才是他后来选择离开东南而向西北前行的原动力,他的梦想得以实现,他的情感也就有了真实的落脚点。

——谢泳

这是我特别喜欢阅读的一类书。在高波那里,我看到行走不止是一种个人兴趣和爱好,更是一种生活理想和人生方式。行走历史河山,是无数内心丰富者的渴望,只是很少人使这种阅读变为自己的日常,而高波却做到了。

——方方

后记

近十年来我一直在国内到处漫游,这或许跟自己的个性有关。其实这也是人的天性,谁不喜欢在大地上漫游呢?

在大地上漫游得有一点点闲,还得有一点点钱,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得有果断走出去的勇气。2001年的时候,“滇缅公路”沿线的抗战史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想到那里实地看一看,说走也就走了。

我从厦门坐飞机到昆明,在双龙桥附近的自行车市场买了自行车,再带上一个打气筒,花了12天,骑着自行车在“滇缅公路”上走了一趟。

我的行程具体是这样的:

第1天 7月14日。晴。由昆明至禄丰,全程104公里。

第2天 7月15日。晴。由禄丰至楚雄,全程80公里。

第3天 7月16日。晴。在楚雄停留休整。

第4天 7月17日。晴。由楚雄至普溯,全程98公里。

第5天 7月18日。晴。由普溯至大理,全程115公里。

第6天 7月19日。晴转阴,有阵雨。由大理至蝴蝶泉再回大理,全程80多公里。

第7天 7月20日。晴。由大理至保山,全程200公里,因自行车故障及受路边恶狗袭扰,仅骑行40多公里,搭汽车160公里。

第8天 7月21日。晴有阵雨。由保山至怒江桥,全程64公里。

第9天 7月22日。晴。由怒江桥至龙陵,全程63公里。

第10天 7月23日。阴雨转晴。由龙陵至潞西,全程31公里。

第11天 7月24日。晴。由潞西至畹町、瑞丽,全程95公里。

第12天 7月25日。晴。缅甸境内一日游。

2002年,花了不到5万块钱,我买了辆北京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战旗”吉普车,买的时候,我就对车行老板说,我要开着这车去西藏。2003年的夏天,我开着“战旗”吉普出发了。

……

2009年9月,我选择离开厦门大学到新疆大学工作。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这似乎是一种“逆向”的流动,又正处于“七五事件”后的敏感时期,好多同事和朋友都不理解。我和他们开玩笑说:主动离开厦门大学中文系的,除了鲁迅就是我。

其实,到新疆工作可以说是我的夙愿。1982年,我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想到新疆来工作,只是云南也是边疆,也缺人,未能如愿。1983年的夏天,我还自己跑到了吐鲁番,想在那里的一所中学教书,可那时没有我原工作单位的同意,学校不能接收我,我只好又回云南去了。后来我到厦门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厦门大学教书,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娶妻生子,一晃就是22年,自己也年近“知天命”的时候,我想,还是应该到新疆来工作,了却青年时代的这个心愿。

年轻时想到新疆来工作,和从诗歌中所了解到的新疆相关。我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上大学时细读过闻捷的《天山牧歌》、周涛等人的“新边塞诗”以及唐代的“边塞诗”,《天山牧歌》中美丽的新疆风光、少数民族的美女和甜蜜的爱情,让我产生许多遐想;“边塞诗”以及“新边塞诗”中的雄奇景观及博大情怀,也深深地打动感召着我。再次想到新疆来工作的时候,我已经不再年轻,我当然知道,诗歌中所塑造的新疆,只是新疆的某一方面,新疆还有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实内涵,诗歌中未能展现的这一面,对我同样富于魅力。也许在书斋中翻翻资料,假期到新疆来看看,我也可以了解到诗歌之外的新疆。但我觉得,还是要到新疆来工作和生活,才能更真切地了解新疆,我自己也才能“走出诗歌中的新疆”。  近十年来在大地上漫游,亲临历史文化故事的现场,这似乎也是自然的进展:从大海边的厦门,来到天山下的乌鲁木齐。近十年来行走在孕育了历史文化故事的神奇土地上,也算是以身相许历史河山了吧。

迄今我已经出版过七本书,都没有写过前言或后记。这次写几句,是因为我觉得亲临历史文化故事的现场,实现青年时代的愿望,这其中不仅充满了人生的乐趣,而且也应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我愿意把我的感悟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是崔军亚女士关于“私体验游记”的一次谈话触发了我写作本书的冲动,也是她的努力,使得本书能在完稿后很快即得以出版。老友谢泳和方方为本书写了序和夸奖的话,本书因此增色不少,谨此致谢!

高波

2011年3月6日于新疆大学

目录

序谢泳/1

“滇缅公路”:曲折延伸的历史弯道

 一、“滇缅公路”与“二十四道拐”/3

 二、怒江之“怒”不是流于表面的/6

 三、松山攻坚战和腾冲围歼战:历史和现实的穿越/18

 四、“滇缅公路”成为“血路”/33

 五、谁弄错了“二十四道拐”的位置?/47

走过西藏,追溯“仓央嘉措情歌”

 一、帮达之夜,遥想“仓央嘉措情歌”/57

 二、排龙天险,秘而不宣的“转世灵童”仓央嘉措/71

 三、夜色拉萨,体味“仓央嘉措情歌”/78

 四、“仓央嘉措情歌”进入汉语世界,才七十多年/87

 五、仓央嘉措的生死之谜/104

 六、为什么要伪托“仓央嘉措情歌”?/111

看见史诗:泸定桥、红军坟、红军柳

 一、来到了泸定桥/129

 二、“飞夺泸定桥”时桥上究竟有没有桥板?/135

 三、桥有多高?夺桥时有没有死人?/140

 四、什么样的故事成就什么样的人/146

 五、进入遵义/150

 六、“遵义会议”是怎样开的?/154

 七、乌江豆腐鱼和辣子鸡/160

 八、娄山关和红军坟/163

 九、红原县:“红军走过的大草原”/171

 十、夸父与红军柳/179

浪迹乌鲁木齐,走出诗歌中的新疆

 一、从厦门到乌鲁木齐/187

 二、《天山牧歌》中的新疆/191

 三、突厥语诗歌和阿凡提/202

 四、“慢慢会好起来的”/209

 五、新疆不是“新的边疆”/213

 六、汉朝屯垦及“八千湘女上天山”/219

 七、“边塞诗”和“新边塞诗”/223

 八、突厥文《阙特勤碑》后面的故事/230

 九、古尔邦节和回鹘西迁/240

 十、乌鲁木齐的第一场雪/247

后记/256

序言

2007年5月,我离开山西到厦门大学教书,高波兄是我到厦门大学后最早接触的同事。他先任我们中文系的副主任,同时和我在一个教研室。现在大学里同事间的来往本已极少,大家各忙各的事,一般是上完课即回家,平时的学术交流也很少,但我和高波兄之间却时相过从,在两年的同事期间,应该说是接触最多的,他离开厦大后,我们依然保留了友谊,每个假期他回厦门,我们总要见面,我把他视为老朋友。

高波兄的主业是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他曾写过海子研究的专书,在这个研究领域,他是比较早系统研究海子的,后来海子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研究的热点后,他的学术方向有所转移,但他对当代诗歌的关注始终如一。他的另一个学术兴奋点是“样板戏”研究,他的博士论文就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前两年在云南出版,我曾仔细读过,是一本非常用力的学术研究著作。

我和高波兄的学术兴趣完全不同,他对于我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也很关注,但他对我的学术观点却不以为然。我刚到厦大时,曾在他的办公室争论过,他认为我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评价过高,多有美化之处,我虽有所辨解,但恐怕也很难说服他,但我对他的坦诚和热情非常认同,虽然我们在具体的学术问题上有分歧,但在衡人判事方面却没有不同,他在中文系任内对许多事情的判断,特别是对教师处境的理解和处理,我都非常赞成,因为他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他懂得人情。

高波兄长我一岁,他的成长道路和我也大体相同,但我们对中国当代历史的判断却有很大差异,一般说来,我比较右,他则比较左,或者说,我持自由主义立场的时候多,他则对毛泽东时代的东西怀念得多,何以如此,我没有和高波兄讨论过,我对他的观点不认同,但我对他能保持自己真实的看法,尊重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却总有敬意,我在学术上说服不了他,但我能理解他对一个时代留恋的那份感情。我们也曾试图就一些学术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关于文革文学作品何以没有爱情?典型如《红色娘子军》,高波兄的看法是,难道文学作品绝对必须写爱情吗?我想他给出的理由不一定能说服我,但却不无启发,可惜他后来离开了厦大,我们交流学术的机会就少了。

高波兄是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人,他离开厦大后,周宁兄有一次和我说,高兄离开真是可惜,不是少了一个教授,而是少了一个有趣的人,一个好玩的人。我也深有同感,因为虽然相处时间不算长,但有高波兄在的时候,无论什么活动,总有气氛,总有快乐的笑声。我至今还在想,高波兄主动选择离开厦门大学到新疆大学教书,真是天底下最浪漫的事了,我们不能用一般世俗的理由来判断他的选择,来观察他的得失,我还是愿意从一个人的浪漫情怀和理想主义的角度理解高波兄,人生有这样的勇气并将此勇气付诸真实的人生,高波兄的境界,真是我们所难以企及的。当我看了他这本《行走历史河山》,我对高波兄的追求才有了一点真正的理解。

这是一本游记,但又不是一般的游记,因为他所到之处,都有他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人生体验,他对西藏,对新疆、对祖国西北的热爱和发自内心的情感,可能才是他后来选择离开东南而向西北前行的原始动力,他的梦想得以实现,他的情感也就有了真实的落点。这本以游记体裁出现的散文集,不是一般游客的走马观花,而是一个游子思乡的絮语,文章不但充满诗意,又有历史知识和人文观察,更为难得的是高波兄的文章中体现的真感情,正应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说法,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佳句。高波兄的这本散文集,确实是“写真景物、真感情”的,谓之有境界,当不是过誉之词,而是我的真实阅读感受。

谢泳

2011年2月28日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内容推荐

《行走历史河山》的作者高波十年来一直在祖国各地漫游,但这漫游,也不真的就是漫无目的,骑车走“滇缅公路”,即和考察当时的抗战情况联系起来;驾着“战旗”吉普走西藏,一路则注重观察和“仓央嘉措情歌”相关的情况;走长征路时,更是留意长征的现场及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工作的地点从海岛换到了天山下的乌鲁木齐,自然更能领略新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实内涵。在大地上漫游是个体生命的扩张,本书作者把这种漫游的见闻和感受转化为文字,与人分享,是个体生命更充分的扩张,在大地上的漫游,也才更有意义。历史文化故事与历史文化现场的异样,历史文化故事在传说中的走样,总是激起作者思考和探究的激情。为什么人们已经知道了“二十四道拐”不在“滇缅公路”上,还依然要把那张“二十四道拐”的黑白照片当作“滇缅公路”的标志性照片?尊为达赖喇嘛、身处权力斗争漩涡中的仓央嘉措,是否能拥有传说中那种肆无忌惮的夜生活?分明是今人的创作,为什么又要伪托为“仓央嘉措情歌”?“飞夺泸定桥”的传奇故事,具有怎样的精神建构功能?新疆的历史和现实是怎样的?《行走历史河山》都对此进行了颇有意味的探究和挖掘。

编辑推荐

《行走历史河山》是一本在大地上漫游的书。

这是一本有关历史地理的书。

这也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书。

这更是一趟深度的心灵之旅。

跟随作者高波的脚步,让我们行走在祖国西部的大好河山,出入文史,感受社会的变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走历史河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357998
开本 32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4: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