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本册为《流民史话》,池子华编著,叙说的是近代中国的流民问题。
图书 | 流民史话/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中国史话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本册为《流民史话》,池子华编著,叙说的是近代中国的流民问题。 内容推荐 流民古往今来有之,《流民史话》叙说的是近代中国的流民问题。书中从流民的产生谈起,谈到了流民现象形成的原因、流民的流向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在近代流民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等问题。通过《流民史话》作者池子华智慧而富有逻辑性的论述,我们感觉到近代的流民问题,不仅和近代中国落后的经济紧密相连,而且和近代腐败的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流民问题的真正解决只能依靠工业化,彻底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型,这一点对当代的现代化建设也不无借鉴意义。 目录 一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1.流民种种 2.哀哉,中国古代流民 3.近代“恒河之沙” 二 为什么流亡 1.社会的转型 2.生产条件的恶化 3.土匪、军队和饥馑 4.习惯成自然 三 流向何方 1.从农村到城市 2.走不出的黄土地 3.江南行 4.漂洋过海 四 无奈的选择 1.乞丐漂流记 2.“跑东洋” 3.当兵吃粮 4.千百成群的盐贩子 五 多元复杂的影响 1.流民进城的是是非非 2.“逃脱农村”的弊与利 3.相煎何太急——“湖田案”纪实 4.流民与“盗匪世界” 六 调节与控制 1.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推广“工艺” 2.土地!土地! 3.农村工业化之梦 4.重工派的理想 结语:生活的曙光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中国历史上大小规模的战乱数百次,每次战乱莫不把无数无奈之民强行推向无所依归的无极之路。 流民流离失所,就他们空间运动的方向而言,主要采取以中原为中心的波浪式离心运动,中原文化因而得以扩散。同时,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不断进犯中原,如两晋、南北朝、宋元时期压迫汉民族渡江南下,因此流民迁徙表现出“北进南退”的特点。这些无奈之民,有的在饱尝流离之苦后返归原乡,有的则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一是成为“流庸”,即远离家乡为人耕作,他们又被称为“客户”。一是流向边远地区种山垦殖,如明代荆襄地区,界连数省,川陵蔓延。山林深险,土地肥沃,曾吸引四川、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大批流民进入该地区。一是沦为无业游民,寄生社会,扰乱社会,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安定的因素之一。一是“亡逃山林”,转化为与官府对抗的力量。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暴动不绝如缕,差不多都与流民经常的大量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 流民问题是困扰古代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流民问题的严重程度历来是世之盛衰的一杆标尺。对封建统治者来说,要使王朝长治久安,必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之“安居”“乐业”,维持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必要联系。一旦联系中断,农民丧失了土地,不仅使朝廷赋役无着,而且大量流民势必走上“啸聚山林”、“铤而走险”的道路,成为王朝更迭的重要力量。为了维持封建统治,历代统治者均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进行调节、控制。其中,行之数世的均田制即由此而兴。 还在西汉哀帝时,有人就提出“限田”主张,以限制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虽然切中时弊,但因遭到贵族官僚的反对而未得实行。北魏建立后,针对豪强地主肆意霸占田产、农民困饥流散的时弊,大臣李安世上奏魏高祖,建议施行“均田制”,计口授田,平均分配。这个建议得到朝廷的首肯和支持。北魏均田制的内容主要有: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受露田20亩,露田年满70还给官府,桑田永为世业;土质不宜种桑的地方,男子给麻田10亩,妇女减半;露田不得买卖;土地不足之处,居民可以向空荒处迁移,力所能及借用封建国家的土地,但不许从赋役重处迁往赋役轻处。均田行数世,著有成效,唐朝极盛一时,与均田制的推行极有关系。 除均田限田而外,重农抑商、迁徙富豪、法定平分遗产等,也都着眼于农民与土地的结合,以期长治久安。一当流民问题严重化,特别是王朝更替之际和灾乱之时,统治者无不把“安置流民”,招诱流民“复业”——让流民重新回到土地上作为施政的要项。宋元明清各代,有很多这类“复业”之令。P10-11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奠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教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活》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流民史话/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中国史话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池子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1955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6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4 |
出版时间 | 2011-05-01 |
首版时间 | 2011-05-01 |
印刷时间 | 2011-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7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24.24 |
丛书名 | 近代经济生活系列 |
印张 | 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35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