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本书是一本关于失败者的书,它收录了48家企业失败案例。这些著名的失败案例为管理之鉴,亦为生存之鉴。把它们奉献给对执著追求成功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不经历失败的。这些失败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给人们以另外视角的启示。
图书 | 世界经典管理败鉴48例/世界经典管理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本书是一本关于失败者的书,它收录了48家企业失败案例。这些著名的失败案例为管理之鉴,亦为生存之鉴。把它们奉献给对执著追求成功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不经历失败的。这些失败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给人们以另外视角的启示。 内容推荐 本书以深沉凝练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总结了近百年来世界上最为著名的48家企业失败案例,从不同方面深刻剖析了这些企业管理失败的真正原因。如雷曼兄弟破产:被贪婪拖垮的金融巨人;安然事件:“财务游戏”的失败;安达信冲击波:诚信缺失的代价;“大宇”神话破灭:盲目扩张的悲剧;爱立信的败退:故步自封的教训;八佰伴公司破产:经营战略的失败;铱星的陨落:技术与市场需求的错位;迈朗公司破产:战略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等等。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评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案例回顾,对企业管理失败的过程进行叙述,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企业是怎样走向失败的;深度剖析,从各个角度,追根溯源,探讨剖析失败的原因;鉴戒启示,以精练准确的语言,论述这一失败案例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对读者有哪些启发和帮助。 目录 案例1 雷曼兄弟破产:被贪婪拖垮的金融巨人 案例2 安然事件:“财务游戏”的失败 案例3 安达信冲击波:诚信缺失的代价 案例4 “大宇”神话破灭:盲目扩张的悲剧 案例5 爱立信的败退:故步自封的教训 案例6 八佰伴公司破产:经营战略的失败 案例7 铱星的陨落:技术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案例8 迈朗公司破产:战略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案例9 泰科危机:企业规模迅速膨胀的苦果 案例10 瑞士航空的倒闭:盲目扩张的代价 案例11 凯马特“零售王国”覆灭:经营策略的失误 案例12 网景神话的破灭:危机意识的不足 案例13 美厨集团破产:经营不善导致昙花一现 案例14 朗讯公司的跌倒:反应迟钝必然付出代价 案例15 电信巨人AT&T的分裂:失败的“一站购齐”服务 案例16 百富勤倒闭:公司治理结构之殇 案例17 松下公司的首次亏损:创新至关重要 案例18 波音公司总裁颓然“下岗”:孤傲的偏见 案例19 美国LTCM公司的兴衰:市场上没有百战百胜的法宝 案例20 山一证券破产:风险管理一刻也不能放松 案例21 苹果电脑公司的低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案例22 泛美航空公司的陨落:对市场环境的忽视 案例23 阿迪达斯领跑地位丧失:警惕性放松的后果 案例24 瑞菱的悲剧:贸然购并不可取 案例25 奥斯伯乐公司的昙花一现:要重视产品生命周期 案例26 王安电脑公司的败落:不思进取必然被淘汰 案例27 迪斯尼巴黎遇挫:本土文化决不能忽视 案例28 雷利自行车公司的衰落:反应速度决定企业生死 案例29 博帕尔惨案:重视企业安全管理 案例30 巴林银行的倒闭:内部监管不能松懈 案例31 科拉普一赛森并购案的夭折:制度和文化的阻力 案例32 SGI公司的衰落:抓住机遇,及时转型 案例33 顺玛银行的破产:用人不慎,满盘皆输 案例34 瑞士钟表王国的没落:昔日的辉煌成阻力 案例35 世界橄榄球联盟淘汰出局:市场新人的夭折 案例36 遭遇抵制的雀巢婴儿食品:要重视公众的合法要求 案例37 库尔斯公司危机:忽视市场营销的代价 案例38 STP有限公司的衰落:虚假广告的后果 案例39 福特公司的Edsel计划:市场调研的失败 案例40 杜邦公司遭遇“滑铁卢”:错误的市场定位 案例41 阿安皮公司的巨亏:恶性竞争不可取 案例42 吉尼罗食品公司的失败:经营管理的失误 案例43 彭尼公司丧失零售霸主地位:缺乏创新精神 案例44 伯伊斯公司痛尝苦果:迅速扩张与失信经营 案例45 吉列公司不堪回首的往事:要保持对新产品的敏感 案例46 柯维特连锁折扣商店的衰败:扩张要适度 案例47 吉尔伯特公司的破产:玩具要不断出新 案例48 沃德公司的零增长政策:决策失误,连丢城池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安然事件:“财务游戏”的失败 案例回顾 2001年12月2日,全球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向外界宣布向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它开列的资产总额为498亿美元,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宗的破产申请案。安然的破产震惊了全世界。此后安然事件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它被《财富》杂志列为“2001年全球10大财经新闻”的第三位。 安然公司曾经是叱咤风云的“能源帝国”。1985年它由两家天然气公司合并而成,在短短的16年内一路飞腾,2000年的总收入高达100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中第七位。过去10年来,它一直是美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在其最辉煌的年代,它掌控着美国20%的电能和天然气交易。安然不仅是天然气和电力行业的巨擘,而且还是电信、投资、纸业、木材和保险业的大腕儿。这家超级“巨无霸”在《财富》的调查中连续四年荣获“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的荣誉称号。甚至在2001年2月,它还被华尔街视为非常安全的投资“宠儿”。 然而,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在2001年10月16日以前,安然公司的财务报告是所有投资者都乐于见到的。看看安然过去的财务报告:2000年第四季度,“公司天然气业务成长翻升3倍,公司能源服务、公司零售业务翻升5倍”;2001年第一季度,“季营收成长4倍,是连续21个盈余成长的财季”。在安然,衡量业务成长的单位不是百分比,而是倍数,这让所有投资者都笑逐颜开。而到了2001年第二季度,公司突然亏损,亏损额高达6.18亿美元,对外宣称其净资产也因受到外部合伙关系影响而减少12亿美元。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华尔街哗然。安然的股价也迅速跌至30美元左右,引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多家律师事务所的特别注目。同时,许多与其交往多年的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与之“断交”。 此后,在媒体的揭露下,一直隐藏在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开始露出水面。经过调查,这些合伙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层官员所控制,安然对外的巨额贷款经常被列入这些公司,而不出现在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上。这样,安然高达1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就不会为投资人所知,而安然的一些官员也从这些合伙公司中牟取私利。为了保住其自封的“世界领先公司”地位,安然的业务不断扩张,不仅包括传统的天然气和电力业务,还包括风力、水力、投资、木材、广告等。2000年,当宽带业务盛极一时,安然又投资了宽带业务。如此折腾,致使安然在2001年10月在资产负债平衡表上出现了高达6.18亿美元的资金缺口。 11月8日,安然向美证监会递交文件,修改过去5年的财务状况申明。宣布公司自1997年以来虚报近6亿美元的盈余,并且未将巨额债务入账。21日,安然宣布,延期偿还6.9亿美元的债务。 由于安然的核心业务是能源及其相关产品的买卖,该种生意是构建在信用的基础上,也就是能源供应者及消费者以安然为媒介建立合约,承诺在几个月或几年之后履行合约义务。在这种交易中,安然作为“中间人”可以很短时间内提升业绩。但也因为这种生意以中间人的信用为基础,一旦安然出现任何丑闻,其信用必将大打折扣,生意马上就有中止的危险。 所以在当天上午,准备收购安然的迪奈基电力公司突然撕毁协议,终止收购,安然股价狂泻3.50美元,收于0.61美元,跌幅超过85%,创下纽约交易所单只股票跌幅的历史纪录。至此,大象变老鼠。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安然的市值由巅峰时的近800亿美元疯狂缩水至2.68亿美元左右。 闻名一时甚至奉为神话的安然模式终于轰然倒塌。 深度剖析 安然事件的爆发,非一日之寒,其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能源市场的管制放松。 从1985—1986年,美国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开始进行解除对能源市场进行严格的价格和竞争地域监管的改革,不但放开价格管制,而且允许能源用户可以签订长期能源供应合同。这些措施大大加剧了美国能源市场的竞争局面。随着赢利波动性的上升,安然的债券一度被降为“垃圾债券”。 在市场剧变之际,安然采取的策略之一,便是利用关联企业结构,并“革新性”地使用财务手段来避免直接的企业负担,同时疯狂地扩大企业规模。这些手段建立了安然的繁荣帝国,也为日后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1.金字塔结构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安然不断地使用和完善金融重组技巧,建立复杂的公司体系,其各类子公司和合伙公司数量超过3000家,成为美国企业扩张的排头兵。 组成包括3000多家关联企业的安然企业链条的常用做法,是利用“金字塔”式多层控股链,来实现以最少的资金控制最多的公司之目标。道理很简单,如果A公司控制B公司51%的股份,而B公司又控制C公司51%的股份,尽管A公司实际只拥有c公司25.5%的股份,仍能完全控制C公司。控股链层数越多,实现控股需要的资金就越少。 安然希望在其海外资产基础上作股权融资,又不想放弃对这些项目的控制权。最终,安然决定成立另一个控股公司“安然全球能源和管道公司”(简称“GPP”)。安然将在海外项目中的股权转入GPP,并通过控制GPP 50%股权,形成“金字塔”式公司控制链。 但是安然还必须考虑子公司支付股息时面临的税务问题。公司层次越多,发生利益转移时的税务负担越大。这使安然不能将GPP注册成普通公司(称为“C”类公司)。安然最后为GPP选择了LLC公司形式,LIE与合伙制企业一样,它没有公司层次上的所得税问题,而是将纳税义务“传递”到股东那里。此外,作为一家公司,它对外只承担有限责任,也可以发行股票,进行融资。 在确定了公司结构和发售新股后,安然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以最低的成本转移资产。由于所涉及的能源项目分属不同的外国注册公司,资产转移将产生成本。安然公司决定将GPP与被收购的公司进行股票置换。但是,由于外国合资企业的股票常有许多限制性规定,安然干脆成立了一系列控股公司,然后GPP置换这些公司的股票,最终构起庞大的金字塔组织机构。 2.财务游戏 安然公司旗下除了众多能源和宽带通信企业,还有一些基金管理公司,为安然提供所需的融资、套期保值或风险控制手段。正是与这些关联企业的背后交易,使安然最后破产。 LJM二号(安然的一家关联公司)与安然之间的协议金额面值高达21亿美元。在IT业及通信业持续不振的情况下,安然在2000年至少从互换协议中“受益”5亿美元,2001年“受益”4.5亿美元。这些收益其实正好对应于其相应的宽带资产贬值。但安然只将合约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计人财务报表,并把这些受益算作收入——其实不是什么收益,只是一个财务游戏。 安然公司标榜自己发现了如何使传统能源公司一跃成为高增长、高利润的“新型企业”的“秘诀”。但实际上,公司的大部分“价值”都来自这种隐含的负债。这种隐含的负债常常与海外投资和衍生工具相联系,因为相应的披露比较容易被管理层操纵。 为了扩张企业,安然需要大量融资,但又不想增发股票或直接发行更多负债,以免摊薄股权或降低债信评级。在许多种可能的选择中,安然选择了一条危险的道路:利用关联企业来隐藏债务。 安然钻了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的空子,虽然拥有许多子公司50%的股份,但仍然无须合并其报表,所以,虽然在实质上控制了所设立的子公司和投资项目,这些子公司的负债在安然本身的资产负债表中很难反映出来。 3.关联交易 作为华尔街多年的宠儿,安然公司通过种种复杂的金融工具将公司收入和业务的稳定性与其股价表现绑在了一起。反过来,股价的表现又取决于公司每个季度的赢利能否达到华尔街的赢利预测。由于太多地使用自己的股票提供担保,安然更加有动机铤而走险,想方设法制造利润,以推动股价。 从2001年第一季度开始,美国能源和电力的价格出乎意料地下降。安然引以为傲的能源交易业务利润下降。为了稳定股价和达到华尔街的赢利预测,安然在第二季度间将北美公司的3个燃气电站卖给了关联企业Allegheny能源公司,成交价格10.5亿美元。市场估计此项交易比合理价高出3亿-5亿美元,此后该利润被加入能源交易业务利润中。 4.诚信的缺失 安然事件发生后,安然公司的管理层遭到公众的质疑,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他们面临的指控包括疏于职守、虚报账目、误导投资人以及牟取私利等。更让投资者气愤的是,安然的高层对于公司运营中出现的问题非常了解,但长期以来熟视无睹甚至刻意隐瞒。包括首席执行官斯基林在内的许多董事会成员,一方面鼓吹股价还将继续上升,另一方面却在秘密抛售公司股票。而公司的14名监事会成员有7名与安然关系特殊,要么正在与安然进行交易,要么供职于安然支持的非赢利机构,对安然的种种劣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时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的诚信也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鉴戒启示 “安然事件”的发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其实,有许多“金字塔”式企业在企业结构及运作方式上与安然有类似之处。通过制造概念,使投资者相信公司已经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的领域(如宽带通信),然后在业绩上“配合”,通过关联企业间的“对倒”交易不断创造出超常的利润。这是非常危险的,安然公司就是前车之鉴。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教训,比如公司扩张问题。安然这样资产规模的跨国公司的破产,过度扩张几乎是主要原因——安然公司仅用了10年时间就从一家地区性的能源供应商,如海绵吸水般膨胀为全球最大能源供应商,总资产达到620亿美元,而业务扩张的直接后果是负债率的高企和资金链断裂等财务风险的加大。 现在,盲目扩张已经成为了威胁全球企业安全运行的最大敌人。仅观中国的企业,因种种原因形成的“500强”情结,已经成为了它们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为早日进入500强而可能出现的盲目扩张,以及因此而可能带来的资金链的断裂。 …… P8-13 序言 这是一本关于失败者的书,但我们却想把它奉献给对执著追求成功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不经历失败的。这些失败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给人们以另外视角的启示。 很多时候,失败比成功获取的经验和教训更为深刻。做企业更是如此。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正确的东西会使人变得更加聪慧,错误的东西会使人变得更加清醒。成功的经验大多相似,失败的原因却千差万别,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往往要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多,而且更为深刻。对于追求企业成功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因为从书中你可以学到很多深刻的东西,避免以后少走弯路,少跌跟头。 世界一流企业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共有的财富,世界一流企业失败的教训也应该成为我们共同的财富。相对于成功的经历而言,失败的经历要丰富得多;相对于我们国内企业所感受到的成功的经验来说,目前,我们所感受的失败的教训简直少得可怜。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一流企业失败的原因,吸取一流企业失败的教训,在失败中寻找企业发展的机遇。 本书以深沉凝练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总结了近百年来世界上最为著名的48家企业失败案例,从不同方面深刻剖析了这些企业管理失败的真正原因。如雷曼兄弟破产:被贪婪拖垮的金融巨人;安然事件:“财务游戏”的失败;安达信冲击波:诚信缺失的代价;“大宇”神话破灭:盲目扩张的悲剧;爱立信的败退:故步自封的教训;八佰伴公司破产:经营战略的失败;铱星的陨落:技术与市场需求的错位;迈朗公司破产:战略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等等。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评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案例回顾,对企业管理失败的过程进行叙述,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企业是怎样走向失败的;深度剖析,从各个角度,追根溯源,探讨剖析失败的原因;鉴戒启示,以精练准确的语言,论述这一失败案例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对读者有哪些启发和帮助。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些著名的失败案例为管理之鉴,亦为生存之鉴。那些早已隐退或者重重地摔过跤的企业,它们由盛转衰的过程,就像一口警醒众生的大钟,为后来者不断地鸣响。希望后来者能吸取教训,开创未来。 编者 2009年7月 后记 历时近半年的编写改写工作,本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许多管理界和企业界朋友对著名企业失败原因的深入探讨和精彩论述,更得到了企业各界朋友的帮助和启发,在此不能一一列举,只能对他们表示深深谢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中国物资出版社的王云龙编辑付出了许多辛勤工作,使得本书更加完善。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还有王金花、赵河俊、李军、申生刚、王金枝、赵文华、王佳、王玉如、高秀英、路晓洁、李宇林、张立志、侯慧娴、韩阿庆、卢广文、梁海、陈兵礼、崔铉福、高秀英、崔金明、黄姬英、李敏、崔光明、胡家、罗飞、张晓荣、王建玲、冯婷、崔日明、申娟、胡飞、李青霞、陈忠杰、赵莲花等,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工作深表谢意!由于时间和个人能力所限,本书肯定还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希望读者朋友能不吝赐教!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世界经典管理败鉴48例/世界经典管理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赵文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73167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5 |
出版时间 | 2009-08-01 |
首版时间 | 2009-08-01 |
印刷时间 | 200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3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