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王铭铭、陈平原、郑也夫、叶秀山、资家父女、何兆武、杨宪益、张中行、阎宗临、陈赓家族等学术界、文化界22位名人的口述人生,其中大部分首发在《中华读书报》“人物”版,但报刊文章因为种种原因多有删节,本书结集的则是未删节本。
图书 | 山河判断笔尖头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王铭铭、陈平原、郑也夫、叶秀山、资家父女、何兆武、杨宪益、张中行、阎宗临、陈赓家族等学术界、文化界22位名人的口述人生,其中大部分首发在《中华读书报》“人物”版,但报刊文章因为种种原因多有删节,本书结集的则是未删节本。 内容推荐 陈洁,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中国新闻学院文学学士,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中华读书报》“人物”版主笔,现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本书为他的访谈录。主要采访了刘小枫、郑也夫、叶秀山、资家父女、何兆武、杨宪益、张中行、阎宗临、陈赓家族等22个名人生平事迹,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目录 王铭铭:把人类学做到绝望 刘小枫:天不袁斯文 王晓明:说了,总会好一些 陈平原:书生意气长 张汝伦:八千里云和月 陈嘉映:此在、彼在、嘉映在 郑也夫:刺头、边缘人或魅力人物 董秀玉:从一而终的文化关怀者 严绍*:象牙塔里纯学人 杜维明:此心安处是吾乡 叶秀山:仁者寿,仁者无忧 资家父女:特殊年代的亲情 江平: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 林斤澜:一事能狂即少年 何兆武:史中人生,愧煞人问 任继愈:为“官”终究为学问 杨宪益:云淡风清了无痕 陆平:女儿眼中的知识分子 张中行:流年碎影,都付顺生琐话 阎宗临:赢得生前身后名 陈赓家族:江山欲谋斌质 冯友兰:宗璞的青葱记忆 赞言 试读章节 王铭铭:把人类学做到绝望 生平简介: 1962年生于福建泉州,1985年获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学士学位,1993年获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1991至1993年在英国城市大学社会科学系任田野研究员、博士后,1993至1994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北大继续做博士后,同年破格出站,任北大副教授(1995年)、教授(1997年)。 主要著作: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逝去的繁荣》、《人类学是什么》、《漂泊的洞察》、《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心与物游》等。 采访手记: 采访王铭铭之前,我并没有做太多的准备,要过年回家了,我的工作状态有点松弛和懒散。从图书馆借了本他写的《人类学是什么》,也没好好看。事后我分析自己,也许潜意识里认为,人类学其实不是本次采访的真正重心。 我第一眼注意到的是他的装束,深蓝的唐装,肥大的个性裤,还有据说是限量发售的鸭舌帽,这身行头比他的娃娃脸抢眼,也跟CAVACOFFEE的情调很般配。 他的笑很温婉,有腼腆的味道。他抽烟很厉害,香烟和烟斗并上。他喜欢谈论他的专业,即使明知我是外行,这让我很被动。采访中,他不是很主动,我需要更多地提问和开启话题;更糟糕的是,他又很敏锐,我的提问如果愚蠢或敷衍,“可以用来问任何一个人”,他能敏感到并且马上有所反应;他不喜欢我的提问时,会锐利地指出,并试图转变谈话方向。但他的语气始终是和缓的,措辞谨慎而保守,偶露峥嵘时也带着温绵的笑,有一种隐忍的柔和。他对学界和社会的批判总要捎上两句自抑,似乎那是一顶一定要戴的鸭舌帽。 他较多地运用自嘲的语言和语气,对媒体业有较多突然的批评,对于这两点,我都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有点难过。王铭铭并不知道,我其实是有气性的人,基本上不采访不入自家法眼的人。 采访似乎是不成功的,就像中间存了细沙,两块小心翼翼的玻璃还是磨花了。也许是我言辞不够慎重,也许是他太敏感,总之,当我提到“社会浮躁”这个词时,他突然微微抬高声调,发了一大通议论,后来有几个问题,他事实上也拒绝了回答,虽然他的态度、神情和口气一直很节制。 我能感觉到,他对我有敌意,而且也觉得我有敌意,因为我是“媒体的人”。但他对我又多少有不踏实的期待,同样因为我是媒体的人。我没有得到他的信任,但他接受我的采访,本身又是一种信任。 之后的情形似乎更加微妙。我的口述整理一向是非常忠实于录音的,包括里面的“疙瘩”。按照惯例,稿子在发排之前要给被访人审读一下。何况采访到最后时,他自己也提到“如果你愿意,先给我看一下也可以”。但我很是顾虑,担心王铭铭会借机把“疙瘩”都解了。我寄去文章,附上一信,恳求地客气说,请他帮助把关,如果“事实有出入”,请指出,免得“具体信息”出错云云。 他很快回了信,文稿是用word的修改模式返回的,可以清楚地看到改动的地方,前面稍微动了几个无足轻重的字词,后面大部分则完全没有动,并说,已经对几处“事实”做了订正,m当时顺口说说的话,就这样发表来合适吧?我怀疑他要彻底反水,甚至后悔接受采访,干脆不同意发表。犹豫了一会儿,到底回了封软软硬硬的信,大意是我能理解他的顾虑,但是我们的报道一贯都力求表现被访人真实的状态,既对被访者负责,也对媒体读者负责。如果觉得文章有什么不妥,则请他先改着看。我在语气和文意上都留了余地,表示不一定完全按照他的改动发表。当然,说是这么说,但我其实已经做好了伤筋动骨的思想准备。 他再次做了改动,再次令我吃惊的是,除了一份更准确的简历和专著单子、几个措辞外,他几乎没有改动什么。印象深的是,他在几个微有锋芒的句子后加了“呀,呢,嘛”一类的感叹词,表示语气的缓和。 当初的如临大敌就这样被化于无形,他的克制让我感动又感慨,松了口气,于是马上发稿。 文章刊出来后,我给王铭铭打电话,他说报纸已经收到,知道文章发了。我问,觉得怎么样?答曰,没敢看。他很小心地问,发表时有没有考虑他的改动。我说,完全按照他的改动刊出的,没动他的一个字。我能明显地感觉到话筒里的气息有那么一丝的松弛,然后他又问,文章发出来后反馈怎么样,我说还好,至少我是在几天内收到了四五通电话。他很短促地笑了一声,没再说话。此后,我们又交往多次,但彼此再也没有说过这次专访。 如果我说的没错,这是王铭铭在“出事”之后的五年内,第一次接受媒体专访。如果今天要我用一句话来说王铭铭,我会说:他是一个骨肉血气思想和灵魂俱全的人,而不是任何一个简单的符号。 泉州的音乐,厦门的考古 我小时候想搞音乐,那段经历现在已经不重要了。小孩子想法很多,也可以说没什么想法,懵懵懂懂的。幼儿园只上了一天,街上喊打倒工贼,我跟着游行,就回家了。1969年入小学,一直文革得厉害。偶然的机会,有个北京的老师下放到福建,我跟着他学小提琴,想考音乐学院。中学基本都在学音乐,文化课没怎么上,1979年高中毕业,也不想考大学,拖了两年,在乐队里练琴、排练、演出。后来搞音乐没戏了才去复习,1981年人大学的。 当时高考很容易,好考极了,我考了全地区第一名,北大都能上,而我去了厦门大学。因为我家里觉得北京、上海都属于“边疆”,福建才是中心,到北京就属于“发配”。北方生活也确实很辛苦。我1983年到过北京,要走十几公里路才有一个餐馆,生活不方便。 我的分数高,可以自己选专业,我也不知道哪个好:学管理好像太严肃了;学法律又总是在跟坏人做斗争,很危险的,考古比较古怪、好玩,可以游山玩水,跟现实也遥远,我就选了。那时不知道学术是什么,就是按兴趣选。 一入学,老师就讲人类学,看林惠祥的人类学论著,林先生书里有讲“算命”的,我特别感兴趣。同一时期,费孝通先生的书也重版了,也引起我的兴趣。三年级时,厦大建立了人类学系,考古系的学生全部转过去。那时候慢慢地我倒是开始有学术的觉悟了。人类学是个新东西,很神秘的,我们是第一批年轻的学生,感到很荣幸。老师又热情,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后来就一直做人类学了。我公派到英国时,是可以任意选专业的,同去的很多人都换成了别的能挣钱的专业,我就没有换。为什么没换……有的人做一件事要做到绝望的时候才放弃,我大概就属于这一类。当年放弃音乐,也是觉得完全没有可能了,才放弃的。就是觉得天无绝人之路,再努力试试看。说得负面一点,可能我比较有惰性,不喜欢改变。就像考研究生,完全可以考更好的大学,但考厦大不用复习就会考得很好,这样很简单,就考了厦大。 这种惰性和惯性,我也不是很明白自己。现在国家给我们的条件也不是最好的,可我还是不想去改变,还是继续做人类学,我不是进取主义的。进取主义者每天只要有机会就去争取,就换,有机会就会去钻,我恨那种人,觉得那是机会主义者,那碰到更漂亮的还要换老婆了?人生嘛,很多都是偶然,没什么好追究的。作为一个所谓比较会读书的学生,考研是很容易的事,我的考试成绩很高。诚实一点说,父母生我也算对得起我,没有歪嘴斜脸,也没有生出坏脑子。另外,一件事自己坚持做了很多年,就变成这样了。没什么可说的。 研究生读的是“中国民族史”方向,在人类学系。因为人类学和民族学是重叠的,老师都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搞人类学,那时候政府考虑怎么处理民族关系,学科都是做民族调查。那个时候的学术研究比今天扎实得多。那批民族调查小组的成员,都是中国人类学奠基人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解放后留在国内,虽然有一些观念上的束缚,这个或那个不能做,思想上大的框架不能超出斯大林,但他们的东西,内容很扎实,也有自己的观点。很悲哀的是,现在条件那么好,却没有一本调查报告超过当年。当然也有历史的原因。当时都是一个调查队,规模很大。而现在要求个别调查,调查一个村子就不得了了。 这是我比较有感触的一点。我总是希望告诉学生,有这么一段历史,特别是解放前,那时候的调查不得了的,不要小看他们,是费老带出来的,不要轻易说我们超越了前人,从总体上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学术能量是完全比不上他们的。P1-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山河判断笔尖头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洁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3197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4 |
出版时间 | 2009-08-01 |
首版时间 | 2009-08-01 |
印刷时间 | 200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0.7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1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7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