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河判断笔尖头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王铭铭、陈平原、郑也夫、叶秀山、资家父女、何兆武、杨宪益、张中行、阎宗临、陈赓家族等学术界、文化界22位名人的口述人生,其中大部分首发在《中华读书报》“人物”版,但报刊文章因为种种原因多有删节,本书结集的则是未删节本。

内容推荐

陈洁,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中国新闻学院文学学士,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中华读书报》“人物”版主笔,现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本书为他的访谈录。主要采访了刘小枫、郑也夫、叶秀山、资家父女、何兆武、杨宪益、张中行、阎宗临、陈赓家族等22个名人生平事迹,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目录

王铭铭:把人类学做到绝望

刘小枫:天不袁斯文

王晓明:说了,总会好一些

陈平原:书生意气长

张汝伦:八千里云和月

陈嘉映:此在、彼在、嘉映在

郑也夫:刺头、边缘人或魅力人物

董秀玉:从一而终的文化关怀者

严绍*:象牙塔里纯学人

杜维明:此心安处是吾乡

叶秀山:仁者寿,仁者无忧

资家父女:特殊年代的亲情

江平: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

林斤澜:一事能狂即少年

何兆武:史中人生,愧煞人问

任继愈:为“官”终究为学问

杨宪益:云淡风清了无痕

陆平:女儿眼中的知识分子

张中行:流年碎影,都付顺生琐话

阎宗临:赢得生前身后名

陈赓家族:江山欲谋斌质

冯友兰:宗璞的青葱记忆

赞言

试读章节

王铭铭:把人类学做到绝望

生平简介:

1962年生于福建泉州,1985年获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学士学位,1993年获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1991至1993年在英国城市大学社会科学系任田野研究员、博士后,1993至1994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北大继续做博士后,同年破格出站,任北大副教授(1995年)、教授(1997年)。

主要著作: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逝去的繁荣》、《人类学是什么》、《漂泊的洞察》、《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心与物游》等。

采访手记:

采访王铭铭之前,我并没有做太多的准备,要过年回家了,我的工作状态有点松弛和懒散。从图书馆借了本他写的《人类学是什么》,也没好好看。事后我分析自己,也许潜意识里认为,人类学其实不是本次采访的真正重心。

我第一眼注意到的是他的装束,深蓝的唐装,肥大的个性裤,还有据说是限量发售的鸭舌帽,这身行头比他的娃娃脸抢眼,也跟CAVACOFFEE的情调很般配。

他的笑很温婉,有腼腆的味道。他抽烟很厉害,香烟和烟斗并上。他喜欢谈论他的专业,即使明知我是外行,这让我很被动。采访中,他不是很主动,我需要更多地提问和开启话题;更糟糕的是,他又很敏锐,我的提问如果愚蠢或敷衍,“可以用来问任何一个人”,他能敏感到并且马上有所反应;他不喜欢我的提问时,会锐利地指出,并试图转变谈话方向。但他的语气始终是和缓的,措辞谨慎而保守,偶露峥嵘时也带着温绵的笑,有一种隐忍的柔和。他对学界和社会的批判总要捎上两句自抑,似乎那是一顶一定要戴的鸭舌帽。

他较多地运用自嘲的语言和语气,对媒体业有较多突然的批评,对于这两点,我都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有点难过。王铭铭并不知道,我其实是有气性的人,基本上不采访不入自家法眼的人。

采访似乎是不成功的,就像中间存了细沙,两块小心翼翼的玻璃还是磨花了。也许是我言辞不够慎重,也许是他太敏感,总之,当我提到“社会浮躁”这个词时,他突然微微抬高声调,发了一大通议论,后来有几个问题,他事实上也拒绝了回答,虽然他的态度、神情和口气一直很节制。

我能感觉到,他对我有敌意,而且也觉得我有敌意,因为我是“媒体的人”。但他对我又多少有不踏实的期待,同样因为我是媒体的人。我没有得到他的信任,但他接受我的采访,本身又是一种信任。

之后的情形似乎更加微妙。我的口述整理一向是非常忠实于录音的,包括里面的“疙瘩”。按照惯例,稿子在发排之前要给被访人审读一下。何况采访到最后时,他自己也提到“如果你愿意,先给我看一下也可以”。但我很是顾虑,担心王铭铭会借机把“疙瘩”都解了。我寄去文章,附上一信,恳求地客气说,请他帮助把关,如果“事实有出入”,请指出,免得“具体信息”出错云云。

他很快回了信,文稿是用word的修改模式返回的,可以清楚地看到改动的地方,前面稍微动了几个无足轻重的字词,后面大部分则完全没有动,并说,已经对几处“事实”做了订正,m当时顺口说说的话,就这样发表来合适吧?我怀疑他要彻底反水,甚至后悔接受采访,干脆不同意发表。犹豫了一会儿,到底回了封软软硬硬的信,大意是我能理解他的顾虑,但是我们的报道一贯都力求表现被访人真实的状态,既对被访者负责,也对媒体读者负责。如果觉得文章有什么不妥,则请他先改着看。我在语气和文意上都留了余地,表示不一定完全按照他的改动发表。当然,说是这么说,但我其实已经做好了伤筋动骨的思想准备。

他再次做了改动,再次令我吃惊的是,除了一份更准确的简历和专著单子、几个措辞外,他几乎没有改动什么。印象深的是,他在几个微有锋芒的句子后加了“呀,呢,嘛”一类的感叹词,表示语气的缓和。

当初的如临大敌就这样被化于无形,他的克制让我感动又感慨,松了口气,于是马上发稿。

文章刊出来后,我给王铭铭打电话,他说报纸已经收到,知道文章发了。我问,觉得怎么样?答曰,没敢看。他很小心地问,发表时有没有考虑他的改动。我说,完全按照他的改动刊出的,没动他的一个字。我能明显地感觉到话筒里的气息有那么一丝的松弛,然后他又问,文章发出来后反馈怎么样,我说还好,至少我是在几天内收到了四五通电话。他很短促地笑了一声,没再说话。此后,我们又交往多次,但彼此再也没有说过这次专访。

如果我说的没错,这是王铭铭在“出事”之后的五年内,第一次接受媒体专访。如果今天要我用一句话来说王铭铭,我会说:他是一个骨肉血气思想和灵魂俱全的人,而不是任何一个简单的符号。

泉州的音乐,厦门的考古

我小时候想搞音乐,那段经历现在已经不重要了。小孩子想法很多,也可以说没什么想法,懵懵懂懂的。幼儿园只上了一天,街上喊打倒工贼,我跟着游行,就回家了。1969年入小学,一直文革得厉害。偶然的机会,有个北京的老师下放到福建,我跟着他学小提琴,想考音乐学院。中学基本都在学音乐,文化课没怎么上,1979年高中毕业,也不想考大学,拖了两年,在乐队里练琴、排练、演出。后来搞音乐没戏了才去复习,1981年人大学的。

当时高考很容易,好考极了,我考了全地区第一名,北大都能上,而我去了厦门大学。因为我家里觉得北京、上海都属于“边疆”,福建才是中心,到北京就属于“发配”。北方生活也确实很辛苦。我1983年到过北京,要走十几公里路才有一个餐馆,生活不方便。

我的分数高,可以自己选专业,我也不知道哪个好:学管理好像太严肃了;学法律又总是在跟坏人做斗争,很危险的,考古比较古怪、好玩,可以游山玩水,跟现实也遥远,我就选了。那时不知道学术是什么,就是按兴趣选。

一入学,老师就讲人类学,看林惠祥的人类学论著,林先生书里有讲“算命”的,我特别感兴趣。同一时期,费孝通先生的书也重版了,也引起我的兴趣。三年级时,厦大建立了人类学系,考古系的学生全部转过去。那时候慢慢地我倒是开始有学术的觉悟了。人类学是个新东西,很神秘的,我们是第一批年轻的学生,感到很荣幸。老师又热情,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后来就一直做人类学了。我公派到英国时,是可以任意选专业的,同去的很多人都换成了别的能挣钱的专业,我就没有换。为什么没换……有的人做一件事要做到绝望的时候才放弃,我大概就属于这一类。当年放弃音乐,也是觉得完全没有可能了,才放弃的。就是觉得天无绝人之路,再努力试试看。说得负面一点,可能我比较有惰性,不喜欢改变。就像考研究生,完全可以考更好的大学,但考厦大不用复习就会考得很好,这样很简单,就考了厦大。

这种惰性和惯性,我也不是很明白自己。现在国家给我们的条件也不是最好的,可我还是不想去改变,还是继续做人类学,我不是进取主义的。进取主义者每天只要有机会就去争取,就换,有机会就会去钻,我恨那种人,觉得那是机会主义者,那碰到更漂亮的还要换老婆了?人生嘛,很多都是偶然,没什么好追究的。作为一个所谓比较会读书的学生,考研是很容易的事,我的考试成绩很高。诚实一点说,父母生我也算对得起我,没有歪嘴斜脸,也没有生出坏脑子。另外,一件事自己坚持做了很多年,就变成这样了。没什么可说的。

研究生读的是“中国民族史”方向,在人类学系。因为人类学和民族学是重叠的,老师都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搞人类学,那时候政府考虑怎么处理民族关系,学科都是做民族调查。那个时候的学术研究比今天扎实得多。那批民族调查小组的成员,都是中国人类学奠基人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解放后留在国内,虽然有一些观念上的束缚,这个或那个不能做,思想上大的框架不能超出斯大林,但他们的东西,内容很扎实,也有自己的观点。很悲哀的是,现在条件那么好,却没有一本调查报告超过当年。当然也有历史的原因。当时都是一个调查队,规模很大。而现在要求个别调查,调查一个村子就不得了了。

这是我比较有感触的一点。我总是希望告诉学生,有这么一段历史,特别是解放前,那时候的调查不得了的,不要小看他们,是费老带出来的,不要轻易说我们超越了前人,从总体上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学术能量是完全比不上他们的。P1-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河判断笔尖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1976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4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