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平民之城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一个外乡人的视野柔美细腻地描写了淮安的风土人情,打造了一座理想化的精神家园。该书蕴含着特有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知作用,可以成为古城淮安的一张文化大名片。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评委沈义贞教授认为,《平民之城》一书文字清新优美,文体独具一格,是江苏省多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

内容推荐

民进会员、淮安女作家苏宁长篇散文体小说《平民之城》,描写了淮安风土人情之敦厚和美,气韵沉静疏淡,犹如淮安一张温馨淡雅的人文名片。小说生动记录了淮安这座城市中平凡的市井生活场景,以散淡的笔调追忆似水年华,展示了日常生活中人与物的和谐之美。

目录

第一章 流金岁月

第二章 风物之恋

第三章 桃花岛纪事

第四章 心许清江浦

第五章 市井索轶

第六章 水岸嘉年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流金岁月

寓居淮安,有十年了。

十个春天过去,十个秋天过去,我在这旧而且常年有着雨的湿气的古城里长久地停留下来,为着什么?我自己仿佛也是模糊的。十年于我,是生命里一段长长的锦绣岁月,于这小城,只不过是瞬息。

一只蝴蝶飞过花丛,翅膀贴了一下花的香而已。

苏轼说:“人生到处知何似,犹似飞鸿踏雪泥。”又有人说:“吾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在淮安,我先前住在城北部的桃花岛,一片无边无际的果园,实际上那不止有桃树,还有数不清的苹果树、梨树,所以,又有人叫它果园。除了果树,还有很多柳树,也有人叫它柳树湾。

桃花先开,粉白而肥胖的桃花,开一开,便谢了,生出毛茸茸的小桃子。苹果花后开,雪白而纤瘦的苹果花,开一开,也便谢了,生出毛茸茸的小苹果。梨花开了,一树的清淡之气,梨子生出来了,个个青皮白肉小核。

在桃花岛住了两年,我又搬到里运河旁的一所平房里。周末,我常从桃花岛出来,穿北京路,到西长街,再顺着里运河走到石码头街,去看我一位开书店的朋友。

古黄河贯穿桃花岛,我在河边流连过无数次,但从不曾走近过它的源头,也不曾走近它的尾,我所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段。水日夜地流着,两岸有蒲苇,有不知名的花草,有人家房顶上的炊烟,有许多很老很老的柳树,像我,并不在这个小城出生,也未必就在这小城埋骨,但中间的岁月,却在其中度过。

我来这小城时,刚刚二十二岁。想一想,就来了,甚至连想一想的心思都是粗糙的,年轻的心曾经意气飞扬,去一个陌生的小城,过一种陌生的生活,我心怀喜悦和惊奇。

但这小城却似依稀见过。那水边的蒲苇我认识,那桃树、苹果树我认识,那水上的小船,那小船上的人我仿佛也认识。

这蒲苇、这桃树、这小船就仿佛是知道我注定今生要来这小城走一走似的,它们静静地,仿佛只为等我,也许已经等了我二十几年了,也许已等了我整整一世。它们等着我在地图上,等着我在无数个小城中一眼就认出它来,等着我在人生最鲜亮的年华里走来。

河水静静地流着,现在的黄河早已改道别处,但它从前是从这走着的。一条亘古绵延的黄河古道。也许,在从前的岁月里,黄河只是不经意地从这小城中走过而已,但它始终是缠绵着,留下这一条让它自己也让小城的人当成信物的黄河旧道,等着后来的或是别处的水亘古绵延地来续接那曾经的峥嵘。像一个人,她从这小城偶尔走过,但是,走着,走着,她留了下来。

这样的留,是身留,还是心留?她见小城多妩媚,料小城见她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吧,所有的缘,都要了结。

那时的石码头街、安涉桥、水门桥、西长街都不是现在的样子,它们古老而安宁,像祖母放在箱子底部的一件旗袍,像她那只陪嫁的蓝瓷花瓶,虽然落了灰尘,但禁不得擦拭,一拭之下,即发出清亮的安详的光。

我的一位朋友,在石码头街开着一间租书店,周末,我常去她那闲坐。现在想来,我去,不是因为友谊,也不是因为她那间小小的租书店,我喜欢她住在那里,喜欢那些青石板路,喜欢那些从青石板缝里长出来的绿幽幽的苔藓。

里运河流经淮安城区,这一带,有人管它叫里运河一带,也有人管它叫清江浦一带。

里运河之水也是日日夜夜不停地流着。淮安是小小的水城,村村有河,处处闻桨声,所有的人物、植物,人生小小的梦想与悲欢,都于水中溶解又于水中沉淀。我是一个不约自来的心甘情愿的见证者,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慢慢讲述它们,温习它们。总之,淮安倾城所有,大的河只有这两条,也就是说我这些年一直是临水而居,在古黄河边住了一阵子,又到大运河边住了一阵子。

十年前的小城,交通还不太便利,车站还在现在的地方,只是比现在小,比现在单薄,而不是简陋。也不通火车,外地人很少,据说只有这最大的批发市场汇通市场里有许多外地人,但十有八九是江浙一带的商人。

我母亲来过无数次,每次挽留了又挽留,她却不久住,她总是抱怨:这小城太闷人了,连火车都不通,仿佛住进来,一辈子就出不去似的。

一辈子住进来,而出不去。在很多人看来实在是个难题。比如母亲,她有亲爱的姐妹兄弟,有丈夫,还有另外的小孩、好朋友、好邻居,那么多的人,她们亲亲密密、热热闹闹地生息在一个共同的地方,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我打破了她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生活秩序,她怜惜我的孤单,又放不下那一大家子。

那时的我,少不更事,不懂任何的人事物理,而且,因为还没做母亲,母亲的所有心事都不理解,只觉得她老了,是糊涂的,是走到哪都牵三挂四、心里不清静的人。她心里的烦恼,我从不认做是由于外部生活秩序的打乱造成的,只是她内心里的定力不够而已。

她每次从这小城走,都说再不来看你了,如果想家,你自己回去。不知为什么,我好像总是偏偏没有想家。于是她又来,来了,匆匆又走。母亲是个疼惜金钱的人,可买起车票来,总是大方的,不吝惜的。她曾喜欢存钱,但金钱于她,无息,总是还没存多久就变做了一张张票据,然后,就不记得它们都到什么地方去了。

小城人有他们自己的方言,有他们自己的用语习惯。我从小生活在辽宁的北部,从不曾知道汉语如此复杂。同样一个字,可以用另一种语调说;同样一个意思,还可以用另一个词表达。

比如他们说挣钱,从不说成挣钱,而是说苦钱。说给从不说给,而是说把。给我一个苹果从不是给我一个苹果,永远是:把我一个苹果。还有一些字,他们说出来,我虽然明白那意思,但一时总是想不出这一个字到底如何的写法,字典里是不是有。

这一城的人,仿佛都是土生土长的,他们依照他们自己的习惯嫁女娶媳,安排生老病死。老人们用自己的方言说着一切和活着相关或不相关的话。他们从小就在这里生活,一辈子又一辈子延续下来。他们老了,在阳光里,说着话,轻而糯,说快了,我总是听不懂。

离淮安二百里,还有一个小城宿迁,那时宿迁还在淮安的管辖内,还没划出去,因此,十年前的淮安下面有七八个小县城,一个县有一个县的方言语系,而且,若同一个县的人坐到了一张桌子上,他们还能从口音里听出彼此是哪个乡的。

比方说,一个土生土长的淮安人,他遇到一个沐阳县的人,他一听那沐阳话,就说他不是本地的,他脸上带着微笑,仿佛他的判断让他获得了无比的成就感。若其中还有一个人本来约好参加饭局,却一时有事没来,他和他好久没见了,以为会借此碰面,这个意思若用沭阳话来表达,则为道路相左。

……

P1-6

序言

目睹过一些下着雨的黄昏吧,在你我长长的一生里。

也许是春天。

花刚好开,沾衣欲湿的雨,适合在家喝茶,适合约出一起长大的某个小伙伴。

也许是秋天。

曾经最美丽的树叶子也落了,它一片一片,沉静地谢幕,仿佛它料想中的一天终于到来,它心怀敬畏、欢喜,而且慈悲。

四季是一棵树或一朵花的一生,然而,是多少个这样静静轮回的四季构成我们的一生?

也许没有人能在一时半刻之间想明白。我们总是急切地往前面赶着,仿佛每天都有无比重要的事情要做,可这些事情和我们平庸的一生,它们之间,发生什么关系?我们总是急急地等着一个个明天的来临,等着一件件事情的结局出现,从不知道,那只是在赶你我必将抵达的死亡。

小时候,一个孩子,他总是急切地盼望自己能够快些长大,他的父亲和母亲也同样地盼望着,快长大啊,孩子。他们仿佛一点不介意孩子一旦长大,会展翅飞走,去开始也许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人生,也忘了孩子成人之日就是他们行将衰老之时。

衰老与死亡,永远是一个生命个体无法也无力抵挡的事情。

我们都曾经是那些等不及想让自己长大的孩子啊。

我们急急地恋爱,向往婚姻。不经意之间,就有自己小小的家,小小的孩子了,有自己要操心的日子了。

你我都曾经冰雪聪明,洞悉所有人间的人情物理,但因为屡遭烦恼,我们无可选择地依赖并信任时间,也许,时间的力量会帮我们超越痛苦。我们希望通过时光流逝,让自己成熟,让一切变好,离我们的设想更近。我们总是一次次心甘情愿又别无选择地走进时间的圈套,一步步抵达我们并不心甘情愿的死亡。

我将写的这座城市,坐落在江淮流域,城里有两条河,一条是古黄河,一条是里运河。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始至杭州迄被分做七段,北京至通县的一段称通惠运河,通县至天津称北运河,天津至临清称南运河,临清至台儿庄称鲁运河,台儿庄至淮安称中运河,淮安至扬州称里运河,镇江至杭州则为江南运河。

历史的风云在水上静静熄灭,河上舟楫仍从容往来。细看,春花仍旧春花,秋月亦是无量秋月,这两条河,年年月月沉静地、一板一眼地穿城而过。

淮安取淮水安澜之意。

这是一座四季多雨的老城。

春天,总是隔三差五地就下起雨来。

夏天,也是隔三差五地下着雨。

至于秋天,下了雨总是更觉得荒凉,可凉了的雨终究还会从天空落下。

冬天,在北方,天是下雪的。淮安的冬天,也会下那么一两场的雪。薄薄的,碎碎的,仿佛等不及要融化。大朵的更冰冷的雪无边无际飞落的时候,也有,但总是不多。冬天的太阳又黄又暖。但天气多变,说不定,才下过一场雪,接着就下起雨了,似乎是为着安慰那些总是盼着春天快来的人。可是下了雨,天没暖,更冷了,过几天,又要下雪,像手心里捧着的滴滴拉拉的日子,没有人可以一口气过得完。

雨水如此丰沛,植物们个个活得快乐怡然,连一株草,也能生得强壮而肥胖。那无限的土地,总是湿润的、温暖的、柔滑的,仿佛适合万物生长,适合每一个有棱有角的人。

听过窗外的雨声吧。

雨点从容不迫地敲打你的窗子,仿佛你无数次约过的那一个人,终于来了,而你,心知肚明,却装做不在意。

我们清晰地看着一个崭新的黄昏,它一边下着雨一边向我们走来了。

窗外的城,湿了。树是绿的,吐出湿湿的气。

也许,这是一个无比普通的城市,和你经过的无数城池一样,阳光灿烂,适合万物生长,适合一切心里有爱有梦想的人居住。也许,所有的植物,你都曾经见过。一些平平常常活着的人,他们也终究没有什么你不曾见识过的苦痛和悲欢。若有,他们也终究觉得那一切都是个人私有,和一切旁观者无关。而且,也未必见得就过不去,他们知道他们总是能够过来的,总是尊严而沉静地打理着自己的痛苦,按他们自己心目中的秩序将生活进行下去,顺从地经过人生里的一切。

他们始终微笑着,仿佛要看到世间所有人对他们的羡慕。

他们宁静而幸福地过着他们自己的日子,我想,你我曾经即是他们,或者说,从前,你我也是在他们之间的。

这淮安城于一个人,即使他今天刚刚到来,也许他明天就要离开,我相信,他必定也算是淮安人,或者说,总是做过淮安人的。

如果文字可以给一块土地,一棵树,一段我不知道有多恒久的时空,留下信物,我将留下这个凭证,因为它们,曾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这块土地,和我们经过的任何一块土地一样,有它自己关于生养的守则,有它自己关于孕育的风仪。四季准时抵临,它生养花果草树,生养五谷和菜蔬,生养孩子们的肉体与精神。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它以这样的襟怀和义气爱。

生于尘土者,皆归于尘土。

我们确信,我们能够领会并记得每一种人间的情感。

一座城市,总会借文字的记录生出另一番血肉筋骨,那应是一件超越物质意义的事情。

它们也是你曾经的生活,是你生命中精神的一部分。

阅读它,勿要漏过一字一句。

后记

听过帘外的雨声吧,它从容不迫地敲打你的窗,仿佛你无数次约过的那个人,终于不约自来。而你,却只作是偶然的相逢。又仿佛信心坚定的爱人,他爱你,不管你是否爱他,他那样看着你,带着王者的微笑,仿佛要你知道在你未来的爱情中,他必是你的唯一。

凝视过每一个雨后的清新的早晨吧,它一路欢笑挥洒朝气,生机盎然仿佛不只为你,它为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而来。

也许,你曾走过无数城池,处处阳光明艳,万物生发,适合你定居,适合你心里的一切爱和梦想。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多久,才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将它唤做故乡?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你我将回到哪里安顿生命繁华落尽的那些时光?

  在你生命的坐标上,是你自己还是要由另外的人另外的事来为你标出故乡?

辞典上说,只有一个人长久地生活过的地方,才可以叫做故乡。

祖母说,只有埋藏着你自己的衣胞和过世亲人的地方,才是你的故乡。

也许有一天,你不经意地从这小城经过:房屋,街道,树木,人流,它和你曾经走过的无数的小城一样,静静地匍匐在大地之上。有灰尘,也有浩渺的水域,宁静的河流;有平平常常的爱情,也有美满的婚姻,有男人,有女人。老了的人,一天天地老了;小孩子,一天天地长成大人。晚上的星星要在乡下,才可以看得更清楚,还有月亮,也没有什么不同。

这是茫茫大地上的一部分众生,一群平凡的匹夫匹妇,一些小小的植物,一些小小的幼弱的动物。他们所有的悲欢和物质的一丝一缕、一蔬一粟纠缠不清;和一个人的精神互相折磨,互相渗透,互相抵挡,互相侵犯。

如果是深夜,你亲眼看见一城的人都熟睡了,偶尔的几点灯火。你静静走过这座城市,走过生命中一段在他乡的岁月。

一生再长,总有过完的时候。

这个小城,它是大地的一部分。它只为在它怀中出世的人掩埋衣胞,它是无数人生命的一部分。也许,你只是一个过客。也许,有一间房子的灯是为你而亮,但没有一扇门,是永远为你而打开。

每个人都终将回到自己的家,回到自己的故乡。也许你的家,你的故乡,和你经过的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座村庄都大体相同。一些人,一些植物,一些动物,它们都有呼吸,可是,你却唯独熟悉你故乡的气息。

你的母亲,一天比一天老了;你的孩子,一天比一天长大。你需要力量爱她们,爱你生命中温柔的一切。你要有足够的力量担当爱,担当离别、感伤,应付复杂的世事,排除无谓的纷扰。也许你比一切人更早地明白了,明白爱好自己也是爱好母亲的一部分,是不忘记一切美好时光的一部分。

走过一生,我们都会明白,生命和黄土是一样的物质。百年后,你成为它,还是它成为你,不必急于区分。

你终其一生热爱并渴望皈依的仅是你的故乡,回到故乡,如茶重回树上,或来到水中。

那是一座凡夫凡妇的城,还是一个,只有我们执拗而善感的灵魂,才可以抵达的地方。

书评(媒体评论)

于喧嚣的都市。我们盎然前行而又惘然四顾,这一路我们收获了什么,而又丢失了什么?仰赖《平民之城》,它一路随行、拣拾……于是,躁动的心重回喜悦和宁静。

——庞然

绚丽之极归于平淡,平淡之极归于自然。本色派写作,在现今文坛已不多见。

——叶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平民之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57457
开本 32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7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4
17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