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韦政通文集”,以“论学”、“论世”、“评人”、“自述”的思路分卷。
《人文主义的力量》为“论世”部分,列三个专题:“巨变与传统”专题主要体现先生对时代变迁的体认;“知识分子的责任”专题意图体现先生对知识分子使命感的呼唤;“迈出五四的幽灵”专题希望呈现韦政通先生对知识分子努力方向的理解。
图书 | 人文主义的力量(韦政通文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部“韦政通文集”,以“论学”、“论世”、“评人”、“自述”的思路分卷。 《人文主义的力量》为“论世”部分,列三个专题:“巨变与传统”专题主要体现先生对时代变迁的体认;“知识分子的责任”专题意图体现先生对知识分子使命感的呼唤;“迈出五四的幽灵”专题希望呈现韦政通先生对知识分子努力方向的理解。 内容推荐 这部“韦政通文集”,以“论学”、“论世”、“评人”、“自述”的思路分卷。《人文主义的力量》为“论世”部分。 韦政通先生在这部《人文主义的力量--韦政通文集》中结合五四以来大陆和台湾社会的变革,讨论中国社会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充分揭示了在此过程中人文主义所能够发挥的能量,以及知识分子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目录 巨变与传统 巨变与传统 启蒙运动与当代中国思想发展 孔子成德之学及其前景 当代新儒家的心态 儒家伦理在“台湾经验”中的角色 知识分子的责任 知识分子的两种类型 批判的心灵·社会的关怀 两种心态,一个目标 认知心态与民主心态 学习典范:让理想主义的精神昂扬 迈出五四的幽灵 新文化运动时代的自由、民主与社会主义 时代危机与中国哲学 人文主义的力量 古典的重要 仁的哲学的时代意义 从“疏离”问题看中国哲人的智慧 五四今日的意义 迈出五四的幽灵 人文教育与人的品质 伦理、民主、科学的三结合 试读章节 据我所知,以“启蒙运动”来解释民国初年那一段文化思想的发展,还不很普遍,近年来少数学者如张玉法、郑学稼等是采用这个观点的。江金太,成中英两位先生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有关启蒙运动的背景知识,现在我们可以进入启蒙运动的本身来看问题。 成先生提到中国启蒙运动就整体而言,其政治性远大于文学性及思想性,这点十分重要,因为这种性格与后来的演变有很大关系。与中国启蒙运动后来未能发展令人满意的成果,也有莫大的关系。中国启蒙运动开始的时期,正是以西方浪漫主义为时代背景,当时中国要求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一些元素,事实上却受到19世纪反启蒙运动的浪漫主义的影响,这种历史差距,相当程度地影响到中国这个运动的性格。今天,我就打算从浪漫精神的角度开始来了解中国启蒙运动的特性,与成先生所采的理性角度刚好相对。 中国启蒙运动的特色:我想可以从两点来加以掌握:一是浪漫精神;二是充满矛盾的思想组合。我先举一些当时的文化现象为例,来说明浪漫的意思。 浪漫精神在这个运动中最直接的表现是“文学革命”,有的学者检讨当时的新文学认为只有浪漫的气质与浪漫的生活,而缺乏真正的浪漫精神,也就是缺乏理想性与创造的想象力。不过当时的“文学革命”表现出一种浪漫的精神是不错的,而且这方面有较显著的成就。其次,当时知识分子极力反传统的态度,也是一种浪漫精神的表现。他们不加深思地抨击传统的权威。早在晚清,少数激进的知识分子即已表现出这种倾向,例如谭嗣同的《仁学》、康有为的《大同书》、章太炎的《五无论》,以及吴稚晖等人提出的无政府主义,大体都属于浪漫的思想。再看五四时期的自由主义,它最突出的意义是“解放”,也就是谭嗣同所谓的“冲决网罗”。自由主义偏向于这方面的表现,所以可称之为浪漫的自由主义。再看看当时一项很重要的思想表现——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在西欧是一种内发的精神力量,本不排外。德、俄两国由于承受外来的刺激而产生的民族主义,虽带有排外性,但歌颂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民族主义很特殊,一方面对自己的民族自尊有强烈的需求,一方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却采强烈的攻击态度,既要打倒帝国主义又极力歌颂西洋文明,这时就使中国的民族主义丧失内聚的动力。歌颂也好,打倒也好,基本上都是浪漫精神的表现。 为什么在中国启蒙运动时代会有浪漫精神的表现呢?一方面固然是受了西方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本身也可以找到根源:我以为从孟子所开出的儒家传统的主流,认为可以撇开知识谈道德实践,特别迷信意志的力量,相信凭借德化的思想就足以改造社会,这都是富有浪漫精神的想法。后来陆象山、王阳明延续了这个传统,使中国知识理性无从滋长。陆、王哲学表现的特色是重视了人的自觉,有反权威的倾向,解决束缚的要求也很强烈,而陆、王哲学正是清末民初流行的传统哲学思想,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时,即以陆王心学教梁启超和陈千秋,他的《新学伪经考》被称之为“考证学中的陆王”。我们固无从据此推断陆、王哲学与启蒙运动的浪漫精神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只是指出当时有利于浪漫精神发展的部分思想背景。此外,直接从启蒙运动中发展出来的新史学,如顾颉刚的《古史辨》,也是极具浪漫色彩的史学运动。 关于思想上矛盾的组合,我们可以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三方面略加以探讨。 启蒙运动时期的民族主义,它的推动者主要是学生和工人。学生在受了巴黎和会的刺激后,力主外抗强权,但他们本身接受西式教育,对于自己民族的信心已经日渐动摇。这两种情绪带给他们内心相当大的矛盾。至于工人,在五四以后的群众运动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中国工运也在此时期成型。他们一方面响应民族主义的大纛,但在稍后,中国工运与“工人无祖国”的国际工运挂钩上,岂不也形成一种矛盾。P19-21 序言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智者在交谈”。陈列在你面前的这部文集,就是当代中国(台湾地区)著名学者、知识分子、思想家韦政通先生以毕生心力和热情,曲折探索和思考的结晶之一,是一部娓娓道来的传统与现代相交响、作者与读者相共鸣的好书。 自从西风东渐以来,社会转型的历史课题即在中国出现。围绕是否需要转型,采取何种路径转型,向哪个方向转型等亟需解决的大问题,相继出现几个思想高峰。一是维新时代的“新旧”之思(围绕变与不变、小变与大变而展开的思考与争论),一是革命时代的“主义”之思(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共产主义之间的思想取舍),一是战后和平年代的“现代化”之思(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的连接,个人、社会、国家价值的均衡)。韦政通先生的思想,是以现代化为中心来展开的。 先生致思的时代,变革已成为共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论调,不再能激起社会的涟漪;“主义”之争由于半个世纪理与势的竞争也已渐成定局,有略显过时之虞;而在战后和平发展的时机下,如何为海峡两岸的中国缔造一个光明的前途,遂成为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尤其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大陆思想界,开始全面讨论现代化的道路,而在此之前约二十年,随着台湾地区的经济起飞,现代化已经成为讨论热点。韦政通先生便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思想者之一。韦先生所讨论的问题非常广泛,最主要的兴趣点是在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方面。 韦政通先生作为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异数,他的学术思想道路充满坎坷和艰险。 先生出身苏南一个小商人家庭,童年时如果按照父亲的愿望,继承家业,依其天资,假以适当环境,或许会成为一个地方上较有实力和影响的企业家。但他不喜欢从商,竟违逆父亲的意愿,只身外出求学镇江、南京、上海,屡经周折,也没有读成一个完整的学历,而后又鬼使神差地跑到台湾去了。完全出乎意料,早期在台湾无依无傍的生活,竟然成了他学术生涯的起点。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不少在各自领域内颇有建树的学者和思想人物,千载难逢地齐聚台岛一隅,为他的学术生命提供了珍贵的营养和不竭的动力。劳思光、方东美、陈康、牟宗三、徐复观、殷海光等学人先后成为他学术生命的浇灌者,一个依靠自学的青年,有此幸运,真可谓生命中的奇遇。 先生在台湾大学旁听方东美先生的“人生哲学”、“印度哲学”课,陈康先生的“希腊哲学史”课,每两周参加一次牟宗三先生在台湾师范学院的“人文友会”,有时因缺车资,必须从火车站步行到台大和师院。“友会”是夜间举行,回到山麓的茅屋已是深夜。其间生活多次陷入绝境,有时仅赖院中木瓜充饥。依靠王船山精神的激励和陆王学说的提撕,先生度过了早期的艰困岁月。 先生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在历经数年跟随牟宗三先生的“信仰之旅”之后,越来越感觉到不满足,遂将自己置于超越师门情感,独自探险‘的挑战途程中。就在此时,自由主义思想家殷海光先生出现在先生的生活世界里。与殷海光先生的交往颇不同于和牟宗三先生的交往,“在牟先生那里,我只认识他(应该说是崇敬他),不认识自己;在殷先生那里,我认识了我自己”(王赞源《韦政通教授访问录》)。 总结自己的学术生涯,先生自认扮演过三种角色:学者、思想家、知识分子。“做一个学者,是我年轻时的愿望,其他两种角色,绝非当年所敢想象,而是由于不寻常的学思历程,和一些意外的人生机遇塑造而成。”先生的著述,按照这三种角色,可分为学术、思想和社会关怀三部分。具体说,学术部分,专题研究包括“荀子研究”、“朱熹研究”、“董仲舒研究”、“孔子研究”、“毛泽东研究”等,通史撰述包括《中国思想史》、《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体现学术通俗化的著作包括《中国文化概论》、《先秦七大哲学家》、《中国的智慧》等;思想部分,儒家思想批判著作包括《传统的透视》、《儒家与现代化》、《中国哲学思想批判》、《儒家与现代中国》、“儒家在台湾经验中的角色”的系列文章等,从传统到现代的思想探索著作包括“以传统批判现代化”系列论文、《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反思》等,现代伦理道德问题探索著作包括《伦理思想的突破》、“当代伦理诊断与重建”系列论文;社会关怀部分,包括有关知识分子、台湾政治与文化、中国未来的系列论文。“著述等身”,也许可以用来描述先生勤奋笔耕的量,却实在不足以概括先生蔚为大观的学术思想成就和宠博气象,不足以体现他贡献给时人和后世的活生生的智慧。 先生以学术为生命,他的治学,最重客观的精神。先生所献身的学问,是面对活生生的时代问题的学问,他总是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中西文化和中西历史,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固步自封。 先生以开放的心态,意识到“中国缺乏独立的学统,缺乏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真理,和这个根本缺陷(逻辑、知识论不发达)是密不可分的。这个缺陷不但长期延误了我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对中国文化的重建工作,也产生了很大的阻力”。先生此种说法,一方面点出了我国知识分子仍然难于摆脱的自封心态,同时也可看作是对牟宗三先生将儒家当成学问的努力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再度提示。 客观的精神导引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推助客观的精神。先生借助对近代中国不幸遭遇的客观了解,进而再度达成了对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深切“同情”。“鸦片战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和中国国力的日益衰微,在这种内外交逼的情况下,使用任何外交策略,基本上都没有获胜的机会。在这期间,我们抵御外侮的条件各方面都非、常薄弱,唯一突出的现象,是出了一批杰出人才,这些人才稍早有林则徐,然后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郭嵩焘、曾纪泽,他们凭着极有限而又模糊的国际知识,在对交往对手的强度、意向缺乏资讯作为判断依据的情况下,依然要折冲樽俎于列强之间,可谓备极艰辛。”“所谓‘弱国无外交’”,“鸦片战争后,在外交上接受残酷考验的不只是少数人才,而是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以当时文化衰落、社会解体、民心涣散的中国,面对强劲无比的西方列强,“不管使用任何外交政策”,都同样避免不了一败涂地的结局(《19世纪中国与西方》)。 古往今来,真正的大学问,总是离不开历史的责任和对现实的关怀,这一点在先生的所有文字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先生提倡为知识而知识,不是为了让大家脱离生活实际,只是为了培养知识分子独立不屈之品格,意在争取知识本身独立不倚之地位,意在追求热爱真理的新知识传统,而并不是要知识分子放弃对社会、对民族和对人类的责任。先生研习古代思想文化,并不是为了获得一个安宁的栖息场所,从而高枕无忧地安睡其中,往而不返。先生不喜空谈玄理,一言一说必求中的,中历史文化之的,中社会生活之的,中人心风俗之的,中国家民族之的,中人类命运之的。其为现代社会和人生立言的目的性随处流溢。 先生将自己的这种责任情怀称作“现实的关怀”,先生对现实的关怀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诸如政治、伦理、教育甚至环境等问题,无不在先生的视野之内,关怀之中。这种关怀充分展现了先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挚之爱。 除了在学术、思想上所获得的重大成就之外,先生还以永不停息的追求、坚持不懈的努力,鼓荡理想,燃烧激情,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不断重新铸造自己,使自己的精神生命不断升级,不断放射出令人艳羡的耀目光辉。也许这才是先生最有感染力和诱惑力的成功。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其所获得的成就,归根到底都是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创造价值生命的成功。这种成功无不在价值原则的导引下进行,无时无刻不受理想光辉的指引。点燃起理想的火焰,让它永不熄灭,并按照它的指引前行,生命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生命的意义就能在最大的限度内展现。先生的成功,就是理想实现的典范,先生就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理想的火焰。 先生的著作,二十多年前开始在大陆出版。这些著作在大陆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不少读者意犹未尽,在不清楚联系地址的情况下仍然辗转去信求购先生的其他著作,甚至产生浓厚的研究热情。日益增加的阅读需要,使迄今为止大陆出版的上述著作已经显得难以满足。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先生的全集目前尚不具备出版条件的情形下,我们认为在先生的全部文字中精选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编成一套较能反映先生思想各个面向的多卷本文集,也许是一个可解一时之急的办法。我们向先生请示,征得同意,终于有了这套文集的出版。 这部“韦政通文集”,基本的选编思路,是希望在尽量体现先生著作结构的同时,能够照顾到大陆读者希望了解先生的实际需要,所以在选材上,采取“论学”、“论世”、“评人”、“自述”的思路分卷。 《传统与现代之间》“论学”部分,列两个专题:一是“儒学新探与方法革新”,收录先生研究孔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的几篇文章以及若干讨论研究方法的文章,力图反映先生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基本主题和风格,使读者了解先生学术研究的基本面貌;二是“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收录先生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思想创造作品,包括创造性转化传统的思想和对新伦理问题的思考。 《人文主义的力量》为“论世”部分,列三个专题:“巨变与传统”专题主要体现先生对时代变迁的体认;“知识分子的责任”专题意图体现先生对知识分子使命感的呼唤;“迈出五四的幽灵”专题希望呈现先生对知识分子努力方向的理解。 《时代人物各风流》为“论人”部分,重点突出对人格问题的关注。列传统人物“古典人格的光辉”、近代人物“危机时代的探路者”、当代人物“坚毅的魅力”三专题。本着薄古厚今的原则,传统人物只选取了四篇,近代人物收六篇,当代人物收九篇。 《知识人生三大调》为“自述”部分,除了收录学术自传《思想的探险》,同时收录几篇补充性的文章。为显示伦理思想在先生思想中的突出地位,并考虑到各卷篇幅大致平衡,本拟收入“论学”之卷的几篇关于伦理思想的文章和演讲,也作为“我的伦理思想”收录到了这里。本卷最后,附录了一篇概述先生学术思想的文章。 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和其他种种原因,先生还有许多精彩文字一时尚无法纳入这套文集,这是编者的遗憾,也是编者需要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的。 编者 2008年5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文主义的力量(韦政通文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韦政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7466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11-01-01 |
首版时间 | 2011-01-01 |
印刷时间 | 2011-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089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7 |
宽 | 152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