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御座下的众生相/书屋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本历史文化随笔集,既有对中华帝国史专题式的理性分析,也有对中华文明长歌的深情咏叹。本书的主体是就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人群,如皇帝、后妃、谋士、剑客、外戚、宦官、娼妓、状元、师爷、县令、改革家等进行专题式的追溯和研究。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历史文化散文随笔集。文集基本上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历史上的一些特殊群体,如皇帝、宦官、宫女、状元、县令、剑侠、谋士、歌妓、师爷、改革家等进行分类探究和理性分析,试图从他们的身上,多角度地再现中国历史的某些本质性内涵。一部分是对历史人物的个体描摹,以孔子、苏武、武则天、苏东坡、辛弃疾、李时珍、陈寅恪等人物的命运和心路历程,反映历史名人与特定时代的深刻关系,再现中华文明的另类层面。

目录

冷眼看青史 妙手著华章

天下皇帝

深宫红颜

寒剑飘零

谋士悲歌

千年宦官

状元春秋

幕府师爷

七品县令

击水中流

大淖风荷

布衣至圣

苏武牧羊

独歌武媚娘

带走一盏渔火

醉里挑灯看剑

西湖逐梦

烟雨秦淮

走近水浒

故乡的李时珍

附一:百年黄埔

附二:旷世奇才

后记

试读章节

选择这个课题,也许是一次不明智的行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家们,为了再现历代帝王的生活,拍摄了一大批帝王题材的影视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在宏大的构想、巨额的投资和逼真的形象演绎之下,观众、演员、投资人、媒体都各得其所,皆大欢喜。近年来,一些学者也从书斋中走出来,另辟蹊径,将受众从戏说的故事引领到正说的史实中来,电视热播,书市热卖,大有逢人必说史、洛阳又纸贵之势。

然而,冷眼观潮,人们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众多的影视剧,对帝王的塑造唯恐形象不高大,连那些昏君暴君都得以平反昭雪;向观众灌输的还是天子至尊、臣民低贱的思想。学者们的讲解,固然普及了历史常识,敞开了学术圣坛大门,但以史说史,让人难以折服。须知,中国帝国历史,几乎都是官家所修,虽然出现过司马迁等春秋之笔,但那些御用文人们,不能也不敢违背圣上旨意秉笔直书;而借用野史说事,一己之见难以释疑解惑,廓清迷雾。艺术家毕竟不是史学家,用不着拘泥于史实,史料太多体现不出艺术创造,戏说历史既能发挥想象,还能大大提高收视率;艺术家也不必是政治家和思想家,按传统的思想编导故事,顺着观众的思维杆子爬过去,既用不着动脑子,又不冒任何风险,何乐而不为?而走向大众讲坛的学者们,只要把自己掌握的史实讲清楚,并且将学术的门槛降低些,来一点下里巴人,自然能受欢迎。

其实,再现帝王形象也好,研究皇帝课题也罢,遭受尴尬的,还在于选择角度的艰难。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都是很有作为的皇帝,前者任用贤能,从善如流,励精图治,使经济社会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后者文治武功,兴盛一时,出使西洋,扬威四海。但以正统思想而论,他们都是以极不光彩的手段荣登大宝、称雄天下的。又比如,从勤政和处理内政的手腕来看,清朝十二帝除未成年的孩子外,都可以评个优秀;而明朝十七帝,除朱元璋和朱棣,大多数不能及格。但恰恰在明朝统治的中后期,由于帝王的怠政无为,在东南方一些区域,资本主义开始了萌芽,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如果满人入关后,仍保持当时的经济发展态势,中国也许不是世界上的经济弱国。相反,清朝诸帝,尤其是康熙、雍正和乾隆,几乎把所有的才智谋略都用在加强专政极权上,他们闭关锁国,南面不能下南洋,郑和开通的西洋海道被关闭,根本不知道外贸为何物;在东北,柳条边政策限制了国人向此地发展,将几亿国人控制在中原、东南和中南的土地上;永不加赋的政策,使全国人口膨胀。直到清朝中后期,东南一带的经济发展始终没有达到明末的水平。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次次地错过了关键性的机遇。苏东坡咏庐山有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皇帝是古人对人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皇帝一词,起源于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帝’。”自此,皇帝即成为我国历代帝国君主的专有称呼。

在国外,皇帝之名开始是指军队司令官,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就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是在战场上战士对胜利的将军欢呼时叫出来的。后来这称号由元老院赠与凯撒和奥古斯都。在拉丁古典文学中被翻译成独裁者,皇帝一词有三种含义,一是统一的罗马帝国或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的君主,二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三是广义的王中最高级的君主。可知欧洲古代的皇帝本是指军事首长。欧洲罗马时代还是奴隶社会,公元前27年,屋大维即帝位时,就有元老院和议院。公元590年开始有教皇。他们的帝国社会是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的1649年1月30日,英王查理一世被人民处死,当时已有议会两院,还有宪法。而中国的皇帝是东方式的,是最典型的个人专制独裁者。他既无教皇,也无元老院、议院等的限制,更无宪法。中国皇帝亡国时,不是被杀就是自杀,根本不会像英王查理一世和法王路易十六,被公开宣布罪状,在广场面对群众被处死。因为“刑不上大夫”,更何况是皇帝。今天英国还有女皇,日本还有天皇,但是他们实际的权力很小,性质与中国的皇帝完全不一样。

作为天下最大的地主和最高的军政首领,中国皇帝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从赢政到溥仪,中国的帝国君主制度沿袭了二千一百多年,产生了四百零六个皇帝。如果加上农民起义、封建割据、少数民族和一些王朝更替时短暂的重复称帝,所出现的皇帝,当在五六百人之众。这些人中,既有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为推动历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明君,也有昏聩无能、荒淫无道、鱼肉百姓的昏君和暴君。即使是那些所谓明君,也有其残暴荒淫的一面。正像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中国人的心中,自有众多不同的刘邦朱棣、杨广乾隆。

毛泽东在其《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了领袖人物俯仰天地的襟怀和中国人民作为新社会主人的豪情。然而,置身于帝国君主时代,检点两千多年的历史,寥廓的天空中,也曾闪耀过一些璀璨的星辰。回望昨夜星辰,感悟星光闪耀的夜空,怎一个黑暗了得?

作为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对于中国帝国集权体制的创立,对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成功运用了法家思想,并以超人的智慧和铁的手腕,力挫群雄,扫平六国,使四海归一。又以独裁者和改革家的胆略,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石,也为上古中国历史的走向确立了战略性的拐点。

……

P1-4

序言

张志东先生是《书屋》的老作者、老朋友。我自2001年起在《书屋》工作的八年间,编辑发表过他的多篇大作,其中《百年黄埔》等曾被《读者》等多家刊物转载。近来,张先生将其十多年来写成的历史文化随笔结集出版,并嘱我作序。我从未给别人的书稿写过序言,此次不揣谫陋,勉为其难,是自忖与志东兄交往多年,从内心感佩他的才情、学识和勤勉,因此乐于将他的学术见解介绍给大家。同时,他所谈到的诸多话题,也是我一直关注并探究的,有些心得也愿借此机会与读者交流。

(一)

《御座下的众生相》一书的主体,是就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人群,如皇帝、后妃、谋士、剑客、外戚、宦官、娼妓、状元、师爷、县令、改革家等进行专题式的追溯和研究。从事这种专题式的研究并非易事,它不但需要有关于历史细节和历史掌故的丰富知识,能够做到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更需要有对漫长国史的通感和通识,具备史家举重若轻、直指本质的气度和本领。志东兄在从事这些专题性研究时,既沿波以探源,又因枝而振叶,其许多成果不失为寓史实与史识于一体的佳作妙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帝王剧长盛不衰,许多历史上的专制暴君如秦皇汉武等,被演绎成英武高大的形象。比如汉武帝刘彻,他即位后凭借“文景之治”所留下的家底穷兵黩武,并热衷于营造、封禅等一系列“形象工程”,以至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诏”。就是这么一位无休止折腾的暴君,竟然被电视剧《汉武大帝》描绘为“燃烧自己,照亮大地”的超级英雄。张志东先生有感于帝王剧对历史真相的遮蔽和对现代中国人心灵的毒害,用确凿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向人们展示了皇帝们生杀予夺的残暴、追求享乐的无耻以及皇位争夺中的血腥。“三皇五帝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毛泽东的这句诗,似乎最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我以为,历史上的任何专制君主,其仁慈行为都远不能与其罪恶记录相匹敌。即拿被后世一直称道的唐太宗来说,人们说得最多的是他的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却极少注意到他的虚伪和狠毒。他对待魏征、李世勤等人的态度,多有虚伪作秀的成分。而死在他手里的大臣如刘洎、侯君集、张亮、刘兰、李君羡、薛万彻、盛彦师、卢祖尚等不下数十人,所以早有人称唐太宗杀戮功臣“过于汉高、明祖”。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吸取汉光武刘秀“进文臣而退武将”的策略,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皇帝与功臣间的矛盾,固然免了过去常见的血腥,但也印证了鸟尽弓藏的历史定律。赵皇帝还声称“鞭扑不行于殿陛,辱骂不及于公卿”,发誓要善待文人,但光禄寺卿郭圮等却被其活活整死,可见其“不杀文人”的承诺也没有能够兑现。

张志东先生以大量笔墨刻画了皇位争夺战中的血腥。他力图向人们说清一个道理,即在皇权专制体制内,无论怎么英明的帝王,都无法解决好接班人的问题。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帝玄烨都曾被接班人问题弄得焦头烂额,甚至痛苦流涕。针对唐太宗立李治而舍李恪一事,毛泽东曾评论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理由是知子莫若父,“李恪英物,李治朽物”。其实从本质上看,毛泽东的这一评论并未见得是确评。唐太宗最后选择李治,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目的之一便是避免重蹈兄弟相残的悲剧,并不是一时糊涂所为。不仅如此,唐太宗还为李治精心搭建了未来的辅政班子,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勋分别代表不同的势力集团,三方互相牵制,免使一方坐大。其平衡术也可谓老谋深算。至于以后的结局,唐太宗是不可能预料到的。所以,在皇权专制体制下,围绕立长、立嫡、立贤、立爱的矛盾,皇帝们常常是左右为难,一筹莫展。这样的痼疾困扰了中国几千年,张志东先生的《天下皇帝》一文,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一点。

……

——截选自《序:冷眼看青史 妙手著华章》

后记

《御座下的众生相》一书,是我的历史文化散文随笔集。

这本文集基本上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历史上的一些特殊群体,如皇帝、宦官、宫女、状元、县令、剑侠、谋士、歌妓、师爷、改革家等进行分类探究和理性分析,试图从他们的身上,多角度地再现中国历史的某些本质性内涵。一部分是对历史人物的个体描摹,以孔子、苏武、武则天、苏东坡、辛弃疾、李时珍、陈寅恪等人物的命运和心路历程,反映历史名人与特定时代的深刻关系,再现中华文明的另类层面。

对历史的反思,在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大坐标中寻找新的审美视点,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课题。我从繁杂的行政事务和乡土文学写作中游离出来,在历史题材创作领域孜孜以求,以人文批评意识审视历史、感悟人生,作为一名业余创作者,这种尝试无疑是对自己基本功力和审美创造的挑战,也是一次精神和意志的磨练。

我的作品在《书屋》、《芳草》、《百家论坛》、《读者》等刊物发表和转载后,引起了反响,《旷世奇才》被选入语文教材,《故乡的李时珍》被拍成电视散文,《走近水浒》、《百年黄埔》、《寒剑飘零》等获得全国及省市级创作奖,这既是对我辛勤耕耘的回报,更是鞭策和鼓舞。

“北有《读书》,南有《书屋》”。《书屋》与《读书》、《天涯》并称为中国思想界的三大核心刊物,它以“思想者的精神领地,读书人的心灵家园”为办刊目标,被誉为“中国大陆著名的人文知识分子杂志”。《书屋》杂志社各位朋友对我的文集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不仅刊发了我的系列作品,还将我的文集列入“书屋文丛”出版。《书屋》执行主编胡长明博士欣然为我的专著写出长篇序言,他的序为拙著增色不少。

十多年来,我的文学创作得到了明友和家人的帮助与支持,《湖北日报》副刊主编熊唤军,武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芳草》文学杂志副总编钱鹏喜,《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搜狐网副总编梁春元,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潘天强,新华社新华网总编室主任贾奋勇,文友郑学锋、刘树国、王成启,妻子骆红梅,都给我诸多关心与鼓励,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编辑出版此书过程中,我的胞弟张志安不幸英年早逝,他是我多年坚持创作的重要支持者,谨以此书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

作者于医圣故里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以崭新的视角、独到的观点,透视中国三千年历史,手术刀般地剖析了皇帝、剑侠、谋士、歌妓等特殊群体的命运,立体地再现了历史和人性的丰富内涵。

这是一部对中国历史进行另类解读的文化新著。作者于专题探索和散点透视之间,勾画了一幅昔日帝国的背影。

张志东的历史文化散文,既体现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又涌动着抒情诗般的激情和对历史感悟的灵性。对历史的检讨,对人物的藏否,于透辟分析中始见精神,在俯仰天地问彰显个性。

作者在追求一种境界,那就是:在对特殊历史人物的分析中见微知著,发掘本源;在穿越时空的检阅中独辟蹊径,感悟人生。如同一杯铁观音,入喉滑而不涩,口味由浅入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御座下的众生相/书屋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志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563156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1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2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6: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