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老和尚解心经
内容
编辑推荐

《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纲领,所以称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脏,至为重要。本书汇集了净空法师、弘一大师、太虚大师、印顺法师、圆瑛大师、圣一法师、纯果法师、梦参法师、应慈法师、文珠法师等十位高僧大德的《心经》讲义,全面、细致、透彻地对《心经》进行讲解。此书对于弘扬佛文化,了解佛教经典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现代人净化心灵,减压降负,亦有很好的作用。

内容推荐

《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都设于此经,故其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本书汇集了近现代的十位高僧大德的《心经》讲义,全面、细致、透彻地对《心经》进行讲解。本书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将十位高僧大德的讲义汇集一册,各家对比,前后参照,旨在帮助现代人更为便捷、轻松、透彻地了解《心经》,领悟《心经》,并由此解疑去惑,达到工作、生活中的圆满境界。

目录

前言

净空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弦一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

太虚太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纪

圆瑛大师:心经讲义

圣一法师:心经讲记

纯果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纪

梦参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述

应慈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浅悦

文珠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

后记

试读章节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佛在本经将一切法归纳为五蕴、六人、十二处、十八界。此段经文第一句“诸法空相”中,诸法即包括此四大类。

一切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意义所在,即“不生不灭”。生灭是现象而非事实。本无忽有日生,现象消失为灭。若深入观察,不过“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之幻象而已。

本经指五蕴、六人、十二处、十八界不生不灭的说法很难体会,若进一步解释。只好举个例子:

小朋友玩的积木,把它堆成一栋房子,其相宛在。再拆开来,房子没有了。聪明人一看到这种现象就觉悟:相之有不是真有,其灭亦非真灭。因其本来没有,缘聚不是真有;原本就不生,缘散之后,当然它也没有灭。

科学家观察一切万物,告诉我们物质不灭,能量不灭,这与佛经所说一切法不生不灭非常接近。凡夫见一切法有生灭,执着在假相上,对于一切法之形成过程完全疏忽,于是堕落到生死轮回中。凡夫着“有”,无量劫来内心存有这种错觉,牢不可破,对事实真相很难接受。佛不得已随顺俗谛而说: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本经是随真谛而言,如来五眼圆明,观察宇宙人生真相,为我们如实而说。整个般若之纲要,言简义丰,与诸大乘经《华严经》、《法华经》一样圆满。假如彻底了解经中之真实义,即不难认得“无生法忍”。

“不垢不净”,染着日垢,离开污染谓之净。此指四谛因缘“苦、集、灭、道”而言。“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凡夫流浪生死谓之垢;圣者断尽见思、超越三界谓之净。这是佛对于执着性空、厌离幻相的人而说的。说到实相理体,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净。虽被恶缘所遮盖。而性本不垢,复为善缘所熏习而性未尝净。

“不增不减”,乃对菩萨的开导。通常大乘法易于产生错误观念,道力增长,烦恼减少,断见思证四果罗汉,定慧增长,证得圆教初住,权教菩萨对于现象很认真执着。佛在此地告诉他们此现象亦非真实,所以说“无智亦无得”。智是修行功夫,大乘经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说明不增不减。

我们常说:菩提增长,烦恼减少。这话好懂,何以说“不增不减”?我们说增、减是从相上说的,佛说“不增不减”是从性上说的。性是空相,烦恼性是空相。菩提性也是空相。从性上说,并无增减、垢净、生灭。从相上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

佛说:“随流认得性。”这句话非常重要,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性中的真相确实如佛所说,在真性中无凡圣、修证、因果这些事项,显示般若之本体。禅家有一句话说得好:“诸见脱落,独露真常。”就是这个境界。另外可以从一个比喻中体会,真空实相如摩尼宝珠,当做本体,十二处、十八界视为宝珠所现的光与色,因其能现许多不同的光彩,所以为贵。宝珠之体是不变的。也不因色现而生,亦不因色不现而灭。其体如如不动,色相有生有灭,体无生灭。“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意思完全相同。

本经一开始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不但无色,亦无受、想、行、识:亦无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亦无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乃至意识界。这些都是法相,空是讲法性,法性上无此等虚妄相。六祖在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又说:“本来无一物”。说明白性本体,清净无为,诸佛与大菩萨所证的即是此事,凡夫之迷亦迷此事。蕴、处、界这些现象,迷了的时候才有。为什么有迷?为什么迷了就有这些现象?此乃严肃问题。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世尊提出此一问题,世尊有很巧妙的答复,诸位如欲知其详,请查阅《楞严经》第四卷经文。明了即开悟,否则仍在无明壳中。一定要自悟,如被别人说破,就把自己的悟门关闭了,以后很难开悟。所以真正善知识不会把问题说破,他会诱导你豁然大悟,此教学方法之善巧。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此肯定地说,即等于此经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五蕴,无十二处、十八界。相是有,性是无,性中既无,相有也不是真有,此关键之所在。以第一句作一说明,空中无色,即今天所讲的物质,物质在感觉上是有,是假有、幻有、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真有就有妨碍。细心观察,不难得到真相。如真有,理与事,事与事,皆有妨碍。如看电影,银幕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虽然出现画面,并无染着。性为银幕,没有生灭、染净、增减,而画面则有生灭。明白之后,心地清净,叫做开悟。心中不再有妄想、执着、取舍、得失,离开一切虚妄的妄想执着,恢复自性的本体,自性是本来就有的,所以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即佛之知见,念佛人如明白这个道理,入此知见,即是经上所说的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可知事实真相对念佛人来说非常重要,若是明了就是明心见性。心是相,即诸法,诸法是心变的,阿赖耶识变的。性即此地讲的空,自性的本体。性是本体,心是作用,见性即明心了。明心见性之后,不再有妄想执着,凡圣的见解也都没有了。说性说相,皆不可得,何况诸法,本来无一物。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不起心,不动念,一切现象现前,清清楚楚,此人即是佛菩萨。

有人说,既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又何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应知佛果地所证境界,根性利的人可以体会而不易证得。虽能体会而烦恼习气未能剧断,在一切境缘幻象中,还会起心动念,仍有可能堕入轮回。不但凡夫,连大菩萨都怕堕落,于是华严会上大菩萨们都发愿求生西方,如此看来,焉能轻视净土法门。

P8-10

序言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藏皆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深山古刹中,随着晨钟暮鼓的敲击,这超越时空的诵经声就会响起:

在都市寺庙中,随着朝云晚霞的升腾,这空灵亘古的诵经声就会传来。

无论出家的僧众,还是在家的居士;无论是修行高深的高僧大德,还是归依佛陀的善男信女,都将这部经典作为每日早晚的必修功课。

这部佛家经典也成为流行歌手咏唱的内容:王菲的歌声让这部经典成为传遍华夏大地的优美旋律;黄慧音的玉音又使海内外多少人狂心顿息,归于宁静。

即使在穷山僻壤,那目不识丁的老妪,那天真蒙昧的孩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能随口而出……

古老的中华,数千载来是佛化最广泛的国度,而这部经典就如同阳光一样,普照到这个国度的每一寸土地上!

这部经典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人们一般简称它为《心经》,经文最简要,义理却最丰富,寥寥二百六十字,包罗了佛法的精华、般若的心要。

《心经》在佛教经典乃至整个佛法兴衰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高僧大德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唐代高僧法藏大师说:“《般若心经》者,实谓曜昏衢之高炬,济苦海之迅航,拯物导迷,莫斯为最。”

清代永觉禅师说:“兹《般若心经》者,文约而义定丰,词显而理殊奥。首开空色两门,专破有无二执。有无尽而实相可显,色空合而妙义方圆。”

民国时的高僧弘一法师说:“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近现代的太虚法师、圆瑛法师、印顺法师、净空法师、应慈法师、圣一法师、纯果法师、文珠法师、梦觉老和尚等海内外知名的高僧大德,都极力推重《心经》,并借各种机缘向广大佛教信众和善男信女们讲解《心经》。

如果把二百六十字的《心经》所包藏的义理充分展开,就是一部六百余万言的《大般若经》。如此深奥的义理,没有高僧大德的讲解与引导,一个工作和生活都很繁忙的现代人显然是很难契人的。有鉴于此,笔者编选了这部《听老和尚解心经》。

为了贴近现代读者的语言习惯,让广大读者能轻松快速地悟解《心经》的甚深奥义,在本书中,以上述十位近现代高僧大德的《心经》讲义、讲记、讲录为主,将具有很强权威性的《心经》讲解著作,收罗于一册。这样一来,读者朋友一卷在手,不必他求。并且能够各家对比,前后参照,极有利于打开眼界,从不同的角度参悟《心经》的真谛,而不会因为囿于一家之言而失之偏颇。

据佛典记载和民间传说,自古至今,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功德和感应特别殊胜。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在西游取经途中,在大沙漠中,偶遇一位老僧,给他传授了梵本《心经》。玄奘大师在此后的取经途中,凡遇各种厄难,便专心念诵梵本《心经》,果然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玄奘大师取经回国后,将《心经》精心地翻译成中文,劝人诵持,因此《心经》盛行中国,受持读诵者甚众。而历代流传最广的正是玄奘大师的《心经》译本。

《心经》中说:“行深般若波罗蜜”,能“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从古至今,我们这个星球就经历了难以数计的苦厄,人生也充满着说不尽的苦痛。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读诵《心经》,受持《心经》,解悟《心经》,为自己祈福,为亲人好友祈福,为中华复兴祈福,为世界和平祈福!愿佛光普照宇宙万物,愿佛陀保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卢志丹

己丑年仲夏

谨识于北京大学

后记

对佛教略有了解的读者都知道,佛教最重要的修持途径是“六波罗蜜”,也就是“六度”。“六波罗蜜”中的“般若波罗蜜”正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阐发的重点。

“六波罗蜜”中有一个“布施波罗蜜”,即“施度”。布施,就是施舍,即无任何条件地施舍自己的财物、器官、力量和对佛法的理解,给需要的人们。

一般而言,布施有三种方式:一、财布施,即施舍金钱物品等;二、无畏布施,即当他人处于危难之时给予援助和鼓励;二三、法布施,即根据自己的解悟,尽量给别人讲解佛法义理,劝人修佛向善。

笔者学佛多年,对于伟大的佛陀教诲的各种修持方法,尽量地去身体力行。就布施波罗蜜而言,广行财布施,笔者有些力不从心;无畏布施,笔者正在尽力去做;而对于法布施,笔者则是不遗余力。选编这部《听老和尚解心经》就是修行法布施的途径之一。

如果您向您的亲戚朋友推荐《心经》,介绍《心经》,劝他们读诵《心经》,推荐这本《听老和尚解心经》,帮助他们在高僧大德的引导下正确地解悟《心经》的奥义,无疑是在不知不觉中修行法布施了。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缘起的,即各种因缘聚合而成。这正是《心经》揭示的真理之一。这部《听老和尚解心经》的付梓,亦是如此。天津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的卜凡鹏先生是推助这本书和读者很快见面的重要因缘。笔者祈愿佛陀保佑他!

佛说:舍必有得,施必有报。我坚信我虔诚的法布施是会有功德回报的。但我愿意把所有功德回向给卜凡鹏先生,回向给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努力的所有人们,回向给看到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回向给刚刚去世的我的祖母孔秀英,回向给尽法界、虚空界每一个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笔者受持研读《心经》已有数载。选编完这本书,高僧大德们的开示和引导,使我心头豁然开朗,使我对《心经》的无穷奥义有了甚深解悟,使我真正体会到“佛法无边”。我因此给自己起了一个法号“照空空照”,这四个字,也浓缩了我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部奥义的提炼和总结。我的这个提炼和总结,或许是盲人摸象,或许是坐井观天,我愿商榷于读者朋友和佛门大德们。我的交流信箱是:zhidanl@163.com。

照空空照居士

二零零九农历九月十九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老和尚解心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志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045576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2.1-49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4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