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边的丝雨
内容
试读章节

无边的丝雨

这是个初冬雨后的早晨,天空中还飘忽着朦胧雾气。我在楼上阳台的跑步机上,远远地欣赏着小区围墙上的“山水长卷”。

由于近几天的气温回暖,围墙上,百叶凋零的蔷薇的藤蔓上又绽放出稚嫩的新叶,呈现出一些浮翠,远远望去,恰似国画大师铁线勾勒后的淡墨皴染;朦胧雾幛中,愈显其空灵及撼人气势。

“群山万壑赴荆门。”我的脑海里忽然扑闪出这样一句古诗。

恰在这时,耳边时隐时现地传来“天——津——麻——花——”的叫卖声。声音饱满、圆润,高亢、嘹唳,一如高原上的阳光。

我住在威尔森小区。小区以外国名称命名,是市里为了招商引资而采取的策略。目的是为了增强外国友人的记忆和亲切感。不仅小区,还有街道和商场。从我家通向文联的那条马路就叫做约翰逊路。

作为一个普通的文艺工作者,能够入住本市“贵族区”,与市委、市政府从科级到厅级的领导干部作邻居,实在应该感谢我妻子的一个电大同学,他从市里升迁到了省里,于是,他那二百四十平方的复式住宅就成了我们的家。房屋产权证上清清楚楚地填写着我妻子范小小的名字。

威尔森小区地处约翰逊路西首。这里依山傍水,空气好,环境幽,交通便利;用专业术语说,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小区内有苏州园林风格的休闲公园——人工湖,曲水桥,水榭亭台,游廊画栋。楼与楼之问是绿色的草坪,草坪里点缀着迎春、玫瑰、杜鹃、月季、美人蕉、虞美人、一串红……在园丁的精心侍弄下,一年四季花团锦簇。小区四周的粉白色围墙上则垂挂着蔷薇的藤蔓。春天一派绿,夏季一片红,到了秋冬季节,蔷薇的叶子被寒风凋敝殆尽,只剩下在寒冷中变成了黑褐色的藤蔓贴伏在粉墙上,这时候,整个围墙就像一幅出自丹青妙手的巨型山水画卷。

自打我搬进威尔森小区以来,这叫卖声一直像报晓的雄鸡一样准时。为此,小区的人对它的主人往往以“天津麻花”相称。

“天津麻花”原本是市京剧团的台柱子,年轻时曾被某任市长的公子相中,可当时心高气傲的她,却对这位纨绔子弟的垂青不怎么“感冒”,一心要去追求爱情,由是嫁给了剧团里的编剧。结果郎情依意地生活了没几年,商品经济大潮便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垮了京剧团。编剧抱着台柱子在大潮中几经沉浮,最后只好双双回转家园,改编剧为编麻花。十多年下来,“天津麻花”已经发展得胳膊像腿,腿像腰,身板赛麻包;除声音以外,浑身上下找不出一丝昔日的风采。

当然,“天津麻花”还不是我见到的女性中最不幸的。

有一次我去社区服务中心看望一位朋友,在那儿我见到一位被通知前来检查计划外怀孕的下岗女工。她的脸色和嘴唇像冬天的大白菜叶子。她丈夫原本是下放到这里的上海知青,在给她留下两个儿子和两万多元欠款以后,便撒手去了天国。现在,他们母子三人靠政府每月一百四十元的最低保障金生活,而且母亲还要供两个儿子上学。至于她是怎样用这区区一百四十元钱安排生活的,只有天知道。

但是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中国妇女的坚忍。为此,我从未敢轻视过她们。我想,她们年轻时也许都曾有过希冀和梦想,与我们这些坐在办公室里喝茶聊天的人一样,渴望过富足安康的日子;只是这捉弄人的生活不知在什么地方拐了个弯,从此便改变了她们的人生轨迹。就像我们所熟知的“天津麻花”。

我边想边收拾一下自己,然后急忙骑着单车走出小区。

我在小区围墙的外边来回转悠了两圈儿,几位遛弯儿晨练的老太太告诉我说,今天早上根本就没见“天津麻花”的影子。

这也就奇了。难道是我自己产生的幻觉?  好在小区附近还有其他早点可供选购,我顾不上多想,就拎着一包小笼蒸包回到家里。

我把早餐一一摆上餐桌。

“又是老三样。”妻子一脸不悦地皱起了眉头。

我白了她一眼,屁股刚要沾到餐桌旁的椅子上,客厅里的电话铃声突然响了起来。

话筒里是电台女记者方媛媛清脆悦耳的女高音:“楚老师,枫树湾这儿发现了个案子,您来现场吗?我让车去接您?”

方媛媛是位文学爱好者,她知道我目前在写一部侦探小说,需要现场感觉。自从开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以来,他们宣传部门一直在配合公安局行动。

枫树湾位于城区的西北角,紧挨着护城河,里面遍植着枫树和卧牛石,是个开放式公园。经过一夜凉风冷雨的清洗,清晨的枫树湾显得愈加清新与妖娆。枫树上寥落的枫叶亮亮的,泛着酽酽的醉红色,映着下面青幽闪亮的石头。

当我从新闻采访车上下来的时候,警察刚好勘察完现场,几个便衣正准备将尸体抬向停在一旁的殡仪车。这时,警戒线外围观的人群立时发出一阵骚动。

那是一具女尸。由于雨水的浸泡,女尸的脸部轮廓和身体线条都有些扭曲和变形,湿淋淋的头发,水草一样,有几缕还粘贴在惨白膨胀的脸上。

就在最后那一瞥的瞬间,我的心微微一震,莫非是——

这念头仅仅一闪,我还没来得及细想下去,方媛媛便走了过来,淡淡地说:“警察根据尸检和现场勘察情况,已基本确定是自杀,只是死者用以割腕的刀片暂时还没有找到。”

语气中,已全然没有了刚才电话里的激情。她大概为不是一桩谋杀(或凶杀)案,为自己白白忙活一早上,却没有捣鼓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而失落。

我默默地注视着行进中的一切,心里头却在不停地打着问号。

那个发现女尸的举报者在笔录上按下手印后,所有的警察都撤回到了警务车里,这就基本上宣告了这件案子的就此结束。

一个生命——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

围观的人群渐渐地离去,人们又都重新回到自己原来所从事的事情中去。

我也概莫除外。若不是后来发生的事,那个雨后的枫树湾的早晨也许会永远地消失在我的记忆深处。

在日常生活中,每日里不绝如缕的矿难、事故、自杀、他杀的报道及见闻刺激着大脑;况且,这逼人物化的生活也在一步紧似一步地追赶着自己,令你无暇去关注他人乃至社会,无暇思考人生。久而久之,便会变得精神麻木,心情冷漠起来。生活中,人们对于死亡似乎早已司空见惯,意识里,感觉好像“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记得古罗马作家普林尼曾经说过:“在充满辛酸的人世间,死亡便是上帝给予人的最令人心满意足的恩惠。”假如警察推断得正确,那么,我想,当一个人连生命都可以放弃的时候,她生前所面对、所经历的,必然是超出承担极限的痛苦。

P1-5

后记

每次动笔写作之前,脑海中总是禁不住地浮现出两个人来,一个是我的父亲,一个是我的老师。想起父亲,我的眼前总幻化出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眯缝着一双疲倦的眼睛为我吟诵古诗文时的情景。父亲是旧时文人,他的终生所愿便是有朝一日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悟化作供人展读的文字,然而七张嗷嗷待哺的嘴却使他不得不将自己不很强健的身体交给那片贫瘠的黄土地,而将梦想寄托在他少不更事的女儿身上。但我却一直认为写作应是极少数天分极高之人所为,自己天资驽钝只配做缪斯庙堂之外的观者。直至有一天幸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枣庄学院中文系教授刘剑锋先生;走进文学殿堂以后才发现,原来这里是能够弥合梦想与现实距离,缓释现实社会中心灵挤压的人类最美好的精神憩园。

每次动笔写作的时候,总是要鼓起很大的勇气,而在写成之后,那一吐为快的酣畅却又往往很快被怀疑和否定所代替。因为总是不满于自己的文字。于是反复修正,细致雕琢;甚至从美学的角度去审视,哲学的观点去思考;用经典的作品去对照。一直以为,作家的天职是站在人性的高度关注社会,关爱人生;一直把自己归位为“社会的良心”。总希望自己的作品具有卡夫卡那样的思想,川端康成那样的美感,曹雪芹那样的内涵;总觉得自己文字涵养贫弱,总天真地认为付出就有回报,梦想都能成真;总想把“吃饭”问题以外的所有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但事实上,当一梦醒来发现头上一哄而起的白发,才明白世上唯创作不仅仅要靠勤奋。

但不管怎样,我的“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追求,“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跋涉终究还是赢得了高傲缪斯的垂顾,当十几万(尽管几经否定之否定但仍不够灵秀)文字在报章杂志频频向自己回眸时,感觉终于可以转过身去,对着父亲老师期许的目光说一句“我到了”。

回望自己的文学之路,心中充满温暖和无限感激。我走上文学之路,并且能够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完全得益于那些关心我,爱护我的恩师、领导、同事、同学、朋友和亲人。他们的善良、无私、热情的帮助和支持一直鞭策、鼓舞着我,是我精神的后盾,力量的源泉。

我的老师刘剑锋先生一直关心我的成长,对我每篇作品提出过点石成金的指教。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孔令栋教授全权负责本书的出版,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山东大学出版社总编马新先生亲自为本书命名。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施战军教授百忙中为本书撰写序言。枣庄市作协的倪景祥老师、梁化乐老师、李长存老师,《连云港文学》主编仲芙蓉老师,《枣庄日报》责编李华丰老师,评论家、《时代文学》杂志社的赵月斌编辑给予热诚鼓励和帮助,为本书出版提供了宝贵意见。

他们为我所做的一切,我将永远铭记在心,并以更加勤奋和努力的工作与学习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作者

二○○八年九月于枣庄学院

目录

无边的丝雨

冷月无声

梦断湖滨

春祭

昨天的梦

阿元

陈奂生出游

一声叹息

喜丧

听泉

血染的玫瑰

难忘日落黄昏时

亲人

后记

内容推荐

无论是剖析探讨还是审视批判,作品都不是外露型的直抒,牧歌对现世人性的描写采取了一种非情绪化的表达,恪守着一种呈现式的小说美学原则,使作品示意出真切的生命情境与生命形态,对人物的内心的把握尤其准确恰当。阅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

编辑推荐

这部作品集里的每篇小说都呈现出与其它不同的思想与艺术诉求,或以一种机智、谐趣的荒诞笔墨描述着人的生存状态:街道、小区、商场“以外国名称命名”,是“为了招商引资”、“为了增强外国友人的记忆和亲切感”;企业推行“准军事化管理”,是为了取悦上级领导,因为“上级领导”无意中说出的一句“我喜欢军人作风”的话——看似荒诞,实则意味深长,牧歌在以荒诞笔触揭示现实中“物化”的人和社会。书中的叙事描写中穿插着诗歌、书信、日记等,将幻想和虚构镶嵌在所营造的“真实”语境中,有机的拼贴,营造出更深的切实感;诗意的语言描绘和各种艺术的尝试,试图让自然景物和细节呈现出音、诗、画的效果和意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边的丝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牧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738567
开本 32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9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02
139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