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语义迁移机制的心理认知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立足言语建构的心理过程,将语义迁移发生的机制锁定在言语建构的“概念化”阶段,从而选择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层面——概念层面来探讨语义迁移的发生。作者认为,语义迁移与人的概念能力紧密相关。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语义迁移是指一种语言从语义层次对另一种语言的使用发生的影响。在二语教学中,学习者常常因为(母语)语义迁移而误用二语词语或产出一些语法正确而语义怪异(semanticallyanomalous)的表达。可以说语义迁移是困扰二语教、学的一个棘手因素,它与所谓“二语教学困境”(SLT Dilemma,即:很少有二语学习者在经过多年的学习之后能做到本族语者般自然、地道地使用目的语,of Danesi 2000,2003)紧密相连,甚至是造成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语义迁移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重在考察语义迁移的外在表现且限于词汇语义(1exicosemantic)层次,而对于命题语义(propositionalsemantic)层次的迁移尤其是语义迁移发生的内在机制几未涉及。因此,探讨语义迁移,揭示其内在机制,对于帮助二语学习者和教师克服语义迁移的影响,促进学界对二语习得内在过程和规律的把握,形成新的二语教学观,摆脱当前的二语教学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意在深入探讨语义迁移的作用过程,构拟一个语义迁移机制(MST)。为此,本研究首先回顾了语义迁移的研究现状,认为当前语义迁移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证据,这些证据可以借助“语义等同假设”(the equivalence hypothesis,Swan 1997)、“复合概念系统假设”(the compound concepmal system assumotion.Jarvis 1998)、“概念化原则”(the conceptualization principle,Danesi 2003)以及“讲话思维”(thinking for speaking,Slobin 1996a)等基本构想来给予解释,但这些解释各有不足,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一个构想能对五个方面的证据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基于此,本研究认为目前尚缺乏对语义迁移机制的理论构想,构拟一个具有较强解释力的语义迁移机制模型十分必要。尽管如此,现有的研究启迪我们:语义迁移机制应追溯到言语产出过程中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环节。

为此,本研究首先考察了心理语言学者对言语产出“概念化”环节的构想,认为该构想基于其单语者言语产出的立场,无法直接用于探讨语义迁移机制,但其基本思想为我们重新构拟言语产出的“概念化”过程提供了基本指导。由于“概念化”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本研究深入回顾了一些著名认知语言学者的相关论述,但由于这些论述并非立足于言语产生的心理过程,它们也同样无法直接用于探讨语义迁移机制。鉴于此,本研究以上述心理语言学者和认知语言学者相关论述为基础,在同时大量吸收认知语言学者其它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言语产出“概念化”过程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新的阐释和拓展,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概念化是通过“域映现”(domainmapping)、“视角化”(perspective taking)、“详略化”(schematization)、“范畴化”(categorization)等心理操作fmental operations)对目标体验(target experiences)进行解读fmake senseof)、将其转换为可用语言编码的概念结构(conceptHal structure)的心理过程。

根据以上构想,本研究对不同语言表达相同体验时的概念化过程进行了跨语言对比,对比表明,不同语言在域映现、视角化、详略化等心理操作方面存在跨语言差异,概念化过程具有语言特定性(1anguage—specific)。基于此,本研究设想一种语言就代表一种特定的概念化模式(mode ofconceptualization),讲一种语言就必须启动与该语言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化模式。如果讲甲语言却启动了乙语言的概念化模式,则就可能导致所产出的表达语法结构正确而语义怪异。由此,本研究提出:语义迁移是由于双语或多语者错误启动了非目标语言(non-targetlanguage)的概念化模式所造成的。接着,本研究将所构拟的这一语义迁移机制用来解释现有的五方面的语义迁移证据,结果表明,这一构想能很好地兼容所有五方面的证据,它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为对以上语义迁移机制构想进行实证检验,本研究以该构想为基础,做出了三项基本预测。对相关文献的引证表明,这些预测得到了现有文献不同程度的支持。为获取更直接的证据,本研究设计了三个试验来对这三项基本预测中的一项预测进行专项考察,试验结果证实了该项预测的正确性。籍此,可以认为,本研究构拟的这一语义迁移机制具有一定的实证基础,它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最后,本研究概述了其对今后开展语义迁移研究的启迪,同时也指出了自身的不足。

目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0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Study

 1.3 Layout

Chapter 2 Current Research into MST

 2.0 Introduction

 2.1 Evidence for Semantic Transfer

 2.2 Insights Relevant to MST

 2.3 Summary

Chapter 3 A New Conception of "Conceptualization"

 3.0 Introduction

 3.1 The Psycholinguistic Conception of"Conceptualization"

 3.2 The Cognitivistic Conception of"Conceptualization"

 3.3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Conceptualization"

 3.4 The New Conception of "Conceptualization" Proposed

 3.5 Summary

Chapter 4 A Tentative Conception of MST

 4.0 Introduction

 4.1 Language-Specificity of Conceptualization

 4.2 The Conception of MST

 4.3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Tentative MST

 4.4 Summary

Chapter 5 Empirical Validation

 5.0 Introduction

 5.1 Predictions Based on the Tentative Conception of MST

 5.2 Current Support for the Predictions

 5.3 Experiments

 5.4 General Discussion

 5.5 Summary

Chapter 6 Conclusions

 6.0 General Summary

 6.1 Implications

 6.2 Limitations

Appendix

 Sentence-Cloze Items for Experiment 1

 Translation-Induced Sentence Cloze Items for Experiment 2

 Translation-Induced Sentence Cloze Items for Experiment 3

References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语义迁移机制的心理认知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446546
开本 32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5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003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4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8: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