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藏的过往岁月
大约在一万年前,西藏出现了人类文明的迹象,并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向前发展,大约五千年前出现了农牧业以及居民居住点,三千年前出现了小邦。这些小邦经过战争的重新整合,最终形成以吐蕃部落为代表的三个比较大的部落联盟。该部落于公元6世纪统一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此时,佛教在西藏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到了元朝,西藏佛教人士八思巴被元朝政府封为国师,同时建立了得到中央政府认可的政教合一的地方政府。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依然依靠宗教与地区政府来管理西藏的事务。
在漫长的岁月演变中,西藏的社会和文化虽然获得了一定发展,但在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百姓的生活依然困苦,到了民国时期也没有得到改善。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关怀下,西藏实现了民主改革,百万农奴获得解放,社会面貌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节 西藏的原始社会
一般而言,远古人类的自然科学知识虽然比较匮乏,但是他们对于在什么样的地方生存还是会做一定的选择。例如挑选紧靠河流的平原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比较好,更利于人类的生存。如果照此推断,像西藏这样的高寒地区是不会有人类存在的。可历史恰恰推翻了这个在很多人看来理所应当的结论。据考古发现,早在5万年前,西藏地区就已经有人类生活的痕迹了。
20世纪60年代,具体说是1964年,青藏科学考察队在定日东南10公里的苏热发现了约50件石片和用石头做成的刮削器及尖状器物。经过对比研究发现,这些石器的加工方法和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现的旧石器中期或晚期的石器非常相似,但是与其邻近的印度聂瓦斯早期或晚期的文化却存在些许不同。从所发掘的石器特点来看,依稀可看见中国猿人使用的石器的影子。如果依此来大胆推论,当时生活在西藏的猿人都是因不同的原因从内地迁徙过去的。
1966年7月,珠穆朗玛峰综合科学考察队又在喜马拉雅山聂拉木县亚里村南面的波曲河东侧、海拔4300米的河流阶地(因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谷两侧伸展且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形)上发现了一件打制的石核(石核是加工细石叶的原坯,同时剥离石叶后也可以加工成石器。细石叶是由石核上剥离下来的石制品,可以用作复合工具,如镶于骨刀体上作刀刃,也可以单独使用或加工成其他用具)和刮削石器,同时发现了20多件用燧石和水晶制作的细石器(大约2.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制成了细石器。细石器很小,通常排成一排,做成鱼叉或箭头)。随后,又在朗弄曲河左侧地带发现了3件打制石器。
1976年,人们又在西藏北部的三个地点发现了100多件旧石器,其中在卢令所发现的端刃刮削器和尖状器制作比较精致,刃口比较薄锐,刃缘也较匀称,已经具有向新石器时期过渡的迹象(考古学家把陶器和农业的出现作为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刀耕火种,从事原始农业生产)。
据考古发现,整个西藏地区的细石器遗址分布很广,已发现的就有20多个。考古工作者从这些遗址中共发现精细石器约300件,其中有早期的契形石核、锥形和半锥形石核、柱形石核、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等。
在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汇合处上下的河谷——工布,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很多新石器早期和中期的遗物。由于这里土质肥美、气候温暖湿润、森林遍布,很适合人类生存繁衍,所以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类文明发展较快。据考证,当时这一地区已经出现耕犁农业和畜牧业,并且开始烧制木炭、熬树皮制胶和冶炼矿石。
在西藏的昌都地区,考古工作者在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卡若遗址地处海拔3100多米,距今大约4000年)还发掘出土了大量以石器为主的生产工具、陶器和石制建筑原料。出土各类遗物达7000多件,其中包括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1000多件,陶器残片约1300片,骨料和骨块近5000件。通过这两处遗址可以断定,当时生活在这里的西藏人已经处于农牧社会,并且开始形成初级村落,人们的生活方式已是定居。在此基础上,西藏的物质文化越来越发达,整个社会形态已步人父系社会,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
第二节 小邦时期的西藏
据西藏的历史文献《第吴宗教源流》和《智者喜宴》记载,西藏历史上曾有十个(或十二个)统治阶段的记载:
西藏地区最初是由黑色罗刹统治的,当时曾出现过弓箭等投射武器,这一地区也被称为桑域简美;
后来由热德郭雅统治,因其是魔王,所以此地名为魔域九峡谷,当时曾出现过斧头、斧锁等武器;
接着由森波迦仁茶麦统治,这里被称为黑色九罗刹,当时出现了叉矛、抛石器等武器;
此后又被玛坚拉所统治,所以这里开始被人们称为神域贡塘,此时出现了三尖天杖等武器;
再后来由龙族统治,所以这里被人们称为塔昌江昌,当时曾出现过长矛等武器;
龙族统治之后是架鹜鬼统治,所以这里被称为朗当零当,当时出现了棍棒等武器;
……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