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悠悠岁月--茅盾与共和国领袖交往实录
内容
编辑推荐

茅盾在政坛上的种种,尤其与中共领袖们那种光明磊落的交往,那种有着共同理想共同信仰的交往,却是今天我们值得去细细梳理的。茅盾对革命的追求,使他在革命的政坛上认识了20世纪数以千百计的政治精英,这里,粗略选择几位与茅盾相交认识一生的中共领袖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陈云、董必武等,茅盾在与这些政坛精英革命领袖相处中,也丰富了茅盾的阅历,为茅盾的创作增加了历史的厚度。

悠悠岁月,悠悠人生。茅盾与这些中共领袖们交往的史迹,几十年来作者尽可能地搜集,文稿、照片、手迹等,形象直观地反映出了茅盾与中共领袖们的交往史实。

内容推荐

本书叙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几位共和国领袖与茅盾一生交往的历史,结合作者几十年来收集的珍贵手迹、照片及史料,用流畅的笔调记录了一代文学巨匠与共和国领袖们的真诚交往和友谊,展现了他们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共同交往中显现出的气吞山河的宽广胸怀和以江山社稷为重的豪迈情愫。

目录

茅盾与毛泽东

 沪上建党共同奋斗

 地方党会议与中央毛委员初次相见

 担当中央联络员传递情报无数

 为雄才大略的毛泽东当助手

 延安叙旧说红楼

 新中国的创建中,毛泽东劝说,众望所归,茅盾当文化部长

 运动无数,小心跋涉

 对领袖的尊敬到永远

茅盾与周恩来

 心仪已久,却在抗战中武汉初见

 周恩来从重庆召唤却让离开重庆,都是关心

 女儿留延安意外去世,周恩来亲自道歉

 新中国的阳光里共同构筑共和国文化大业

 可以倾诉的人民总理,文化部长直抒胸臆

 贯彻总理要求,艰难中的茅盾依然坚持原则直面江青

 总理去世,茅盾仰天浩叹

茅盾与朱德

 去延安途中西安相见

 黄帝陵前纵论古今民族大义

 新中国的朝阳里,共襄建国大业

 朱老总关心文化民生,文化部长铭感不已

 诗人元帅的文化情/总司令驾鹤西去,文学巨匠泪涟涟

茅盾与陈云

 青年时代在同一个机关闹革命

 黄浦江边热血沸腾,为职工争权益

 各奔东西十五年延安相见格外亲切

 共和国经济文化建设两人都尽心竭力

 陈云独到见解江南文化成经典

 劫后余生共度好时光,代表党中央关照茅盾回忆录

 巨星陨落,陈云提前向老友告别,一片真情

茅盾与张闻天

 青年时代情同手足

 与茅盾胞弟两次同学先后同为中共宣传部长

 延安相聚张闻天关照无微不至

 张闻天落难茅盾坚守人格为老友清白作证

 晚年怀念张闻天依旧真情一片

茅盾与董必武

 相同的家庭背景,相近的性格特征,走在共同的革命道上

 都是中共建党功臣

 都是国民党二大代表

 武汉舆论阵地共同战斗

 同车离开延安,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

 新中国里共同在人民政府里服务

 身处逆境仍惦记老友茅盾,让女儿去四处打听

 一生尊重,历久弥坚,都是革命先驱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共建党史上,茅盾——那时还是叫沈雁冰或沈德鸿,与青年毛泽东有过近距离的交往,早期还在一起共事,是真正的党内同志和战友。

中共一大之前,毛泽东在陈独秀等联络下去湖南长沙的新民学会里组织湖南共产主义小组。这个小组人数不多,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当时长沙“在最早发起建党文件上签名的”有六个人。毛泽东回忆自己在长沙建党时曾对人说:“我们开始的时候,也是很小的小组。这次大会发给我一张表,其中一项要填何人介绍入党,我说,我没有介绍人。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当时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创立的共产党小组,人数虽然不多,却孕育了中共领袖!而沈雁冰在中共一大之前,是上海新文学阵地上的一员闯将,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文学理论界的新秀,也是中国五四运动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组织——文学研究会的中坚骨干,名声已经不小。而此时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移师上海后,沈雁冰等进步青年已进入陈独秀发展建党前的先进分子对象的视野。

沈雁冰与沈泽民兄弟俩就是上海建党前共产主义小组成员。

据《中国共产党通史》介绍,“从1920年8月到1921年7月这段时间内,上海小组成员有15人,即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杨明斋、李达、袁振英、邵力子、李季、林伯渠、沈雁冰、李启汉、李中、沈泽民”,不包括去国外或去外地从事建党的人。而这个小组成员中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只有19岁(即沈泽民)。所以,当时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近20个成员中,沈雁冰一家占了两人,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是个有趣的现象,兄弟俩都是中共建党前的党员,在中共党史上绝无仅有。

对陈独秀建党之功以及《新青年》影响之力,毛泽东同志后来有这样一段话:“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人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尽管陈独秀“甚至有些很不正确的言论,但是他创造了党,有功劳”。毛泽东这里所说的陈独秀周围的一群人中,今天我们知道,就有茅盾昆仲。

作为中共建党前的秘密党员,沈雁冰兄弟俩为中共的创建发挥了他们的理论专长。1920年11月,《共产党》月刊秘密创刊,茅盾在其回忆录里有一节专门回忆上海建党初期的一些情形。

现在来讲上海的共产党小组。一九二○年七月上海共产党小组成立了。发起人是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玄庐、俞秀松。本来还有张东荪和戴季陶,可是刚开了一次会,张东荪、戴季陶就不干了。据说张东荪所持的理由是:他原以为这个组织是学术研究性质,现在说这就是共产党,那他不能参加,因为他是研究系,他还不打算脱离研究系。戴季陶不干的理由是怕违背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些事,我是在一九二O年十月问由李汉俊介绍加入共产党小组后才知道的,和我同时参加共产党小组的还有邵力子。

那时,上海共产党小组正忙着筹备出版一个党刊,李达任主编,我一参加共产党小组,他就约我写文章。这党刊后来取名《共产党》。《共产党》是上海共产党小组成立后出版的第一个秘密发行的党刊,它与《新青年》的分工是,它专门宣传和介绍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以及第三国际、苏联和各国工人运动的消息。写稿人都是共产党小组的成员。我在该刊第二号(一九二○年十二月七日出版)翻译了《共产主义是什么意思》(副题为“美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关国共产党党纲》、《共产党国际联盟对美国IWW(世界工业劳动者同盟的简称)的恳请》、《美国共产党宣言》,共四篇译文。通过这些翻译活动,我算是初步懂得了共产主义是什么,共产党的党纲和内部组织是怎样的;尤其《美国共产党宣言》是一篇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应用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简要的论文,它论述了资本主义的破裂,帝国主义,战争与革命,阶级斗争,选举竞争,群众工作,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社会的改造等等。由于从译文中学得了这些共产主义的初步知识,我在一九二一年四月七日出版的《共产党》第三号上,写了一篇《自治运动与社会革命》,批判当时的省自治运动者鼓吹的资产阶级民主,指出这实际上是为军阀、帝国主义服务的,中国的前途只有无产阶级革命。同期的《共产党》上又有我翻译的《共产党的出发点》。在一九二一年五月出版的《共产党》第四号,我翻译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这是从英译的《国家与革命》转译的。我只译了第一章,便感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没有读过多少的我,当时要翻译好《国家与革命》,是很困难的。于是也就知难而退,没有继续翻译下去。不过《共产党》月刊出到第七号也就停刊了。当时我感到必须多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不料社会活动越来越多,竟不能如愿。

茅盾上述回忆是准确的,据不完全统计,茅盾在建党初期曾经秘密翻译过类似《共产主义是什么意思》等七八篇国外的政党建设的文章,而且都是发表在李达主编的党内秘密刊物《共产党》杂志上。现在看来,时间尽管过去80多年,文章也留有建党初期那个时代的印记,但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阶段来说,茅盾的这些翻译介绍,应该说太需要了。事实上,茅盾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贡献,直到20世纪末的《中国共产党通史》里,还专门提到茅盾翻译的《国家与革命》。今天我们重新翻开当年茅盾翻译的这些文章,依然感到,茅盾在当时翻译的这些建党理论参考文献,都具有很强的政党理论建设色彩,对中国共产党初期党的建设和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的一页历史,具有很高的借鉴参考价值,是极宝贵的中共建创文献史料。比如,在《共产主义是什么意思》这一篇文献里,明确提出:

美国共产党的目的就是要谴成一个劳工阶级的政府一劳工阶级的专政——这政府欲把现今产业私有的制度改做一个共产党的社会,在这社会,产业的主有权是在社会上一般人的手里,由劳工来管理的。

P2-5

后记

茅盾长长的一生中,经历了20世纪中国最为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时代。从他记事起,嘉兴、乌镇的辛亥革命,上海的五四运动,中共创建,“五卅运动”,广东的中山舰事件,武汉大革命运动,“四一二事变”,30年代世界金融危机,上海“一二八事件”,“八一三事件”,抗日战争,新中国的创建,“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几乎所有的时代风云,都让茅盾这位文学巨匠赶上了,他是这些时代风云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尤其让后人感到,茅盾这样的人生阅历,横跨政坛、文坛,而且是信仰始终如一的亲历者,这是茅盾煌煌三卷回忆录所无法包括的。茅盾年轻时是位积极的革命者,文学编辑的职业,让他有更多机会去了解世界大势,了解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与社会革命进步人士的共同奋斗,进一步确定了自己以改造社会潜心革命作为青年时期茅盾日夜奋斗的方向。大革命失败后,茅盾从政治前线返回文学第一线,用自己的文学天才创作小说,然而几乎是一举成名,笔名茅盾取代了本名沈雁冰,更为广大读者所认识,沈雁冰的名字只在蒋介石的通缉名单里不住出现。但茅盾为之倾注过大量心血的中国共产党,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与茅盾保持一段距离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抗战后在形式上,茅盾是在统战行列,而实质上已在中共党内的直接关照下从事进步文化活动。鲁迅在1936年去世后,郭沫若的激情与茅盾的内敛沉稳,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政治斗争中有力的文化战士,所以新中国的人民政府里毛泽东周恩来力劝茅盾担当新中国文化部长也就是自然和必然的事情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茅盾在文化部长位置上,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件无数,但实事求是的回顾,中共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等对茅盾指名道姓的指责和不满,在共和国的史料中还没有见到过,即使1962年茅盾奉命去莫斯科参加世界裁军会议归来所受委屈和“两个批示”传达公布以后的岁月里,茅盾压力是大的,但也可以看出,最高领导也没有想把这位中共创始时期参加革命的文学家老党员打倒的意思,“两个批示”后茅盾离开文化部,改任政协副主席,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政治层级结构上看,茅盾是升了而不是降了。还有,我们在阅读中共领袖的年谱之类史籍时,可以发现,当年文化部的许多会议包括许多文化专业会议,茅盾这位文化部长也并不都参加,包括中央领导来参加的文化方面的会议,沈部长也大部分不参加。可见在茅盾这一方,低调行事顾全大局是茅盾在文化行政工作上行之有效的措施——当然这些经验目前还没有到总结的时候。总之,茅盾在政坛上的种种,尤其与中共领袖们那种光明磊落的交往,那种有着共同理想共同信仰的交往,却是今天我们值得去细细梳理的。茅盾对革命的追求,使他在革命的政坛上认识了20世纪数以千百计的政治精英,这里,粗略选择几位与茅盾相交认识一生的中共领袖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陈云、董必武等,茅盾在与这些政坛精英革命领袖相处中,也丰富了茅盾的阅历,为茅盾的创作增加了历史的厚度。今人依然记得,1953年10月4日,中国的文学家们齐聚在怀仁堂后面的草坪上,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等领袖们满面笑容地和大家合影,当毛泽东在合影后与大家挥手告别时,大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茅盾等文学界领导送领袖们到怀仁堂后门入口处,毛泽东等领袖再次回头向这些新中国的文学家挥手致意!此时此情此景,让茅盾等文学家们激动一辈子!但在饱览史书的茅盾的一生里,对江山社稷认识的高度,在他们的这一辈里也是出类拔萃的,但他绝不以老革命自居,绝不以中共创始人之一自居!有两件事让后人敬佩不已,一是新中国成立时,四面八方的人齐聚北京,想在新政府里捞个一官半职的人当时也大有人在,但茅盾却想新中国成立后便回老家,在西湖边买个房子专心进行写作,继续他的作家生涯,坚决不愿意当文化部长,毛泽东周恩来只好轮番做茅盾工作,这种高风亮节出现在一个追求革命追求进步一生的茅盾身上,十分可贵可敬!第二件事是入党问题,在革命年代,茅盾离开党组织有年,后来从日本回来曾找秋白表达想回到党组织的愿望,当时秋白自顾不暇,加上“左”倾的中央没有同意;后来在延安,茅盾再次通过张闻天向党中央表达回到党内的意愿,当时书记处倒认真研究了茅盾的要求,但当时形势和工作,认为茅盾留在党外更有利于开展工作,——这是中共的一种政治智慧,茅盾自然心领神会欣然接受。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许多人知道入党没有生命危险只有政治荣耀,但茅盾在新中国建立后却反而不愿提起入党的事,认为革命胜利了,不想去分享中共的荣誉。直到生命最后才又提出,若身后追认他为中共党员是他一生的荣耀。茅盾的这种高风亮节同样赢得同辈中共领袖的敬重。

在茅盾长达六十多年的革命政治生涯里,那种光明磊落的政治品行,那种始终如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铸成茅盾与中共诸多领袖们的公私缘分,而且注定这种缘分是和民族、国家的大义连在一起的。本来还可以再选一些中共领袖作为梳理与茅盾的交往,比如活跃在共和国舞台上的陈毅元帅,60年代在广州会议上讲话中流露出来的对茅盾那份敬重那份感情,即使今天读来,仍然要为之动容的。

除了中共精英的交往值得梳理和记忆外,作为20世纪20年代就投身革命的茅盾,还有许多政坛名流可以梳理,比如茅盾20年代在广东与汪精卫的交往,重庆时期与国民党中宣部长张道藩的交往,与张治中将军的交往,在新疆与盛世才的交往,都是茅盾一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如果整理出来,似乎同样是可读可鉴的人生历程。自然这是另外一个专题。此外,作为文学家,与文人的交往在茅盾一生中同样占据重要位置,可圈可点的往事史实更是丰富多彩,这些留待以后另外慢慢梳理研究了。

在伟大壮丽的时代里,茅盾的长长的一生可歌可泣,许多往事即使几百年后的历史学家估计也同样会感兴趣,新中国成立至今,还只有60年,但在我们这个世界东方的国度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以后的时间空间里注定要铭记这60年巨大变化中的那些人和事的,同样也要铭记为这个国家发展变化作出贡献和牺牲的前辈们。

悠悠岁月,悠悠人生。茅盾与这些中共领袖们交往的史迹,几十年来我尽可能地搜集,文稿、照片、手迹等凡是能够可以形象直观反映出茅盾与中共领袖们的交往史实的,尽量收入。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的是:茅盾故乡桐乡市档案馆,茅盾纪念馆以及茅盾儿子韦韬同志和徐肖冰、侯波同志、李渭钫同志,他们为本书提供了不少资料和图片,让历史的瞬间与往事变得更加珍贵,人民出版社张小平先生和责编张伟珍同志为此书的出版花了不少心血,因为他们的支持和努力,让这部反映茅盾人生历史的《悠悠岁月》变得丰富可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悠悠岁月--茅盾与共和国领袖交往实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钟桂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82806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1: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