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雷颐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这个国家是怎样一步步走向革命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作者、《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专栏作家、近代史专家雷颐带你细读晚清!

一百年前,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拉响了清王朝的丧钟。官方历史观更多地把清王朝的覆灭归结于清廷的闭关自守、冥顽不化,革命似乎是一种必然。而《走向革命》里着力关注的是,中国为何又一次像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一样,选择以血腥暴力结束一个时代,而没能以循序渐进的改良之路化解重重危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细节描述,为我们梳理了辛亥革命之前复杂纷繁的丝丝缕缕、来龙去脉。

内容推荐

一百年前,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拉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更多历史观把清王朝的覆灭归结于清廷的闭关自守、顽冥不化,革命似乎是一种必然,而历史学者雷颐在新书《走向革命》里着力关注的是,中国为何又一次像历史上的王朝更替一样,选择以血腥暴力结束一个时代,而没能以循序渐进的改良之路化解重重危机。

《走向革命》是“雷颐文集”之一册,所选文章大都散见于作者以前出版的著作当中,此次将有关内容汇集一处,或更有利于读者对晚清历史脉络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目录

第—辑 1840:定势

 林则徐与“文化安全”

 “粪桶妙计”与“师夷长技”

 “北洋”兴起的历史讽刺

 “柔远”与普世价值

 使清王朝“起死回生”的关键奏折

第二辑 1851:求索

 “天国”悲剧

 曾、赵之辩:清王朝到底还能撑多久?

 成大事不能昧于历史大势

 李鸿章与“阿思本舰队”

 “发威马齐”的意义

 “华夏中心”与新的世界图式——徐继畲的命运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严复思想简论

 “一蓑烟雨任平生”——郭嵩焘的命运

第三辑 1863:接轨

 杀降的“国情”与“公例”

 最高的“接轨”

 同文馆之争:“特殊性”与“普适性”的初次激辩

 被打出来的“海军司令部”

 为清廷“打工”的美国外交官

 近代新词与中日“师生易位”

 “牙科进士”与“处级和尚”

 近代中国的“公共空间”

第四辑 1875:政争

 工程与政治:重修圆明园的政坛风波

 慈禧手中的“祖宗之法”

 莫道昆明池水浅,原来是为“练海军”!

 “天津教案”中的官与民

 “臣不得不死”——封建专制下的君臣关系

 “二张”的命运

 清末“国有”与“民营”的激斗

 铁路与政争

 “官不过问”的失败

第五辑 1898:变局

 晚清的两次“行政改革”

 悲壮维新

 东山再起李鸿章

 风口浪尖李鸿章

 “有学有术”张之洞

 总督的抉择

 1905:三种力量角力中国

第六辑 1911:革命

 清廷“制造”革命党

 何以“激进”?

 中国的“百科全书式”巨人——梁启超的现代意义

 “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

 容闳的独特意义

试读章节

1839年9月初,距“虎门销烟”已近三个月。三个月来,由于英方不甘就此停止贩卖鸦片,中英矛盾日益尖锐,武装冲突一触即发。负责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身处“第一线”,对此感受更深,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联名给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提出:“窃思鸦片必要清源而边衅亦不容轻启,是以兼筹并顾,随时密察夷情,乃知边衅之有无,惟视宽严之当否。”

对有可能发生的“边衅”,他颇为乐观地认为中国肯定能够取胜,其主要原因是:“夷兵除枪炮外,击刺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裹缠,结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近一年后,1840年8月初,此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已经两月,浙江定海已被英军攻陷。一直在广东紧张备战的林则徐忧心如焚,再次上折,为收复定海出谋划策。他提出可以利用乡井平民打败英军,收复定海。但他的主要理由仍是英军仅持船坚炮利,而“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看来,在相当长时间内,林则徐对英国人“腰腿僵硬”、“屈伸皆所不便”因而“一仆不能复起”这一点深信不疑。

之所以会有“英夷”腿不能屈竟至“一仆不能复起”之说,盖源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使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来华以向乾隆祝寿为名想行通商之实,终因不愿行跪拜之礼而不欢而散之事。对一向认为中国是“天下之中”,“番邦”不是“狄”就是“夷”,再不就是“戎”或“蛮”,中国皇帝是“天之骄子”当然是“天下共主”的“华夏”臣民来说,无论什么人都应向皇帝下跪,不愿向皇帝下跪确实难以理解。合理的解释是,这些“英夷”不是“不愿”向中国皇帝下跪,而是因为他们的膝盖压根就不会弯曲,所以“不能”下跪。半个世纪以来,此说流传甚广,林则徐亦明显受此影响。在同代人、尤其是在同时代官员中,林则徐确是对“外面的世界”最为了解之人,倘不能不受此影响,适足说明当时举国上下对“世界”的认识水平。不过,林则徐毕竟识见过人,认为“英夷”腿不能弯曲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因其“浑身裹缠”、“腿足裹缠”。不过,他毕竟深感对外了解不多,迫切需要了解外情,对“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之状况大为焦虑,所以南下时就带一位在“理藩院”任事、曾在印度受过教育因此会英文的老人随行。到广州后,他又将几名会英语的华侨、澳门教会学校学生招人己幕,在行辕翻译西方书报,了解“夷情”。今天看来,这是最正常之举,但在当时却饱受非议。因为那些人的职业如洋行买办、引水、通事等在当时是为人不齿的卑微行当,社会地位极低;尤其是他们曾经不是学过“夷文”就是“事夷”,在当时几被视为“汉奸”。堂堂钦差竟将这等人招致幕中,确难为世人理解。

与“夷”接触越多,越感对其了解不够。林则徐对外部世界的历史、地理、制造等各方面的兴趣越来越浓,或许,他已隐约感觉到这比鸦片更重要。他令人将1836年英国出版的《中国人》译成中文,名为《华事夷言》,成为了解“夷情”的重要文献。令人更为诧异而且今天更应该重视的是,林则徐“居然”开始注意到“国际法”,在1839年7月组织了对瑞士法学家滑达尔(Emericide Vattel)的国际法著作《各国律例》的翻译。虽然他仍不曾也不可能放弃中国是“天下之中”、“天朝上国”的观念,仅仅是从对夷斗争策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角度翻译、利用“国际法”的,但这毕竟是中国注意到“国际规则”,与“国际接轨”并开始放弃“天朝”规则而进入“国际社会”的开始,意义确实重大。身处与“夷人”作战前线,林则徐当然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夷情”,1839年底,他开始组织翻译英国人慕瑞(Hugh Murray)1836年在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译名为《四洲志》,对五大洲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政情作了初步的介绍,这也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外部世界的著作,对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同时,为了克敌制胜,林则徐还组织编译了有关西方近代船舰、火炮的资料,并试图“师夷”仿造。P2-4

序言

1867年的一个夏夜,时任两江总督的重臣曾国藩与幕僚赵烈文聊天时谈到时局,忧心忡忡,不知清王朝还能撑多久。赵烈文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就是说,现在“天下”统一已经很久了,势必会渐渐分裂,不过由于皇上一直很有权威,而且中央政府没有先烂掉,所以现在不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但据他估计,今后的大祸是中央政府会先垮台,然后出现各自为政、割据分裂的局面;他进一步判断,大概不出五十年就会发生这种灾祸。

对他的判断,曾国藩半信半疑,但历史惊人准确地应验了赵烈文的预言: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抽心一烂”,土崩瓦解,距赵1867年预言它不出五十年就彻底垮台正好四十又四年。

回顾这段历史,清王朝的垮台,很大程度上是它的自作自受、自食其果。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名为“现代”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迫使中国带着深深的屈辱开始在通往“现代”的道路上蹒跚而行。然而,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开端的意义竞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进退失据,步步被动,一拖再拖,一误再误,最终丧失了主动变革、主动“现代化”的机遇。这种主动权的自我丢失不仅使大清王朝最终覆灭,更重要的是使中华民族追求“现代”的进程被大大延误,屡受重挫。

“船坚炮利”是近代国人对西方列强的第一个感受,身处抗英前线的林则徐对此感受更加深刻,因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本是克敌制胜的常识,也是寻常的治国之道,但林则徐等人却因此受到“溃夷夏之防”、“以夷变夏”的严厉指责。在外患频仍、内乱不断的近代中国,此问题对清王朝能否“永延帝祚”至关重要,但清政府却迟至二十年后才“半心半意”地开始仿造“洋枪洋炮”!之所以说“半心半意”,是因为挽救王朝造枪造炮的“洋务运动”,却遭到当时“主流”的激烈批判和极力阻挠,依然指责这是“以夷变夏”。多的不说,从中国应不应该使用电报的争论中,就可看到阻力之大。近代中国外患内乱不断,时时军情紧急,能够瞬息万里的电报无疑是一直身处危境的清政府的当务之急。然而,“电报”却被长期认为有害。李鸿章在1865年首先提出要开办电报事业,却一直不被朝廷批准,最主要的理由竟是电报“用于外洋,不可用于中国”,因为“夫华洋风俗不同,天为之也。洋人知有天主、耶稣,不知有祖先,故凡人其教者,必先自毁其家木主。中国视死如生,千万年未之有改,而体魄所藏为尤重。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在这种逻辑中,电报的性质姓“天主、耶稣”,兴办电报就是入洋教,是背祖叛宗、背叛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架设电线就是不孝,不孝必然不忠,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罪莫大焉!直到14年后,朝廷才准允李鸿章设立电报。

电报之利非常直接,显而易见,根本不需要统治者“高瞻远瞩”即能明白。但如此“直观”之利清政府都看不清,一个“电报”都办得如此困难曲折,诸如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事,其“好处”非常间接隐晦、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清政府更不可能积极主动进行了。总是在大难之后,如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才非常被动地作出某些“改革”。因为非常被动,因此在“温和立宪”与“激进革命”的最后竞赛中,以彻底推翻清王朝的“激进革命”胜出告终。  “辛亥革命”这些年来几乎成为“激进”的代名词,颇有人对清政府的“新政”“立宪”被辛亥革命“打断”而深感遗憾。不经革命的大动荡、大破坏而收革命之实效,当然是值得追求的理想状态,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更是无可指责。但若强以近代中国的历史来为之佐证,指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过激”,则有违史实大矣。康、梁想通过“明君”自上而下改良,何曾“过激”?其实,人们似乎忘记,被尊为“辛亥之父”的孙中山并非一开始就想“干革命”的,起初也是想方设法上书清政府,想走“改良”路线的。只是在“改良”被拒之后,他才立志走上“革命”一途的。发动辛亥革命的“革命党”无疑是激进的,然而,开始只是人数极少、原本很难成气候的革命党,最后竟能一举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几千年帝制,确实出人意料。这种天翻地覆之变当然有许多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原因,其中还有一个不能说不重要的原因,就是实际上是清政府“制造”了革命党。

1907年初,坚决反对激进革命的立宪派领袖梁启超在与革命派激烈争论后,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因清政府的所作所为而从“温和立宪”转为“激进革命”后,在《新民丛报》发表了《现政府与革命党》一文,无奈地承认:“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端的是一语中的。

纵观晚清历史,每当还有一线希望、还能控制一定局面的时候,清廷总是拒不变化;直到时机已逝、丧失了操控能力的时候,它才匆匆忙忙地被动“变革”。改革愈迟,所付出的“利息”也将愈大。然而清廷对此似乎毫无认识,它总是在下一个阶段才做原本是上一个阶段应做的事情,而且拒不“付息”,不愿再多做一点让步和妥协,完全丧失了变革的主动权,完全是被“形势”推着走,改革的空间终于丧失殆尽。正应宋苏东坡的一段名言:“夫言之于无事之世者,足以有所改为,而常患于不信。言之于有事之世者,易以见信,而常患于不及改为。此忠臣志士之所以深悲,天下之所以乱亡相寻,而世主之所以不悟也。”

“改革”是当事各方都以理性的态度妥协的结果,只要有一方坚持不妥协,就无法“改革”,社会矛盾必然以“革命”一类的暴力方式解决。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并不是革命者的主观“激进”造成的。在社会矛盾中,统治者往往居于“主导”地位,革命往往是由上层的种种“极端”触发、造成的。纵观近代中国的历史,清朝统治者根本没有那种审时度势的能力、容纳各方的明智与气度,更没有不断的妥协精神。所以,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的“极端”逼迫出来的;与其指责下层“过激”,不如指责上层的“极端”;与其呼吁被统治者“告别革命”,不如吁请统治者“放弃极端”、主动改革。

几乎每一场重大的政治、社会变动,都会有不同看法。有人赞扬,有人批评;有人肯定,有人否定。但是,比这些“价值评判”,即个人的好恶喜厌更重要、更基础的,其实是认真理清它的来龙去脉,细心爬梳整理复杂纷繁的丝丝缕缕,慢慢解开纠结不清的环环扣扣。一句话,首先要冷静、客观分析它的“原因”。这是几十年学习、研究历史使我养成的“历史性思维”,当然也是本书的主旨。

有必要说明的是,这本书中的文章大都散见于我以前出版的一些书中,而此次将有关内容汇集一处,或更有利于读者对晚清历史脉络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书评(媒体评论)

可以想一想,究竟是杨芳坚守中国传统的“马桶战法”能救中国还是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能救中国?历史证明,近代中国的些微成就、终未亡国恰恰却是许多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主张“师夷”(“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有识之士不惜负重谤而努力奋斗的结果。或许,这就是所谓“历史的辩证法”吧。

——《林则徐与“文化安全”》

从近代直到现在,不断有人说西方文明只是“物质文明”,而中国传统却一直是“精神文明”。但如果面对现实,真不知此话怎讲。怎能将一个没有报纸、公园、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甚至许多城市没有公共厕所(当时的北京就没有公厕,“京师首善之区”尚且如此,遑论其他)的国度说成是世界“精神文明”之冠,而将创立这些公共设施的地方说成没有精神文明而只有“物质文明”呢?

——《近代中国的“公共空间”》

镇压自立军、杀害对己深抱好感与希望的学生,是张之洞审时度势、权衡利害之后的冷酷决断。他的确是当时体制内最为开明的大臣,唯其如此,当他都以如此残酷的手段对待一心“勤王”、“救上”的自立军时,表明清王朝的自我改革之门正在迅速关闭。改革之门越窄,革命之门越宽;改革之门紧闭之时,就是革命之门敞开之日。

——《总督的抉择》

历史说明,近代中国的“激进”其实是清政府的“极端”逼迫出来的。所以,与其指责民众变革的“激进”,不如批评统治者顽固的“极端”;与其呼吁民众不要“激进变革”,不如吁请统治者不要“极端顽固”。恐怕,这才是化解“激进”的最有效途径。

——《何以“激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雷颐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雷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71327
开本 16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9.07-53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31
15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