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地众生
内容
编辑推荐

《大地众生》真实地记录了作者陈竖琴关于自然、关于人生、关于历史的独特体验和生命感悟。其文集的背景:五百里龙门山脉,以“5·12”为触点,记山河大地众生相。上篇记“5·12”特大地震降临前悠远神奇之龙门山,叙说这一地区人文地理民情风俗之实。中篇记平凡如尘土的芸芸众生们与灾难短兵相接之际的伟岸与坚忍。

内容推荐

《大地众生》讲述了:包谷酒,老腊肉,春点小麦秋打谷,打情骂俏对山歌。饮食男女,芸芸众生。这片苍茫大地上平凡了千百年的龙门山人,终于在天崩地裂那一刻露出本相。陈竖琴所著的《大地众生》以最真实的文字,抒写龙门山风俗民情和5·12危难之际每一个平凡人的英雄本色。

目录

序:意韵悠长竖琴来

上篇:

指认巴蜀

那一片云山

我母亲和她的学习型社会

巫风

八角庙的金库

哥哥肴与姑姑筵

翠云廊中说蜀道

和乐的汉俑

川西民谣考

中篇:

诺亚方舟

驮着金库出大山

盖头山与少林堂

李娃走了

海棠

海地离我们有多远

下篇:

五龙寨

羌乡五识

龙门山僧传

法鼓法鼓

大师

永远的羌风

试读章节

那一片云山

那一片云山是我外婆的娘家,属岷山山脉,英挺地伫立于四川盆地边沿,偶尔从白云深处露出一角葱茏的峻峭。只远远一眺,便让人心驰神往。

外婆十五岁上便离开娘家嫁到百里之外的平坝县城。那里的人把住在城里叫“坐街”。山中女儿怎么嫁到平坝,坐了街?这便是姻缘的奇妙处:外公是河南人,十六七岁随父母逃荒入川,来到这座县城时已是一个孤儿,皮粗骨硬,老实巴交,身量比当地人高出一大截。“小侉子”被南门外肉铺老板一眼相中,留下做了伙计并达成君子协定:不领分文干满二十年且无差错,便给娶房媳妇并分一份产业,允许自立门户。

老板果然是个信人,二十年后一一履约:给分了产业娶了媳妇。那份产业是本账簿,数目不菲——二十年间肉铺经营中未能收回的全部债权悉数在册。那时节民风尚古,购物赊欠亦是常例,老板性情豪爽,好两杯烧酒又不胜酒力,每每微醺之际有人前来赊账,他记不清来人姓什名谁,提笔便往账簿上记下:面熟熟,猪头一个;面熟熟,元尾五斤;面熟熟……

实在想象不出我外公面对那满篇“面熟熟……”时是何表情,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依旧对老板心存感激,甚至心满意足——银子虽然化了水,但一个漂亮的新媳妇却俏生生立在面前。这对于二十年来孤苦伶仃的我的外公而言,是何等巨大的幸福!我外婆的双亲为了满足他们宠爱的女儿对大山外的无限憧憬,竟以不取分文聘礼为代价允了这门婚事。

要说,还得夸老板真不糊涂!

就这样,我们家走进了那片云山。

云山还真是一块吉祥之地:半个多世纪以前,我美丽的姨妈为了逃避一个麻脸军阀逼她做姨太太的纠缠,星夜从省城逃进山中,后来在那里嫁给我姨父,至此男耕女织瓜瓞绵绵。再后来,我外婆和我母亲都相继将这里做了她们最后的归宿地。至于我和我的子侄辈们,则因为这一片云山而拥有了邻家小孩们永远无法拥有的一段欢乐童年。

小学、初中到高中,山里是每年暑假必去的地方。对我们小孩子而言,去山里意味着新鲜、刺激、自由自在。至于父母,则简直就是帮了他们的大忙:时值“文化大革命”,家长们或轰轰烈烈闹革命或被革命所闹,没几个顾得上儿女。二则那时城里人的生活其实挺窘困,把一群吃“长饭”的小猴儿送到山里喂养,生活成本自然下降不少。朴实的姨妈再三推却不过,用在围腰布上再三拭过的手接过一小笔生活费还像捧着烫手的山芋,羞得面红耳赤,全不知城里人其实占了天大的便宜!

山里的暑假生活快乐无比。姨妈家房前屋后的山坡、小河沟和菜地处处充满惊喜,每天可以在表哥、表妹的引领下,与同一条沟里的一大群孩子一道去“上山”。

因为地势的缘故,山民修房造屋大都选在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

于是,居住的地方通常叫“沟里”:李家沟、冯家沟、王家沟……而去坡上干活便叫“上山”。大人上山种庄稼,孩子们上山则主要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割猪草、捡岩耳、摘黄瓜、背煤炭等等。除了背煤炭这活太重,姨妈只允许我屁颠颠地在表哥们身后当看客外,其他的活都一视同仁。其实,孩子们的活并不轻松。譬如割猪草吧,山民养猪一律以青草掺上玉米、土豆等杂粮,至今亦然,所以养出的猪,肉味特别鲜美。养猪是山民重要的副业,故而割猪草便成了孩子们礼拜日和假期必做的“功课”。家中劳力紧张时还得一天割两背草:上山时两只空背篼重叠着,割满猪草后先背一只下山,走上一程放在路边,再返回去背另一只,就这样轮流着一程一程地将两大背篼猪草运回家,一路上不知要摔碎多少汗珠子。为了防止汗水渗进眼睛,大人们会在路旁拧上一截光滑柔软的小树棍捏着,不时将聚到眉峰上的汗水刮下来摔到地上。孩子们却懒得费神,径直拿衣袖拭脸擦汗,一趟猪草背回家,每一张小脸都成了大花猫!尽管如此,孩子们对“上山”却一点不怯,同一条沟的小伙伴们每天吆喝相约,浩浩荡荡的队伍颇为壮观。在他们的心目中,能够逃离父母的管制,与同龄人自由自在地疯玩一番,那些辛苦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P10-12

序言

意韵悠长竖琴来

朱丹枫

这个静夜,有一弯新月。我公务之后的一种积习,是秉灯夜读。捧着陈竖琴新作散文集《大地众生》,今夜不能入眠。这本有思想深度、有作者体验和感悟的精美之作,使人似乎亲聆着自然与生命、人文与历史的交响。

散文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这种生命方式是以诗的审美性穿透日常生活的平庸,呈现出超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要之,散文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情怀。当下散文审美品格的演化,使散文的题材空间更大、更自由。散文语境的大小,不在乎其叙事话语的大小,而在于有无思想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和整合的力量。

竖琴是享誉巴蜀的知名作家。她的散文通过亲身经历、非常个性化的凡人小事的描写,织成一幅幅情事动人、色彩绚丽、富有张力的锦绣,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之美,情感之美,人生之美,信念之美。

《大地众生》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关于自然、关于人生、关于历史的独特体验和生命感悟。其文集的背景:五百里龙门山脉,以“5·12”为触点,记山河大地众生相。上篇记“5·12”特大地震降临前悠远神奇之龙门山,叙说这一地区人文地理民情风俗之实。中篇记平凡如尘土的芸芸众生们与灾难短兵相接之际的伟岸与坚忍,它让世人亲眼见到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知的真理: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下篇记龙门山灾后重建。当大地震将山河大地和百万山民的生活撕裂,幸存的人们如何生存?坍塌的历史如何链接?龙门山灾后重建之路艰辛伟大、复杂漫长,而带给世人更多的是感动和忧伤。在这部散文集中,贯穿着一个作者充满性灵的“我”之形象,流动着“我”的情感,凝聚着“我”的感悟。在岁月逝去的匆匆的脚步中,人们可聆听到作者心灵的倾诉,感受到作者噙着热泪的真情,看到作者留在《大地众生》中闪烁的大千世界和生命感应的思辨火花。

从《大地众生》沉吟的字里行间,真切地表现出了竖琴的心路历程,表现出了她对国家、民族的事业不懈的奋斗精神与“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的气概,以及对人生真谛的叩问与追寻,对友情的怀缅与珍重。拳拳之心,涓涓之情,可观可鉴。

竖琴的散文,诗情盎然。其文篇幅虽不长,但往往恰到好处地把文章点到高潮,似乎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但笔意所致,缜密厚重。像《大师》《那一片云山》《巫风》等散文,深得传统精髓,“形”“神”兼备,“形”为“神”备,“神”又凸现为“形”之“风骨”。进而言之,竖琴所叙之事、所描之物、所抒之情,都有一种高远的精神寓于其中,却又力戒空谈、清谈、玄谈。这些作品有入微的观察,有具体生活场景的展示和细节的描写,又有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深刻而独到的探询。她在思考人类的困境问题,并认为人类通过爱情、友谊、关爱、感恩、享受生命的过程、承认差别和肯定欲望等途径,可以化解许多困境。她将“众生”的生命惨痛与整个人类的困境汇于同一调色板,在生命的苦涩荒凉中体验岁月在“众生”躯体上的划过。这样,便超越了一己的悲欢,从“小我”走向了“大我”。其最精彩的部分是让人难忘的幽默,如《我母亲和她的学习型社会》等,这是许多板着脸一心要深刻或深沉到底之作家的不足所在。

竖琴的散文,色调朴素。但朴素中从不缺乏洁净与质感、灵性与宽容。《五龙寨》便烘托出炊烟袅袅的羌山人文气息和清新自然的田园诗境。白云行空或日月交替反复循环,使读者在神秘的大自然里感受到人性本源之美,心灵深处忽略的柔情被发掘再现。羌寨倘若与现代文明的都市再打一仗,羌人能赢吗?白石神还能发威吗?血脉中千万年来未被染杂的遗传密码能够保存吗?类似的作品还有《大师》,在细微天地中所观察到的个体生命脆弱,表现出感恩互助的伟力和创造智慧;在《羌乡五识》的淡泊生活中,感受到的是真诚与幸福、痛苦与孤独、无奈和奋争、友谊和丰富多彩的人间万象。《诺亚方舟》等还记叙了“5·12”特大地震时的情景。灾难是生命的洗礼,更是对民族精神的磨砺。虽然这些作品都触碰到灾难,但重要的不是写灾难本身,而是在灾难背后作者对生命的价值、人性的本质作了有力的开掘。此外,典型的生命细节、难忘的人生片断、耀眼的生命光彩,不时从《大地众生》中闪现出来,从而使作品笼罩着时代的氛围,成为时代精神的见证。竖琴的散文,视野开阔。那种纵横古今中外的文化视野,以及从生活细节与万物草莽中发掘文化底蕴的慧眼与匠心,令人难忘。人们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里,通过艺术的眼光,去贴近自然,拥抱自然。也正是通过这种眼光,把宇宙看成一个充盈着人类无限情趣的整体。从哲学意义上说,文化观照是最深沉的综合思考。从文化角度能够透视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内在精神。在文化的照耀下,人们能看到更多的东西,能理解更多的事情,能体味更复杂的情怀。如果说,竖琴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与文化精神,是一种醇厚凝练的形式,那么在《大地众生》中则是一种舒展坦荡的表达。不少篇目意蕴丰厚,既有缜密的哲学思辨,又有浓厚,的生活感受以及对生命的热切呼唤。竖琴的散文始终贯穿着强烈的创造精神和对散文形式的突破意识。既记事又抒情,既写实又写意,或纵横捭阖,或描摹入微,言辞简约,清丽俊俏,常融自然风物、人文传统、政治经济于一文之中,映照出作者攀越羌山、走过断裂带、漫游林海、驰骋原野的身影,形成一种从政者为文的独特风格。

竖琴的散文语言,确具文学的特质。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面对滥世的俗语与套话,强调文学语言要“陌生化”,实际上合乎了古来有识之人的要求:“作者手眼须使熟者生,或亦日使文者野”,即所谓点铁成金、化朽为奇!“行业学科,各有专门,遂各具词汇,词汇亦各赋颜色。其字处本业词汇中,如白沙在泥,素丝入染,厕众混同;而偶移置他业词汇,则分明夺目,如丛绿点红,雪枝立鹊。”(钱锺书译丁耶诺夫语)检视《大地众生》,可见不少令人“陌生”惊喜的句子:“种玉米时顺带往坑里扔几粒黄瓜籽,待到玉米苞吐出紫莹莹的缨子时,一根根俏生生的黄瓜已经坠在玉米秆上荡秋千了。”“尽管那是一大二公的岁月,黄瓜这类一泡尿的作物究竟不好纳入‘统收统支’”(《那一片云山》)“倘若打比方,那座青山是一位羌家美妇,半山小院便是妇人腰问簇新的绣花腰带,很打眼。”“连瓦砾都被埋在百米之下,畜生们便傻眼了,远远地立着不知所措。”“政府不让再回家去,也是为了幸存者的安全。以为就自己一家子犯规,一路走得偷偷摸摸。放眼一看,咦,幸存的人差不多走到一处了!山里人老实,犯规的事终不好意思说出口,只各自低了头加快脚步。”(《羌乡五识》)

行文至此,不知怎的,我忽然想起了西洋乐器——“竖琴”。

“竖琴”是西方文化中最为古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乐器之一,古希腊神话中的奥菲斯凭借美妙的琴声穿越冥河,展现出“竖琴”动人心魄的神秘魅力。“竖琴”既敏感又浪漫,既高雅又清纯,气质如珠玉般晶莹,音色如朝露般清澄。独特的演奏效果,余韵悠长,闻之令人心醉。在我的脑海里,“竖琴”总是出现在背景音乐中,它总是位于交响乐团的后方,不深藏,也不浅露,很少有人关注这种乐器蕴涵着一种怎样的音色。当演奏家端坐琴前,双手抚琴如行云流水,多半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其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越,确如落在凡间的精灵。

竖琴和她的作品犹如“竖琴”般的品行、气质、魅力。相信人们在对竖琴的散文加以洞识而形成对话之后,能获得异乎寻常的艺术生趣,在对美文的欣赏中有了对美的充分感受。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我期待着竖琴的下一部作品,因为先贤说过:作者最好的作品是尚未写出来的。

庚寅春于雪枫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地众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竖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31134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6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8
16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