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中行名作欣赏/名家析名著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同是必修课,不受重视的原因不尽同。例如党义,除了学生视为浅易之外,主要原因是宣扬“书同文,车同轨”,与北京大学的容许甚至鼓励乱说乱道的精神格格不入。且说这位教党义的先生,记得姓王,看似无能,却十分聪明。他对付学生的办法完全是黄老之术,所谓无为而治。上课,据说经常只有一个人,是同乡关系(?),不好不捧场。到考试,学生蜂拥而至,坐满课堂,评分是凡有答卷的都及格。军事训练不受学生重视,原因之一是学生来此的本意是学文,不是学武;之二是,在北京大学,外貌自由散漫已经成为风气,而军事训练却要求严格奋发。

教军事训练课必须解决这个矛盾。却不能用黄老之术,因为一个人上操场,不能列队;又这是在红楼之外,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担任这门课的是白雄远,在学校的职位是课业处军事训练组主任,也许军阶是校级吧,我们称之为教官。他很有办法,竟把上面说的这种矛盾解决得水乳交融。他身材相当魁梧,腰杆挺直,两眼明朗有神,穿上军服,腰系皮带,足蹬皮靴,用文言滥调,真可说是精神奕奕了。他对付学生的办法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社交术。他记性好,两三百受训的学生,他几乎都认识。对待学生,他是两仪合为太极。一仪是在课外,遇见学生称某先生,表示非常尊重,如果点头之外还继以谈话,就说学生学的是真学问,前途无量,他学的这一行简直不足道。另一仪是在课内,那就真是像煞有介事,立正,看齐,报数,像是一丝不苟。这两仪合为太极,可以用他自己的话来描述。有一次,也许有少数学生表现得不够理想吧,他像是深有感慨地说:“诸位是研究学问的,军训当然没意思。可是国家设这门课,让我来教,我不能不教,诸位不能不上。我们心里都明白,用不着较真儿。譬如说,旁边有人看着,我喊立正,诸位打起精神,站正了,排齐了,我喊报数,诸位大声报,一,二,三,四,人家看着很好,我也光彩,不就得了吗。如果没有人看着,诸位只要能来,怎么样都可以,反正能应酬过去就成了。”

他这个两仪合为太极的办法很有成效,据我记得,我们那一班(班排之班),大概十个人吧,上课总是都到。其中有后来成为名人的何其芳,我的印象,是全班中最为吊儿郎当的,身子站不稳,枪拿不正。可是白教官身先士卒,向来没申斥过哪一个人。课程平平静静地进行,中间还打过一次靶,到北郊,实弹射击。机关枪五发,步枪五发,自然打中的不多,可是都算及了格。

不知道从哪里刮来一阵风,说必须整顿,加强。于是来个新教官,据说是上校级,南京派来的。上课,态度大变,是要严格要求,绝对服从。开门第一炮,果然像对待士卒的样子,指使,摆布,申斥。这是变太极为敲扑,结果自然是群情愤激。开始是敢怒而不敢言,不久就布阵反击,武器有钢铁和橡胶两种。钢铁是正颜厉色地论辩,那位先生不学无术,虚张声势,这样一戳就泄了气。橡胶是无声抵抗,譬如喊立正,就是立不正;但又立着,你不能奈我何。据说,这位先生气得没办法,曾找学校支援,学校对学生一贯是行所无事,当然不管。于是,大概只有两三个月吧,这位先生黔驴技穷,辞职回南了。他失败,从世故方面说是违背了“入其国,先问其俗”的古训,从大道理方面说是违背了红楼精神。

白雄远教官,人也许没有什么可传的;如果说还有可传,那就是他能够顺从红楼精神。因为有这个优点,所以那位先生回南之后,他官复原职,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我的记忆,同学对他一直很好,觉得他可亲近。也许就是因此,有一次,学校举行某范围的智力测验,其中一题是“拥重兵而非军阀者是什么人”,有个同学就借他的大名之助,不但得了高分,还获得全校传为美谈的荣誉。P21-22

书评(媒体评论)

鉴赏现下时髦,但贵真鉴真赏,不贵粉饰吹捧。我这本鉴赏,只限从随笔文学的角度来着眼立论,别的不及多说,作、阅二“者”均谅可也。

——周汝昌

我对张老总想用“徽号”般的词来概括他,又总想不出恰当的字眼;现在得到了,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

——启功

谁云桑榆晚景孤寂,神采逸飞处正目不暇接也。

——洁泯

张先生毕竟是哲人,他与古人不同的地方,是看透了天下俗事,有大悲苦之心在。

——孙郁

目录

序言(韩小蕙)

红楼点滴一(鉴赏人:季羡林)

红楼点滴二(鉴赏人:季羡林)

红楼点滴三(鉴赏人:季羡林)

红楼点滴四(鉴赏人:季羡林)

红楼点滴五(鉴赏人:季羡林)

沙滩的住(鉴赏人:季羡林)

沙滩的吃(鉴赏人:季羡林)

怪物老爷(鉴赏人:周汝昌)

桑榆自语(鉴赏人:洁泯)

情意和诗境(鉴赏人:牛汉)

汪大娘(鉴赏人:阎纲)

银闸人物(鉴赏人:阎纲)

自省(鉴赏人:何西来)

自知(鉴赏人:何西来)

自嘲(鉴赏人:何西来)

梦的杂想(鉴赏人:毛志成)

蓬山远近(鉴赏人:毛志成)

苦雨斋一二(鉴赏人:谭宗远)

桥(鉴赏人:孙郁)

酒(鉴赏人:孙郁)

归(鉴赏人:孙郁)

直言(鉴赏人:李春林)

月是异邦明(鉴赏人:伍立杨)

怀疑与信仰(鉴赏人:伍立杨)

彗星(鉴赏人:张恬)

祖父张伦(鉴赏人:彭程)

我与读书(鉴赏人:刘江滨)

老温德(鉴赏人:林凯)

附一 谈行公文章一组

 读《负暄续话》(启功)

 不吃星级饭——行公草原行(张守义)

 穿棉袄的张中行(唐师曾)

 我们的父亲张中行(张静、张文、张采、张莹口述,陈洁编写)

 张中老,走好!(蓝英年)

 他创造了两个奇迹(田永清)

 编后絮语(庞吻)

附二

 张中行先生年谱简编

 张中行先生著作系年

序言

行公自题:

白首苍颜貌不扬,香奁绮梦定难偿。

观棋听侃随缘事,也演浮生戏一场。

(上篇)

大约是1992年的一天,一个很平常的日子。我随手翻开新创刊的《书摘》杂志,见到一个很大胆的题目:《论婚外恋》,作者张中行。我感到很意外。因为知道张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年已耄耋,他怎么会想起作这样一个题目?他能否有超人的见解?于是埋头就读。文章不短,大约有6000字的样子,一口气读完,然后就坐在那里发愣:不知道这样一个人人都在说长道短的题目,张先生怎么能说得这样透彻明白?真好比是一朵谁都看到的红花,早有一千个人把它描绘过了,简直说白了,说滥了,叫人无法再张口。可是经张先生再一说,人们突然觉得像是第一次看到这朵花,重新发现了新大陆。张先生真有一种能把事情穿透,并从上下、左右、前后、里外、表层、内涵、本质等等方面将其说透的大本事,这叫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我也感到兴奋异常,因为我想,可找到一位能将人生说透的“神”了!

我就去找张先生的其他著作。并且得知,《论婚外恋》是大著《顺生论》之一节,此书为一本全面论述人生的著作,有24万字之巨,是张先生一生读书做人的精华荟萃。终于有了捧书细读的一天,突出的感受依然是:张先生能够把别人说不明白的事,说得特别明白。

这期间,令我荣幸之至的,是我竟然得识了行公。面对我心中的“神”,第一次见面,我们谈了4个小时。静听着这位睿智的大学问家阐释他的人生见解,令我最意外也最印象深刻的,是行公绝不只是一位面壁书斋的学者,他对世界、对社会、对政治,有着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深刻思考。说到激愤处,老先生也会像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士,激动高声,声震屋瓦。比如那天正说话间,忽然门帘一挑,翩然进来一位50多岁的男士,朗声问道:“请您写的序,完成了吗?”行公也不搭话,一猫腰,从桌子底下取出一摞稿子递过去,这才吭声:“还是还给你吧,这序我写不了。”等那人走后,行公厌恶地说:“这是一个大人物的书,托此公送给我,以为我一定写。我呀,能写也不写,人物再大,干了那么多坏事,我才不出卖良心呢!”

还有一条印象深刻的,是行公对他自己的评价甚低,这也大出我的意料。关于他的学识之渊博,文化界流传着好多故事;普通读者也都知晓他的大名,因为全国各个城市,满大街都在卖他的书。就算这些都不提及,我亲眼所见的一件事,却实在不能省略:那天有几位先生来找,拿出几方砚台,请行公鉴定。砚面空空,上面什么字、印也没有,真可说是了无痕迹。只见行公随手接过来,只几瞄,就不但断定是什么朝代什么年间的,还居然说出为哪位名砚工所制,真是神了!把一屋子人惊得目瞪口呆。这才叫真本事,堪称大家。可是行公却反复对我说:“我这辈子学问太浅,让高明人笑话。”见我一个劲儿摇头,他来认真的了:“可不是吗?你没听见我经常说的一个笑话:要是给王国维先生评为一级教授,那么二级也没人当之。勉强有几位老的,能评上三级,还轮不到我呢”。我注意到,“让高明人笑话”,这句话巳成为行公的口头禅,在许多问题上都用,时时以此自省,那次电视台要给他拍片子,他不愿意出头露面,挡驾的也是这句话。他是真正的“学,然后知不足”,比起那些总共也没读过三本书,就自我感觉良好,膨胀到满天下去跟人争名次的蠢材,真不可同日而语。

至此,我也越加理解了,为什么许多朋友爱称行公为“布衣学者”?老先生打从心底里,一向把自己看得普普通通,“我乃街头巷尾的常人”。他也习惯于别人这样对待他,若要把官场文坛那一套搬来,套用到他身上,老先生还腻味得不行。又是我亲眼看见,行公宁可在办公室吃昨晚剩的干火烧,也坚持不去应酬官宴,“忒累!”他说。“又绝无必要。”他说。

行公的说话也值得大记一笔,其风格,也属布衣。男人,男性,他说“男的”。女人也一律称作“女的”,就像引车卖浆者言。那么大的学问家,一点不以劳动者为鄙,一点不端着架子装腔作势,除了“男的”、“女的”、“老的”之类,平时所言,一律是老百姓的平实语,从不“之乎者也”、“主义”、“前、后”云云。熟人、朋友、弟子、忘年交,一律称之“行公”,有的还昵称“老爷子”甚或“老头”,都答应得干脆利落。

(下篇)

所以,当中国和平出版社总编辑侯健先生找到我,要我为该社拟出的“名家析名著丛书”推荐人选时,我立即首推行公。可是,当侯总编又邀我就任《张中行名作欣赏》一书主编时,我却惶惑复胆怯,不敢应承。以我之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少”不经事,如何能理解得了大学问家张中行的境界,这不是以渺渺一粟面对茫茫沧海吗?无奈,侯总编力持,我这边又有行公弟子靳飞先生一力鼓动,经过再三再四的犹豫,遂终于下决心破釜沉舟,答应编就这部书。

行公一生何其勤勉,著作几如河汉,庶乎多不可数!本书限于篇幅,只能遴选15万字左右,实在是有拿一张大桌布做成一块小手绢的感觉。看看哪篇,都好,都各有其入选的理由,都不忍下手割爱。后来,还是靳飞先生开出书目,我们亲聆行公意见,才最终确定下来。入选篇目是根据这样一条原则操作的,即:尽可能将行公各种风格作品的代表作麋集于此,展示先生大著全貌,以飨读者。

篇目确定下来以后,就遇到请人鉴赏的问题。“丛书”明确规定,须由“名家”来鉴赏,这就又有了难度。名家现在没有闲人,谁身后都有一大群编辑跟着,有的报刊还悬有高额稿酬,绝不是本书区区薄酬所能同日而语的。囊中羞涩其气也衰,于是我约稿时就底不足,气不壮,不敢高声。不过我显然是庸人自扰了,各位大名家,出于对行公的敬仰,无不欣然应允。季羡林先生耄耋高龄,百事缠身,却是星夜赶稿,5200字一气呵成,字里行间充满殷殷情谊,读之令人动容而忖:这哪里是季、张二人的私人交往,分明更是中国一代文化巨擘所呈现出的学问高度。周汝昌先生年过古稀,因患眼疾而字大须如铜钱,且正忙于自己著作的出版事宜,却还是拨冗撰稿,文章写得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又独具慧眼,见解高超,显示出一位大学问家的垂人风范。洁泯先生刚好亦做了眼睛手术,医嘱需要恢复一段时间,完全可以辞谢不写,但先生却郑重其事地来函垂问,可否延宕一小段时间?并最终如期交稿;文3300字,全部是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令人生出无限感动,慨叹世间还有如此君子。牛汉先生算是我这个文学编辑最优秀的作者之一,本不相熟,是于文字交往之中成为忘年朋友的;我向来佩服先生的锦绣文章,此番特意挑了一篇最有难度的,即有关诗文学问的请援;先生谦虚,连说从不敢写鉴赏文字,本不该应命,但对于行公的学问,恰好是一次学习领悟的机会,遂认真写来;翻开其文,书卷气扑面而来,一位年已古稀的著名诗人向耄耋学者孜孜以求的高贵心境,氤氲着全篇,给后人我辈留下的,绝不只是学术之诲。我不由得连连感叹:这就是中国一代文化老人,迄今为止,他们仍是中国知识界的最高山峰!

当然,中青年学者也正在迎头赶上来。需要说明的是,本来阎纲先生、何西来先生、毛志成先生,早巳大名鼎鼎,但在此书只能屈就中年一代。这三位先生的文章都有文势滔滔之妙,又加入他们这一代人特有的经历、体察、感悟、思索所化就的学养,就有如在行公的睿智之上,增加了高明的导读,使我们于别开的一扇窗棂里,看到了新的风景。再往下,青年学者还可细分两茬:与我大约同代的,有孙郁、谭宗远、张恬、李春林;与靳飞同代的,有伍立杨、彭程、刘江滨、林凯。他们都是近年来已小有成就的青年名家,在创作、评论、理论以及读书界等等,露出锋芒,为人瞩目。特别是伍立杨、彭程、刘江滨诸君,年刚过而立,正是意气风发岁月,却已是饱读中外诗书,佳作一篇继一篇喷薄而出;他们秉承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路,文章一出手,必氤氲着古典文学所特有的儒雅书香之气,每每令我想起唐初四才子王、杨、卢、骆。我的感觉是,后生可畏,前途未可限量,可不能小视了他们!

因此,在本书中,我很难说出哪篇文章最好。我觉得篇篇都好,不论原文还是赏析文章,俱是心血之作——在这人人都道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年代,能有学人如此不计名利、不贪金钱、不恋热闹、不慕潮涨潮落、不看云起云飞,而甘心情愿孤守一隅,沉醉书斋做学问,真让我从深心里想说上一声:“谢谢!”我宁愿不将此书看成是孤立的一部书,而视做继承发扬我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具体操作,但愿通过个体的劳动,使小溪汇人大海,跬步积成千里,“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最后,还要感谢中国和平出版社,感谢总编辑侯健先生和责编庞吻女士,感谢他们所做的工作。在铺天盖地的商业大潮冲击下,并不是所有的出版社和编辑都钻到了钱眼里,都以是否赚钱为要旨,有责任感的出版工作者还是在苦心孤诣地做着文化的积累工作,我以为本书就是一个例子。

内容推荐

季羡林、周汝昌、启功、王安忆……领衔解读大师名作!中学教师授课参考,高中学生高考必读,优秀家长自修教材!

《名家析名著丛书》为你呈现真的礼赞,善的祭坛,美的盛宴,是青少年文学修养的全攻略!

本册将带大家欣赏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编辑推荐

中行先生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淳朴无华,待人以诚。谁云桑榆晚景孤寂,神采逸飞处正目不暇接也。张先生毕竟是哲人,他与古人不同的地方,是看透了天下俗事,有大悲苦之心在。

本册将带大家欣赏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中行名作欣赏/名家析名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中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和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700108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