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欲与天公试比高--世界各国航天计划与太空实验/飞向太空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有人说,21是世纪,将是个太空的世纪,因为,那里将是世界各国的角力场。自从认识到太空的战略意义之后,世界各大国或洲(包括美国、俄罗斯、欧洲、中国、日本、印度等)就不断向航天事业增拨财政,也不断地提出一系列新的计划。这些计划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总的来说,还是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为让青少年读者对世界各国的航天计划与太空实验有个大致地了解,特编辑此书。

内容推荐

一直以来,人类就梦想着更加自由地飞翔,也渴望着更加近距离地去探索太空的秘密。随着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陆续升空,以及新一轮登月竞赛在各国间的展开,全球的目光再一次被吸引到辽阔的天空以及更加浩瀚的宇宙,那些关于飞翔的梦想也更深入地植根于青少年朋友的脑海里心灵中。

目录

探寻更为广阔的竞技场/1

美国,航天第一大国/6

美国的航天战略/6

水星计划/10

附:“水星计划”宇航员选拔内幕/15

双子星座计划/17

阿波罗计划/22

天空实验室/30

航天飞机/32

哈勃太空望远镜/38

星球大战计划/45

太空探索新构想/48

星座计划/50

新一代载人航天器“奥赖恩”/51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54

漫步月球第一人:阿姆斯特朗/58

前苏联到俄罗斯的航天轨迹/66

前苏联的航天事业/66

俄罗斯航天战略的转变/73

从“和平号”到国际空间站/75

与西班牙共建世界空间观测所/82

“火星500”飞行模拟计划/83

俄新型航天器“快船号”/85

行星探测器和重型通信卫星/86

2025年前实现载人登月/88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90

人类飞天第一人:尤里·加加林/91

欧洲宇航,着眼深空探测/96

伽利略计划/99

火星快车/101

“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105

织女星运载火箭/108

KEO计划/109

“卡西尼-惠更斯号”土星探测器/114

“智能1号”月球探测器/118

欧洲航天局/121

法国航天和法国航天研究中心/123

英国的航天战略和航天机构/124

意大利的航天研究/127

德国航天与德国航空航天中心/129

中国,进入空间探测新阶段/131

中国航天五大目标与主要任务/132

从“863计划”到“921工程”/133

地球“双星计划”/136

附:“地球双星”计划大事记/140

载人航天工程——神舟系列/144

中国空间站——天宫系列/148

绕月探测工程——嫦娥工程/151

火星探测计划/155

太阳探测计划——夸父计划/158

中国国家航天局/160

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161

日本航天,尚需借力美国/170

日本航天的步伐/171

“月球-A”计划/174

“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175

“月亮女神”卫星/175

H-2A运载火箭/176

2030年月球建基地/178

“希望号”轨道实验舱/178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180

印度,积极发展载人航天/182

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183

“一箭十星”展现太空实力/184

“月船1号”绕月探测器/186

“月船2号”登月探测器/187

2012年探测火星/188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189

其他国家的探空活动/190

韩国的太空计划/190

巴西的空间计划/191

加拿大的空间探索/194

伊朗的太空计划/195

结束语 竞争,离不开合作/197

试读章节

探寻更为广阔的竞技场

人类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人类不会永远留在地球这个摇篮里。”从人类首次遨游太空到今天已经过去48年了,距离航天飞机首次试飞也已有28年的时间。这期间,世界主要航天国家一再向太空迈出坚定的探索步伐,不断眺望深邃浩瀚的宇宙,这些探索活动为人类展开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之后顺利进入绕月轨道并传回月球三维影像,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日本“月亮女神”探月卫星于2007年10月进入绕月轨道后,先后释放出两颗子卫星,它们可分别探索月球的电离层和重力场分布,而母卫星将用其携带的多种仪器,分析月球地形、月面下构造和月岩种类。2008年7月30日,美国“凤凰号”探测器在加热火星冻土标本时发现了水蒸气,从而确认火星上有水存在。此外,它还发现火星土壤呈弱碱性,含有高氯酸盐和碳酸钙。这些成果为研究火星生命线索提供了丰富物证。2008年9月27日,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在“神舟七号”飞船上成功完成首次空间出舱活动。飞船为期3天的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重大跨越,为今后建造空间站、开发太空资源奠定了基础。此外,美国发射了分辨率达0.41米的遥感卫星;中国首颗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和首颗数据中继卫星人轨;欧航局发射第二颗导航试验卫星;俄罗斯“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又添数颗“新星”;印度首次实现一箭十星;德国、英国、以色列分别发射军用或军民两用卫星。伴随航天科学技术发展的是,世界各大国一直把航天技术及其产业当作战略制高点进行激烈争夺。

由于航天对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和加强,航天事业的进步与否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进入2l世纪以来,世界各主要航天大国和一些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都将发展航天技术视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举措。

近年来,各国的航天投入继续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以2003年为例,美国军用航天经费327.8亿美元,民用航天经费153亿美元,两项合计占本国GDP的0.31%。法国与日本的这三项数字分别为28.73、14、0.112%和22.57、22.6、0.057%。俄罗斯2003年航天经费投入占到本国GDP的0.142%。印度也后来居上,2003年航天经费投入占本国GDP的比例大于0.1%。2006年,美、欧、日、俄和印度等主要航天国家继续在军用和民用两大领域增加航天预算,其总投人估计已突破500亿美元。

依靠雄厚的经费支持,各国航天发射活动频繁进行,航天产业得到的政府大订单和合同越来越多,军、民、商三大领域航天活动的规模在扩大,预示着新一轮国际太空竞争格局正在形成。不过新一轮的太空竞争已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太空争霸,它体现出多极化的趋势,是多极世界形成过程中多个大国间的太空竞争:美国要力保自己的领导地位;欧洲在努力整合自己全欧资源,力求以多国联合的力量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俄罗斯希望重振昔日航天雄风;中国的航天事业突飞猛进,引起世界瞩目;日本、印度在亚洲竞争地区级航天大国地位的同时,力图跻身世界航天大国行列。

此外,一批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亚洲的韩国、巴基斯坦、泰国、伊朗和中国台湾地区,澳大利亚,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南非、尼日利亚和以色列,独联体国家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也都加大航天投入,培养人才,积聚力量,试图通过与欧洲航天局和美、俄、中等航天大国不同形势的合作,发展自己的航天技术及其产业,增强其军事、科技与经济实力,提升国际地位和在本地区的影响力。

航天技术也不再是美、俄等大国的专利。2006年朝鲜进行的导弹发射和核试验震动全球。随后又有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或正在积极制订计划,寻求合作开发航天技术,或选派宇航员遨游太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4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开发航天技术,其中有些国家和地区正在独立发展军民两用的侦察、通信卫星系统。

航天事业成为国家实力证明的一个重要体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大了对航天的关注和投入。这个想要保住统治地位,那个想要恢复自己的优势,同时新来者也要挤进来占一席之地,世界各国太空竞争势必会越来越激烈。美国重返月球所需研制的新型飞船及其运载工具拒绝非美国公司参加;欧盟对伽利略导航卫星计划的国际合作政策也发生了大转变,从原先面向全球寻求全面合作转向以拓展市场为目标的有限合作,不允许包括美国在内的非欧盟国家参与伽利略卫星系统的研发与部署,尤其是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参与特许经营权的投标及其未来管理方面。在国际荣誉和国家利益的旗帜下,合作变得困难;对技术转移的关切也是合作的一大障碍。在未来的太空中,也许会上演一幕没有硝烟的“星球大战”。

……

P1-5

序言

插上科学的翅膀,明天太空见

一直以来,人类就梦想着更加自由地飞翔,也渴望着更加近距离地去探索太空的秘密。随着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陆续升空,以及新一轮登月竞赛在各国间的迅速展开,全球的目光再一次被吸引到辽阔的天空以及更加浩瀚的星际空间。那些关于飞翔的梦想也更深入地植根于青少年朋友的心灵之中。

航空航天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工业、经济、国防等综合实力的水平,航空航天文化渗透于经济、文化、教育旅游、娱乐和体育等各个领域。而航空航天科普更是科普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对航空航天科技知识的了解,将直接影响到航空航天事业未来的发展。早在1998年召开的全国首届航空航天科普教育研讨会上,就有学者指出:“要发展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也需要从娃娃抓起。”对广大青少年进行航空航天科普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国防建设的客观需要。

当站立在月球之上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我现在迈出的是一小步,但在人类历史上却是一大步!”时,我们都知道,即使那“一小步”中,也包含了无数的知识积累、无数的理论探索、无数的发明创造、无数的试验模拟,以及无数的失败。那之中凝结了多少代人的梦想与激动,也就凝结了多少代人的智慧与汗水。在我们的国家航天员训练中心,训练时航天员因为要承受非常大的加速度,面部都会变形,眼泪也会止不住地流下来,鼻子堵塞,十分痛苦。航天员若实在承受不了,只要按一下手边的报警器,工作人员就会把训练器械停下来,但多年来,从没有一个人按过那个报警器。这不过是航天员系统中航天员训练的一个小小细节。而整个载人航天工程是规模宏大的现代化系统工程,除了航天员系统外,还包括空间运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6大系统,涉及航空、船舶、兵器、机械、电子等诸多领域,参与的人员更是数以万计。从1999年到2009年,每一年都是科学攻关年;从“神一”到“神七”,每一次发射都是新的突破。正是这么多人这么多年的精诚合作,才保证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进行。正如俄罗斯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这句话不仅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工作者,还将激励着今天和以后的年轻朋友们。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航空航天科普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不仅仅给予青少年朋友航空航天科普知识教育,而且还能发挥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智力启发教育和手脑并用教育的作用。今天,年轻朋友们除了怀有比先辈更多的好奇与梦想之外,还应该插上科学的翅膀,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扎实的知识储备。如果你们在探索精神和勇敢精神方面同样不输于先辈,那么我真诚地欢迎你们,欢迎你们加入英雄的航天人团队,让我们相约——明天太空见!

后记

竞争,离不开合作

迈出摇篮,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世界各国在航天事业中相互竞争,各国的航天计划在指向外太空的同时,同时也在瞄准对方。美欧对国际航天合作日趋保守和谨慎:美国拒绝欧洲和日本等盟友参与重返月球、登陆火星的太空探索计划;欧盟的航天合作政策也有所转变。国际间的合作也存在着诸多障碍,如国家荣誉、国家利益,对技术转移的关切等。由多国参与的大型的国际航天合作可能减少,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大航天工程(如导航卫星)很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竞争的硝烟仍然会蔓延。

尽管如此,却并不能阻断科学家们对人类共同事业的关注,航天事业的进步依然在继续,新发现和新成果层出不穷。毕竟,人类在航天事业上取得的累累成果,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球这个范畴,正向着整个宇宙延伸。浩瀚宇宙的神秘面纱,也将被人类的智慧一点点地揭开。2007年,借助数台太空望远镜,天文学家首次在银河系中全景式地观测到了1000多个超大质量的黑洞,发现了迄今质量最大的一个小型黑洞,绘制了反映宇宙中暗物质分布的大型三维图,新探测到了星系团中呈环状分布的暗物质。2008年11月,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首次直接拍到一颗太阳系外行星的照片,照片显示,这颗行星正围绕距地球25光年的“北落师门”恒星运行,这是人类首次用照片证实太阳系外行星绕恒星运行。

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闭门造车”,它们就像矛盾的统一体,既彼此联系,又各自保持着独立,竞争虽然激烈,但是合作也在继续。如国际空间站是美俄两大战略竞争对手在冷战结束后由争霸走向合作的产物。这项工程由美俄主导,联合欧洲、日本、加拿大和巴西等16个伙伴国参加,历时20年,耗资上千亿美元。目前工程仍有一半组装任务尚未完成,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与问题。参与合作的各伙伴国美、俄、欧、日等主要国家都承诺会把这项工程进行到底,同时也都在总结各自在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中的得失与经验教训,调整未来的国际合作模式与策略。俄罗斯由于经费短缺但技术上仍有实力,可能更乐于寻求国际合作来实现自己无法完成的重大航天目标。欧洲、日本、印度和中国可能转向俄罗斯,开展双边或多边的以探索月球或火星为主的短期阶段性合作。

2006年,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政府同意与俄罗斯开展为期2年的新一代先进乘员运输系统(ACTS)的联合设计工作。AcTs飞船将用于国际空间站、未来的载人登月或其他任务。2007年3月26日,中俄共同签署《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关于联合探测火星一火卫一合作的协议》,确定双方于2009年联合对火星及其卫星“火卫一”进行探测。俄罗斯航天署与西班牙工业技术发展中心在2007年3月共同签署了在建造世界空间观测站(电磁波谱紫外线区、段)的框架下合作开展对天体物理学研究的协议。而带有强烈商业或政治外交色彩的多边和双边航天合作在未来会更加的频繁,如6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地球观测集团(GEO),各种小型、单项国际合作等。

竞争不可避免,有利益就会有竞争。在竞争的压力下,世界各国也在各显神通,增加投入,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开展多领域探索和研究,以求得更突出的航天成就。竞争的同时,合作也在持续,合作也是科学研究过程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将人类优秀的成果整合起来,才会取得更多的成果和更大的发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懈追求,而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积极参与国际空间合作,实现深空探测新突破,最终的目的也正是为了促进人类的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欲与天公试比高--世界各国航天计划与太空实验/飞向太空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武元//肖志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005800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V4-49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5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