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两宋望族与文学/博雅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考察了古代家族制度的历史沿革,深入分析了望族子弟作为社会精英的文化心态、时代职能及价值取向等,不仅能丰富和深化古代史研究的学术内涵,同时也能极大地拓展古代文学史研究的空问和途径。

本书适用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目录

引言 反思与期待

一 两宋望族:一个有必要深入考察的社会阶层

二 谱牒与碑志:相关史料的真伪与价值判断

三 渴望超越:专题探索的方法和思路

四 问题意识:学术创新的恒久期待

第一章 唐、宋“望族”之转型

 第一节 唐代“士族”的兴盛与衰落

一 “崇树今朝冠冕”——唐代{氏族志}的重修

二 “天街踏尽公卿骨”——“衣冠荡析”的历史劫难

三 “避地衣冠尽向南”——唐末五代士族子弟的播迁

 第二节 唐、宋“望族”之比较

一 宋代“望族”之“起家”

二 唐、宋“望族”之异同

第二章 圣贤气质自洒扫应对中得来——宋代望族子弟的“正气”涵养

 第一节 衣冠之盛有赖“家法”之严

一 宋人“家法”的时代特点

二 “诗书传家”方可“使门阀不坠

 第二节 文章之妙源自“家风”之美

一 典章制度:高门贵胄的必修课

二 性理之学:世家迭起的新领域

三 诗赋文章:维系家声的常春藤

第三章 文化自毁因子的生成与名门兴衰——宋代党争视野下的望族考察

 第一节 北宋党争与望族命运的变迁

一 宋初党争的平稳态势与名门之兴

二 文化自毁因子的生成与名门之祸

三 “元祐党禁”逼迫下的望族衰替与转型

 第二节 朋党政治与南宋望族的兴衰

一 “绍兴更化”与元祐世族的复兴

二 “庆元党禁”中理学世家的命运

第四章 以文章世其家者须先通理道——望族学术及文学传统的多元互动

 第一节 几个著名家族的“家学”特色

一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苏州范氏”的道德与文章

二 “河南邵氏”以“象数”为主的《易》学探索与“邵康节体”诗

三 “昭德晁氏”博学儒雅、笃信释老的家学传统

四 “眉州苏氏”尚权变、重人情的学术风采

五 “山阴陆氏”谙熟旧典、精于考证的独特神韵

 第二节 望族“家学”的互动与交流

一 望族婚姻:不同“家学”交流互补的有效途径

二 师友传承:两宋“家学”融会整合的主要平台

第五章 文章翰墨中尽显累世风流——有关高门贵冑推动文学变革的新话题

 第一节 皇权重建与望族文化心理的逐步成熟

一 宋初两朝“望族”文学心理的孕育和发展

二 “西崑体”诗文所表达的望族心声

 第二节 南、北望族文学传统的差异与互补

一 北土才俊:崇理尚道而词气典重

二 南国棠棣:缤纷繁饰而清芬自溢

 第三节 望族精神与诗文革新

一 欧阳修“诗文革新”所体现的望族精神

二 “元祐文章”:从“宗族”到“宗派”的演变

参考书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两宋望族与文学/博雅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兴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2216
开本 32开
页数 4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5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44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3: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