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使爱巴黎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书中,巴黎不再是时尚之都,也不只是一座浪漫的城市;这本书中,你会看到这片土地下深藏的另一番风情;这本书中,将再现巴黎最辉煌的百年。热爱巴黎的人必不可少纪念册,热爱左岸文化的人非读不可的光荣录。谨以此书纪念一座城市的辉煌,以及一群艺术大师的不朽。

内容推荐

恐怕世界上再没有一座城市像巴黎一样,在它的公墓中埋葬着如此多的艺术大师。他们挚爱这座城市——这座童话般的、充满幻想的艺术之都,至死不愿离去。

当你漫步巴黎左岸,随意推门而入一家小咖啡馆,也许一不留神就坐在了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在萨特写作过的灯下、在毕加索发过呆的窗边。

探访大师在巴黎的墓地,细数他们的生平轶事。

——今天,他们仍在生前深深眷恋着、连死后也舍不得离开的巴黎。

目录

前言:最为绵长,巴黎记忆

一、他们,在当下的巴黎

 吉姆·莫里森: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杜拉斯:话多的女人,说不完……

 萨特和波伏娃:爱了就永远吧

 鲍里斯·维昂:我要往你的坟墓上吐唾沫

 萨缪尔·贝克特:荒诞的酷老头

 皮雅芙:最是璀璨时,玫瑰盛开

 伊夫·蒙当:在巴黎的天空下歌唱

 塞吉·金斯伯格:我爱你,我不再爱你

 亨利·萨尔瓦多:时光流逝,所有的都流逝,但我们还在爱

 弗朗索瓦·特吕弗:他的巴黎,永不落幕

 曼·雷:光影魔术,惊异之美

 圣埃克苏佩里:犹如一颗星,朝我们微笑

 阿波利奈尔:生活无常,但要笑着死去

 莫迪里阿尼:最为曼妙,他画中的女子

 柴姆·苏丁:在死亡与毁灭中复活

 郁特里罗:蒙马特之子

 玛丽·罗兰珊:水仙花,开在冬天的巴黎

 瓦斯拉夫·尼金斯基:春天的梦旅人,或神的小丑

 伊莎多拉·邓肯:踏上永恒的光荣之路

 普鲁斯特:把玩时间怪兽的魔术师

 埃里克·萨蒂:最美之音藏在时空深处

 德彪西:遇见百分之百法兰西之音

 潘玉良:栖身巴黎的中国传奇

 常玉:异乡的角落,孤独起舞

二、他们,在远去的巴黎

 凡·高:我的瘦哥哥,火中取栗之人

 波德莱尔:罪恶之花,巴黎之美

 王尔德:快乐王子,或忧郁王子,只因过分美丽

 维克多·雨果:文坛巨人、情感浪人、中国友人

 巴尔扎克:他(拿破仑)用剑开创的事业,我要用笔完成

 大仲马、小仲马:一个睁着眼睛写作,一个闭着眼睛写作

 莫泊桑:小职员、登徒子、文学家

 左拉:五百年孕育一个他

 肖邦:他有一颗玻璃心,正如一个玻璃天使

 柏辽兹:他,复活了贝多芬

 海涅:一个最法国的德国人

 德加:舞出一片色彩

 马奈:他比我们想象的更伟大

 德拉克洛瓦:一头最浪漫的狮子

 伏尔泰:至尊文化领袖

 卢梭:爱,是不能忘记的

 莫里哀、拉封丹:十七世纪双杰

后语:

 墓地里的守护者

 天使爱巴黎

试读章节

“摇滚骑士”吉姆·莫里森死时才28岁,那么年轻,于是我就感觉他离我们最近,于是倒叙巴黎就从他开始。

但老实说,我不相信莫里森死了,我宁愿相信那个传说:他其实是装死,然后改头换面,化名为Mr. Mojo Risin跑到非洲去了。那是他的精神导师,法国天才诗人阿尔蒂尔·兰波曾经流连过的地方。他来巴黎是因为兰波,也同样因为兰波而去了非洲,他在歌曲《野孩子》(Wild Child)中唱到:“还记得我们在非洲的日子吗?”

我这样想并不是因为我是莫里森的狂热分子,不希望他死去,仅仅是因为,我觉得这种作风很“莫里森”,他这样的人就会做出这样出人意料的事情来。但不管是否真是这样,他作为“吉姆·莫里森”确实已经死去多年,死在巴黎,葬在拉雪兹。

在拉雪兹墓地,10个走进来的年轻人,至少5个以上都是朝莫里森的墓去的。而他的这个墓,30多年来,多次变换:最初是以“吉姆·莫里森”之名下葬,现在变成他的原名“詹姆斯·道格拉斯·莫里森;最初墓碑上刻着他的身份“诗人、歌手、作曲家”,现在变成一句希腊语,翻译过来是“忠于自己的心灵”;曾经墓上还有他的一个头像,现在被偷了;曾经墓上有各种涂鸦,现在被刷得干干净净;曾经这里跟别的墓没什么两样,现在独独这里被一根铁链围起来,为的是隔住那些疯狂的粉丝,告诉他们,不得靠近,膜拜请在铁链之外……

千变万变,不变的是每天从世界各地前来膜拜他的歌迷、追随者们,不变的是这个“死去”的莫里森。让我们还是回到他“死”的那天吧!

1971 年7月3日凌晨,在巴黎马黑区(Le marais)的波泰丽大街(Rue Beautrellis)17号,女友帕米拉发现莫里森“死”在浴缸里。官方是这样记载她的证词的:“那天他是半夜一点到家,当时我在洗盘子,他看上去气色不错。然后我们听了一会儿音乐,大约是在两点半睡的觉,那晚我们没有做爱。在3点钟左右,我被他呼吸时发出的怪声吵醒,我推醒他问是否需要叫一个医生来,他说不用,随后他起身去洗澡,他让我继续睡,说他没事。我也不知睡了多久,醒时发现他不在身边,我跑进浴室,看到他躺在浴缸里,好像睡着了……他的头没有浸在水里,而是靠在浴缸边上,我试图将他拖出来,但拖不动……”

莫里森“死”前在巴黎待了4个月,从1971年3月到7月——我想,对他之前28年的人生来说,这4个月绝对是最宁静、最平和的4个月。他剃掉了他的黑胡子,这样巴黎人就认不出他来了——其实这个时候的他,已经虚胖浮肿,已经不是那副经典的英俊忧郁的王子形象了,要认也不好认。他每天在寓所里等着暖暖的阳光投射进来,或者在家中安静地写诗,或者阅读。他说,他来巴黎的最大愿望就是能隐姓埋名地写诗——他一辈子最热衷的都是写诗,而非摇滚,他更愿意别人称他为诗人,而不是摇滚歌手。他为何选择巴黎呢,因为他觉得巴黎是当时世界上最后一个文化堡垒(或许,现在仍然是),随便跟一个出租车司机都可以轻松地谈起音乐或文学,他已经彻底厌倦了美国的浅薄、轻浮和喧闹。所以他就来了,来追寻他最热爱的诗人兰波的足迹。

P9-11

序言

记忆在我脑子里是一棵树,无数往事是纷纷扰扰的枝叶。有些记忆老去了,就如同衰败的枝叶,日渐凋落。但有关巴黎的记忆,却是生长在记忆之树的主杆深处,绵绵长长,永不凋零。

巴黎记忆还跟一种病相关,这种病叫“巴黎综合症”(以下简称巴黎症),本意是指日本人在巴黎工作或度假时发生的一种精神紊乱状态。但在我的字典里,巴黎症指的是曾经,或一直居住在巴黎,或从未去过巴黎但极度想去的人,由于对巴黎的无限迷恋,因此产生的一种类似于相思病的病状,因此总想着死要在巴黎,或者死也要去巴黎。

这种病的发病概率极高,波及人群的范围极广,几百年来,已经有无数巴黎症患者死在巴黎,这里面有平民百姓,还有许多名人雅士。虽然巴黎症几乎不会致死,但这些身患巴黎症的人都是享受着一种甜蜜的痛苦、怀抱着绵长的巴黎记忆而死去的,如同死在爱人的怀抱之中。

而死在巴黎的老天使们,拥有自己死后的私密花园,那是巴黎的多处墓地——这里是巴黎症患者最理想的归属,也是巴黎记忆源远流长的时间之河。在这里,他们的身躯安睡在巴黎的地底下,他们的灵魂守望在巴黎的天空中,而他们(尤其是名人雅士们)的精神、遗风、甚至他们的巴黎症都还日复一日的影响着巴黎,构筑着巴黎的过往,连同现在和未来。

身为一个巴黎症的重症患者,我喜欢去前辈们的私密花园里闲逛,去呼吸那种悠远而神秘得幻化成永恒的空气,去凝听前辈们窃窃私语着一个虚无的巴黎,甚至把手放在某一个墓上,去触摸那些尘封已久却依然鲜活的流年往事,仿佛抚摸一个亲人的脸。

我轻轻的坐在私密花园里,这是巴黎天使的家园,也是依然活着的人们的乐园。在这里,死,它不是死,而是生的延续,是比生更为高尚的一种状态,没有人惧怕,没有人因此远离。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花园,绿树成荫、鲜花点缀、空气透明,这里更像是露天雕塑博物馆,各种庄严的、简约的、奇特的、美丽的墓应有尽有。人们因此来往于此、休息于此、遐想于此、嬉戏于此,人们依赖着死而生,与鬼为邻,最后,也安眠于此。

我轻轻的坐在私密花园里,旁边,白发的老人带着他金发的小孙子在这里玩,老人和我并排坐着,轻声说一句:“Bonjour!(你好)”小孙子蹲在不远处的树边,把落叶一片片捡起,拿过来给爷爷,然后,继续去捡……乐此不疲;而我们身后的民居里,一个年轻人正在阳台上轻拨吉他,清脆的乐声一阵阵流淌过来;一辆汽车从远处驶来,在我们面前停下,一个优雅的女人探出脑袋,说“今天的天气真美,不是吗?”然后,笑着走掉;另外一位,退休的老太太,拿着小水桶和刷子又来了,她是自发来清洗名人墓地的……

这就是法国,尤其是巴黎特有的、温情的墓地文化,我去过其他西方国家的一些墓地,但这样的温情,只有在巴黎才发挥到了极致。而且,这种温情不止在墓地,它俨然是巴黎的空气,在这座城中无处不在,因此它也成了巴黎症病发的诱因之一。

而老天使们在巴黎的私密花园主要有几个:拉雪兹墓地(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1804年设立)、蒙巴纳斯墓地(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1824年设立)、蒙马特墓地(Cimetière de Montmartre,1825年设立)。还有两座建筑,先贤祠(le Pantheon,1791年建成)和荣军院(Les Invalides,1677年建成),前者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安眠在此的都是一些声名显赫的老天使,而荣军院如今则是拿破仑一个人的巨大墓园。

后记

恐怕,这世上没有哪座城市拥有像巴黎这么多死去的名人了,皆因这座城实在让人分过眷恋,对于死者生者来说都是如此。而细数了名人的墓地之后,才发现,在犹如雕塑公园般的巴黎墓地里,名人的墓却几乎都是简单之极的,那些夸张华丽的墓往往都是无名者的。名人啊,生前被迫高调,死后,则主动选择了低调。

由于我个人的喜好,本书中出现的名人全部是文艺界名人,而且只选择了区区几十个顶级名人。但事实上,巴黎墓地里来自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名人数不胜数,几百,上千个都有,这就要由您自己有机会去慢慢发掘了。随书附上巴黎地图,标明了几大墓地的位置,方便您去寻找,下面再附上巴黎墓地名人录补充名单,方便您去瞻仰。

拉雪兹公墓:

1.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 1874-1946),旅居法国的美国女作家,以海明威为代表的美国文学流派“迷惘一代”,这个说法就是来自于她。

2. 雷蒙·鲁塞尔(Raymond Roussel,1877-1933),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他运用在文学上的双关谐语表达法曾影响了杜尚的艺术创作。

3. 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1936-1982),法国当代著名的先锋小说家,被誉为法语写作天才,1978年出版的《生活的使用指南》是法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

4. 雷蒙·哈第盖(Raymond Radiguet,1903-1923),法国著名诗人、作家,15岁就在巴黎被喻为“诗坛瑰宝”,著有经典小说《肉体的恶魔》,引起当时法国文坛的广大回响,可惜年仅20岁便死于伤寒。

5. 保尔·艾吕雅(Paul Eluard,1895-1952),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和战斗,参加达达运动和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及反法西斯斗争。出版诗集数十种,主要有《痛苦的都城》、《不死之死》、《公共的玫瑰》等。

6.伊凡·哥尔(Yvan Goll,1891-1950),法国现代主义诗人,共出版过十多卷诗作。他主要生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对现代诗歌诗歌感觉的形成做出重大贡献。

7. 贝科(Gilbert Bécaud,1927-2001),法国歌手、作曲家、演员,法国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8. 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龚(gōng)古尔学院院士,以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被我们大家所熟知。

9. 毕沙罗(Pissarro,1830-1903),法国印象派大师,是始终如一的印象派画家,他对印象派的重要意义甚至超过莫奈,他品德高尚赢得所有人的钦佩,在印象派画家心目中,他是这个松散大家庭的家长,是印象派的先驱,因此人们尊称他为印象派的摩西(上帝的传喻者、以色列人的领袖)。

10. 修拉(Georges Seurat, 1859-1891),法国画家,新印象画派(点彩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有《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等

11.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法国画家,19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末法国学院艺术绘画的最重要人物。

12. 比才(G.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代表作歌剧《卡门》是法国乃至世界歌剧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是至今上演最多,流行最广的歌剧作品之一。

13. 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180l-1835),意大利作曲家,为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写了歌剧《清教徒》,赢得世界声誉。

14. 罗西尼(G.Rossini,1792-1868),意大利歌剧作曲家,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一生作有大、小歌剧三十八部。其中《塞尔维亚的理发师》是19世纪意大利喜剧的代表作。

15. 伊格纳茨·约瑟夫·普莱耶尔(Ignace Joseph Pleyel,1757-1831),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奥地利出生的法国作曲家,小提琴家,钢琴家,乐谱出版商和钢琴制造商。

16. 谬塞(Alfred de Musset,1810-1857),法国浪漫派诗人、剧作家。16岁成为以雨果为首浪漫主义文艺社成员,被戏称为“顽皮的小孩”,是女作家乔治·桑的情人之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使爱巴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33651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