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宝宝独立从0岁开始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书中,有作者当妈妈两年多来的育儿感悟:我们一直以为,孩子就是自己的财产,谁也拿不走,可是,其实,我们拥有孩子的时间其实那么少。

这本书中,也有作者觉得当一个好父母必备的智慧:多倾听孩子的声音,多给孩子一点时间,给孩子“交换的爱”,给孩子“相反的角色”……但就如其前面说的,无论做什么,先要有快乐的精神。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东西方的育儿碰撞,所有的方法,都建立在一些相同的理念上:给孩子足够的爱与自由,让他身心健康的发展。在教育孩子前,先把自己做好,因为孩子会不停地教会父母成为更好的自己。

内容推荐

俗话说:三岁看老。0-3岁是培养孩子独立性格的关键时期。孩子不吃饭?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强迫式喂饭。孩子爱哭闹?是因为我们曾经纵容他以哭闹当武器。孩子不合作?是因为他内心的秩序没有得到我们的认同。孩子老生病?是因为我们把他保护得太好。

作者卢丹丹,一位80后儿童教育学者,以游学三国的丰富育儿理论,加上身体力行的实践,独创魔力育儿法,从0岁开始培养宝宝独立意识。

从三个月开始培养游泳健将;从宝宝能够自己吃饭的时候开始就让他自己吃饭;理性分析孩子哭闹的原因,用巧妙的沟通技巧使他合作;学会“分享”与“等待”,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带来的自然后果;彻底转变“人律”的传统教育理念,让孩子“自律”。自由的背后,其实就是规矩。

目录

序言 做快乐的父母001

第一章 我们该怎样爱孩子?001

 我们能拥有孩子多少年?∥002

 孩子是父母手中的箭∥005

 我们强迫孩子做了多少事?∥008

 你的爱是有条件的吗?∥013

 父母与孩子,谁爱和谁对着干?∥017

 父母与孩子间的对抗和模仿,为何会代代相传?∥021

 不打孩子为什么那么难?∥024

 错位的母爱会带来多大伤害?∥028

 育儿路上,为何总是忧心忡忡?∥031

 育儿路上,你的目光有多短浅?∥034

 孩子,我到底该用什么方式来爱你?∥038

 我们从孩子身上学到了什么?∥042

 是什么让孩子过早地成为“大人”?∥047

 产后西方育儿观初体验∥058

 我的中西结合完美月子∥065

 在瑞典看医生:瑞典医生教我做狠心妈妈∥068

 游乐场里的东西方育儿差异∥071

 老外拖儿带女的悠闲生活∥075

 让人思索的美国孩子吃饭教育∥084

 美国人怎么爱孩子∥0‘88

 在美国上幼儿园∥092

 美国孩子令人惊叹的家教∥101

第三章 找对方法,养育宝宝就这样简单105

 做快乐的父母∥106

 不做抱怨的父母∥109

 爱的细节∥112

 五种爱的语言∥115

 给孩子适度的爱∥119

 给孩子严格的爱∥125

 给孩子“交换的爱”∥129

 给孩子一个“相反的角色”∥133

 不轻易拒绝孩子∥136

 多给孩子一点时间∥139

 听听孩子的声音∥143

 做个狠心的妈妈∥147

 做个懒妈妈∥152

 不在外人面前说孩子∥156

 不滥用奖励∥161

第四章 让宝宝独立的魔力育儿法165

 添加辅食全攻略——让宝宝自己爱上吃饭∥166

 实行午睡计划,培养宝宝作息规律∥171

 重视便盆训练,鼓励宝宝发出信号∥175

 怎样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178

 怎么教出真正的游泳健将?∥183

 让孩子爱上读书:选好书和培养好习惯∥188

 宝宝数学启蒙8个游戏∥192

 怎样抚慰宝宝成长路上那些害怕?∥196

 当宝宝以哭闹为武器怎么办?∥202

 宝宝性子太急怎么办?∥206

 如何看待宝宝的不足?∥210

 任性,并非是孩子无理取闹∥213

 当宝宝遭遇嘲笑时∥216

 让宝宝合作的魔力法则∥221

 用自然后果处罚孩子的过失∥225

 怎样应对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228

 如何介入孩子的“江湖恩怨”?∥231

 职场妈妈怎样提高亲子质量?∥235

 提升宝贝能力的户外养育智慧∥239

 在家带孩子玩,父母可以扮演哪些角色?∥244

后记250

试读章节

可能每对父母都不止一次地说过这句话:“这孩子呀,就喜欢和我对着干。”

然而很少有父母扪心自问,父母与孩子,到底是谁在和谁“对着干”呢?

当孩子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开始,父母就开始了与孩子“对着干”的历程。

一次又一次地将孩子吃得津津有味的手从他嘴里拿出来,不厌其烦地把刚爬出半步的孩子抱回原地,不停地阻止他自己用笨拙的手拿勺子吃饭,只因为怕弄脏了地板,毫不迟疑地打断孩子玩得兴高采烈的游戏,苦口婆心地强迫孩子多吃一口饭、多睡一点觉……

做这些的时候,父母根本没想到,或许孩子从小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为什么他们总喜欢和我对着干呢?

孩子慢慢地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是被父母抱在手中的小婴儿,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父母的手指不再是他们前进时唯一的标识。

他们在去公园的路上走走停停,因为有无数的东西吸引他们。可是父母会不停地催他,因为公园更好玩,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路上。

他们不喜欢把东西和别的小朋友分享,因为这是他最心爱的东西,可是父母要强迫他分享,因为这是一个小朋友必须具备的品质。

他们就喜欢一个人玩,不愿意和人合作,可是父母会强行把他拉到别的小朋友面前,因为他要学会融入这个社会……

这时,孩子的心里又开始在说了:他们就是要和我对着干。去公园玩也是玩,在路上也是玩,为什么一定要匆匆赶路呢?大人难道就没有最喜欢的,不愿意与人分享的东西,比如爸爸挚爱的球拍,妈妈钟情的首饰?大人难道就没有更爱独处,不愿意被人打扰的时刻吗?

父母希望孩子是自己的延续,希望他们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很多的期望,过高的期望必定带来过严的要求与管束。

发现孩子喜欢游泳,马上给孩子去报个班,一天必须完成多少米。可是孩子只是想享受游泳的乐趣,而不是为了一天游多少个来回。听说别的孩子都学钢琴,也不管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兴趣,催着赶着去学。孩子自己的爱好,父母要么觉得没前途,要么觉得影响学习,都给停掉,催着他抓紧学习。

孩子活在父母规划的世界里,活在父母编织的梦想里,更活在父母自认为正确与必须的教育里。

或许,父母永远也不会想到,辛辛苦苦地花钱花时间花力气去培养孩子,居然成了与孩子“对着干”。

可能每个父母都明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敏感期”和“叛逆期”,很多父母也因为这一点而尽量去理解孩子,接受孩子,原谅孩子。但是,为什么在理解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与孩子对着干的情况呢?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期待过于急迫,甚至只是因为面子上过不去。

就比如“分享”,学会分享确实是每个孩子需要具备的品质。但是,孩子会有一个“他的是我的,你的是我的,一切都是我的”的时期,让孩子先尽情享用,再告诉他分享的道理,比起强行分享要有更好的效果。再比如“社交”,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性,有的天生就善于交际,有的相对“慢热”,将孩子推得过急,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圣经里说:“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会失了他们的志气。”

“不惹儿女的气”,其实,就是不与孩子“对着干”。

逆着孩子的意思来,采取符合自己理想的,方便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当孩子没有达到要求或违背了父母的意思,父母直接的反应是惹怒他们,令他们哭、伤心、不舒服。

教育他,先和他对着干,这似乎已成了默认的方式。

老是和孩子“对着干”,会令孩子失去志气。他们生下来,本是一张白纸,在爱的包围中,对世界充满爱与期待,对自己充满信心与希望。然而,父母不停地逆他们的意思,否定他们,约束他们,慢慢的他们就会变得消极,对自己失去信心与希望,失去对这个世界美好的看法与期待。

对孩子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尊重,多~点理解,多一点欣赏,多给孩子一些思想的空间和沟通的时刻,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和想法。P017-019

序言

做快乐的父母

一天带孩子在公园玩,听到两个年轻妈妈在聊天,一个说:“每天要上班,要带孩子,这日子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头。”

另一个说:“如果你不把日子当成是煎熬,就不会有那么难了。”我忍不住回过头看了看那个回答的妈妈,她盯着孩子玩的方向,一脸的幸福。而另一个妈妈,说话间已经跑到孩子身边去了,不停地提醒孩子,这里不要去,危险,那里不要爬,脏!

做一个快乐的妈妈,还是做一个忧心忡十中的妈妈?选择在自己手里。

忧心的妈妈在看到孩子的第一眼,哭了,天啊,他这么小,我该怎么把他养大?我甚至都不敢抱他。

我没有奶,会饿着他,我不是一个够格的妈妈。

他吃起来怎么这么没完没了,一个晚上我要起来5、6次,被他折腾死了。

为了他,我哪都不能去,自己的生活空间全被他占满了,他老是粘着我,离开一分钟都会哭,不抱他会哭,太烦人了。

现在社会竞争这么大,我要怎样才能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

快乐的妈妈在看到孩子的第一眼起,就笑了,天啊,他是多么的小巧,多么的可爱,他的哭声多么的动听,就像天上来的音乐。

他吃奶的样子好可爱,紧紧地贴在我怀里,那么享受,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能持续多久……

他那么需要我,我离开他一下就会哭,我真高兴他把我当成他最依恋的人。

他会以哭为武器来达到要求了,孩子又长大了,懂得一点“小聪明”了,宝宝,你快快长大吧,和妈妈一起来看看这个精彩的世界……

心态不同,生活也就完全不同。做忧心的妈妈,所以一切都从忧心开始,日子怎能不过得沉重和艰难?做快乐的妈妈,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无论遇到什么,都心存感恩,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享受,给予孩子的自然是轻松、理解、支持和没有压力的爱。

一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家庭,孩子的支出占整个家庭消费的百分之八十。爱孩子,要给孩子最好的,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什么才是最好的?去最好的兴趣班,买最贵的玩具,上最有名的学校,在很多父母看来,这就是对孩子的爱。可是他们却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其实是快乐的父母,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欢声笑语和轻松自由的家庭里。

孩子的心思特别缜密,曾有一个机构特意做了一项试验,让父母在孩子面前假装吵架,孩子没有任何反应,反而跟着哈哈大笑。一旦父母来真的,孩子马上哇哇大哭起来。可见,孩子对父母情绪的变化有多敏感。

现在的年轻父母在育儿上非常积极和善于学习,他们勇敢地摒弃传统的育儿观念,用先进的科学的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孩子。他们努力工作,为孩子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但是,社会压力大,家庭责任大,精力也不够充沛,于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缺乏快乐的精神,而这偏偏是育儿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点。

快乐,是所有能量的来源,父母快乐,孩子才能快乐。

希望天下父母,能将育儿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先让自己快乐了再去谈其他。我不是育儿专家,也不算是多有经验的妈妈,但是,一直以来,我都在给孩子传递快乐的情绪,让他茁壮成长。因为,我坚信,快乐的人才会有高效率,才会有感染力,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快乐的人才能不依赖他人,迅速独立。

这本书中,有我当妈妈两年多来的育儿感悟:我们一直以为,孩子就是自己的财产,谁也拿不走,可是,其实,我们拥有孩子的时间其实那么少。

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有多爱孩子,可是,大部分时候,我们爱他们是有条件的。

我们一直以为,是孩子在和我们对着干,其实,最先和孩子对着干的是我们。

我们一直以为,是我们教给孩子东西,其实我们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更多……

这本书中,也有我觉得当一个好父母必备的智慧:多倾听孩子的声音,多给孩子一点时间,给孩子“交换的爱”,给孩子“相反的角色”……但就如我前面说的,无论做什么,先要有快乐的精神。

这本书,记录了我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东西方的育儿碰撞,所有的方法,都建立在一些相同的理念上:给孩子足够的爱与自由,让他身心健康的发展。在教育孩子前,先把自己做好,因为孩子会不停地教会父母成为更好的自己。

后记

豆爸带豆豆出去3个小时,一个人在家享受难得的安静时刻,突然变得有些不知所措。想做的事情太多了,都不知该先做什么好。

为做不做家务的问题就纠结了半小时,小人儿不在身边捣乱,正是干活的好时机,可是这么美好的时光用来做家务实在是太浪费了。

后来又接到一个邀请我去赴牌局的电话,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觉得无论做什么都配不上这样的好时光。

原来我已经不适应一个人在家的日子了,而当妈前那些如风一般自由洒脱随意的日子,现在看来是多么难能可贵,但是,它们却已经渐行渐远。

以前常吃大杂烩,把冰箱里有的东西加上米饭一炒,迫不及待地端到电视或电脑前,边看边吃,超级享受。

以前电话一天不离手,短信发到手软。与朋友保持着亲密友好的联系,有大量的无聊时间需要用打电话和发短信来填满。

以前只要朋友一个电话一呼唤,马上从城市的这头跑到那头,毫不犹豫。每天总会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去应付那些突如其来的聚会。

以前逛街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上班时连午饭时间也要在公司楼下转上两圈,永不腻烦永不疲惫——当然更重要的是,永无牵挂,想逛到什么时候就到什么时候。

以前总是不折腾到困就不睡,不睡到饿就不醒。而且没人打扰,也没人能轻易把我吵醒。

以前要出去旅游,一个小背包就搞定。只要有张床就能睡,还能睡得很舒服。吃饭随便找个快餐就可以对付,还总喜欢挑战高难度:山要爬高的,水要有快艇的,景点要偏僻的人少的。无论到哪,先来一张照片以做留念,回到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照镜子,孤芳自赏,最爱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夸奖,不管真的假的。

以前就算心情不好也能及时发泄,吵架可以吵到酣畅淋漓。

现在,吃饭一定要正正式式,全家坐到一起,按时按点,为的是让小人儿养成很好的吃饭习惯,而且要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

现在,经常忙得接电话的时间也没有,很多时候是一边做家务一边歪着脖子打电话。

现在,再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赴这样那样的约会,大部分时候我们会和有孩子的家庭一起去适合孩子玩的地方。碰到心情不好身体疲惫时,要赶紧调整出最佳的状态来面对孩子,吵架的时候要避开孩子压低声音。

现在,一个人轻松地逛一次街成为梦想,不是要带着孩子,就是得在规定的时候赶回家,哪怕时间还很充裕,心里也急匆匆的有牵挂。而且,总是逛着逛着就发现自己不是到了儿童服装区就是到了玩具店。

现在,总是要按时带孩子上床睡觉,还要见缝插针的能睡一会就睡一会。听到孩子的一点声音很容易就会条件反射似的醒来,早晨还经常要早点起来准备。

现在,出去旅游总是计划来计划去,出门时还要拖着一大箱孩子的东西。住要住得舒服,吃耍吃得健康,玩耍玩得安全,哪怕孩子再懵懂,也要想尽办法博得他一笑。

最喜欢端着相机跟着孩子跑,傻傻地盯着孩子看,总觉得怎么也看不够,总觉得我怎么就那么厉害,生出一个如此完美的小人来。

最爱听到的是别人对孩子的夸奖,最好还是由衷的深情的内容丰富的。

看起来,似乎以前是过的神仙般悠闲的日子,而现在的时间都给了孩子与家庭琐事。但我觉得现在更快乐。

尽管以前的我有梦想,却缺乏足够的动力与信心;尽管以前的我有时间,却并不懂得珍惜与规划;尽管以前的我身边总有朋友,却时常孤独;尽管以前的我走得洒脱做得随意,却留不下深刻的记忆。

而现在,尽管我的梦想不够伟大,但是我足够坚强;尽管我的时间不够宽裕,但是我足够珍惜:尽管我的朋友不算多,但是我不再孤独;尽管我常被牵绊,但是我总是心有牵挂。

书评(媒体评论)

在我看来,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聪明,学习上更有天份。但是在自立、自信与创新意识上却不如人家。中国教育总是以“听话”为第一要素,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学校里秩序井然,孩子们不敢也不善于表现自己。

“孩子独立从0岁开始”,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是整体教育意识的转变。推荐父母和幼儿教师们都看看这本书,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作者的朋友,一位在美留学的妈妈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改进,更重要的是我作为家长自身的提高。我们都是在“人律”的教育模式下长大,并且代代相传。如果不想把“人律”传给下一代,那么我们要做的不是“仅要求孩子学会自律”,而是“自身先学会自律”,然后传授给孩子。

——一位新妈妈的留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宝宝独立从0岁开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丹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702822
开本 32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6.31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