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少儿红色经典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了东北抗日联军中一个小战士的战斗故事和成长过程。书中的主人公小马馆姓江,爸爸叫鬼子抓走,妈妈也被踢死。小江当了小长工,给地主放马牧羊,成天在山里跑,磨练出了一身胆量和打野物的本领。后来,小江不堪地主虐待,逃了出来,经过一番曲折的过程,终于参加了抗日联军。

小江的机智勇敢,深受战士们喜爱,特别是他找野物的本领,为部队给养解决了不少问题,大家亲热地叫他“江付官”。“江付官”和同志们一起活跃在雪山密林间,出色地完成了许多战斗任务。但他那未经改造的野性子,又与部队的纪律格格不入。以后经过部队同志和“大皮靴”叔叔的培养教育,以及战斗生活的锻炼,小江逐渐成为优秀的抗联小战士。

书中生动地刻画了小江这一少年英雄的形象,值得小读者们学习,同时也能帮助读者了解当时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内容推荐

在冰天雪地的东北林海,活跃着一支爬冰卧雪的抗日武装——东北抗联。

8岁的小主人公姓江,爸爸叫日本鬼子抓走,妈妈也被踢死。小江被迫当了长工,给地主放马牧羊。他刚长得高过马肚子,就当了“马倌”。因为成天在山里跑,他磨练出了一身胆量和打野物的本领。后来,小江不堪地主虐待,逃了进深山老林里,与野兽为伍,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抗日联军的指导员“大皮靴”叔叔将他从虎口中救了下来,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小江终于成为了一名抗联小战士。

小江机智勇敢,深受战士们喜爱,特别是他找野物的本领,为部队解决给养问题帮了不少忙,大家都亲热地叫他“江副官”。“江副官”和同志们一起活跃在雪山密林间,出色地完成了许多战斗任务。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大个子班长牺牲了,“大皮靴”叔叔也被打断了脚。为给亲人和战友报仇,小江把八九百鬼子的“讨伐队”引上了“迷魂阵”狮子峰……

该作品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并被改编成电影《烽火少年》。

目录

导读

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全文)

试读章节

鬼子、汉奸们连打带骂,赶着那些“劳工”们出发了。

我们的小马倌,那时候才只有八岁,他也哭着喊着不叫鬼子把爸爸拉走。可是,他的哭叫,又顶什么用呢?……他一直跟着爸爸出了村。

爸爸说:“好孩子!别哭!鬼子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回去好好照顾妈妈吧!告诉她别难受!有报仇雪恨的那一天!”

直看着鬼子们押着爸爸走得没影了,他才回到村子里来。可是,一走进自己的小马架,他就怔住了!

在又低又暗的小马架里,妈妈躺在炕上,刘大婶坐在旁边,低着头直擦眼泪。

他一下子就扑了过来,爬到妈妈身上,急叫着:“妈妈!妈妈!”

大婶说:“妈妈叫鬼子给踢坏了!”

“妈妈,妈妈……”

妈妈慢慢睁开了眼睛,拉住了他的手,看着他,半天,半天,挣扎着说出来一句话:“好孩子!报仇……”眼睛闭上了,从此再也没有睁开。

眼泪一滴滴地落在了妈妈的身上,他想着爸爸,想着妈妈,嘴里翻来覆去地说着这两个字:“报仇!报仇!报仇……”

为了小马倌的名字,以前这两位老人商量过不止一回了,爸爸说:“一定给孩子起个大富大贵的学名,穷死累死也得供孩子念书,将来得个一官半职,也给老江家改换改换门庭啊!”妈妈说:“得起个大吉大庆的学名;不求中状元做大官光宗耀祖,但求吃口舒心饭,不讨这个眼下食啊!”可是,爸爸妈妈还没来得及把这个“学名”商量好啊!就……

我们的小马倌,就是这样,连个“学名”都没有,村子里,大人小孩就都管他叫“小江”。

比豺狼还狠的地主,连八岁的孩子也不放过,还要在小江的身上榨油哩!

地主把小江叫了去,拿着厚厚的一本账簿,指着一个地方向小江说:“这是你爸爸欠我的钱!——父债子还,拿来吧!”

小江不认识字,可是,他光知道地主欠爸爸的工钱,多会儿也没听爸爸说过欠地主的钱呀!他就摇摇头说:“我没钱!”

地主说:“那你就以身抵债,到我家当长工来吧!”

八岁的小江,刚识数,刚能数过来猪的数目,赶出多少头猪,能如数赶回来,就当上了“猪倌”——给地主家放猪去了;刚能记路,钻进了那九道岭十道弯的山林里刚能对付着回来,又当上了“羊倌”——爬山越岭地给地主家放羊去了;他长得刚高过地主家那匹大洋马的肚子,就又当上了“马倌”——满山遍野地跑着给地主家放马去了!

长白山上的雪,长年也不化;小江那件丝挂丝、缕挂缕的衣裳,长年也没有离过他的身;他那个小肚子呀,长年也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有时候,村子里好心的大爷大娘们,也想帮帮他的忙,给他点什么。可是,那时候,村子里的好心人也都是穷人呀!自己一家人都吃不上穿不上哩,哪儿还给得了别人什么呢?我们的小江——这个没爹没妈的八岁小娃娃,能够活下去,主要就是靠“山”。

能咬得动的,生着吃;能煮得烂的,煮熟了吃——山里能吃的东西,小江差不多都尝遍了。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什么季节能有什么吃的,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的。

不但吃树上长的、地里结的,他还能吃山上跑的哩!

他能拿木棒子打野兔,拿马尾儿套山鸡,他能从洞里掏黄皮子的小崽儿,到后来,他还学会了拿烟熏刺儿猪哩!

吃活物可比吃死物难多了,小江这些个本事,学得可是真不易啊!

有一天,小江又在山上放羊,羊满山跑着找草吃,他也满山跑着找野物吃。跑着、找着,又遇见狼了。在山里遇见狼,可不是一回了,每回他都是大声吼着,敲打着,有进山打猎的、采药的、或是别的羊倌听见了,也都赶过’来帮着一块喊,人多势众,狼也就吓跑了。可是,这一天,小江贼了半天,除了山上的回音,没一个应声的,这会儿山里再没别人了。

狼追上了一只羊,下嘴就咬。小江一看,自己心爱的羊要叫狼吃了,急得什么也不顾了,举着根大木棍子追过去就打,狼叼着羊脖子拖着就跑,小江紧紧地追,从狼嘴里往外抢羊,狼狠狠地向小江扑去,小江连忙窜开,可是已经叫狼那一爪子,把他的破衣裳连肉给撕下了一大块,鲜血直往外流。他也顾不了这些,这时候真是连命都豁出去了,怎么也不能叫狼把羊吃了啊!他知道狼最怕打腿,就使出全身的力气,狠狠地给它来了个扫脚棍。那只狼嗷嗷叫着,吊着一条腿,三只脚一蹿一蹦地跑了。

P8-11

序言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家颜一烟从延安来到了东北。她当时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编剧,跑遍了白山黑水之间的城乡大地,到处采访有关抗日联军的活动,从普通战士,到抗联的领导人,以及山村的平民百姓,都成了她的采访对象。她写出了电影剧本《中华女儿》(又名《八女投江》),电影上映以后,受到普遍赞扬。1950年7月,该片在卡罗维发利第5届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五项大奖之一的“自由斗争奖”。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写完这部电影以后,颜一烟总觉得自己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在长时间的采访中,给她留下深刻印象、最让她感动的,是抗联队伍中许许多多天真可爱的小战士。那些十二三岁的孩子,正是应该倚在妈妈怀里吃香饽饽、坐在教室里读书的年龄;可是,日本鬼子侵占了他们的家乡,杀害了他们的父母。为了国仇家恨,他们参加抗联,跟大人一样爬冰卧雪、翻山越岭,英勇地抗击侵略者,有的甚至小小年纪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颜一烟按捺不住激情,决心把这些生动的故事讲给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听。于是,她创作出了中篇小说《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

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是:8岁的小马倌姓江,生长在东北农村一个雇农的家里,人们都叫他“小江”。他的爸爸、妈妈想给他起个大富大贵的好名字,可没等他俩商量出一个结果,爸爸就被日本鬼子抓走了,妈妈也被敌人踢死了。所以,小江连个正式的大名都没有。地主比豺狼还狠心,叫8岁的小江以身抵偿父债,去当长工。小江先做“猪倌”、“羊倌”,刚长到有马肚子高时,就当上了“马倌”。他成天在山里跑,磨炼得浑身是胆,也学到了猎取野物的本领。他受不了地主的虐待,逃出虎口,在大山林里像猴子似的生活着。一天,东北抗日联军的大部队打’完鬼子,满载胜利品进了山。他们发现了小江,穿“大皮靴”的官儿(指导员)收留了他。可是当夜他就逃跑了。后来,抗日联军又把他从虎口中救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波折,他终于加入抗日联军,当上了马倌。小江机智勇敢,特别是他有找野物的本事,为部队解决给养帮了不少忙,同志们喜欢他,亲切地叫他“江副官”。

“江副官”和大家一起活跃在雪山密林间,出色地完成了不少战斗任务。但他的那股野性子和部队的纪律格格不入。一次军事打靶课后,他擅自拿着枪到森林里打来一头肥肥的野羊。尽管用的是捡来的子弹,也是为了给大家改善伙食,但由于他事先不报告,也没有请假,依然是违犯了纪律,受到严肃批评。对此,他很不服气,甚至下决心要离开这里另找队伍。后来,经过“大皮靴”叔叔和大家的耐心教导,以及战斗生活的锻炼,小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抗联小战士。当时,抗日联军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大个子班长牺牲了,“大皮靴”叔叔的脚被打坏,只得用剪子剪掉……有一回,小江单独外出去执行任务,碰到由八九百日军组成的“讨伐队”,逼着他带路,去云头山攻击抗日联军。小马倌领着敌人在大山里转悠了四天,第五天一清早,他把敌人的队伍领到了一个悬崖绝壁上,高喊着为爹娘、为大个子班长和“大皮靴”叔叔报仇,纵身跳下悬崖。等他苏醒过来后,立即往抗日联军的宿营地爬去。同志们找到了他,“大皮靴”叔叔代表抗日联军给他记了一大功,吸收他加入了共青团。

这部小说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塑造了少年英雄小江机智勇敢的艺术形象。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又有生活气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感人的细节,都溶入了作者的爱憎,既富有儿童情趣,又有鲜明的历史感。作家不但写了小英雄怀着对敌人的深仇大恨,积极工作、英勇战斗的事迹,也写了他散漫、不讲组织纪律的缺点和毛病,以及由此引起的,与战士们之间的种种矛盾,将这个人物表现得更加丰满,更加真实可信。《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语言清新自然,很适合少年儿童阅读。这个故事虽然不是颜一烟的亲身经历,但作者在长时间的采访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她所积累的大量素材,不但记在笔记本里,而且镌刻到了自己的心坎上,她甚至爬深山、钻密林,亲身体验当年抗联战士生活的艰辛。在采访中,颜一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动,她想,如果不把这些小战士的形象反映出来,自己的内心实在无法平静!正是怀着这种义不容辞的强烈责任感,她提笔创作了这部小说。这又一次证明,作家只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真正与主人公同命运、共悲欢,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来。

1958年,《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在1980年的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1962年,作家曾将这个题材编成七场话剧《小马倌》,由上海儿童艺术剧院及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儿童剧班,先后多次公开演出。20世纪70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还请颜一烟编剧,参照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拍摄了电影《烽火少年》。

颜一烟生于1912年,是满族人,出身于封建贵族家庭,是所谓的“大格格”。但她的童年没有欢乐,而且受尽苦难:她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读完中学,又去日本留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愤而回国参加抗战,辗转来到延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了一名坚强的革命文艺战士。颜一烟是个剧作家,写过不少话剧和电影,还是个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多次扮演“老太婆”,常获好评。当年延安首次公演《日出》,她饰演的顾八奶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她晚年又创作了传记体的长篇小说《盐丁儿》,同样获得很高的声誉。1997年,颜一烟病逝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少儿红色经典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颜一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192408
开本 32开
页数 1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少年(9-14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45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09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9: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