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云塘马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志庆所著的《风云塘马》主要描写抗战时期新四军六师十六旅的光辉战斗历程及其罗忠毅旅长、廖海涛政委的英勇献身事迹。十六旅在被日伪一再夹击、长期围困的危境中的绝地反击与冲出重围,是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之后的重大事件之一。

长篇小说《风云塘马》的问世,让更多的人了解在抗日战场上先烈们是怎样用鲜血抒写了可歌可泣的、感人肺腑的战歌,这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铭记在心,永不淡忘!

内容推荐

1941年11月28日,在溧阳塘马地区爆发了震惊江南的塘马血战,《风云塘马》所涉及历史事件均发生在“塘马战斗”前后。

刘志庆所著的《风云塘马》描写了1941年夏,新四军十六旅在六师参谋长兼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的率领下转战江苏溧阳塘马地区,和日、伪、顽展开的极其复杂而又艰苦的斗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们经历了攻克茅山敌据点、纪念巫恒通大会、庆祝新四军建军四周年、整训、二次转移、罗福佑出逃和血战塘马等事件。讴歌了他们气壮山河、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赞扬了他们艰苦缔造苏南抗日根椐地的伟大业绩。罗忠毅、廖海涛同志为打开苏南抗战的新局面,率领十六旅将士浴血奋战,最后在塘马血战中献出宝贵的生命。他是我新四军对日作战牺牲的最高将领,被评为对共和国建设有杰出贡献的一百位人物之一。

试读章节

好晴朗的天气呀!瓦屋山似一道屏风,东西蜿蜒,丫髻山双峰并峙,青翠消隐,晕化为淡黄的色泽,山脚下是起伏的丘陵,中秋时分的树叶已变黄,裸露的胴体,呈现出褐红的色泽。稀落的村庄掩映在板块似分布的树木下,一条大河从遥远而来,亮晶晶的,似一根带子。周围的农田,偎依于盘龙似的河边,庄稼已成熟,金黄色的稻穗相拥,风一吹,哗哗作响,大面积的地毯似的稻田卷起阵阵风浪,那浪呈漩涡形,旋转旋转,颇有升腾之势。

小河似一条亮龙冲出稻田的包围,在一座-村庄前停留下来,缓缓地流淌着。

村庄不大,东北、正北、西北均是黄褐色的山冈丘陵,而南面则是一马平川的水乡平原,它是名副其实的丘陵与平原的交汇点、分界点。

河流似乎十分眷恋这个村庄或者说这个村庄的居民。

它在村庄二里许的北面,左转右转,形成了三道弯,形似游龙盘旋,然后依依不合地由北向南,再从村庄东面五六百米许穿行而过,突然又向西投入村庄的怀抱,在折拐处形成了一个弧度很大的河流弯道。

弯道处的河岸南面,古树参天,浓荫遍地。榉树拔地而起,细小的叶子泛着金色的光泽。柚树斜向伸长,伞状的树冠扑向河面,那粗大的虬曲的躯干宛似游龙,那褐色的树皮片儿犹似巨大的鳞片,上附青青的苔衣。最美的是那合欢树,虽然此时不是开花的季节,但那优美的造型仍散发着艺术的意蕴,那似含羞草叶片的树叶,在浅浅的秋意中绽露着羞涩的笑意,展示着自己特有的情怀。

南岸有一片菜地,上面栽满了韭菜、洋葱,那浓烈的味儿伴随阵阵的稻香飘溢在河边的四周。

他站立在合欢树下,夕阳的余晖洒在他坚实的身躯上。蓝灰色的布帽,上下两个纽扣赫然醒目,上面的帽徽不见,留着几个针孔小洞,帽檐下是一张刚毅的脸,灰布军衣端正而又洁雅,左边上衣的袋中央有一支钢笔,那笔杆闪着红红的光芒,腰间的牛皮带宽大结实,把衣服紧紧地束于腰间,脚踝上的绑带道道箍于小腿间,形成柱形的圈轮,显示着特有的刚性。

他轻轻地移动了一下脚步,那张脸仍满是刚毅,虎眼上是又浓又黑的眉毛。眼中射出的目光抖落在远处的丫髻山上,似乎要搜寻些什么。不久,目光渐收,又聚拢于眼中,只溢出一些温和的微光,稍顷眼眶湿润,睫毛上沾出些许泪花,夕阳下发着晶莹的光芒。

他的背后悄悄地移来一个人影,临近,又停住了。那人影平铺于河边光滑平整的堤埂上,凭那发型便知是一个女性。从那影子的轮廓和太阳斜照的角度看,此人一米六以上,身子结实,体态较宽,是一个身板硬朗结实的年轻女子,不是一个身姿婀娜的可人儿,她显示的不是妩媚而是俊美,是特殊环境中造就的特有的美丽。

那人影向他移去,没有发出丝毫声息,但他还是感受出来,缓缓地扭转身躯,向影子的主人望去,刚毅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意。

“海涛,你又看丫髻山了。”这位身子粗壮,腰板硬朗,脸型宽大的女子发出柔和的声音,眼中射出略显苦涩的微光。

“对。”他点点头。

“是不是又想起双髻山了?”

“对。”

“又想招巴了?”

他迟疑了一下,又点点头。

“想女儿了?”

“对。”

女子眼中即刻溢出泪水,小声抽泣起来。他走过去用手为她拭泪,双眼端详着她的脸,轻轻地说道:“走吧,英,回塘马村吧。”他指指那长满河草的小河说道,“你看,塘马河多美,在这儿拐了个弯,你知道这弯叫什么吗?我告诉你,它叫洋龙坝。”他为她理了一下吹乱的秀发,“这儿还有许多故事呢!是村西刘秀金大叔说的……”

他们并肩而行,夕阳行将坠落于塘马村,西边的天空霞光万道,天空布满了红色的云朵,那云朵形状各异,有团状的,有长条状的,在光的照射下,呈絮状,轻盈地分布于西边的天空下,塘马村以此为背景,显得格外的壮美。

蜻蜒乱飞,蝈蝈齐鸣,稻田中偶尔蹦出两只青蛙,倏一下又跳入河中,那白头翁在糖莲树上叼着果子,发着“小小诸葛亮”的清脆叫声。

村边,一座木桥架于河上,上面一前一后站立着两个人,他们忽俯视桥下、忽平视村庄,忽仰视天空,不时地用手比划着。

前面是一女性,没戴帽子,头发乌黑,但远不如苏南妇女那么秀气,一看便知是一个女军人,当然她的臂章也明白无误地昭示了这一点。她身材细长,近一米七。脸上洋溢着一股书卷气,尽管战争的生活使她更多地显示一种军人的刚硬,但仍不能掩饰那脸上显示的知识之光,她神情妩媚谈不上,但女人的丽质还是十足地显现在她的身躯上。

身后的那一位身材高大,足有一米八。他披着黄色的呢制军大衣,站立桥头,犹如青松一棵,显得从容而又沉着,尤其是那张脸,轮廓分明,棱线十足,神情单一,刚毅之中散射着儒雅之气,眼中发射着自信而又沉着的光芒,这和鼻梁的坚挺相映成辉。他嘴唇很厚,脸色黝黑,有一种稳似泰山的感觉。总之,这位身材高大者有一股天生的领袖的气质。

桥上的他见两人从洋龙坝缓缓走来,眼睛一亮,越过瘦长女人的身边,高叫道:“老廖,等你许久了。”

“罗司令,”缓步行来的男子迎上前,“有事吗?”

“有啊。”

“李英!”站在桥上的女子也向移步而来的粗壮结实的女子叫道。

“田文。”移步而来的女子亲热地回应道。

“回去吧。”那位被称为罗司令的高个子军人又扫视了一下被称为李英的女战士,“你们都回去,我和廖司令有要事相商。”

P1-3

序言

欣闻《风云塘马》完稿,并将出版,作者请我为书写篇序。

我与作者的认识始于二零零六年的一个陌生电话,后来便常常电话联系。二零零七年夏作者利用假期自费来福州采访王直将军、我及其他老同志,我们对“塘马战斗”的话题作过许多探讨。作为一名新四军老战士,一名塘马战斗的参与者,一提起这场战斗,心中便会涌起无限的情思,眼前便会浮现出两个熟悉的身影——难忘的首长罗忠毅和廖海涛,六十九年前的战斗画面犹如昨日,历历在目……

一九四一年,原名陆容的我只是十六旅政治部服务团一名年轻战士,“塘马战斗”是我参军初经历了皖南事变、重建军部的一系列事件后,遭遇的最严酷的战斗,也是我第一次面对面地经受血与火的战斗洗礼。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凌晨,日军出动步兵、骑兵、炮兵三千余人对塘马实行三面围攻,情况极其危急。为了掩护苏南党政军机关安全转移,六师参谋长兼十六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亲临火线,身先士卒,血战日寇,壮烈殉国。

罗忠毅、廖海涛是我尊敬的首长,我们这些年轻学生参加抗日之初对共产党的认知,对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的认识都是肤浅、抽象的,是罗、廖首长以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的精神,给我们上了最鲜活、最生动的一课,让我们真切地领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的铁血精神,坚定了跟着共产党、献身于祖国与民族解放事业的信念。

“塘马战斗”粉碎了日寇歼灭我十六旅和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梦想,为我党我军保存了一大批领导骨干和有生力量,为坚持苏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对整个华中抗日事业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作者是溧阳塘马人,塘马村距溧阳县城西北四十余里,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群众基础好,是老抗日根据地。这里的老百姓大力支持新四军,把新四军当做是自己的亲人,尤其是对牺牲在塘马的罗忠毅、廖海涛——当地老百姓一直守护着罗、廖的墓冢,传颂着罗、廖的功绩。作者从小常听老人们讲述新四军将领罗忠毅、廖海涛的故事,写本关于塘马战斗的书,是埋藏在他心底的一个愿望。为真实反映抗战时期新四军与日寇在苏南战场上打的这场大仗,多年来他四处奔波,收集有关的素材,深入拜访了许多当年参战的新四军老同志,挖掘了大量珍贵而有价值的史料。作者的执著让我和我的孩子们都很感动,他以严谨的、求实的精神,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了那段生活、那场战斗,较好地把握住了历史的真和文学的美的维度,三种人称交替叙述的方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相信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二零零九年,罗忠毅同志被评为对共和国创建有杰出贡献的英模人物,这是对英雄的褒扬,也是对他们呕心沥血创建和保卫苏南抗日根据地的肯定。长篇小说《风云塘马》的问世,让更多的人了解在抗日战场上先烈们是怎样用鲜血抒写了可歌可泣的、感人肺腑的战歌,这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铭记在心,永不淡忘!

作者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祝愿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郭冰

二零一零年十月于福州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书主要描写抗战时期新四军六师十六旅的光辉战斗历程及其罗忠毅旅长、廖海涛政委的英勇献身事迹。十六旅在被日伪一再夹击、长期围困的危境中的绝地反击与冲出重围,是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之后的重大事件之一。作者以丰盈的史料、多重的视角和灵动的文笔,着力表现了十六旅在重重危厄中的顽强生存与浴血奋战,真切描述了罗、廖二位首长在种种艰难中的指挥艺术与精神风采。生动地再现了新四军辉煌战史中的光彩一页。

史料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纪实性与抒情性的桴鼓相应,使得这部作品读来引人入胜,读后令人难忘,也使这部作品成为近年来军旅文学的重要收获。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白烨

英雄主义的乐章、生命的体验和激情、人格动机与心灵搏击在叙述人称的叙述展示中得到了有机的表现。小说文本的创新与拓展在《风云塘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著名评论家 张颐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云塘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志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56664
开本 16开
页数 4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2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