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云流水记往(二记上下电影鲁迅传筹拍亲历记)
内容
编辑推荐

电影《鲁迅传》的筹拍活动前后历经五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次空前盛举,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然而这样一部深受各方关注,汇聚了全国众多电影大师的作品,却未能制作完成与观众见面。由轰轰烈烈筹拍,到冷冷清清落幕,这种巨大的落差,在业界和广大群众中引发种种臆想……沈鹏年老先生参加了电影《鲁迅传》筹拍的全过程。《行云流水记往(二记上下)(电影鲁迅传筹拍亲历记)》详尽、完整、真实地记录这一历史事件,还原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的一页。

内容推荐

沈鹏年所著的《行云流水记往(二记上下)(电影鲁迅传筹拍亲历记)》中的大量史料告诉我们,尽管影片最终没有完成,但这是一个颇为民主的创作集体。这部《行云流水记往(二记上下)(电影鲁迅传筹拍亲历记)》也详尽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精益求精的摄制组,一次次的造访求证,一遍遍地讨论,三番五次地修改,不厌其烦,都是为了把剧本的质量搞得更好。《亲历记》还汇集了各位大师以及普通创作人员,对社会主义电影理论,电影创作等方方面面的探讨,其中不泛精辟见解,珍贵异常,这是电影《鲁迅传》创作过程中,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

目录

上册

序/1

前言/1

第一章 中国电影史的上盛举——筹拍《鲁迅传》/1

 一、田一野文章是回答海外媒体质疑/2

 二、拍摄电影《鲁迅传》是时代需要/5

 三、为叶以群搞资料,借调作协三个月/11

 四、订出《摄制准备工作计划》、成立摄制组/20

 五、新华社对《鲁迅传》追踪报道、媒体大力宣传/24

第二章 许广平对《鲁迅传》摄制组极大支持/29

 一、担任创作顾问,为剧本提供丰富素材/30

 二、认真审阅剧本,提出书面意见/41

 三、应叶以群之请,出面约李立三谈话/46

 四、帮助演员于蓝,塑造影片中许广平形象/59

 五、对资料工作的具体支持和鼓励/61

第三章 筹摄《鲁迅传》迈出最初的四步/69

 1.第一步立主脑——听取中央、市委意见172

 2.第二步建骨架——编著《鲁迅史实年表》/81

 3.第三步充血肉——整理编印《访谈记录》/90

①《记录》四十年后引起重视/93

②《文汇读书周报》发表头版“旧”闻194

③网络围绕《访谈记录》的论争196

 4.第四步定方案——制订《剧本初步设计》/198

①集体讨论、由我整理的《剧本设计》草案/

②创作顾问团集体审议通过《剧本设计》/

第四章 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历程的“一波三折”/115

 《上海电影志》记载:“剧本意见无法统一”:《鲁迅传》“暂定投产”——创作历程:“剧本意见无法统一”导致“一波三折”

 1.第一个波折:叶以群执笔阶段(1958—1959年)/117

一、起因:周恩来建议/117

二、分岐:/118

三、成果:以群独自完成写鲁迅的(父子、母子)亲情、师生情、同志情;“党的知己”。/119

四、搁下/124

五、感慨:袁文殊说基础不差,以群说生不逢“人”/125

 2.第二个波折:陈白尘执笔阶段(1960.7~1961.5)/125

一、重起炉灶建立新组/125

二、写出提纲听取意见/125

三、再接再厉写出初稿/137

四、公开发表展开讨论/143

五、夏衍下组、检查工作/157

六、摄制工作全面启动/173

七、导演异议拍摄暂停:结尾或拍摄两部问题而暂停/181

 3.争取周扬审阅剧本(1961.3.18~4.30)/185

一、周扬讲话鼓舞了导演/185

二、争取周扬的四次谈话/187

三、周扬肯定剧本、鼓励赵丹、于蓝演好戏/198

四、导演提出请“高手”定稿问题/199

 4.第三个波折:夏衍奉命执笔阶段(1961.5—1961.8)/200

一、夏衍、以群、白尘“三人谈心”/200

二、夏衍谈摄制组工作的安排/201

三、导演宣布演员去绍兴、“摄制工作暂停”/203

四、周扬、邵荃麟等对白尘三稿的意见和期望/209

五、陈鲤庭对白尘三稿否定的意见/213

六、陈鲤庭对白尘三稿逐章 提出意见/214

七、林默涵对陈鲤庭意见的意见/232

八、周总理认为“剧本修改工作由夏衍负责”/233

九、夏衍在翠明庄为《鲁迅传》修改剧本/234

十、摄制组对夏衍修改稿(四稿)的意见/235

十一、夏衍抱病完成《鲁迅传》上集的修改/245

十二、夏衍要我编制四稿与三稿《分场对比表》/246

十三、陈鲤庭、陈白尘对夏衍四稿有异议/258

十四、上海市委要叶以群来京了解情况/264

十五、夏衍发表《关于四稿处理问题的谈话))/265

十六、林默涵宣布:夏改四稿不算定稿、拍摄延期/272

第五章 导演如愿、两陈定稿(1961年9月~12月)/281

一、陈鲤庭“《鲁迅传》定稿工作安排的建议”/284

二、中宣部召集《鲁迅传》定稿问题座谈会/285

三、西颐宾馆两陈(白尘、鲤庭)讨论“定稿”/302

四、西颐插曲:赵丹为何与陈鲤庭“吵架”/307

五、接受鲤庭意见、白尘完成定稿/312

六、陈白尘来信:报告“定稿”结果/318

七、林默涵“同意发表”、定稿画上句号/320

八、《电影创作》发表定稿、夏衍著文“喜悦感奋”/323

下册

第六章 天马厂《鲁迅传》摄制计划——1962年开拍/331

 一、陈荒煤代表文化部同意《鲁迅传》定稿/332

 二、杨仁声代表市委宣传部电影局同意《鲁迅传》定稿/335

 三、天马厂接受《鲁迅传》定稿向市委、中央的报告/337

 四、市委、中央批复同意、天马厂审议通过《鲁迅传》摄制计划/339

第七章 陈鲤庭的《鲁迅传》摄制计划及流产/344

 一、《分镜头剧本》是“拍摄的依据”、计划的核心/344

 二、陈鲤庭的计划之一:绍兴、杭州再度收集资料/347

 三、陈鲤庭的计划之二:徐家汇藏书楼抄录各种资料/350

 四、陈鲤庭的计划之三:要沈鹏年搞几份专题调查/356

 五、关于人物分类:按艺术形象、还是划分阶级成份/362

 六、关于场景情节:以剧本为基础、还是用资料来丰富/367

 七、丁一补救方案失败、《鲁迅传》摄制组解散/371

 八、周总理不胜惋惜、“书斋剧”言外之意/374

第八章 党委书记要我整理发表有关《鲁迅传》材料/378

 第一类:为赵丹、蓝马、石羽、于蓝整理有关材料/380

①赵丹演鲁迅——为他整理《鲁迅形象塑造的初步探索》/380

②蓝马演李大钊——为他记录《塑造李大钊形象的设想》/391

③石羽演胡适——《胡适在<鲁迅传>里应该摆在什么样的位置?》/402

④于蓝作为演员组长的《工作汇报》/408

 第二类:在《光明日报》发表电影《鲁迅传》人物琐谈/410

①人物琐谈之一:范爱农及其悲剧/410

②人物琐谈之二:王金发之死的教训/415

③人物琐谈之三:魔怪章 介眉的一生/420

 第三类:奉命发表电影《鲁迅传》史实调查/426

①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几个史实/426

②鲁迅在广州时期的若干史实/444

③鲁迅与创造社交往的史实/462

④鲁迅与陈延年的会见/472

 第四类:关于拟写而流产的《鲁迅历史调查记》/476

①《鲁迅传》摄制组解散后对我的新任命/476

②以群指导下的《鲁迅历史调查记》拟目/477

③对“鲁迅抄古碑真相”的研究准备工作/478

④陆澹安先生指导我研究古碑概况/480

第九章 摄制组无奈解散、《鲁迅传》余波仍涌/490

 一、鲁耕说“陈鲤庭不买我的账,我不敢碰”/490

 二、赵丹遗感“《鲁迅传》几起几落、不了了之再也没有开拍。”/493

 三、叶以群对我的支持、关怀/484

 四、我和导演没有个人恩怨/495

 五、与导演关系的演变/500

 六、《鲁迅传场景表》与《结构分析表》/503

 七、翻拍《民报》照片“触雷”/518

 八、开了三次“翻案”会、“退赔八十五元”/521

 九、张春桥“蹲点”上影揪“夏(衍)陈(荒煤)路线”/522

 十、四十年来围绕《鲁迅传》涌起三次“余波”/528

第十章 尊重历史事实、澄清三重迷雾/543

 第一重迷雾:《鲁迅传》“停拍”与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无关。

——停拍原因《上海电影志》早已明确记载/544

 第二重迷雾:《鲁迅及有关史实年表》绝非“别有用心的捏造”。

—冯雪峰不明真相、妄加指责、不符事实/548

 第三重迷雾:《鲁迅传创作组访谈记录》绝非“文坛谣言”。

——陈福康指责《访谈记录》是不实之词/564

——两位证人宋涛、许爱兴的三篇辩诬文章/565

一、驳陈福康:究竟是谁在散布“文坛谣言”?/565

二、驳陈福康:考查“周作人问题”的事实真相/574

三、驳陈福康:请看“不容于世”的由来和发展/583

附录:我为何写《筹拍历史巨片(鲁迅传)始末》

——孙雄飞给夏衍、陈荒煤等同志的报告/592

后记/602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中国电影史上的盛举——筹拍《鲁迅传》

1985年《大众电影》总第386期发表署名田一野的《筹拍历史巨片(鲁迅传)始末》,说“筹拍《鲁迅传》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件大事件”。

二十六年前(即1960年),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自关注下,电影界曾经组成了一个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创作班子,来筹拍历史巨片《鲁迅传》。但是,没有几年时间,《鲁迅传》的拍摄却以夭折而告终。至今,它仍然是一个谜。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事情要从头说起。”(见该刊第10页)

一、田一野文章是回答海外媒体的质疑

这位“田一野”是上影厂现犹健在的原电视部文学组长孙雄飞的笔名。文章为什么“事情要从头说起?”因为起因于《人民日报》发表赵丹一篇文章,引起海外媒体质疑而作的正面回答。

1980年10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赵丹于病床上口述的《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他说:

“像拍摄《鲁迅》这样的影片吧,我从1960年试镜头以来,胡髭留了又剃,剃了又留,历时20年了,……这不是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经不起的问题,《鲁迅》影片之迟迟不能问世,实也联系到新一代的鲁迅式的文艺家之诞生。”

于是美国、日本,香港和台湾地区等海外媒体提出质疑:他们说大陆报刊对《鲁迅传》电影“功败垂成”的责任,曾经大肆宣称是“周扬黑帮诋毁鲁迅的大阴谋”(附图);他们说如今《人民日报》的文章称“二十多年拍不出《鲁迅传》电影”是领导“管得太具体”所致。他们认为文艺界“领导”就是所谓“文艺沙皇”周扬。他们猜测导致《鲁迅传》电影“功败垂成”是“周扬‘管得太具体’的结果”。他们重复“文革”大批判那一套攻击性语言指责中国共产党不能领导文艺……。——这完全是违反历史的不实之词。

当时主管《大众电影》的“中国影协”副主席、原文化部副部长司徒慧敏,鉴于海外流传的不实之词应予澄清,便派了《大众电影》的编辑专程到上海,向上影厂党委书记丁一、原大马电影厂副厂长葛鑫、原《鲁迅传》副导演夏天等当事人了解情况并提出约稿。原《鲁迅传》导演因病住院,未能接谈。丁一和葛鑫等建议请夏天写稿,夏天因有拍片任务转请孙雄飞执笔。夏天向孙雄飞谈了一些内情,并把自己和赵丹在《鲁迅传》摄制组的合影交给孙雄飞,作为插图在文中刊出。

由于丁一和葛鑫与筹摄《鲁迅传》关系密切,有必要介绍如下:丁一(1916—2003)原名郭淑真,河南沁阳人,是长期担任党务工作、政策水平较高的老干部。1937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山西第三行政区妇救会主任.晋东南妇救总会常委兼部长。1940年到延安,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一部、二部学习。1946年在中央妇委工作,后任晋、冀、鲁、豫边区中共武安县区委书记。1949年天津解放,任中共天津市委妇委副书记、市妇联副主任、市纺织工会主席。1955年调北京,任全国总工会女工部副部长(女工部长为瞿秋白夫人杨之华)。1957年调上海,任上海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普陀区委副书记。1960年市委为加强对天马电影制片厂的领导,市委书记柯庆施提名,调任天马厂党委书记。在天马厂任职期间,重视贯彻知识分子政策,为导演、编剧中被错划的“右派”摘去帽子。1960年冬她亲自主持《鲁迅传》摄制组的成立;1961年她坚持将沈鹏年从长宁区委正式调入电影厂、任沈为“天马厂资料组长”、负责全厂已摄、在摄影片的档案工作。1962年为拍摄《鲁迅传》提出补救方案,作了最大的努力。“文革”中受到冲击和迫害。1978年至1985年的八年间,任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兼上海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1986年离休。

葛鑫(1918—2000)原名葛能裕,江苏阜宁人。是天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影总公司导演室主任。1935年在曹禺的引导下参加进步话剧团体——中国旅行剧团,演出《雷雨》、《日出》等名剧。1938年在香港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中华艺术剧团,并在影片《孤岛天堂》扮演角色。1939年在上海艺华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荆轲刺秦王》和民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孔夫子》都扮演主要角色。

P1-4

序言

“老人莫‘怀旧’,‘怀旧’劳神伤身。”然而对有些老年人来说,某些“旧事”十分重要,不怀念,不说清楚,就是对历史不负“责任”。

共产党人最讲认真,最看重自己的“责任”。沈鹏年就是这样一位老先生,85岁的高龄,身子骨又不算硬朗,打针吃药自不必说,还时不时地住院,请医生疗理病症。就是这样一付身板,不管是暑夏,还是寒冬,拄着一根竹节手杖,起早贪黑,东奔西走,跑图书馆,钻资料室,为整理自己走访积累的数十万字资料作补充订正,前后逾三十年,辛勤编撰,终于成册。“健康诚可贵,理念价更高”,为了尽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他对“怀旧劳神伤身”的忠告,“置若罔闻”。

沈鹏年老先生怀的什么“旧”?应该说,这段“旧事”确实值得“怀念”。只要认真翻翻这本50多万字的《行云流水记往2——电影<鲁迅传>筹拍亲历记》,就不难看出,五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史上的这一页,应该把它写清楚,记录在新中国电影史中(《上海电影志》已有记载,不够详尽)。

1959年,是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全国电影工作者,向建国十周年奉献了数十部高质量影片。上海影人也贡献出《林则徐》、《聂耳》、《老兵新传》等多部优秀作品。这一年年底,中宣部召开了全国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在新形势下,继续贯彻双百方针,使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要求。正在创作中的《鲁迅传》电影文学剧本,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加快了创作步伐。上海影人在党组织的热切关怀下,以无比高昂的热情,投入到电影《鲁迅传》的筹拍中,准备再展身手,创造新业绩。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冢、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显现出先生高尚的人格风范。鲁迅先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其崇高的历史地位已载入史册。把这样一位历史伟人搬上影幕,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拍摄《鲁迅传》是顺应民意之举。

电影《鲁迅传》的筹拍活动前后历经五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次空前盛举,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然而这样一部深受各方关注,汇聚了全国众多电影大师的作品,却未能制作完成与观众见面。由轰轰烈烈筹拍,到冷冷清清落幕,这种巨大的落差,在业界和广大群众中引发种种臆想……。

对五十年前电影《鲁迅传》为何停拍的种种疑问,不论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若干年里,一直没有停止过。多年来,媒体也断断续续地发表过不少文章,试图释疑,其中有善意的陈述,亦有偏颇的描绘,更有超出辨别事件真伪范畴的议论,引发有关当事人的不快。当然,还有一些海外“文人”和书刊,也不甘寂寞,借机攻击党对文艺的领导。

面对种种乱象,沈鹏年老先生编撰的《电影<鲁迅传>筹拍亲历记》,既是为了澄清有关这段历史的种种谬误,又是为了告慰许多因未能完成使命抱憾而去的先人,纪念那些曾经为这部没有完成的巨片,付出心血的大文艺理论家、大剧作家、大导演、大演员以及党的高级干部(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对筹拍《鲁迅传》也曾给予很多关注)和全剧组同仁。

一部优秀影片的诞生,首先要有一个优秀的电影文学剧本,这已为无数成功佳作所佐证。特别是像《鲁迅传》这样重大题材的剧本创作,进行广泛深入的资料收集,以丰富剧本创作的素材,是必不可少的。在电影《鲁迅传》剧本创作过程中,作为剧组资料员的沈鹏年老先生,走访过数百位专家、学者,收集了数十万字的资料。对这些资料的梳理,以及对这些资料在创作过程中的运用,产生不同的解析、论辩,是正常不过的事。沈鹏年老先生参加了电影《鲁迅传》筹拍的全过程,在剧组的数年里,是不是什么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我不敢说。但是,他的敬业精神不应怀疑。他对这段历史的见证,是以大量亲自笔录的资料为基础的。理论问题可以尽情辩论,学术问题亦可无情地碰撞,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而“史”就是史,不容辩解,不应颠倒,不能篡改,必须严肃、详尽、完整、真实地留存,还历史本来面目。上个世纪60年代初筹拍《鲁迅传》的经历,是电影界的重要事件,不论在创作过程中观点如何?分歧多大?在维护历史的真实性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责,责无旁贷。

《<鲁迅传>筹拍亲历记》中的大量史料告诉我们,尽管影片最终没有完成,但这是一个颇为民主的创作集体,创作过程中虽有激烈辩论,甚至争吵,产生过矛盾,但大家都力避强加于人。在这个创作集体里,“权威”很多,“大官”也不少,其中许多人是国家部长级干部,执国家文化大权牛耳。但他们在这个集体里,在剧本创作中,不论上级下级、党内党外,都是普通一员,人人平等。这部《亲历记》也详尽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精益求精的摄制组,一次次的造访求证,一遍遍地讨论,三番五次地修改,不厌其烦,都是为了把剧本的质量搞得更好。尊重历史也是这个摄制组的特色之一,对剧本中涉及到的重要历史事件,都取严肃认真的态度,不搞“戏说”,都在遵循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原则下进行创作。夏衍同志说过:“这是一项严肃的创作任务,涉及我们党当时按照文艺特性和艺术规律领导文艺的一次实验。”这是真情实话,五十年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尚处在探索阶段,对社会主义文艺的领导,更无成功经验可鉴。筹拍电影《鲁迅传》的实践告诉我们,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电影制作体制,确实存在弊病,在剧本创作中,大家做到了畅所欲言,但独缺一个拍板的“责任人”,最后只能无奈地以“对剧本意见无法统一”而停拍。《亲历记》还汇集了各位大师以及普通创作人员,对社会主义电影理论,电影创作等方方面面的探讨,其中不泛精辟见解,珍贵异常,这是电影《鲁迅传》创作过程中,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面对沉甸甸的《电影<鲁迅传>筹拍亲历记》,深感沈鹏年老先生所付出的“健康”代价,是值得的;其执着做事的认真精神,亦令人感佩。(沈鹏年同志表示,他将把有关筹拍电影《鲁迅传》的资料,交即将建成的新上海电影资料馆收藏。)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进入关键时期,党对文化提出了大繁荣、大发展的更高要求,电影事业要趁势而上。上海影人已率先完成体制改革,影片创作生产等各项事业,都沿着崭新的轨迹奋勇争先。五十年前筹拍《鲁迅传》的历史,是一段值得珍惜和回味的历史,新老上影人,应该在新形势下,团结一心,为上影的腾飞,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010年11月30日于沪

后记

总而言之,在20世纪的60年代和80年代,作为上影的资料组组长,我奉命从事“鲁迅历史调查”和“周作人历史调查”,对学术研究作了_些微薄贡献。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我很想在生前能够使这两份调查记面世,以便请大方家审核指正。

我的长婿顾幼立给我极大的帮助,昼夜为我操劳、润饰文稿。二婿向子平为我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写作的条件。王珏艳小姐为我悉心打字排版,苏州附二院刘志达教授对我健康的关怀。我的第三代:在德国的顾凌、上海的岱君和伯约,美国的山妙、大卫和尤娜,以及第四代亭萱,都关心我的健康和写作……。一卷成书、诸天呵护,四代同堂,满室馨香,使我更为感奋。请容许我借用鲁迅先生《引玉集·后记》的话,为本文作结:

“历史的巨轮,是决不因帮闲们的不满而停运的;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谢谢读者,无量寿佛!

庚寅寒露于吴江太湖之滨百果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云流水记往(二记上下电影鲁迅传筹拍亲历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鹏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34689
开本 32开
页数 6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7
148
4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