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丘逢甲传(增订本)
内容
试读章节

一八七二年冬天,丘学祥年老病逝,丘龙章遵照父亲临终遗言,携家小离铜锣湾回东势定居。次年春,丘龙章去彰化县魏家设馆授业,后去三角庄(今台中神冈)继续他的教书生涯,丘逢甲亦随父前往就读。

三角庄是文风鼎盛的地方,当地望族吕炳南家,筑有“筱云山庄”宅院,其楼台花木,至为壮丽,且藏书甚丰,凡前代新颁行之书,及清代校正群籍,与老庄诸子、唐宋以来诸大家诗文集,乃至欧、颜、柳、蔡金石文字之类,可谓应有尽有,据说达数万卷之多。在吕家坐馆的是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举人,名叫吴子光,字芸阁。这位吴老先生学识渊博,弟子众多,为人狂狷笃学,著有《一肚皮集》凡十八卷、《经余杂录》凡十二卷、《三长赘笔》凡十六卷以及《小草拾遗》等,与丘龙章交谊甚洽。丘逢甲因而得以常常随父出入吕家,很快便与吕家的汝玉、汝修、汝诚三兄弟(时称“海东三凤”)结为好友,同拜吴子光为师。此时的丘逢甲可谓如鱼得水,他如饥似渴地借阅了吕家的丰富藏书,大大扩展了知识面,弥补了家学之不足。吕炳南祖籍福建诏安县,三个儿子均比丘逢甲年长;但吴子光很快发现丘逢甲年纪虽幼,可是勤勉聪敏,出语不凡,其才气与豪情非常童可及,甚为喜爱,格外悉心指教。课余,丘逢甲常偕吕家昆仲外出揽胜访幽,一起赋诗唱和、切磋磨砺。吕家在岸里社还建有一座“文英书院”,并组织了一个文学小团体叫“文英社”,丘逢甲曾参加文英社课艺,他写的《继而有师命》,文笔奇丽,被评为第一名,其评语日:“起比反排,颇饶韵致;中比对面,重勘下局;后比旁面,轻敲下旬。竟体照下而不侵下,恰是五字题文。”不久又参加文蔚社比赛,他引古论今,指出:“文固非一人之私事,而天下人之公具也。”“能文者,必非粗鄙凡俗之人也。”这篇题为《君子以文》的文章又获选第一名,评语为:“立言典雅,考据精详”,受到大家的称赞。丘逢甲少年时代的习作,除这两篇课艺文章外,尚有《龙山寺序》等四篇流传至今。

到一八七五年,丘龙章的父亲、大哥、二哥都先后去世,母亲年老,为了便于照顾二家老小和嫂侄,他由彰化三角庄转到离东势较近的新伯公刘氏家塾教书。这里学童较多,虚龄十二的丘逢甲也随父来到这里教读。他一边用功刻苦读书,一边帮助父亲“课童”,居然当起“小先生”来了。教读之余,还协助母亲操持家务,看顾幼小的弟妹。刘氏家塾地处东势角东南方的半山区,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求知欲极强的丘逢甲便常抽空去三角庄吕家串门,继续借阅吕家藏书,与吕家兄弟交流读书心得,纵谈时事。那时,港沪出版的报刊不时有人辗转传来,虽说已是“旧闻”,却也令他们耳目一新,了解到海内外发生的许多事件,摄取到书本上少有的新鲜知识。少年丘逢甲,已不满足于山乡生活的狭小圈子,他渴望能够早日到外部世界去走走看看,看看外边究竟是什么样子。

一八七七年(光绪三年,丁丑),丘逢甲虚龄十四。恰逢这一年台湾府所在地台南举行院试,他跃跃欲试,一再恳求父亲让他前去应考,乡邻好友见孩子聪敏异常,也从旁怂恿,丘龙章便怀着“试试看”的心理,虚报孩子十六岁,亲自送他去府城应考。从东势到台南,步行要走六七天,父子两人晓行夜宿,翻山涉涧,到第三天上午进入诸罗(今嘉义)县境。逢甲毕竟年幼,体力不支,双脚起泡,实在走不动了,丘龙章只好背起孩子赶路,正好遇到丘龙章的同年老友黄明修,两个老秀才多年不见,今日偶然路遇,便高兴地闲聊起来:

“背着孩子到哪里去呀?”黄明修关切地问。

“带他到府城去应试。”丘龙章照实回答。

“年纪这么小,怎么好让他去报考呢?”黄秀才不免有点诧异。

“他喜欢参加,就让他去见习见习吧。”丘龙章微笑着说。

“果真有才学,那我就出个对子给你对对,好吗?”黄明修弯下腰笑眯眯地说。他想起丘龙章刚才背着孩子走路,便用“以父作马”为上联,要丘逢甲对答,这显然是有意打趣。

丘逢甲听罢,略加思索,便以“望子成龙”回对下联。黄明修听了,内心惊服,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连连点头称赞,随即把丘氏父子请到家中盛情款待一番,尽欢而别。又走了三天的路程,他们才来到府城台南。P9-10

后记

本书自一九八七年由时事出版社首版发行以来,业已过去八个年头了。作为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丘逢甲传记,受到海内外舆论的重视和海峡两岸学术界前辈、同仁的肯定与鼓励,在此,作者表示深切的谢意。

丘逢甲先生是台湾学术界竞相研究的历史人物,有关著述颇丰,散见于各种报章杂志上的评价文章不计,仅举其较著者,至少有郑喜夫编撰的《民国丘仓海先生逢甲年谱》、蒋君章等著《丘逢甲的一生》、郭兆华著《丘逢甲先生的生平》、丘秀芷著《剖云行日——丘逢甲传》、曾养甫著《丘逢甲事略》等多部著作出版问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相形之下,由于种种原因,大陆学术界对丘逢甲的研究却起步较晚,八十年代以前只有少数几篇评析丘诗的文章问世。但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围绕着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在广东首次举行全国性的纪念丘逢甲诞辰一二○周年学术讨论会,大陆学术界掀起了一股丘逢甲研究热潮,涌现出一批较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请参见本书附录五)。此前,上海、安徽还分别出版了重新标校的丘逢甲诗集《岭云海日楼诗抄》(分别由丘铸昌、黄杨主校),广东出版了《丘逢甲诗选》(李树政选注)等。首版《丘逢甲传》就是在广泛参考、吸收了海峡两岸学者上述学术成果,融汇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并充分利用了许多新发掘的珍贵史料,考证了若干讹误的基础之上撰写出来的。因此,应该说,《丘逢甲传》得以出版问世,乃是海峡两岸学术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决非作者个人的能力可以济事的。

拙著《丘逢甲传》自一九八七年问世以来,学术界又相继出版了一批有关丘氏的著作,如由黄杨(即黄志平)、丘晨波校点的丘氏早年诗集《柏庄诗草》、丘铸昌著《丘逢甲评传》、徐博东与黄志平合著《台湾爱国志士丘逢甲》和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文集》等;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在广东梅州市举行的首次有海峡两岸学者参加的“纪念丘逢甲诞辰一三○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又有一批学术论文发表,丘逢甲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开展。《丘逢甲传》(修订版)即是以一九八七年时事出版社出版的《丘逢甲传》为底本,吸收利用了近几年来,学术界丘氏研究的最新成果加以修订而成的。全书框架和基本观点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对一些史实上的明显讹误作了订正,并补充了一些新发现的重要史料,许多地方在文字上也作了技术性的处理,以期能反映出当前海峡两岸学术界在丘逢甲研究方面的基本面貌。但限于资料条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书中许多地方仍感明显不足,疏误也肯定在所难免,敬希海峡两岸文史界前辈、同仁和广大读者继续不吝赐教。

今年是马关割台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一百周年,同时也是抗日战争胜利和台湾光复五十周年,此时此刻,我们愈加缅怀爱国先贤丘逢甲先生,谨以本书的出版以资纪念!

正值本书紧张修改之际,作者接获台湾逢甲大学的邀请函,盛情邀请我们于一九九六年三月赴台参加该校首次举办的“丘逢甲与台湾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与此同时,又欣闻财团法人台北市逢甲大学校友文教基金会发起“纪念丘逢甲先生研究”征文活动,向海内外华人广泛征集记叙丘逢甲先生生平事迹的文章。这些有益的活动,必将进一步推动丘逢甲研究的深入开展,有助于弘扬丘逢甲先生的爱国爱乡精神和高贵品格,作者将不揣翦陋,撰文应征,并热切期待着能顺利赴台,出席明春在逢甲大学举行的盛会,以便和台湾同行欢聚一堂,共同切磋,领受教益。

在本书出版之际,令作者倍感难过的是,曾为本书写作给予过很多鼓励和指导的徐森源先生(徐博东先父),以及为本书原版作序的林增平教授已先后病逝,永远离开了我们,在此,我们表示深切的哀悼!

最后,感谢台盟中央主席团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常委蔡子民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

徐博东黄志平

一九九五年八月于北京

目录

增订本序/唐树备

增订本说明/徐博东黄志平

三版自序/徐博东黄志平

修订版序/蔡子民

原版序一/林增平

原版序二/戚其章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封建科场上的佼佼者(一八六四—一八九三)

 一、家世源流

 二、“东宁才子”与环境、时代

 三、联捷进士,服务桑梓

第二章 血与火的洗礼——抗日护台的爱国志士(一八九四—一八九五)

 一、投笔从戎,创办义军

 二、刺血上书,反对割台

 三、力倡自主,义不臣倭

 四、抗日事败,挥泪内渡

第三章 锐意新学,培育英才——进步的教育活动家(一八九六—一九○五)

 一、内渡之初

 二、讲学潮汕

 三、创办“岭东同文学堂”

 四、回乡创办族学和师范学校

第四章 政教兼预,倾向革命——顺应时代潮流的民主革命派朋友(一九○六—一九一二)

 一、由支持改良到倾向革命

 二、暗护党人,兴利除弊

 三、漫游罗浮,寄怀家国

 四、力促广东和平独立

 五、生命的最后一息

第五章 “诗界革命之巨子”——杰出的爱国诗人

 一、丘逢甲诗文的刊布简况

 二、丘逢甲诗歌的主要题材和基本内容

 三、丘逢甲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丘逢甲的诗论简介

结束语

附录

 关于丘逢甲生平中若干问题的考评

 试论1895年“台湾民主国”的民主性

 丘氏七代简表

 丘逢甲生平大事简表

 丘逢甲诗文目录

 大陆学术界丘逢甲研究论著目录

 台湾出版发表的有关“台湾民主国”和“乙未抗日”研究论著目录(部分)

 《丘逢甲传》出版后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学术界的评论(部分)

原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序言

今年正值马关割台一百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五十周年,欣闻时事出版社决定出版由徐博东、黄志平合撰的《丘逢甲传》(修订版),我以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表示衷心的祝贺!

丘逢甲先生(一八六四—一九一二)是近代台湾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他出生在国家民族多难之秋,成长于祖国东南海疆前哨台湾。少年时代,丘逢甲的心底就孕育起了忧国伤时、反抗侵略的思想种子。身居台岛却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考中进士后,他弃官回台,锐意桑梓教育,为谋求祖国的富强而努力汲取新的思想营养,呼吁防御外敌的入侵。甲午中日战争初起,他即预感到台湾的危难,于是登高而呼,以“抗倭守土”号召乡里,“倾家财以为兵饷”,投笔从戎,创办义军,以备战守。马关割台的噩耗传来,丘逢甲痛心疾首,拍案而起,“刺血三上书”,率领台湾绅民向清廷愤怒抗争,坚决反对割让台湾予日本。当一切努力均告无效,在“无天可吁,无主可依”、“无人肯援”而强敌压境的危急时刻,丘逢甲又“义不臣倭”,力倡建立以清朝为正朔的“台湾民主国”,与台湾绅民一起奋起自主保台,为反抗日本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祖国领土的主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事败后,丘逢甲满怀悲愤,饮恨内渡祖国大陆,定居广东。但他并未就此消沉,内渡十七年,始终以“强祖国、复土雪耻”为职志,以“教育救国”为己任,不辞辛劳,长期奔波于潮、嘉、穗等地,积极倡导新式教育,主持创办过多所学校,为国家民族培育人才,建树颇丰。晚年,更由赞助维新改良进而同情、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贡献。

丘逢甲先生不仅是著名的爱国志士和进步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早于青年时代,其诗名即已享誉全台。内渡后,他有感于故土沦丧,报国无门,列强进逼,国是日非.,创作了大量怆怀故土乡亲、抨击时弊和期待国家民族振兴、洋溢着强烈爱国主义思想激情的诗篇。他的许多爱国诗篇,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表达了近代中国人民对于外来侵略和本国腐败政治现实的忧愤与抗争,为我们认识近代中国的苦难与屈辱,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教材。丘逢甲在近代诗坛上的地位与成就,是有口皆碑的。本世纪初,梁启超就极为推崇,将他同晚清爱国诗人黄遵宪同誉为“诗界革命之巨子”。毛泽东、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丘逢甲的诗歌也十分赞赏。记得一九七四年在选举第四届全国人大台湾代表团代表时,叶剑英同志接见全体台胞代表,亲切地对我们说:“清末台湾有个爱国诗人丘逢甲,你们知不知道?他的诗写得很好,很感人!”

然而,对于丘逢甲这样一位颇为值得纪念的爱国人物,长期以来大陆学术界却甚少有人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丘逢甲研究才开始活跃起来,学术界相继发表了一批较有学术水平的论文。徐博东、黄志平在广泛搜集资料并参考、吸收了海峡两岸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认真探索,撰写出了第一部评介丘逢甲生平思想和业绩的专著《丘逢甲传》。八年前,当我拜读到这部著作时欣喜不已,这不仅因为该书作者之一徐博东教授是我看着他从小长大成人的后生,如今他已学问有成,令我欣慰;更因为这部书的问世填补了大陆台湾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还因为这部书有如下几个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结构严谨,语言通俗流畅且富有文采;(二)资料丰富,对史料的考证、鉴别严肃认真;(三)不囿于陈说,敢于触及学术界历来有争议的疑点、难点,提出自己具有独创性的新见解;(四)对丘逢甲的评价较为中肯和实事求是。总之,我认为这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和客观地记叙了丘逢甲先生作为一位著名爱国志士、杰出诗人和进步教育家的光辉一生,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力作。该书出版问世后,受到海峡两岸学术界的肯定和好评,不是偶然的。现在经过作者的认真修改、补充,吸收利用了近几年来新发现的史料和学术界丘逢甲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原书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提高,我相信,该书的重新出版,一定会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值本书出版之际,欣记如上感想,为之序。

蔡子民

一九九五年八月于北京寓所

内容推荐

丘逢甲(1864—1912),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志士、卓越的教育家和杰出的诗人。出生于台湾乡村塾师家庭,幼负报国效时大志,目睹清廷朝政昏暗,联捷进士后返乡从教,培养人才。甲午战起,他筹建义军抗日保台,事败挥泪内渡粤东祖居地,兴教育才,由赞助变法维新进而支持民主革命。丘诗苍凉雄健,英气过人,表达了近代台湾人民的心声与诉求,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众的忧愤与抗争,为我们认识近代中华民族的苦难、屈辱与悲愤,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教材,在中国近代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丘逢甲传》为大家介绍一个完整的丘逢甲。

《丘逢甲传》由黄志平等编著。

编辑推荐

黄志平等编著的《丘逢甲传》这部书结构严谨,语言通俗流畅且富有文采;资料丰富,对史料的考证、鉴别严肃认真;不囿于陈说,敢于触及学术界历来有争议的疑点、难点,提出自己具有独创性的新见解;对丘逢甲的评价较为中肯和实事求是。这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和客观地记叙了丘逢甲先生作为一位著名爱国志士、杰出诗人和进步教育家的光辉一生,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力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丘逢甲传(增订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博东//黄志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07404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