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风说玉--选玉赏玉制玉指南
内容
编辑推荐

李维翰编著的《唐风说玉——选玉·赏玉·制玉指南》是一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玉的起源、玉文化发展的历史之书。本书从玉的材质、玉器形制、纹饰寓意、雕工技法等不同的角度,对古老和现代的玉雕艺术进行了阐述。其目的是引领广大玉文化的爱好者,沿着古今玉文化的发展轨迹,加深对玉的认知程度,拓宽玉种的鉴赏水平,增添爱玉、识玉、赏玉、藏玉的品位与情趣。

内容推荐

阅读李维翰的《唐风说玉——选玉·赏玉·制玉指南》,是一次充满美感的、愉快的中国玉文化之旅。

《唐风说玉——选玉·赏玉·制玉指南》介绍了20余种著名的玉材——润泽细腻的和田玉、流光溢彩的翡翠、婀娜的碧玉、盛放葡萄美酒的夜光杯、五彩的南阳翠、闪烁的虎晶、高贵的青金、通神的绿松,还有水晶、玛瑙、琥珀、碧玺,以及新近身价飙升、夺人眼目的黄龙玉等。

《唐风说玉——选玉·赏玉·制玉指南》讲述了历史上各个朝代富有代表性的玉器形制,描述了玉器从与神通灵的神玉、象征王权的王玉,到代表君子人格的圣玉、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民玉的历程。诠释玉器“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丰富的传统题材中所蕴含的美好寓意。

《唐风说玉——选玉·赏玉·制玉指南》还描述了玉雕悠久、精湛的技艺和工艺流程,近现代玉雕流派的形成与风格,玉器制作的重镇及其特色,当代中国玉雕行业最具权威性的奖项。

目录

美玉篇——绚丽多彩的琳琅

和田美玉出昆仑/2

流光溢韵说翡翠/11

碧玉——婀娜的绿玉神/15

酒泉玉——边关晓月夜光杯/19

蓝田古玉四千载/21

昆仑新玉产在青海/23

红山古玉出岫岩/25

独山玉——五彩的“南阳翠”/29

密玉——蕴于秦岭的“绿翠”/32

“印度翡翠”东陵石/34

金色的木变石与虎晶石/36

孔雀石——青铜冶炼绿衣神/38

青金——高贵的宝石蓝/41

绿松——胜利与成功的象征/43

芙蓉石——姹嫣的爱情玉/45

水晶——水凝之精/47

蓝纹石——瑰丽的蓝精灵/50

玲珑的玛瑙——从唐代玛瑙兽首杯说起/52

珊瑚——大洋的瑰宝/56

砗磲——海天佛国珍宝缘/59

琥珀——沧海桑田的遗珍/61

亦玉亦宝说碧玺/64

滇西新见黄龙玉/67

瑞器篇——浩瀚流觞的玉器

远古的装饰——美石为玉/70

萨满的法器——红山玉箍器、玉龙/72

通神的礼器——良渚玉琮、兽面神人徽/76

商代玉凤与俏色玉鳖/81

谦谦君子的玉组佩/83

“战汉”的舞人与翁仲/85

尚武的玉鞣——鸡心佩与扳指/88

神武的螭虎玉剑饰/90

鸿门宴里说玉块/94

汉代独有的葬玉衣/96

美玉作酒器——卮、樽、盏、杯/98

清古幽鸣话玉蝉/101

臂环与手镯/102

古今属相说玉猪/105

流畅洗练的玉带钩/110

唐代的带板、带扣、蹀躞/113

青丝暮雪话玉簪/116

玉说佛缘——观音和弥勒/118

吉祥多福的玉童子/123

“富贵长命”话玉锁/125

精美的玉胸佩饰/127

喜得辽代玛瑙臂鞲/129

清代的官饰:翎管与朝珠/131

鼻烟壶的玉风情/134

玉烟嘴里看乾坤/136

祥意篇——蕴涵丰毓的玉意

人类的玉缘/140

儒家的“君子比德于玉”/143

良渚玉琮的蕴意/148

饕餮的祭祀含义/150

吉瑞的辟邪与貔貅/152

神武的夔龙和螭龙/156

历代玉器吉祥题材/160

常用传统吉祥图案/166

“玉”的成语典故/173

神工篇——源远精湛的技艺

天籁与神工/182

历代玉器的工艺特点/184

尖利鲨鱼牙——良渚玉器的刻刀?/197

句容出土的良渚刻玉利器/200

西汉时期徐州的玉作坊/202

精美的S龙形玉佩——徐州博物馆徽标/205

传说神秘的昆吾刀/208

明代陆子冈与“子冈”玉牌/211

弦镂透雕“拉丝工”/213

乾隆与和田玉/215

“痕都斯坦玉器”与“薄胎西番作”/218

从刻痕辨认玉器的老作新工/221

细说“仿古玉”与“伪旧玉”/225

现代玉雕工艺流程/227

近现代玉雕流派形成及工艺特点/229

翡翠加工汇集在广东/234

中原玉器产销聚南阳/236

蚌埠、邳州的仿古治玉/238

辽宁阜新的玛瑙雕刻/240

顾永骏与扬州“山子雕”/242

宋世义与北派玉雕/245

奥林匹克的“中国玉情”/248

当代玉雕专业评奖——百花奖、天工奖、神工奖/251

后记

试读章节

1.丰厚的文化内涵

大凡好玉者,都知道和田。

和田玉以前也叫做“和阗玉”,产出于横亘我国新疆南部巍峨连绵的喀喇昆仑山脉,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的北坡带,那里有条湍流不息、神秘而尊贵的和田河。

和田玉在华夏大地的文明史上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历史记载,早在距今3600年至3100年的殷商时代,和田玉就已经从遥远的西域来到了商殷王都的河南安阳。当时的贵族以用和田玉为荣,生前佩带,死后同葬。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西域输入的和田玉,就已经成为周天子与王公大臣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从各种祭祀大典,到朝觐皇帝的礼仪,都离不开尊贵的玉器。

中华民族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绵延,形成了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特有的中国玉文化。天然的玉与民族传统的人文“天人合一”,是历史的巧合,更是上苍的安排。“和田玉产和田,玉文化生中原。”蜚声中外的和田玉器,处处闪烁着“东方瑰宝”的璀璨光辉。

和田玉的质地十分细腻,它的美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光洁柔和,色泽均匀,温润如脂是其本质特征。和田玉具有一种独特的光泽,给人的感觉是玻璃光泽、油脂光泽、蜡状光泽之综合,这种典雅的光泽是和田玉的本质美,这种美显得十分高雅。除此之外,和田玉结构细腻均匀,非常坚韧,抗压强的能力甚至超过金属钢铁。这样的外表高雅且“柔中有刚”的天籁之物,施以精巧的人工雕琢,堪称“玉如君子”,足以陶冶性情和品格。

在地质学上,和田玉的定性是由角闪石族矿物透闪石为主组成的致密结块。按照不同的产出地,有“山料”和“籽料”之分。在河里捞出或在河床中采集的玉疙瘩称为籽料,也称“籽儿玉”,质量上乘但产量很低。在山上岩层中开采的则叫做山料,史书上称之为“攻山采玉”。山料被称作原生矿藏,“籽儿玉”就是再生矿藏。籽玉主要产在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史称白玉河、墨玉河。每当夏洪暴发,把山上崩塌下来的山玉块冲进汹涌澎湃的河中,历经多年的反复磨滚、撞击,将山玉杂质尽去,只剩下了玉核——圆润光滑的“籽儿玉”。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这样描绘古人采籽玉:河中采玉多在秋天夜晚明月时分,有玉的地方水面月光很亮,这是因为玉石可以反光。沿河边寻找月光明亮处,多能寻找到堆积的籽玉。

许多爱玉的人对和田“籽儿玉”情有独钟,“籽儿玉”是玉核,密度高且块头大小不等。大者如盘、如斗,小也如拳、如栗。有的通体一致,有的色彩斑斓。质地纯净白如凝脂的称为“羊脂玉”。“籽儿玉”表皮色彩弥足珍贵,这是经过了不知多少年在河床里滚磨、受矿物质侵蚀而形成的,是大自然的“神工造化”。细说之,“籽儿玉”还有水籽、旱籽之分,皮色有枣皮红、梨花黄、黢黑皮等,程度还有洒金皮、礓皮、老皮、嫩皮之分,形状亦多姿多态。

爱玉的人喜欢把玩和田籽玉的皮色,天籁造化的神奇给把玩、观赏和田玉凭添了几多情趣。然而,和田籽玉的本质特征仍然是看浆细密、密度足,皮色只是其外在的特点。还是要看玉的质地,只有具备和田玉特有的质地、光泽和神韵,才是和田玉。

和田玉的山料中也不乏上品,尽管没有经过“籽儿玉”那水里河滩炼狱般的洗礼,山料中仍然有不少块头大、密度足、质地纯、浆透温润、细腻如脂的精品。所以,不能笼统地说和田玉的山料都不如籽料。

现在的玩家,讲究和田玉的纯粹地道。几千年来,和田玉那特有的神韵早被人们所熟知和欣赏,内行的人看质地、玉浆、光泽、透闪度,确定其是否为正宗;用手掂密度,感觉一下是否闪手。业内人的眼光苛刻,其主观的认定既执著,又挑剔。同是喀拉昆仑山系出产的玉,山脉西向延伸产出的被称为“俄料”;东向到青海境内的叫昆仑玉或青海料。虽然这些玉的物理指标与和田玉无异,可在行家看来,决然没有和田玉的质地和神韵。

宽泛地说,喀拉昆仑山系的“软玉”,可以将其统称之为和田玉,然而在真正讲究且苛刻的玩家眼里是不予认可的。千种玛瑙万种玉,有比较才有鉴别,道行和情趣也就是这似与不似的辨识与认定之中产生。

真正的和田玉是珍贵的,好的玉工知玉通玉,惜玉如金,不反复斟酌再三思量决不轻易动手雕琢。人工何堪比天工?“玉为上,工拱之”,高明的艺人不埋没“籽儿玉”的天籁之美,讲求巧留皮色,随形敷艺,精剔少琢,尽量保持玉的分量。高明的琢工往往只以寥寥数刀,便达到了玉意人情谐趣尽现。除非玉本身有瑕疵需剔除,否则不轻易去料。若把原玉琢得千窟百洞,支离无形,还美其名日“巧夺天工”,那真是作践美玉,贻笑大方了。

多少年来,深藏在西域绵山大川的和田玉,多是依靠人工采掘。中原与和田远隔千里,遥想那茫茫戈壁,驼铃声声,和田玉经驼驮车载,走过风沙古道,越过戈壁玉门关,千里迢迢来到了中原。

在古代,珍稀的和田玉是至高无上的圣物。君子以玉拟人,崇尚玉之温文、宁静、含蓄、纯静、坚贞和正气;“君子比德于玉”是见玉倾心的情感流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和田玉具有的感人品性。人玉相识更重相知。

历史上,卞和是位高超的识玉者,他矢志献玉,竞至失去双足。那块表皮看上去与顽石无异、只有剖开后才能识得真面目的玉,一定有着价值连城的品质。卞和的眼光、胆识、忠诚与执著,最终成就了历史上著称于世的“和氏之璧”。

正是有了“和氏璧”,才有了此后的“完璧归赵”。历史上的“忠贞如玉”故事的意义,早已超出了玉璧本身,演绎的内涵是宝玉般的忠贞与诚信。其真正的意义在于:玉,只归于仁义和信誉。从这个意义上说,玉并不在于形式上归谁所有,而在于对玉的本质认知,在于与玉相识相知的过程。

P2-5

序言

华人与玉,有着天然的情缘。

玉伴随着发仞于东亚大陆的两河——长江、黄河的人类文明与文化的曙光,从远古一直走到今天,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从未间断。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一部玉的文化。

在国人的心目中,玉,是那样的温润晶莹,绚丽多彩,充满了神奇;精美的玉作,又是那样的赏心悦目,饱含着温馨。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国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上下几千年,历代王朝都在玉器上留下了不灭的痕迹与特征。

中国还是世界上的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据《山海经》中的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就有两百余处。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资源已经枯竭,但一些著名的玉矿至今仍在开采使用,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的和田。和田玉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以来玉器的重要原料来源。历代艺人创作了不少玉雕珍、精品,充实着我国的文化宝库。

《唐风说玉》就是一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玉的起源、玉文化发展的历史之书。

本书的作者是正统的玉雕从艺人员,1972年进入玉雕厂当学徒,历任技工、设计员、厂技术科长、技术负责人;曾于1980年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进修,所创作设计玉雕作品获得江苏省政府的嘉奖。在管理岗位上考取高校,历读大专、大本,继而取得研究生学历。这样的经历和学历,对深入研究玉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既有治玉的经历,又对玉文化有所研究,个人也收藏了相当数量的古代玉器。近年来,他多次参加中国玉(石)器“百花奖”组委会工作以及国内玉雕专业评比活动,参加各地古代玉器的收藏研究、赏析鉴定活动,进行玉文化的讲座。其严谨的专业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使他在专业领域达到了很深的造诣。

近十年来,作者笔耕不辍,撰写了相当数量的关于玉、玉器及玉文化的文章。本书是他的第一部谈玉专著。本书从玉的材质、玉器形制、纹饰寓意、雕工技法等不同的角度,对古老和现代的玉雕艺术进行了阐述。其目的是引领广大玉文化的爱好者,沿着古今玉文化的发展轨迹,加深对玉的认知程度,拓宽玉种的鉴赏水平,增添爱玉、识玉、赏玉、藏玉的品位与情趣。

相信这本书能够给喜欢玉、爱好玉器、研究玉文化的人们以启迪与帮助。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

后记

  历时两年,这本书终于可以付梓了。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一是因为我曾经以琢玉为业。40年前,我不到17岁进入徐州玉雕厂做学徒,干了近20年,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付诸雕刻琢磨玉器上。玉雕磨练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毅力。二是由于我喜爱玉,比一般的人要了解各种玉的秉性、结构、肌理、特征,可以说与玉相识亦相知。琢磨玉的同时也在琢磨着我自己,玉雕厂的经历令我终生难忘。

从手中所琢的玉上溯源至古代的玉,我看到了一条波澜壮阔、璀璨无比的中华民族玉的文化的历史长河。尤其是家乡徐州的汉代玉器,那非凡的精美与神韵,如此地摄人魂魄,令人赞叹。20年前,我渐渐开始收藏古代玉器,并以一个现代治玉人的眼光与经验,去研究探讨古人的治玉历史和方法,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与快乐,也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玉文化的博大精深。

时代在发展。30多年前,玉器生产是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任务,那时的人们是没有情致和条件把玩玉器的。如今,玉走进寻常人家,人们以收藏鉴赏玉为生活时尚。每当我看到或新或古的玉器带给人们以愉悦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早年的玉雕厂时过境迁,四层楼房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现代化沃尔玛商业大厦,购物的人流络绎不绝。然而此地毕竟曾经鸣响过琢玉的喧声,有我青年时代的记忆。每当我经过那里,仍然禁不住投过去深情的一瞥。我的人生与玉相连太多,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写下了许多关于玉的文章。

适逢盛世,玉亦沐春。参加上海、北京的专业活动,许多同仁认为我可以出一本玉文化方面的书,在编辑的鼓励与安排下,我开始有系统地编写这本书。

本书的文章,一部分是多年积累的有关玉的各种资料,一部分是自己收藏鉴赏、研究探讨的心得体会,还有一部分玉器的传统题材、素材,是人们喜闻乐见、通用性的,在书中列出权且作为参考工具。书中的图片主要由学生、玉雕新秀谢凤珠帮助整理收集,谢谢他做了大量的拍照工作。

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孙敏会长,对此书的编写、出版给予多方面的关心关注,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兄长情谊,谢不足弥,以志不忘!

承蒙中国矿业大学姜宗毅教授为本书题写了书名,特致感谢!

愿此书的出版,能够给雕玉者提供一点专业上的参考,给藏玉者带来一点知识上的兴趣,给鉴定者以一点帮助。书中难免疏漏与有误之处,敬请读者、方家批评指正。

李维翰

2011年5月于凤凰山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风说玉--选玉赏玉制玉指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维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807040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33.2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6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9: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