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966的獒
内容
编辑推荐

1966年,“文革”狂飙的突飞猛进,打破了一座沿海小城的平静。无论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的渔民,甚至是残障者,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斗争的漩涡。

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亚雷——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不得不屈辱地面对父亲被批斗、母亲被强制学习的现实。为了寻找自由,他想到了偷渡,并且付诸实施。但由于走漏消息,偷渡计划失败,所幸在远方——一只藏獒的救助下,他顺利躲过公安局的追捕。但是,其他的偷渡者却没有亚雷这样的幸运,被抓获后,他们被游街、被判刑,完全丧失了自尊与自由。

尽管如此,在见证了一幕幕悲剧之后,亚雷仍然渴望和追求光明。为了离开小城,他选择自愿去海南——在他看来,这是他最好的机会,尽管当时的海南非常贫瘠。

在海南,亚雷经历和见证了一次次生离死别,那些惨痛的青春死亡事件,在亚雷心头刻下终生未愈的伤痕……

内容推荐

1966年,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邂逅了一只名叫远方的獒,并与远方一起经历了一段浸润苦痛的伤痕岁月。

昔日恩爱的父母被迫天各一方,母亲更是面临离婚的胁迫。

昔日引以为傲的父亲突然变成了必须划清界限的阶级敌人。

父亲昔日的友人,竟然是批判父亲的积极分子。

……

精神坍塌的年代,背叛爱情、出卖朋友、偷渡逃港、姐弟乱伦等光怪陆离的乱象刺痛所有良善的心灵。

这是一份痛彻心扉的记忆:再现了红旗漫卷的岁月里,一个孩子无告无求无助的惊惶,从眼睛到心灵。

试读章节

那年寒冬,我再也找不到远方。

远方是一只聪明的獒,又是一只憨得可爱的天狗。据说獒的大脑里,能储藏一万多个信息。欺辱它的人或有恩于它的人,多年之后,它依然记得非常清楚。天生异禀有一种极致。

远方是与众不同的灵异。在它眼中,站立的人是很矮小可欺的,可蹲下去的人却是高大威猛的。远方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一般的狗主要靠嗅觉来辨别事物,可是远方有一个特长,它会用眼睛来辨别。它最恨的就是戴帽子,戴眼镜,穿黑裤子的人。如果有人同时穿戴上这三样,而又刚好碰上远方,那就必定逃不脱它的攻击,它会不顾一切凶猛地扑上去。

这个秘密是中尉发现的。中尉说,有一次,包帆工会周末让中尉出个节目,中尉便照电影《英雄虎胆》里于洋的扮相,表演了一段。他戴着帽子、墨镜,穿一条黑色裤子,出现在远方面前,冷不防远方呼地一下,猛然向他扑来。他来不及反应,远方两只锐利的前爪,已经搭上他的双肩。一刹那,远方扑过来掀起的风,把中尉的帽子刮走了,中尉的眼镜也掉了下来。只见远方嵌在血盆大口上端两只杏核眼睛里,电光石火般闪过疑惑的目光。它认出了主人中尉。它发出了沉闷的低吼。

帽子、眼镜、黑裤子,中尉费尽心机,终于悟出了祸根。这事本不该发生在狗身上。中尉又试验了几次,屡试不爽。看来,禀赋灵异的远方,也有形式主义以貌取人的毛病。它憎恨一切虚假与伪装。

不可思议又冥顽的远方,甚至可以因为这个印象,毫不犹豫地咬断对方的喉咙。它的偏执和冥顽其实和人很相似。

这是我到灯塔时,中尉给我上的人生第一课。

那时远方还小,和我一样。

海啸席卷平原,海水淹没了饮马滩,灯塔坍塌在礁石上,守灯塔的中尉不知所终。

这之前的一次海上风暴,包帆工会的百多条三桅船在海上沉没,没有一条回来。粗略统计,那次海难大约有一千多船工蒙难,报纸没有登载消息,没有人知道海啸究竟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曾经有一段时间,这件事被经常提起,但后来,人们好像抚平了伤痛,也就再没有人谈论它。

自古以来,海啸时有发生,渔民葬身海里,尸身都找不到。自古相沿的风俗,为了使野死的灵魂能够认路回家,结发妻子在饮马滩头的海涂上披头散发,孤灯泣血几天几夜,呼唤引领灵魂回归故土。当地的老人回忆,其时海滩上成百上千的妻子、母亲披麻带孝,在海滩上仰天向海,披头散发,声嘶力竭地哭天抢地,几天几夜,常有大风大雨相伴,泪流干,声喑哑,人扑地而奄奄一息。无边的海滩上星星点点的灯光、烛光,黑幽幽的人影,如无数鬼魅在空间穿行。我幼年时曾经目睹那慑人的场面,其悲恸惨烈,难以描绘,无以言说。

远方的走失应该与海啸无关,在海啸过后的海滩上,我好像曾经见过远方的身影。在无数呼天喊地,向着大海恸哭的渔工亲属中,我真的看见过远方——卸去锁链,获得自由的远方。那是真的吗?我后来不敢肯定。因为,远方绝不可能安然地游走于人群中。

总之,远方的走失,应该与海啸无关。可是,中尉又去了哪儿呢?

在海啸到来之前,有没有见过中尉?我说不准。那天我是去过灯塔的,至少,我对灯塔有印象。

我好像还和中尉说过话。他给过我一块生烤的鱼肉。此刻似乎还有烤鱼的香味,犹在嘴边。他很喜欢在烤鱼时撒上孜然。空气里似乎还留有孜然的香味。

海啸使这座海边小城,一夜之间变成寡妇之城。这儿的人们,有守寡节烈的习惯,恪守夫死从子的高尚美德。男人死了,女人又没有再嫁的习俗。好多年,小城都处于零生育状态。  可是远方在哪儿?海啸没有带走远方,那么远方就没有理由消失。远方太爱灯塔了。

可是灯塔坍塌了,远方从此失去了家园。

我和远方成为朋友,是在1966年。

1966年,远方还很年轻,我也很年轻,刚满15岁。我们在灯塔成了朋友。

远方经常对着海低吼,吼声在海面上传得很远。无风而且炎热的早晨,远方会站在黑色的礁石上,对着日出的天边吼叫。我会时常被远方感染,一洗忧郁,暂时忘却烦恼,学着远方的吼声,面对大海,发出沉闷但是穿透力极强的低吼。这种低吼,常令我感觉自己很深沉同时很英勇。而这于远方,是很平常的。我很羡慕远方,我想成为远方。

虽然远方同样是不自由的。远方经常被囚禁在灯塔那小小的礁盘上,有点像走资派被关在牛棚里,但至少,远方在阳光下被囚禁,而在夜里,远方是彻底自由的。远方会涉过海水,跑向饮马滩,隐身在芦苇丛中、红树林里,那儿有太多大饱口福的东西。

许多年过去,我以为我已经完全忘记了远方。我也确实很少想起远方。但是这么多年来,无时无刻莫名的焦虑,和渐渐变坏的天气一样,令人不安。焦虑与不安,好像皆因对远方的思念。在所有人都抛弃我,包括同学和朋友,包括父母,在我对所有人都不能怀有善良的年代里,惟有远方靠近我,给了我无比的温暖。在那个寒冬里,我靠着远方的温暖,终于走过绝望的寒冬。

在我泪流满面无家可归的黑暗中,远方忧郁但是坚定无畏的目光让我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一个角落有阳光存在,有勇敢存在。远方非同一般的样貌背后,有一种直抵人心的纯粹。

远方在我心中迷失太久了。生活中总是有太多别的事情,更迫切的事情,冲淡了对故人故事故乡的思念,我常常在酒醒之后或在无眠之夜,会有一种彻骨的自责。

一个人其实并非由未来构成,更是由过去塑造的,而我们却常常忘却过去而期许着未来的自己,在期许中一天天欺骗自己,消失真实的自己,以至于对旧事全然遗弃。那种深夜的孤寂的苍凉,实在令人钩沉久远的沉痛。在无边的黑暗包围之中,首先跃出的总是远方。远方总是给人简单而深邃的快乐,给人无畏的决心和蔑视一切的高贵。P1-4

序言

这是一部我收藏了许多岁月的小说,我一直不敢触碰它,但时常怀想。

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述1966年的这一段经历。这么多年来,它和我一起生活、生长,一同慢慢地老去。那种曾经的惨烈,心灵的伤痛,找不到伤口的惨烈与伤痛,常常在无眠时分,如虫咬般咬噬着心中柔软与创伤部分,让无眠充满着黑暗。

就这样,它在40年的时光中,由青涩而成熟。终于2006年,我开始看见了这部小说的蓝图,听见它匆匆而来的脚步声。而最先唤醒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的,竟然是一只狗,一只叫“远方”的獒。

1966年,最值得我依恋的,是一只叫远方的狗。我和这只狗共同拥有一个出入口。我住在大院里,大院门口有红卫兵把守。我宁愿从远方出入的狗洞爬进爬出,而不愿意从大院门口,在红卫兵们审视、轻蔑的目光中,毫无尊严地进出。因为这个狗洞,我愿意做一只1966年的獒,一只天狗,而不愿做一个直立的行走着的人。我愿意如实地记录下那个年代,一个15岁的孩子那种屈辱的感受。我并不以为那种感受有多么卑下卑微。相反,他是心存着一种傲气与尊严的。

这是我第一部以第一人称写作的长篇小说。我的每一部小说,都多多少少有着自传的意味。但这一部就不仅仅是意味,而是一种近乎真实的记录。但依然是一部小说。我更愿意读者把它当做小说来读。这样更有况味。

它也许太过真实了。我并不讳言这种真实,基本上来自我15岁时的人生经历。包括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和相关的人事。我在写作时捧出的这些真实,恐因我的笔而走样,故我要求自己依照人物的真实姓名,如实还原曾经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经验。直到小说完稿时,我才把这些真实事件的人物所涉及的真名真姓略作处理,并在此以“纯属虚构”声明,以防对号入座。我之所以敢于如此坦白,皆因为我有着某种自信,自信我对小说涉及的所有人事的描述与评断,都出于一种善良的祈望,即便是有所臧否,我也努力予以客观的表达。

小说最终要实现的,其实也很简单,在非常年代里,孩子和他的父母的心灵对话,是如何被剥夺、扭曲乃至消灭的。在一个并不自由的年代里,以独白的方式,幻想着自由的心灵对话。是一封期待发出却没有地址,只好写给天堂的信。这封信,渴望让天堂里的人们包括我的父母,能够听得见它的声音。

1966年,是一个迷乱迷失的年份。国家、民族集体地迷失了。我期望写出这种迷乱迷失,家庭与个人心灵的惶惑与伤痛。

每个人,都必将从这场浩劫中,收获一个后果。也让每一个人明白此种前因。报应不是一个最好的理由和办法,简单的光明也不一定取代复杂的黑暗,前者是物质而后者是精神,它们无法平衡也无法同一。但是,有一点我想我是做到或悟到了,那就是小说不在抚伤而在舔舐中刮骨疗伤。

我不想臧否那个年代,我更想窥探那个年代人心的秘密。小说里每个过去时代的人,最后都迷失在时光中。

怀想遗失的苏州街、遗失的城和村庄、遗失的饮马滩、遗失的远方,那些遗失的时光、遗失的风景、遗失的民俗风习、遗失的伦理礼仪、遗失的传统文化,令人唏嘘……

书评(媒体评论)

它也许太过真实了。我并不讳言这种真实,基本上来自我十五岁时的人生经历。包括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和相关的人事。我在写作时捧出的这些真实,恐因我的笔而走样,故我要求自己依照人物的真实姓名,如实还原曾经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经验。

——郭小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966的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小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54906
开本 16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