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精神单间
内容
试读章节

父亲的优雅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家住在泰山庙改成的一所小学里。那所小学叫台儿庄二小。到了暑假,我跟着母亲到徐州姥姥家去了,二叔三叔小姑也不知都跑到哪儿去了,家里只剩下奶奶守家。二小已经放假,双扇大木门上了大锁。父亲不在家里住,他住在镇东头二中的单身教师宿舍里。那一天,父亲从二中过来帮我奶奶挑水。父亲先在墙头上喊。他不喊娘,他从来不喊奶奶娘,好像他喊不出口。不过奶奶也不生气。父亲是奶奶的大儿子,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尖子生,一直都是奶奶心中的最大骄傲。父亲给奶奶带来了这种骄傲,至于喊不喊娘又有什么呢?父亲没有喊娘,也没有喊挑水,他喊的是“拿扁担”。喊到第三声的时候奶奶听到了父亲的喊声,她“噢“了一声算作回答,然后赶忙拿着扁担提着两只水罐赶往庙门口。从我家住的东挎院到庙门口有一百多米远,奶奶要走好几分钟。奶奶的脚很小,裹过的,只有三寸多一点。奶奶晚上洗脚的时候,我经常蹲在一旁看。奶奶是很以她的小脚为骄傲的。奶奶告诉我,她们那时出嫁,不看脸长得怎么样,只看脚,脚小为俊。“我这还不算小的呢,还有比我更小的”,奶奶说。我看着奶奶脸上的笑容很不解,臭脚丫子有什么好看的呢?我想。奶奶一摇一晃地把水罐提到庙门口,父亲取下大门下面的闸板,接出扁担和瓦罐,在庙门南面二十多米远的一口井里提了水,挑到大门口,又从门下边给奶奶递了进去,然后就同奶奶告别。回二中去了,父亲为什么没有翻过墙头,或从大门下爬过去,帮奶奶把水挑回家?父亲从没给我讲过这件事,这件事是奶奶告诉我的,她也没有认为在这件事情上父亲做的有什么不妥。奶奶认为父亲只能做到这一步。父亲是位中学教师,他能爬过墙头为奶奶挑水吗?不能。他能像小孩子一样从大门的闸板下面钻过去,帮奶奶把水挑回家吗?也不能。奶奶的意识依然活在旧社会。旧社会的中学教师是有身份的人。在奶奶的眼里,父亲是家里的顶尖人物,她是不会要求自己的大儿子爬过墙头或钻过门洞以把衣服弄脏为代价,来替自己把水挑回家的。剩下的问题再难也要留给自己去解决。于是奶奶在绝望中鼓足了勇气,把水罐一溜烟地挑回了家。事后她认为有神灵在帮助她。

父亲在家中的地位的崇高决定了他的衣着。冬天里,他穿一双黑色的牛皮棉鞋,擦上鞋油,锃亮锃亮的。鞋里子是带毛的狗皮,又软又暖和。父亲不出脚汗,冬天他的脚是干的,穿那样的皮鞋应该很舒适。夏天,父亲从不戴草帽,而是手拿一把芭蕉扇走路。在太阳地儿里,父亲的芭蕉扇比现在时尚小姐的阳伞好得多。芭蕉扇遮在头顶,阳光穿不透,而且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调整遮挡的方位。父亲的干净、体面,父亲的狗皮里子的皮棉鞋和那一把芭蕉扇,曾经吸引了大街上很多很多的目光。如果在平稳正常的年代里,那些目光里应该含有着羡慕的成分。我跟在父亲的身后随他去镇东头的中学时,随处可见这样的目光。如街东头菜组的几个老头,饭店里买粥、买油条的中年妇女,商店里的售货员等等。父亲皮肤白净,大眼睛,高鼻梁,衣着光鲜,举止文雅,是台儿庄大街上的一道风景。

50年代初期,父亲最早教过的几届学生对父亲有着很深的感情,谈起父亲总是先强调父亲的优雅的风度、温和的性格、待人的亲切、工作的认真。父亲在他们的眼里,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们总结一生的经历,无法再找到一个像父亲这样的优雅君子。这是他们在已进入暮年,顶着满头白发来为父亲祝寿的根本原因。父亲已经年老,七十多岁的人了,但优雅不减当年。老学生们围在父亲身边,一起回忆昔日的温馨情景。从他们眼中看到的是重现的时光。他们又一起回到50年代初期的平和。那是一段短暂的安宁,虽然已有批《武训传》、批翦伯赞,批胡风等运动,但还没有波及县级中学。父亲尚在安稳地教书,学生们也在父亲的温热的目光中安心读书,那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也是在这平静中,他们结下的师生之情没有被污染而流转四十余年之久。这,让我感慨不已。  等到我懂事的时候,父亲已被打成右派分子,在峄县的一座山间古庙里劳动改造。父亲挥舞着一把镰刀,下劲儿地割着红红的厚密的山草。他不知道这样的劳动究竟能把他改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体力劳动的粗糙试图改造掉父亲的优雅;无法果腹的简单食品要消磨掉父亲的优雅。父亲拿着两个黑色的地瓜面的窝窝头,到自己的枕下去找奶奶给他捎来的那包用油和面炒的糊盐。那是奶奶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给儿子捎去的唯一奢侈品。可是,当父亲的手触到枕下时,枕下空空,那包糊盐早已不翼而飞。这荒寂的古庙里没有和尚也没有农人,只有十几个劳动改造的右派分子。父亲知道偷糊盐的人肯定是其中的一个,也是一个饥饿难耐的人。父亲没有声张。他坐在自己的铺上,一口一口干啃着自己分到的那两个窝窝头,他保住了自己的优雅。

父亲的优雅贯穿于他的一生。无论是在黑板上潇洒地画一个圆的时候,还是打扫厕所的时候,他都穿得干干净净,从不垂头丧气,妄自菲薄。这种优雅一直保持到去世。去世时,他眉头舒展,脸上现出淡淡的微笑,格外平静与安详。几乎所有见过他的人无不被他的气质所折服。直到前不久,一位60后的小师妹告诉我,说父亲的优雅影响了她的一生。这真让我感慨。父亲或许的确影响了很多学生,但是靠他最近的我,却没从父亲那里继承多少他的优雅。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在“文化大革命”的黑雾腥风之中,我的心不再柔软,而是渐渐僵硬。一个时常怀着愤恨的人,身上怎么还会有优雅的风度?过去我怨天尤人,把账记到别人头上。今天,我改记到自己头上。我没有学到父亲的优雅是因为我的修养不足,学识不够,境界不高。现在我重新体会父亲的优雅,点点滴滴地回忆,以此来驱赶掉心中积存了几十年的狂躁与不安,复归于灵魂的安宁。那是人的本源之所在,也是父亲优雅气质的顽强支撑。

父亲的优雅来自于他的内心深处,那儿有一片静水深湖,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我也要为自己的心开挖这个深湖,虽然为时已晚。但多挖一锨是一锨,也算是对父亲的最好的纪念。

P2-4

目录

自序/001

【第一辑】 在渐逝的星空下

 父亲的优雅/002

 美丽的女人/005

 代写书信的老人/009

 传说之死/012

 独身女人/015

 卖开水的人/018

 孙福林/021

 尤八爷/024

 生活如戏/027

 被折断的翅膀/030

 有这样一个富农/035

 怀念二姨父/040

 钓者二题/045

 抄家/048

 成分散记/052

 报名的故事/057

 饥饿记忆/060

 无法毕业的考试/064

 童年故事/068

 命题作文/078

 前途/080

 鞋说/084

 送盲人回家/087

 文曲星/090

【第二辑】精神单问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094

 独对皎月/096

 个性的执着/100

 梦里桃花/102

 男子的小屋/104

 生命感想/106

 汤汤大运河/110

 眺望时间/112

 “文革”余波记/114

 心底的流水/117

 游览南京的几种方式/119

 信仰的话题/121

 迷失的灵魂/124

 色盲/127

 张掖卧佛记/129

 沈园的沉思/131

 不化蝶又如何/134

 等待/136

 暴风雨/138

【第三辑】诗在哪里

 拂晓鸡唱/142

 超越千年/144

 大漠胡杨/146

 独卧扇子崖/148

 对一条小路的怀念/150

 甘泉与荒漠/153

 寒夜钟声/155

 换个角度看嘉峪关/157

 魂牵梦绕台儿庄/159

 崂山随想/161

 莫高莫高我的家/163

 那一片山菊花/165

 人生际遇的悲凉诉说/167

 三峡如巷/169

 山问野店吃炒鸡/171

 苏州的小巷/173

 台儿庄的糁/175

 微笑的卢舍那/177

 为了那醉人的绿/179

 小楼一夜听涛声/181

 寻找美丽/183

 夜宿龙泉寺/185

 硬席车厢/189

 远方在心中/194

 平阳九章/195

 西湖二题/210

 紫丁香/213

 走进百草园/215

【第四辑】深度阅读

 唤醒内心沉睡的激情——读罗伯一格利叶《去年在马里安巴》/218

 精神的冒险之旅——读里尔克《沉重的时刻》/220

 渴望壮举——读《西域的忧伤》之一/222

 绝望的经历——读《西域的忧伤》之二/225

 谁为孔乙己哭泣——读鲁迅《孔乙己》札记/228

 另一种活法——读罗萨《河的第三条岸》/23l

 那条路——读史铁生《我与地坛》/234

 漂泊的灵魂/236

 纤细而温暖的战栗/238

 虚幻的村庄——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241

 艺术的力量/244

 走向梵高/247

 吉庆街的伪风景——读池莉中篇小说《生活秀》/249

 失落的意义失败的寓言——读阎连科中篇小说《年月日》/260

序言

小时候,跟着父亲到他工作的中学去,很迷恋他的宿舍———一间十平方米大小的单间。

那是一排单间中的一间。一门两窗,青砖青瓦,的确是一间很好的房子。清晨起来,打开门,推开窗,新鲜的空气立即就扑进来,夜间的浊气就一扫而光了。门前还有两级水泥台阶,我就蹲在台阶上刷牙,吐出去的水也弄不湿鞋。而我住在台儿庄西关的家就差得太远,两间草房只在南面有一门一窗,后墙没有窗,不透气。我家的房后是生产队的饲养棚,经常有大黄牛卧在我家后面倒沫(反刍),有时牛身上痒了,就在我家的后墙上磨来磨去,天长日久,把我家的后墙磨出了一道凹腰沟,弄的我家的房子显得有点摇摇欲坠,不过最终也没有倒。

父亲所住的单间是教师宿舍,长长的一溜有二十多间,式样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从东面数,父亲住在第四间;从西面数,数着数着就混了,就有点数不清。冬天的一天,父亲不舒服,让我到食堂去打饭。打完饭回来,我觉得差不多到了,就用肩膀扛开了一间屋的门,进去一看,是温州籍的张福来老师的屋。张老师见我端着饭菜进去,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尴尬的我只好退出来,站在排房的对面,从东头开始数,数到第四间,再走进去,才没有再走错。

父亲的单间是和别的老师一样的单间,而我的单间却要在很久之后才能开始建造,那是只属于我自己的精神单间。或者说,我的单间很早就开始了建造,只是建造得很慢:今天垒上一块砖,明天再垒上一块砖,天长日久,便终于有了一间房的模样,但何时竣工,我就不知道了。或许永远也建不成,或许建成了又要拆掉重建。但无论如何,这是一间只属于我自己的单间。在这个单间里,我可以任性而自由地去想这想那,他人无法干涉。

单间的建造是从怀疑开始的。

十八岁那年,我到家乡一家小厂上班。填表时,我在家庭出身一栏里无奈地填上了“地主”二字。虽然填了,但我对这样的填法很怀疑:因为父亲从小上学,高中毕业就当了教师,他不是地主分子,我为什么要填地主成分呢?我想我的成分应该填“教师”。后来,为这事我找过区文教科长,找过区委宣传部长,虽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怀疑却确立下来了。八年后的1980年的取消成分,证明了我的怀疑的有效。

在厂子当工人时,常听车间主任嘴上念叨的话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听了他的话,我心里很不舒服。且不去管鸟,那不是我们能理清的事,鸟界的事我们不能臆断。我们来思考一下人,如果世上的人都为财而活着,为争夺财富而死,那这样做人是不是太没意思了呢?人活着总要有点意思才行,至于是什么样的意思,当时我还没有想透。不过觉得如果只为财而活,那是一种很无聊的活,那样活着和死了有什么区别呢?

在车间的工人堆里,也有格言在流传。比较典型的如:“吃螃蟹,看大夹(家)”。虽然大家都在说,但我怀疑这是有益的格言。都随了大溜,就没有了“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的气节了。都随了大溜,还会有文天祥、谭嗣同那样的汉子吗?我不能认同他们的观点,我也不愿随大溜。于是,在后来糊信封这件事上,我们几个青年工人同车间主任起了争执。那时,车间里揽了一点糊信封、纸袋的活,因太零碎,不好记工时,就分到各个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干,让大家挣点外快。这本是件好事,但车间里又出政策,把这业余干的活也不按多劳多得,仍按工资级别来付报酬。这规定受到级别高的老职工的欢迎,却打击了青工的积极性。几位青工(其中有我)认为不妥,就联合起来找车间主任说理。虽然最后车间没有采纳我们的意见,但我们几个没有随大溜“看大家”,而是明确地表达了对这件事的看法。改革开放之后的现实再次证明了我们意见的有效。其实车间主任和老工人他们也知道在业余时间干活多劳多得是对的,但他们被“人为财死”的想法困住了,于是抓住了几个小钱,放弃了工友之间的友情。  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成了构筑我的精神单间的一砖一石。

现在,我享有着这个单间,并一如既往地在这个单间里沉思。“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这话,我信。西谚曰: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我觉得上帝之笑,应该是会心之笑,赞赏之笑,而不会是嘲笑。如果是嘲笑,如果上帝以为他早就替我们思考完了,那么,这样的上帝,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面对几千年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面对西方精神成果的纷至沓来,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喧嚣与浮沫,我更觉个性化的精神单间的重要。不迷信古人,也不迷信西人,以五千年华夏文化为背景,以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理念为旗,以精神自由为出发点,不断拓展自己的精神单间,实现自我的精神超越,那是多么愉悦的人生快事!有了这样的快意事了,别的任何事都是小事了。

是为序。

梁化乐

2009年9月18日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故园旧梦的回忆之作。

优雅的父亲、代写书信的老人、爱唱戏的理发师……

那些特殊岁月的小镇人物丰满而灵动,留下了追忆思索的浓浓痕迹。

这是一部叩问灵魂的畅想之作。

独对的皎月、心底的流水、信仰的话题……

丰沛的情感沿着美与善的道路前行,寻找着内心深处安静的栖息之所。

这是一部寻找信仰的游历之作。

遥远的村落、幽长的巷道、千年的雕塑……

一行行跃动的文字背后,深藏着亘古的素美和厚重的情韵。

这是一部深度阅读的探究之作。

罗伯一格利耶、里尔克、鲁迅……

不落窠臼的评论与视角独特的感悟,彰显了一位爱书人的坦荡性情和心灵质量。

我们可以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束缚住原本无边无际的思想和感情。

我们也可以秉承信仰,心意恒定而不畏艰险,去追寻黎明的曙光。

翻开本书,遵循自己的内心,这里将为您献上一方晴空。

编辑推荐

内心世界的深刻体验,个人情感的独特抒发,执着寻找生存真谛,艰辛构筑精神单间。

这本由85篇散文、随笔组成的作品集由现任山东省枣庄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梁化乐编著而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精神单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化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6031459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