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支配电影诞生的艺术意志入手,采用与世界电影比较研究的方式,针对新中国建立前、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的中国电影进行了分析,寻觅出中国电影曾创造辉煌的原因以及困境形成的原因,并试图探索突围之路。
图书 | 探寻--中国电影的本土化与类型化之路/电影研究新思维书系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从支配电影诞生的艺术意志入手,采用与世界电影比较研究的方式,针对新中国建立前、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的中国电影进行了分析,寻觅出中国电影曾创造辉煌的原因以及困境形成的原因,并试图探索突围之路。 内容推荐 中国电影曾经历三个辉煌期,但辉煌的背景却呈现出全然不同甚至是断裂的底色。本书从支配电影诞生的艺术意志入手,针对新中国建立前、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的中国电影进行了分析,指出电影作为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唯一的集体感知对象在这三个时期所起的独特引导作用,及其在电影本土化和类型化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通过梳理中国电影独特的发展道路,分析其在产业化之路上出现创意危机的深层背景与根本原因,尝试探寻当前中国电影进入产业化时代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录 导论:那个洞是哪里来的 ——困境中的中国电影
第一章 中国电影成为独特的集体感知对象 第一节 电影的艺术意志 ——电影作为“独特的集体感知对象” 第二节 实现“他人引导” ——中国电影成为“集体感知对象”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前中国电影成功的本土化、类型化策略 第一节 “千古文人侠客梦” ——古装片及武侠片、神怪片的浪潮 第二节 “都市风光” ——“新现实主义在中国” 第三节 “古城之春” ——民族诗意的象征 第四节 “笑中含泪” ——喜剧的成就与遗憾 第五节 “在场的女性” ——独特的女性人物形象 第六节 “浮出水面” ——梦境与潜意识的尝试性表现
第三章 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电影的本土化、类型化策略 第一节 类型电影之本质 ——在想象中对基本文化矛盾的巧妙征服 第二节 “二元对立与孤胆英雄” ——新中国电影成功的本土化、类型化策略 第三节 “英雄/权威引导”时代电影创作的误区 ——“代类型电影”的出现与“故事的消失”
第四章 改革开放之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电影本土化、类型化策略 第一节 回归“他人引导” ——中国电影重现辉煌 第二节 不能反观“全景敞视式监狱” ——主人公身份缺失 第三节 “代类型电影”影响深远 ——隐蔽宣教策略缺失 第四节 在虚空中行走的英雄 ——英模传记片“苦情”模式的困境 第五节 在地图上寻找大地 ——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与中等投资现实题材影片的创作困境及观念转型 第六节 如何做梦 ——中国魔幻电影奇观质感的缺失 第七节 “他人”走向何方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创意危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探寻--中国电影的本土化与类型化之路/电影研究新思维书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田卉群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603156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5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7 |
出版时间 | 2009-12-01 |
首版时间 | 2009-12-01 |
印刷时间 | 2009-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4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9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