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学大师说老庄及道家/国学殿堂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在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老子,庄子则与老子并称“老庄”。本书选取国学大师对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老子》和《庄子》等道家典籍以及道家思想的其他代表人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集成册,为读者提供全面认识道家思想和老子、庄子的权威文本。

内容推荐

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而鼎盛于20年代,经过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中国传统文化”探寻与反思热潮于今再次勃兴,代表了民族复兴历程中对传统和民族文化根源的正视与珍视,也是在世界多元文化潮流中对中华文化的重新定位。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国学,正确认识诸如国学的确切涵义、国学与西学的关系、国学对现实的意义、国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国学研究的方法等基本问题,编者选编了这套《国学殿堂》丛书,本丛书收录章太炎、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胡适、冯友兰、傅斯年、钱穆等数十位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通论传统国学及专门论述国学入门、国学典籍、国学方法及国学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的精辟论文数百篇,按照主题分册出版。第一批出版的书目有:《国学大师说国学》、《国学大师说儒学》、《国学大师说孔孟》、《国学大师说老庄及道家》、《国学大师说诸子百家》、《国学大师说佛学》。

希望通过大师们权威的论述、深入浅出的讲解,使读者可以正确领悟国学的真谛,以本丛书为发端和阶梯,步入国学的殿堂。

目录

代序 愿中华国学日益昌盛

上卷 老子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老学时代

 老子[蔡元培]

 老子[胡适]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冯友兰]

 老子言道之六义[唐君毅]

中卷 庄子

 庄子[蔡元培]

 历史上的庄子[钱穆]

 庄子的入世方法[胡朴安]

 庄子[胡适]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冯友兰]

 庄子[闻一多]

下卷 道家

 原道[章太炎]

 道家[章太炎]

 道家第一阶段[冯友兰]

 道教的精神[闻一多]

 杨朱、陈仲、庄周、惠施、老子[张荫]

 新道家与玄学[冯友兰]

 道与艺术精神[徐复观]

 道家与道教[陈撄宁]

 从“知不可而为”到“无为无不为”[梁启超]

 道家的自觉[梁漱溟]

试读章节

小传

老子姓李氏,名耳,字日聃,苦县人也。不详其生年,盖长于孔子。苦县本陈地,及春秋时而为楚领,老子盖亡国之遗民也。故不仕于楚,而为周柱下史。晚年,厌世,将隐遁,西行,至函关,关令尹喜要之,老子遂著书五千余言,论道德之要,后人称为《道德经》云。

学说之渊源

《老子》二卷,上卷多说道,下卷多说德,前者为世界观,后者为人生观。其学说所自出,或日本于黄帝,或日本于史官。综观老子学说,诚深有鉴于历史成败之因果,而纳绎以得之者。而其间又有人种地理之影响。盖我国南北二方,风气迥异。当春秋时,楚尚为齐、晋诸国之公敌,而被摈于蛮夷之列。其冲突之迹,不唯在政治家,即学者维持社会之观念,亦复相背而驰。老子之思想,足以代表北方文化之反动力矣。

学说之趋向

老子以降,南方之思想,多好为形而上学之探究。盖其时北方儒者,以经验世界为其世界观之基础,繁其礼法,缛其仪文,而忽于养心之本旨。故南方学者反对之。北方学者之于宇宙,仅究现象变化之规则;而南方学者,则进而阐明宇宙之实在。故如伦理学者,几非南方学者所注意,而且以道德为消极者也。

北方学者之所谓道,宇宙之法则也。老子则以宇宙之本体为道,即宇宙全体抽象之记号也。故曰:“致虚则极,守静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然,各归其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言道本虚静,故万物之本体亦虚静,要当纯任自然,而复归于静虚之境。此则老子厌世主义之根本也。

老子所谓道,既非儒者之所道,因而其所谓德,亦非儒者之所德。彼以为太古之人,不识不知,无为无欲,如婴儿然,是为能体道者。其后智慧渐长,惑于物欲,而大道渐以澌灭。其时圣人又不揣其本而齐其末,说仁义,作礼乐,欲恃繁文缛节以拘梏之。于是人人益趋于私利,而社会之秩序,益以紊乱。及今而救正之,唯循自然之势,复归于虚静,复归于婴儿而已。故曰:“小国寡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所理想之社会如此。其后庄子之《胠箧篇》,又述之。至陶渊明,又益以具体之观念,而为《桃花源记》。足以见南方思想家之理想,常为遁世者所服膺焉。

老子所见,道德本不足重,且正因道德之崇尚,而足征世界之浇漓,苟循其本,未有不爽然自失者。何则?道德者,由相对之不道德而发生。仁义忠孝,发生于不仁不义不忠不孝。如人有疾病,始需医药焉。故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又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无应之,则攘臂而争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厚而不居薄,处实而不居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论之缺点

老子以消极之价值论道德,其说诚然。盖世界之进化。人事日益复杂,而害恶之条目日益繁殖,于是禁止之预备之作用,亦随之而繁殖。此即道德界特别名义发生之所由,征之历史而无惑者也。然大道何由而废?六亲何由而不和?国家何由而昏乱?老子未尝言之,则其说犹未备焉。  因果之倒置

世有不道德而后以道德救之,犹人有疾病而以医药疗之,其理诚然。然因是而遂谓道德为不道德之原因,则犹以医药为疾病之原因,倒因而为果矣。老子之论道德也,盖如此。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又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利益多,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盖世之所谓道德法令,诚有纠扰苛苦,转足为不道德之媒介者,如庸医之不能疗病而转以益之。老子有激于此,遂谓废弃道德,即可臻于至治,则不得不谓之谬误矣。

齐善恶

老子又进而以无差别界之见,应用于差别界,则为善恶无别之说。曰:“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是合善恶而悉谓之道也。又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言丑恶之名,缘美善而出。苟无美善,则亦无所谓丑恶也。是皆绝对界之见,以形而上学之理绳之,固不能谓之谬误。然使应用其说于伦理界,则直无伦理之可言。盖人类既处于相对之世界,固不能以绝对界之理相绳也。老子又为辜较之言曰:“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奚若?”则言善恶虽有差别,而其别甚微,无足措意。然既有差别,则虽至极微之界,岂得比而同之乎?

无为之政治

老子既以道德为长物,则其视政治也亦然。其视政治为统治者之责任,与儒家同。唯儒家之所谓政治家,在道民齐民,使之进步;而老子之说,则反之,唯循民心之所向而无忤之而已。故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然不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耳目也,圣人皆孩之。”

法术之起源

老子既主无为之治,是以斥礼乐,排刑政,恶甲兵,甚且绝学而弃智。虽然,彼亦应时势而立政策。虽于其所说之真理,稍若矛盾,而要仍本于其齐同善恶之概念。故曰:“将欲嗡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又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又曰:“用兵有言,吾不为主而为客。”又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而巳。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不欲见其贤。”由是观之,老子固精于处世之法者。彼自立于齐同美恶之地位,而以至巧之策处理世界。俄[彼]虽斥智慧为废物,而于相对界,不得不巧施其智慧。此其所以为权谋术数所自出,而后世法术家皆奉为先河也。

结论

老子之学说,多偏激,故能刺冲思想界,而开后世思想家之先导。然其说与进化之理相背驰,故不能久行于普通健全之社会,其盛行之者,唯在不健全之时代,如魏晋以降六朝之间是巳。P8-12

序言

“国学”之名,兴起于民国初年。章太炎先生著《国故论衡》,又作过《国学概论》的讲演(由曹聚仁先生笔录),是关于国学的代表作。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在大学、中学的课程中,中文称为国文,汉语称为国语,所谓国俱指本国,事同一例。在西方有Sinology的名称,直译应是支那学,一般译为汉学,现在定译为中国学。支那之称,起于印度。支那一词的本义如何,其说不一。有人说是赞美之词,有人认为是贬义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称中国为支那;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人民一般不用支那一词,改称为中国,这是一项进步。中国学术称中华国学,是十分恰当的。

西方人研究汉学,有些是把汉学当作古董来研究的,和研究古埃及一样。事实上,中国文化从周秦以来绵延不绝,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15世纪以后,与西方相比,中国落后了,但是爱国志士仍在努力直追。时至今日,固然经济还很落后,而在原子技术上巳与先进国家接近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正在更新、再生的过程中。

如果中国赶上西方之后,是否会出现传统的断裂呢?我认为那也不可能。当然,时代不同了,一定要创建新传统。但新传统与旧传统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联系的一面。在否定旧传统的同时必然有所继承。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否定性,也有累积性。古代思想家所发现的真理,仍然要加以肯定。

近几年来,“反传统”成为国内的时髦口号。然而鼓吹反传统的论者对于传统并无真正的研究,同时反传统者也正是继承了一部分传统。一些反传统者强调“自我”与个人的主体性,有些人鼓吹金钱至上。实际上,战国时代即已出现“为我”、“贵己”的思想,而追求财利的风气更是由来巳久。西晋时代鲁褒著《钱神论》,表明拜金主义久已流行了,并不是什么新思潮。

“革故鼎新”(改旧创新)确实是今天的重要任务。秦汉以来,君主专制主义政治维持了两干多年,在专制主义的压迫之下,学术陷于偏估,文化发展缓慢,15世纪以后中国的遗风陋俗,必须加以彻底批判。但是,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着反专制的进步思想,固然没有达到西方16世纪、17世纪启蒙思想的高度,仍然有其历史的价值,这就应该大力发扬了。

中国学术,照传统的说法,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世之学。义理之学是哲学,考据之学是史学,辞章之学是文学,经世之学是政治学、经济学。其实传统学术的领域不止于此。此外还有天算之学(天文学数学)、兵学(军事学)、法学、农学、地学、水利学、医学等等。这些学术中,医学(包括法医学)、兵学(兵法)都有突出的贡献,到今日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都值得深入研究。

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的两个原则还值得注意,一是“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二是“信则传信,疑则传疑”。

古代思想家有许多深邃的思想,是不容易理解的,尤其是用格言隽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如非加以深入的思考,是难以通晓其中意蕴的。例如《周易大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张载所谓“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这些深湛观点,必须与西方辩证法学说对照才显出其晶莹的光辉。又如西周末年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春秋时晏子论和同之辨,强调“君所谓可,君献其否,以成其可”。这些观点直至今日仍能发人深省。古代的谬论很多,应加纠正;对于古人的一些确有所见的睿智,还应虚心思考,深切体会。

古代历史中,有些事实有明确记载,有些事实无明确记载。两汉至明清时代,信古成为风气,对于三皇五帝深信不疑,而且凭主观想象加以推演。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兴起,不但否定了三皇五帝,而且大禹治水的传说也被认为是神话,于是中国历史被大大缩短了。近几十年考古发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历史不是被缩短了,而是大大拉长了。这就证明,轻易否定古代传统也是不足取的。有些历史事件,由于缺乏明确的记载不妨存疑,不宜轻率地加以否定。

今天研究国学,不但要整理前人已经做出的成绩,还应推陈出新,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更向前进。不但今日以前的中国学术是国学,当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也属于国学的范围。“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了中国文化的大转变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曾经出现短期的学术思想活跃。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了波澜壮阔的曲折道路。从“五四”到现在的七十年间的学术演变,还是值得研讨的。探求真理的道路是宽广的,百家争鸣的方针必然引致学术的繁荣,追求真理的勉力永无止息,愿中华国学日益昌盛。

本文原发表于《中华国学》1989年创刊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学大师说老庄及道家/国学殿堂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启超//章太炎//闻一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59047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9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0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29
15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6: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