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应箕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述吴应箕的文学思想,思路清晰,论述详密,其中有不少精到之处;下篇考索了《楼山堂集》的版本流变,搜集了吴应箕的佚作,编纂了吴应箕年谱。该书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研究及文献基础,理论依据充分,引证翔实、可靠,分析、提炼和论证的方法合理、准确而清晰,其结论令人信服。
图书 | 吴应箕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吴应箕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述吴应箕的文学思想,思路清晰,论述详密,其中有不少精到之处;下篇考索了《楼山堂集》的版本流变,搜集了吴应箕的佚作,编纂了吴应箕年谱。该书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研究及文献基础,理论依据充分,引证翔实、可靠,分析、提炼和论证的方法合理、准确而清晰,其结论令人信服。 目录 上篇 吴应箕的文学思想 序 引言 第一章 吴应箕的人生观 一、吴应箕的价值观 二、吴应箕的立言观 三、吴应箕的气节观 四、吴应箕的人生观对其文学观的影响 第二章 吴应箕的文学经世论 一、责任观 二、文道观 三、品格观 第三章 吴应箕的文学史观 一、吴应箕的历史观对其文学史观的影响 二、吴应箕的文学发展观 三、吴应箕的文学继承观 第四章 吴应箕的“理体”说 一、“理体”说的理论基石——“理”、“体” 二、“理体”说的张力之源——“气” 三、“理体”说的审美理想——“清洁” 四、吴应箕对七子派、唐宋派的继承与发展 第五章 吴应箕的性情观 一、性情之变 二、性情之真 三、性情之正 四、性情之美 第六章 吴应箕文学思想的影响 一、吴应箕与明末清初师法唐宋的思潮 二、吴应箕与皖江文化 三、吴应箕与陈维崧 小结 下篇 版本辑佚年谱 一、《楼山堂集》的刻印及其影响 二、吴应箕佚诗佚文辑录及考释 三、吴应箕年谱 附录 吴应箕文论辑录 一、复杨维节国博书 二、答陈定生书 三、八大家文选序 四、陈百史古文序 五、吴文成集序 六、梅惠连稿序 七、顾子凝制义序 八、崇祯丁丑房牍序 九、历朝科牍序 十、与刘舆父论古文诗赋书 十一、与沈眉生论诗文书 十二、卷园诗序 十三、杨学博诗序 十四、曾学博诗序 十五、池阳郡邸分韵序 十六、存朴斋诗序 十七、李丞诗序 十八、与周仲驭书 十九、与周仲驭 二十、偶作两绝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吴应箕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章建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10592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8 |
出版时间 | 2009-06-01 |
首版时间 | 2009-06-01 |
印刷时间 | 2009-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29 |
宽 | 170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