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技法 案例点评!
生活急救 一点就通。
《生活急救一点通》:
30多个急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点;
40余种常见急症、创伤及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
60多个案例故事专家讲解点评;
120余幅手绘插图示意操作细节。
图书 | 生活急救一点通 |
内容 | 编辑推荐 图解技法 案例点评! 生活急救 一点就通。 《生活急救一点通》: 30多个急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点; 40余种常见急症、创伤及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 60多个案例故事专家讲解点评; 120余幅手绘插图示意操作细节。 内容推荐 本书由急救一线医生编写,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书中介绍了30多个急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点,列举了40余种常 见急症、创伤和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就医事项及预防措施,每个知识点均采用图文结合、案例点评的方式讲解,配有60多个案例故事和120余幅示意插图。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解形象生动,内容贴近生活,适合大众阅读,是居家必备的实用急救手册。 目录 第一章 掌握急救技术,做生命救护神 急救小常识 人人都能实施急救吗 需要掌握哪些急救知识和技术 紧急时刻怎么办 打急救电话应注意什么 打完急救电话还要做什么 急症救护基本技能 怎样摸脉搏 怎样判断呼吸 怎样判断昏迷 怎样叩击胸部 怎样保持呼吸道通畅 怎样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怎样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怎样做心肺复苏 怎样做心脏电除颤 创伤救护基本技能 人体血管分哪几种 上肢和下肢都有哪些大血管 人体有多少块骨头 人体有几大关节 创伤救护的四大技术是什么 如何进行指压止血 如何进行包扎止血 如何进行填塞止血 怎样进行伤口包扎 怎样进行骨折固定 怎样搬运患者 第二章 常见急症的现场救护 心绞痛 突然胸痛会是心绞痛吗 心绞痛发作时该怎么办 到哪家医院就诊 到医院后应注意什么 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就没事了吗 哪些情况下容易发生心绞痛 心肌梗死 剧烈胸痛会是心肌梗死吗 发生心肌梗死该怎么办 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应做什么 到医院后还应注意什么 哪些情况下容易发生心肌梗死 脑血栓 脑血栓有哪些表现 发生脑血栓该怎么办 到哪家医院就诊 到医院后还需要做什么 脑血栓是怎样形成的 如何早期发现脑血栓 脑出血 脑出血有哪些表现 发生脑出血时该怎么办 到哪家医院就诊 到医院后还要做什么 哪些情况容易诱发脑出血 血栓栓塞病 血栓与栓塞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栓塞最容易发生在肺部 肺栓塞有什么表现 “沉默杀手”突然袭击时怎样应对 人在什么时候容易形成血栓 为什么长时间坐飞机容易出现肺栓塞 如何预防血栓的形成 其他急症 发生晕厥怎么办 发生烧伤、烫伤怎么办 触电了怎么办 发生食物中毒怎么办 发生煤气中毒怎么办 有人溺水怎么办 被动物咬伤怎么办 冻伤怎么救治 中暑怎么救治 吃东西卡住嗓子怎么办 嗓子发炎也要重视 有人服药中毒怎么办 第三章 常见创伤的现场救护 手和足外伤 手指割伤怎么办 手指被割掉了怎么办 手指砸(挤)伤怎么办 手指、手腕戳伤怎么办 脚扎伤了怎么办 脚踝崴了怎么办 胸腹部及体表外伤 胸部伤口怎样处理 腹部伤口怎样处理 腹部受伤没有伤口怎么处理 体表大伤口怎样处理 颈部和腰部急性疼痛 落枕怎么办 发生颈椎间盘突出怎么办 腰扭伤怎么办 发生腰椎间盘突出怎么办 颈椎骨折与脱位 颈椎骨折会导致哪些后果 颈椎骨折与脱位怎么办 上肢骨折 手腕骨折怎么办 上臂骨折怎么办 腰椎骨折 腰椎骨折会导致什么后果 腰椎骨折怎么办 老年人怎样预防腰椎骨折 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怎样处理 老年人髋部骨折是否手术 髋部骨折患者治疗期间应注意什么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预防 大腿骨折 大腿发生骨折怎么办 大腿骨折急救应注意什么 小腿骨折 小腿骨折会导致什么后果 小腿发生骨折怎么办 头面部外伤 头面部外伤怎么办 眼部受伤怎么办 第四章 如何应对意外伤害 车祸 车祸发生时该怎么办 肢体绞伤 肢体被机器绞伤怎么办 地震 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办 地震后有哪些主要并发症 怎样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火灾 日常生活中怎样救火 火灾中怎样逃生 日常生活中怎样防火 电梯故障 电梯突然停止运行时怎么办 电梯运行失控时怎么办 大型群体活动时的防护和自救 遇到突发事件时怎么办 参加大型群体活动应做哪些准备 参加大型群体活动应注意什么 试读章节 地震是最大的自然灾害,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无情地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当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对地震进行十分有效的预报。因此,地震发生时,正确地逃生、求生,正确地自救、互救就显得格外重要。 现场回放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发生前的那天晚上,有一名煤矿工人因腹痛住进了医院。当天晚上就发生了大地震。这位工人和陪护他的妻子一块儿被埋在了大楼的最底层。地震发生时,因为有床架的保护,这位工人没有受伤,但是他听到了妻子的呼救声。他在漆黑的废墟中摸索着,想尽一切办法救妻子,可惜没有成功。妻子临终时叮嘱他一定要生存下去,照顾好孩子。妻子的叮嘱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励,为了孩子他决心要活着出去,他在废墟中顽强地坚持着。 由于学过在地下被埋后的求生方法,于是他向着通风、有水的方向摸爬,希望找到逃生通路,可是他被埋得太深了,无论怎样也没有找到出口。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每一分钟对他的生命都是考验。为了孩子,他始终没有放弃求生的欲望。苍天不负有心人。他在不断摸爬中,无意中找到了因地震散落在地上的输液瓶,渴了就喝一口。这点水对他来说就是救命之水!他饿极了。忽然想到医院有枕头,枕头里有荞麦皮。他急忙爬到病床边找到了枕头。打开枕头,吃一口荞麦皮,喝一口输液用水。这样,他一直坚持了8天。 在废墟中,他注意保存体力,没有无休止地呼喊。第8天时,他听到了上方有救援的声音,他开始呼喊,但是因为外面声音嘈杂,没有回应。他就耐心地等待。当外面声音小时,他憋足了气,长喊了一声“喂……”。这下终于有了回应,救援人员发现了他!经过艰苦营救,这位煤矿工人终于被救出来了!他是唐山地震中被掩埋时间最长而被成功救出的人。坚强的生存信念和自救知识帮他创造了地震重生的奇迹。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一名女孩儿被埋在瓦砾下,当救援人员发现时,她面带笑容,还鼓励别人不要为她担心,她说她相信会有人来救她。这样坚强的生命,没有理由不获重生!一位60岁的老大妈被埋了196个小时后成功获救。被送到医院后,老大妈还在反复地说:“我一定要活下来!”。生命的顽强让人感叹!几名女孩子被困在瓦砾中,她们互相鼓励,唱着“团结就是力量”,驱走恐惧,驱走黑暗。歌声给了她们生存的勇气。…… 专家点评 地震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留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人的生命力是惊人的,人的生命极限一次次地被突破。在危急时刻,坚定的信念最为重要。第二,在危急时刻,具备一定的生存方法和自救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坚定信念,自我防护、自我救助,能够减少伤亡,获得生存! 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办 1.远离房屋、建筑物、山体、湖泊,转移到空旷、平坦的地方。地震发生时,房屋、建筑物会发生倒塌,山体可发生滑坡,湖泊可发生决堤,都是危险地带。空旷、平坦的地方是安全的。 2.就近躲藏。来不及转移时,要就近躲藏。俗话说:“小地震不用逃,大地震逃不掉”。所以,地震发生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迅速就近躲藏。 地震时,首选卫生间躲避。家中卫生间是最安全的地方。卫生间空间小,不容易被倒塌的天花板和墙壁砸伤。另外,卫生问有水,能够维持人的生命。其次,要选择储存室、书房、没有煤气的厨房等空间小的房间。室内墙角也是较安全的地方。房屋倒塌时,室内墙角处容易留下一个安全生存空间。另外,可迅速躲避到床、桌子、冰箱、洗衣机等坚固物体下面或旁边。 3.蹲下身体,保护头部。蹲下身体,降低体位,受到的伤害会最小。用身边的枕头、棉被、书包等一切可以得到的东西顶在头上,重点保护头部免受伤害。 4.防止灰尘堵塞口、鼻和迷住眼睛。要用手绢、毛巾、衣袖或手捂住口、鼻及脸部,防止灰尘堵塞口、鼻和迷住眼睛。 5.保存体力,等待救援。地震发生后,要减少活动,保存体力,坚定信心,耐心等待救援。地震刚结束时,先不要急于呼喊,要节省体力。救援人员最快也要在地震后数小时才能到达,急于呼喊会浪费宝贵的精力。 6.及时与亲人联系。如有手机,要及时与亲人联系。要充分节约电源,可间断关闭手机,留在关键时候使用。 7.主动呼喊求救。听到救援声音,要主动呼喊求救。呼喊声音尽量长一点,便于救援人员听到。可用手机发信息、打电话或放音乐,或用石块敲打墙壁、金属物,发出救援信号。P156-159 序言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健康教育过程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患者。我深深感到,大众普遍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也特别渴望学习、掌握一点医学知识,尤其是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在急症突然降临,现场又没有医生时,人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孤独无助、焦急万分。这时大家都会感到,如果有一点急救知识,掌握一点急救技能多好啊!那样,很多急症就有可能化险为夷,从而减少、甚至避免不必要的医疗风险和经济损失。 事实确实如此。在实际工作中,我曾亲眼看到很多因为现场急救不当或不及时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很多惨痛的教训令人刻骨铭心,多少年来始终印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比如,有的患者冠心病发作,只要当时能做到平静休息,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就可以平安获救。但当时患者不知道如何自救和求救,结果,错过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有的脑血栓患者,刚发病时还可以活动。这时,如果能够及时治疗,病情会得到很好控制。遗憾的是,患者发病后不知道怎么办好,一拖再拖,导至病情恶化,最后失去生命。有的颈部外伤患者,本来没有发生截瘫,只是由于现场人员不正确搬运而使患者发生瘫痪,造成终身残疾。有的开放性损伤患者,如果当时能够进行止血、包扎等简单救护,患者就不会因出血过多而死亡。这样的病例还有很多。这些患者好像在时刻发出呼唤,促使我写一本书,广泛普及急救知识,这就是本书编写的原动力。 人人都学会一点急救知识,掌握一点急救技术,为自己、为他人、为大家。在急症突然出现的危急时刻,积极采取救护措施,伸出挽救生命之手,每个人都能成为生命的救护神——这就是本书编写的最终目的。 本书是根据作者长期的实际工作经验编写的,书中所述事例都是作者在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及亲眼所见。书中介绍的急救方法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场景中,在没有医生在场的情况下能够采取的急救措施,因此实用性很强。 除了现场救护知识外,急症患者怎样更好地到医院就诊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细节。很多人缺乏就医常识,总以为到医院后就万事大吉了。有不少患者就因为到医院后被动等待或被随意搬动而严重影响了治疗。为此,本书专门对一些重点急症进行了就医指导,详细介绍了到医院后的注意事项,供读者参考。 急症救护固然重要,但急症的预防更为重要。很多急症的出现都与不注意预防有关。为此,本书还对部分急症的预防做了介绍。希望读者在学习急救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增强预防意识,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急症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如何应对各种意外事故?参加大型群体活动时应注意什么?这些都是大家需要了解的常识。对于这些常识在书中也专门进行了介绍。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比什么都重要。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真诚希望人人都成为自己的健康保护神,人人都有健康、幸福的生活,这是长期深藏在我心里的一个愿望。我将自己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经验倾注在了书中的字里行间。但由于我本人知识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热情欢迎读者对本书提出批评、指正。建议读者在学习急救知识过程中常与医生交流,参加各地红十字会举办的免费急救培训。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朋友和有识之士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王跃庆 2009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在实际工作中,我曾亲眼看到很多因为现场急救不当或不及时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很多惨痛的教训令人刻骨铭心,多少年来始终印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这些患者好像在时刻发出呼唤,促使我写一本书,广泛普及急救知识,这就是本书编写的原动力。 ——王跃庆 医学博士 北京保护健康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急救临床与科研工作,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急救知以和普及教育的经验。希望读者通过本书切实学到一些急症救护知识和技术,为自己、为他人,在急症出现的关键时刻伸出你的手。期望在普通大众中能够出现千千万万个“生命救护神” ——张熙增 主任医师 北京保护健康协会会长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生活急救一点通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跃庆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3024369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9-06-01 |
首版时间 | 2009-06-01 |
印刷时间 | 2009-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临床医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459.7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1 |
宽 | 17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