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说吴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大型人文系列专题片《说吴》。该片在大气宏观地表现整个吴地文化的同时,以确凿的史实依据拂去了历史烟尘的遮蔽,有力揭示出无锡对整个吴文化的重要贡献和无可取代的文化地位。

  本书由《我欲因之梦吴越》、《男儿何不带吴钩》、《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有源头活水来(上)(下)》、《门泊东吴万里船》、《醉里吴音相媚好》、《天光云影共徘徊》八集构成。在梳理吴地历史、探究疑团的基础上,以鲜活的镜头语言,从多个角度解读了吴文化,由浅入深、小中见大地揭示了吴文化对吴地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和文化支撑作用,以及吴文化对整个大中华文化系统的重要补充和在某些方面的引领作用。

内容推荐

《说吴》借助吴地众多叙事状物的载体,通过吴地历史地理概念的梳理、吴地从“尚武”走向“崇文”的风气转型、吴门才子群体禀赋与水的滋养,吴地经济崛起与吴地教育、吴人观念的互动,吴船行遍天下与吴文化的开放气质,水文化对吴人性格的影响,吴语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生存窘境,吴地文化雅俗刚柔的多元融汇等方面,揭示出吴地人民实践创造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揭示出吴文化尚德向善、智慧灵动、进取开放、义利兼顾、刚柔相济的文化内涵对吴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内驱作用。

目录

序:用文化的觉醒推动文化的自觉

序:学者与影视人的一次成功合作

前言:用影像的方式解读文化传播文化

第一篇:我欲因之梦吴越

第二篇:男儿何不带吴钩

第三篇:君家正在吴门住

第四篇: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五篇:为有源头活水来(上)

第六篇:为有源头活水来(下)

第七篇:醉里吴音相媚好

第八篇:天光云影共徘徊

附录

 央视播出版《说吴》演职员名单

 真诚鸣谢

附论

 吴文化“灵动智慧”特质与吴地人才的群体特征

 吴文化“开放包容”特质的形成、演进与超越——兼论吴文化与吴地工商文化的关系

评论

 历史真实的创造性诠释——《说吴》“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完美统一

 诗意地进入与历史地回归——说《说吴》

 《说吴》是一部放眼吴地的文化大片

后记

试读章节

对今天的人们而言,那是一段令人浮想联翩的历史——

公元前506年,中原的诸侯们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拥有沃野千里、雄兵百万的楚国遭到东南蛮夷小国——吴——的攻击。

然而,晋国的史官、以卜卦闻名于诸侯的史墨预言了战事的结果——吴国完胜。

在诸侯贵族们看来,这个预言纯属笑谈,因为吴攻楚,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史墨接着发布了他的第二个预言:不久的将来,吴必亡于越。

后来的历史,就像是史墨导演的一出大戏。

几个月后,吴国军队占领了楚国首都郢。已葬人墓穴的楚平王被挖出鞭尸,父兄均为平王所杀的伍子胥得以雪恨。

然而,吴国的辉煌却并未持续太久。公元前473年,吴国在霸业的顶峰却被曾经臣服的越国所灭。

曾沦为夫差卑贱马奴的勾践,回到越国以后,卧薪尝胆,积极备战,伺机而动,在时机到来之际再度挥师北上,一举打败了傲气十足的吴国。

这一次,越王没有像当年夫差那样,仅仅满足于敌国的臣服、物品的进贡和人格的鄙视,而是将吴国的宗师礼仪彻底摧毁……

“当年,天要你亡我,你违背了天意。而今,天要我亡你,我不会违背天意!”当夫差恳请保全吴国、自己甘为越王奴隶时,越王勾践如是说。

延续了七百年的吴国,就这样永远从版图上消失了。

越灭吴,使吴地在疆土上与越土融为一体,大规模战争的整合使得原本差异并不很大的吴越文化互渗互融,变得更加水乳交融。《越绝书》描绘说,“吴越为邻,同俗并土”,“吴越二邦,同气共俗”,经过后世两千多年的融合,人们也习惯将这一区域统称为“吴越地区”。

古代吴国的核心地带是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全境。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并以太湖为核心,是今天中国东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进入21世纪,这里在取得了经济上的长足进步之后,越来越重视对地域文化历史的研究和探寻,苏浙沪各地纷纷展开了对古代文物和历史遗址的一系列修缮与发掘活动。

随着这些工程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古吴国文物和遗迹得以重见天日,它们在博物馆的陈列橱窗后面,像时光走廊另一端的信物,让今生的人们遥望和回想着这片土地的前世。

在广袤的亚欧大陆,以北纬30度线为核心有一条神奇的文明带:它从非洲开始,向东依次穿过埃及的孟菲斯古城,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娅,古代波斯帝国的首都苏萨,印度的哈拉帕遗址,中国长江上游四川盆地的古蜀三星堆遗址,在这片大陆的东端,它横穿了一片丰饶秀美的水域——太湖。

太湖流域的原始居民是越人,越人是居住于亚洲东南部的一个古老民族,6000年前,生活在太湖流域的越人创造了辉煌的良渚文化。考古学家认为,良渚文化的发展程度,丝毫不亚于黄河流域的远古文明,甚至在很多方面,它比当时的黄河文明还要发达。

对于越的早期历史,中国古代典籍中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但是,从一个人踏上这片土地开始,他们便正式进人了历史记载的序列。

这位古人就是泰伯。他的陵墓,位于今天无锡高新区的鸿山镇。泰伯,是商末周部落首领周太王的长子。对于这位原本应该继承王位却让王出走的泰伯,历代名人乃至帝王都对他不乏赞美歌颂之词。

后人在赞颂泰伯功绩的祭文中这样赞美道:

巍巍泰伯,功德何隆!

三让天下,古今传诵。

南奔荆蛮,勾吴斯隆。  断发纹身,大义为重。

耕织渔猎,术业事功。

开凿伯渎,万水汇通。

演乐修礼,尚德启蒙。

文脉绵延,俊彦盈充。

舒卷华章,融会菁华。

泰伯恩泽,浩浩无终。

明代,遭遇叔父朱棣夺权而四处躲藏、痛苦不堪的明建文帝朱允炆,据说曾经避祸江南,在称赞泰伯高风亮节的同时,也为现实中残酷的权力争斗发出悲叹:“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勾吴至德邦。”

纵观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像明初那样的武力兴替、手足相残几乎是权力更迭、转移的主要方式,而泰伯却为王权的交接转换提供了一种备受后人称颂的模式。

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周太王古父亶公中意于孙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但又碍于长子继位的部落祖制而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身后无子的泰伯体察到了父王的烦恼,于是主动让王,为了季历能够顺利继位,他还带走了二弟仲雍。兄弟一行千里迢迢一路南奔,来到太湖流域,最终驻足于无锡梅里。既成全了父亲的心愿,也保住了部落的和平与安宁。

比起相对发达的中原,当时吴地尚处蛮荒。泰伯与仲雍来到江南以后,断发纹身,融入当地,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筑城守民,传播周礼,启蒙教化,受到当地土著的拥戴。司马迁的《史记》这样记载了他们来到吴地后的活动以及吴国的缘起。“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泰伯兄弟的这一次南奔,改写了吴地的历史,也燃亮了吴文化初始的光芒。更大的意义在于,在封闭保守的封建社会,在人们活动范围相对狭小的远古时代,这是一次划时代的文化迁徙和文化互动,它使中原与江南地区的文化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融汇。从另一个角度看,泰伯的这次远行也开启了吴地文化打破封闭、接纳异质文化的先河。

据说,泰伯曾带领人们用夯土建造过这样一座城池,可惜因为年代的久远,今天已经难寻痕迹。《吴越春秋》记载:“遭殷之末,世衰,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太伯起缄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西北隅,名日故吴。人民皆耕田其中。”由于有了先进农耕文化的注入,城中“数年之内,民人殷富”,越来越多的吴地百姓投奔而来,一个部落开始渐渐壮大,勾吴古国的雏形就此形成。

“泰伯奔吴”大约发生在3100多年前,其年代过于久远,司马迁的《史记》是我们今天能够找到的正面描写这一历史事件的最主要的历史文献。但是,《史记》作于公元前一百多年的西汉时期,距泰伯奔吴已时隔千年。泰伯为后世历代儒家所崇尚和敬仰,主要是因为他的禅让行为。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争夺王位,宫廷内部兵刃相见之事,屡见不鲜。对此,一些历史学家通过对史料的研判,对《史记》中记载的“泰伯让王”提出了质疑。

P9-15

序言

2009年6月,由中央电视台、无锡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无锡新区管委会、江南文化与影视研究中心协助拍摄的人文电视系列片《说吴》,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探索·发现》栏目首播,引起了社会的热切关注,一时成为网络论坛的热议话题。随后,《说吴》又在央视国际频道等陆续播出。10月,《说吴》在2009年度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荣获十大纪录片金奖。

《说吴》以电视系列片的方式追溯了吴地历史演进的足迹,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解读了吴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风格浑厚,视野开阔,风格大气,达到了一定的思想和艺术水准。《说吴》的视野是开阔的,没有拘泥于无锡一地,而是借助了吴地众多的历史文化载体,多角度、多层次地梳理、表现、解读了吴文化的发展脉络、演进轨迹和多元内涵,揭示了吴地人民的实践创造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价值,也揭示了吴文化尚德向善、智慧取胜、进取开放、善于包容、刚柔相济的文化特色以及吴地人民智慧灵动、长袖善舞的文化个性对吴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作用。《说吴》的播出和获奖,是无锡近年来从文化觉醒到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也是无锡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结出的又一硕果。

无锡是一座具有六七千年人类生活史、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作为古代吴文化、近代民族工商文化、现代乡镇企业文化的发祥地,无锡至今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例如以泰伯墓、泰伯庙、彭祖墩、高城墩、伯渎港、阖闾城遗址、吴越贵族墓为代表的吴文化遗存;以荣巷、振新纱厂、开源机器厂、鼎昌丝厂、茂新面粉厂等为代表的百余处民族工商文化遗存;以惠山古街、清名桥、古运河水弄堂、小娄巷、日晖巷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以梅村、荡口、严家桥、甘露、礼舍等为代表的古镇古村;以东林书院、薛福成故居、钱钟书故居为代表的名人故居等等。与此同时,无锡还有许多具有吴文化风情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惠山泥人、宜兴紫砂、江南丝竹、吴歌对唱、二泉民乐、锡剧专场、留青竹刻、纸马、锡绣等等。这些闪耀着“吴文化”、“工商文化”独特光辉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反映了无锡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印证了无锡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相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锡市并没有始终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影响力。1982年国务院开始评审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20多年来无锡一直榜上无名。到2000年,无锡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仅位于全省第9位,而且历史街区只有1处,保护面积只有18.78公顷,这与无锡悠久的城市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极不相称。2006年12月,无锡市正式提出并全力申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标志着无锡人民的文化意识开始觉醒。觉醒,是一种思想认识的醒悟。自觉,则是在清醒深刻认识指导下的积极作为。

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文化改革创新,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努力建设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强市、文化名城。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5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5处:泥人制作、紫砂陶艺等8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吴歌、锡剧等15项列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鸿山遗址、阖闾城遗址等考古成果相继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鸿山遗址被列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5个历史街区和10个古村落保护修复工程全面组织实施。2007年我市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和中国古迹遗址协会工业遗产专业委员会永久落户城市;2008年成为江苏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群:2009年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颁奖典礼常设城市。在近几年无锡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不懈努力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形成无锡城市文化特色的关键所在,是无锡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于从根本上提升无锡的城市竞争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说吴》的创作者力图通过文化思考与影像结合的方式,向广大观众揭示出吴文化在中华大文化系统中的独特位置,及其与其他地域文化的互补价值,这对我们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实现无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维,以更强的文化自觉、更高的工作标准、更大的工作力度,深入挖掘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力发展朝气蓬勃的文化产业,让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内驱动力,让文化产业为历史文脉注入新的活力,把无锡建设成为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我们需要更多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和热心文化的人士积极投入到文化建设中来,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步伐。因此,仅仅靠一两部作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的《说吴》,将吴文化、工商文化的优秀内涵和传统发扬光大,传播出去,使之成为无锡城市最鲜亮的文化名片。

2009年12月

后记

无锡江南文化与影视研究中心是江南大学和无锡市合作共建的政产学研机构之一。2007年12月18日,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后,立即启动了研究和创作的双向运作,并积极寻求二者的交融与结合。人文电视专题片《说吴》正是这一结合的产物。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庄若江将其多年文化研究所得,结合影视这一外化手段,成功地进行了项目的策划、创作和运作,可以说,研究中心为《说吴》的孕育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说吴》的诞生,还是各方支持和群体努力的结果。

《说吴》的策划、筹备、拍摄和运作,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的关注和支持。正是这份宝贵的支持,才有了《说吴》的呱呱落地。政府领导的支持,是《说吴》得以问世的保证。早在2008年3月,无锡市委宣传部就批准将《吴文化之光》(《说吴》原名)列人“五个一工程”资助项目。后来,在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的直接关心下,《说吴》又被列为重点资助文化精品项目,得到了大力扶持。中共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立人,副部长须俭都亲自参加了《说吴》大纲的论证研讨,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并做出明确指示。宣传部文艺处的两任处长以及负责具体工作的同志,都为《说吴》付出了额外的心血和努力。所有这一切,都给《说吴》的创作以坚实的保障和极大的推动。

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拍摄过程中,《说吴》还得到了无锡市政协、无锡市文联等许多单位和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无锡市政协贡培兴主席不仅给予热诚鼓励,还给予了切实的支持,使得《说吴》的拍摄能够顺利完成。无锡市文联党组书记、文联主席雷群虎,无锡市文广新局朱建平、叶建兴两任局长,太湖文化研究会会长浦学坤,无锡民间艺术家协会会长吉维明,影视家协会副主席许墨林,政协副秘书长蔡家彬,政协研究室主任汤可可等领导和专家,或参加论证提出宝贵建议,或配合采访畅言真知灼见,或引路陪同早出晚归,或联系出版给予热情鼓励。这一切,都使研究中心的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特别要感谢的是中央电视台的高峰副台长。《说吴》的成功运作,离不开高台长的慧眼识珠和鼎力相助。在《说吴》的拍摄过程中,研究中心和央视剧组的同仁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于鹏、田珉、刘俊宇、樊小飞等导演,虽然个性不同,但是他们的敬业、好学、执着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还有机会,研究中心希望能够与他们继续合作。

《说吴》书稿的编撰再次得到了政协领导的大力支持。文史委王耀元主任亲自联系出版事宜,对文字、图片认真审阅并提出中肯意见,使我们颇受裨益。

还要感谢众多的网民朋友,特别是西祠胡同和风凰网论坛的热心网友,他们热情关注《说吴》,中肯评价《说吴》,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在此,我们谨以江南文化与影视研究中心的名义,向所有给予《说吴》摄制及图书编撰以鼓励和支持的领导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真诚鼓励和鼎力支持,才有了《说吴》的顺利问世。

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和一如既往的工作态度,继续努力,为祖国文化的繁荣,为城市形象的打造,作出自己的贡献。

无锡江南文化与影视研究中心

(江南大学、无锡市文联合办产学研机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说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庄若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陵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45537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49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