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第7辑《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书中具体收录了:《义无反顾地跨进这门槛——漫谈文史工作者的识与德》、《地方精英、学生与新文化的再生产——以“五四”前后的山东为例》、《从触觉看感官等级制与审美文化逻辑》、《现代翻译文学的建树及价值》、《无政府主义与启蒙主义之关系及对中国文学之影响》、《试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本土传统》、《“新旧雅俗”与“古为今用”——现代历史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等文章。
图书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7辑)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7辑《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书中具体收录了:《义无反顾地跨进这门槛——漫谈文史工作者的识与德》、《地方精英、学生与新文化的再生产——以“五四”前后的山东为例》、《从触觉看感官等级制与审美文化逻辑》、《现代翻译文学的建树及价值》、《无政府主义与启蒙主义之关系及对中国文学之影响》、《试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本土传统》、《“新旧雅俗”与“古为今用”——现代历史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等文章。 目录 卷首语 就“五四”新文化运动答人民网理论频道记者问 中华文学史料学会近现代分会年会专题 主持人语 义无反顾地跨进这门槛——漫谈文史工作者的识与德 《冀中一日》的文学史意义——兼论大众文学史料的研究问题 《豫报》的创刊及其创刊号上疑似鲁迅撰写的两则广告 《政治的新生》:一项填补高长虹空白的重大发现 “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化问题 地方精英、学生与新文化的再生产——以“五四”前后的山东为例 从触觉看感官等级制与审美文化逻辑 文学史新论 现代翻译文学的建树及价值 无政府主义与启蒙主义之关系及对中国文学之影响 试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本土传统 “新旧雅俗”与“古为今用”——现代历史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爱情的现代演绎:《伤逝》与《莺莺传》之比较研究 历史语境的跨越——《蚀》三部曲版本校评 个体性革命话语生产的困境与失败——再论“蒋光慈现象”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侧影——一路翎和《财主的儿女们》 试论抗战时期西南旅行记的勃兴 新诗:从“五四”到当下 变动的修辞:新诗史叙事与十七年诗歌 从《诗经六十篇之文学评鉴》看穆旦的艺术旨趣 浅谈戴望舒对李商隐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屈原》中的群众心理分析——《屈原》的另一种解读 巴蜀文学重读 中国现代诗人梁上泉访问记 “犹如夏日傍晚的庄稼地”——论梁上泉早期诗意道说 傻眼看世——论阿来《尘埃落定》的叙述视角 中国文学档案 中国新诗档案:1956 始于1979:比冰和铁更刺人心肠的欢乐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三) 陈铨1922年至1997年著译年表 徐仲年的一篇手稿 浅草社·林如稷及其他 动态 批判与超越——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简评 稿约与稿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7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毛迅//李怡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52542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0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122-55 |
丛书名 | |
印张 | 2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31 |
宽 | 171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