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第三帝国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程纪实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凡尔赛条约》在德国人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随后在纳粹的培育下生根发芽,它人连锁反应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这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这场血雨腥风的战争中,既有沙尘漫卷、万炮齐鸣的陆战,又有波涛汹涌、巨舰沉浮的海战,还有万里搏击、狂轰乱炸的空战。战争双方无时无刻不处于兵锋相对、殊死较量之中。可谓谋用其尽,兵用其极,演绎出一场又一场波谲云诡的战争风云。

内容推荐

在举国贫穷与绝望中,希特勒到处说:“只要支持我,我就会拯救你们!”他的演讲经常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希特勒这种蛊惑人心的演讲,欺骗了千百万容易轻信的群众,特别是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民主党右翼。

为了欺骗对手,帝国主义列强都玩弄假裁军、真扩军的手法,大唱和平赞歌。国联有关裁军的会议开了几百次,通过的议也数以百计,并没有使各国减少一兵一卒。反而更加疯狂地备战了。

秘密警察也行动起来,凡是马克思主义者、纳粹党反对者、吉普赛人、妓女、满腹牢骚的人、基督教会、有某种政治倾向者、破坏生产者、惯犯、非法堕胎者和同性恋者……一律镇压。

纳粹党煽动德国人民为“战斗”出钱出力,劝人们把餐桌上的美食换成廉价食物,“我们可以少吃黄油,但是不能缺少大炮。我们不能拿黄油射击,只能拿大炮射击。”这个早年离开奥地利、身无分文的穷小子,今天,当他荣归故里宣布“德奥合并”时受到家乡人的热烈欢迎。希特勒进入奥地利总理府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墨索里尼发电报:“这一刻我永生难忘!”

目录

第一章 灾星降临

第二章 欧洲逆流

第三章 帝国元首

第四章 军国之路

第五章 狼子野心

试读章节

在奥地利西北与德国交界的地方,有个叫勃劳瑙的小镇。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这个镇上的波麦客店中。

希特勒小时候就认为,两个都说德语的国家都是日耳曼民族,为什么用边界分开呢?应该统一才对!他的这个想法十分强烈。等到他成为德国独裁者后,立即实施了这个想法。

希特勒的父亲叫阿洛伊斯,在奥地利海关当小职员。希特勒的母亲叫克拉拉·波尔兹尔。

勃劳瑙镇十分闭塞,人们的交往较少,近亲通婚十分普遍。48岁的新娘克拉拉·波尔兹尔比堂舅,即新郎阿洛伊斯小了23岁。希特勒后来跟外甥女吉莉·拉包尔的畸形恋情,在此可以找到家族根源。

阿洛伊斯的第一个妻子没有给他留下孩子。第二个妻子生了两个孩子,男孩叫小阿洛伊斯,女孩叫安吉拉。第三个妻子克拉拉·波尔兹尔先后生了6个孩子,但只有儿子希特勒和女儿宝拉活下来了。希特勒是克拉拉·波尔兹尔的第四个孩子。

希特勒一生都在屠杀犹太人,但一些史学家却认为他是犹太人的后裔:维也纳银行家罗特席尔德男爵是个富有的犹太人。他家的19岁少爷把贪婪的眼光投向了家里的女佣。乡下来的姑娘默默地选择了顺从,后来可怜的她腆着大肚子回到乡下,生下了一个私生子。这个私生子就是希特勒的父亲。

在第三帝国时期,六百多万犹太人被屠杀。希特勒尽管是犹太人后裔,但对犹太人的屠杀行为不难解释。当时德国民众普遍排犹,犹太血统是希特勒心灵上的阴影和污点。

阿洛伊斯于1895年在林茨海关总局工作时,买下霍菲尔德村的一幢房子和38000平方米的地产。他在家里是个暴君,经常把孩子们打得半死,因为不堪暴力,14岁的小阿洛伊斯离家出走。

1903年父亲逝世。退学后的两三年是希特勒最快活的日子,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好像梦幻一般”。母亲劝他去打工,但他陶醉在未来艺术家的美梦里,在多瑙河畔游荡。

希特勒觉得这几年非常幸福,因为可以不必工作,有时间去梦想。白天,他在城市街头或者田野游玩,跟人们一起畅谈社会流弊和政治。夜里,在歌剧院的后排座位上,听着悦耳的音乐。

这几年来,他对金发少女斯蒂芬妮产生了爱情。她是希特勒的邻居。希特勒在大街上散步时,经常碰见她。他经常在心中幻想她,仿佛看见她朝他走来,像一个小天使一样。

他的这种单相思一点都不曾为对方所知。希特勒从来没有做丝毫努力与她结识,只把她保留在幻想的心灵世界里。

少年希特勒很有艺术气质,在爱情的催发下,他给她写了很多爱情诗,尽情地表达微妙感受和甜蜜心情。但这些诗他从不曾寄给她,只敢念给好友库比席克听。他的《献给心爱的人的赞歌》十分感人。

库比席克在《我所认识的少年希特勒》一书中说,希特勒有一颗丰富、活泼、有人情味的心,那外表的冷酷潜藏了一股温情。

希特勒开始下定决心当个艺术家,最好是当画家。但在他16岁时,又开始对政治感兴趣了。当时,他对于日耳曼的一切都有着近乎狂热的热爱,成为死不悔改的日耳曼民族主义分子。

这时的希特勒突然迷上了看书,他加入了林茨成年教育图书馆和博物馆学会。据库比席克回忆,希特勒总是在看书,他最喜欢阅读德国神话。

林茨这个外省城市无法满足希特勒的心。金碧辉煌的首都维也纳正向幻想当艺术家的希特勒招手。库比席克是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学生,希特勒在他影响下学了四个月钢琴,同时还自学了绘画,绘制剧院、桥梁、城市、公路建筑草图。

1907年,希特勒想人非非,带着母亲向亲戚们凑的一些盘缠,来到维也纳。一切都使他兴奋,整天在街头徘徊。他瞻仰宏伟的建筑、歌剧院,所看到的一切使他如醉如狂。他打听了维也纳美术学院的入学手续后立即赶回家看望母亲。他的母亲患了小乳肌恶性肿瘤。手术后,克拉拉有些好转。10月间,希特勒再次来到维也纳。

维也纳的博物馆、艺术画廊人来人往,希特勒正坐在维也纳美术学院考场。18岁的希特勒似一匹脱缰野马,对自己成为一名画家的辉煌前程无比自信。然而,结果是他没有被录取!

第二年,希特勒又来参加考试,但又失败了。这一年,113名考生中只有28人被录取。当年那些与希特勒一起报考美术学院的幸运者中日后并未出现一流画家。

当时,希特勒不服气,跑去找院长,院长说他带来的画更像图纸,“无可争辩地”不适合当画家,说他的绘图能力“显然在建筑术领域上”。如果当年的考官稍微用红笔一勾,录取了希特勒,或许这个世界会出现一位伟大的画家,而不是一个血腥恶魔,这样就能拯救6000万人的生命!

希特勒来到建筑学院,发现这里需要高中文凭才能报考,他没有文凭,只好离开了席勒广场。

P3-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第三帝国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程纪实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志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9062419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195.2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