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凤鸣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师生创作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师生创作文集,包括诗词、散文随笔、游学散记和小说几部分。收录了《题泰山桃花峪》、《故乡的游神与潮剧》、《西湖十景诗二首(外三首)》、《寻找精神的家园》、《报与西湖风月知》、《从一到七》等作品。

内容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一直重视并鼓励师生的文学创作,不仅有院刊《国学卮言》作为师生发表作品、相互交流的园地,而且在每年一度的学术活动月中,还特别设立了“文学创作”奖项,这部文集中收录的就有在此期间获奖的以及曾发表于院刊的作品。同时,国学院秉持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用“游学”的方式南下江南、西人长安,让每一届学生都有机会亲身体验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效果显而易见,学生们在游学的过程中将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和实地见闻紧密结合,开阔了眼界、升华了情感、深化了知识,这些都在他们游学期间以及归来后的文学创作中有充分的体现,文集也选择了这样一些作品收录其中。此外,文集还收录了相当数量的教师作品,这其中不乏名家硕儒,亦有中年骨干和新锐后进,不仅有情感的抒发,同时亦多学理的思辨。在这部文集中,国学院师生济济一堂,切磋琢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乐莫大焉!

目录

教师作品

 诗歌

题泰山桃花峪——冯其庸/003

新笋(外三首)——纪宝成/004

梦归(外一首)——黄克剑/006

未名湖晚秋(外二首)——梁海燕/007

 散文随笔

故乡的游神与潮剧——陈壁生/009

从一首老旧的情诗说起——陈启云/015

学术自觉与学人境界——黄克剑/017

岳飞为什么不得不死——黄朴民/023

我的十年思孟学派研究——梁涛/03l

李斯:上蔡小吏还是帝国丞相?——孟宪实/039

我的心在哪里?——沈卫荣/044

怀念黄永年和杨宪益先生——吴洋/057

人淡如菊——袁济喜/064

闲坐如何说玄宗——张耐东/075

师专岁月琐记——诸葛忆兵/079

学生作品

 诗词

立春寄友(外十一首)——陈斐/087

梦醒(外九首)——郭文仪/090

鹧鸪天·次韵和学振(外五首)——刘芳/092

西湖十景诗二首(外三首)——刘玉叶/095

过东塘墓二首(外五首)——徐畅/097

桂枝香·白鹿洞怀古(外一首)——晏雪莲/099

菩萨蛮五首(外一首)——尹帆淼/100

敬悼外祖母大人(外十首)——袁雷/103

忆秦娥(外一首)——张明炬/107

八声甘州(外五首)——张向荣/108

咏西湖(外七首)——张学振/110

临池即兴三首(外十三首)——周兴禄/112

 散文随笔

寻找精神的家园——北京孔庙——董晓彤/119

今夜雨落无声——董晓彤/121

寻找属于你内心的声音——冯立/123

洛阳花下——郭文仪/127

麦田或玉米地——侯浩然 /129

邵阳,你在哪里——黄原一/134

南湖一夜雨——韩偓的雨世界——黎臻/137

夏日行迹——黎臻/143

我的秋天——李淑/149

古琴蠡测——刘晓英 /152

穿越时空的爱恋——刘晓英 /156

日 记——刘王叶/160

北京民魂——胡同和四合院——吕嘉琳/163

笔砚精良,人生乐哉——吕嘉琳/166

所爱的她们——毛雅珊/173

千古绝唱——乔昱/179

观庐山记——谭瑞婷/184

最后的帝师——王强 /186

《诗经》杂感——吴寒/194

梦断秦淮——徐畅/197

向来烟月是愁端——颜子超/204

虹舞莫愁千载方谬,钟气祥瑞胜景犹存——晏雪莲/2110

娇痴不怕人猜——为爱不顾一切的朱淑真——晏雪莲/214

稻子熟了——谨献给我的家乡——杨广岳/220

生命,唱出不息的歌谣——杨抒婕/223

风铃·心之音——杨抒婕/225

笛声深处,草露陌花——尹帆淼/227

白衣付剑诗:境界上的国学——张学振/232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张学振/237

 游学散记

壮游——刘玉叶/241

报与西湖风月知——徐畅/245

江南行——尹帆森/256

 小说

懂——秦雪/261

从一到七——王一夏/292

艾拉——谢元坤/301

心忏——颜子超/309

试读章节

心忏

颜子超

淑太妃瓜尔佳氏亦步亦趋地跟在太后钮祜禄氏身后,深秋的日光照在身上,让她觉得自己像是一件被翻出来晒灰的旧衣裳——晒过了,就该搁置起来了。

慈宁宫花园原本是姹紫嫣红,人秋之后百花凋零,唯有秋圃中还密密地植满了菊花,鹅黄的、绛紫的、奶白的……一片黏腻淳厚的颜色。因为怕太后太妃们腿脚不便,花园里铺就的道路四平八稳,垂头丧气地黏着几根病歪歪的黄草。北京风大,一阵风卷来,仿佛满园子都是哭声。

她小心地踩着旗鞋,心里冷笑着,从没见过这么蠢直的园子。

甚至没有她最爱的鹅卵石幽僻小路,即使是春暖花开时,那一捧一捧浓重的芳香与光鲜也是赤条条地争相涌到眼底,铺天盖地,让她觉得是受了欺辱,仿佛是一种恶意的心照不宣,人们必在含着意味深长的笑揣测着,这些皇宫里最尊贵的女人,这些住在寡妇园里的女人,是会需要平坦的道路和这样拙直浓腻的感官刺激来安置她们日渐麻木的腿脚和心灵的。

她是康熙五十三年生,雍正八年人宫,雍正十三年皇帝驾崩,她也不过二十一岁。其实并不很投皇帝的缘法,只是她人乖巧,年纪又小,所以钮祜禄氏并不忌讳她,反觉得比那些有皇子的娘娘们更易收拢,因此竟一力抬举她,十九岁那年封了淑妃,住在咸福宫。后来雍正皇帝驾崩,东西六宫后妃随钮祜禄氏入住慈宁宫。

“皇上活着的时候咱们伺候皇上,现在皇上去了,咱们是陪驾太后侍奉佛祖!”

她想起齐妃的话,不由得抿嘴一笑。宫里的女人,自十几岁到死,大半辈子的时光便是围着这两个人打转。一个是自己今生的主子,一个是管来世的佛爷。

早点吃的奶油饽饽在她胃里渐渐融化,嘴里仿佛还有一阵暖氤氤的香。

新皇帝乾隆以孝悌治天下,宽以为政,对待太后是很孝敬的。一早请安时给太后送来了几样精致点心,齐妃凑趣笑道:“太后就是好福气,任谁能比呢?成日忙得这样,还巴巴地大清早送来了点心,可见万岁爷的孝心虔了。”太后心里欢喜,因笑道:“齐妃爱吃玲珑豌豆黄,这盘给你。瓜尔佳氏可怜见的,这盘奶油饽饽给她送去。”齐妃自负着人宫年岁长了,不愿与瓜尔佳氏一例,因笑道:“淑妃年纪小,必是爱吃的,索性我这盘也给她罢了。”太后钮祜禄氏淡淡道:“我赏给你的,岂有再给别人的道理?”齐妃蓦地红了脸,讪讪道:“奴才糊涂了。”忙谢恩退出去了。

瓜尔佳氏见太后没来由地送来一盘饽饽,好生奇怪,后来听宫女说是“皇上孝敬太后的”便忙谢恩接了,一丝欢喜从心底泛上来。

她是见过乾隆帝的,那时候他还是宝亲王,她刚封了妃。弘历是天生的和顺风流脾气,她却自此留了心,无一时或忘。封太妃之后,宫里有规矩,除非太妃和新皇上都年过半百,否则不得相见。她也只得委委屈屈地绝了念。现在送了点心来,她并不知是太后的赏,还以为是弘历对自己念念不忘……

她沉醉在梦里,忽然醒过神来,疑心自己是不是笑得太多,忙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神色,用眼角瞥了瞥齐妃。看到她低头蹙着眉,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她,才放下心来,轻轻地吁了口气。

齐妃怔怔地盯着自己瘦黄的双手,左手伶伶地挂了一只虾须东珠镯子。这镯子并不是上品,瓜尔佳氏的那一只东珠也比这大。只是她如今愈发地不得势,太后和她本就有些不卯,故意抬举那些年轻的太妃,她们的体面反在自己之上。自己是先帝跟前的老人,熬油似的熬了一辈子,反倒要受这些人的限制。这日子又酸又涩,可是她还要过下去,过下去。她不禁有些发抖。

雍正帝上头的两个儿子都早天,所以她的儿子弘时实际上就是皇长子一般。可恨他不争气,为谋太子之位,被削爵赐死。她也被冷落下来了。现在弘时若活着,她也有个依靠,钮祜禄氏也不能小觑了她……想着想着,眼上就不由得蒙了一层水雾,怕人看见,忙悄悄拭了。

前面佛堂已到了。慈宁宫冷寂肃穆,唯有一多,就是佛堂多。原先皇帝驾崩,都悬着白幡,被风吹得起起落落,现在大祭已过,宫人们用明黄帐幔换下了白幡,反觉得佛堂比先前大了许多。慈眉善目的菩萨端坐在佛龛中央。

瓜尔佳氏虽然闻不惯那股子香火味,也忙上前几步,和齐妃一左一右掺着太后迈人佛堂。两人对望一眼,又均低下了头。

太后钮祜禄氏是和善的人,然一进这佛堂便宛然是神佛护法,她那圆白的小长瓜子脸因为发福而有些变形了,她转过身威严地道:“只齐妃淑妃进去就好,你们在外头候着。人多了反不得便宜。”众人忙躬身应了,齐停了下来。

齐妃见她在佛团上跪定了,便回身关过古旧的两扇门,触动了心肠,眼眶不禁有些微微发红。她忙掩饰地轻咳了一声,在太后身后的蒲团上也跪下,低头默祝。

瓜尔佳氏和齐妃并排跪着,两手交叉放平,额头抵在手背上。一时心乱如麻,半晌方才平定,轻轻地抬眼看了看佛堂中央慈悲的金佛。

阳光从她身后的缝隙里倾泻进来,只照到佛的一半金身。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光明与黑暗的糅合体,一半散发着耀眼的金光向她微笑,一半是阴沉的、难测的。她困惑地想,这微笑是冲我的吗?还是冲着太后和齐妃?

瓜尔佳氏微微地抬起头,望见了钮祜禄氏那枣红挖云纹凤的朝服。一只只金闪闪的凤凰攀附在一片永也无尽的红海中,那颜色是这么刺目浓重,仿佛是隔夜的牲口的血。当她的身体在衣服下面活动时,那海上便涌起一阵阵耀眼的巨浪,凤凰的眼睛便也好似活了一般,挑衅地俯瞰着她。她带着一种自己也无法理解的狂热恨着这件毫不掩饰的衣服,她带着更加猛烈的炽热渴想着这件衣服,渴想着自己可以有一天蔑视着一切,穿着这件衣服,自由地向众人显示自己的富贵而不用担心谁会不满。到时候,她要自豪地品尝别人的钦羡与妒忌,她要看着自己的尊贵与自由结出一颗颗飞金的果子……

忽然那片红海剧烈地起伏着,她知道太后已经祈祝完毕,她平定下那一段荒唐又可怜的心潮,忙去扶住了她,双手轻轻地按在那件衣服微皱的肘部。不知是手热还是衣服热,她不禁渗出几点汗来,脸也红了,却还带着梦境中的快感。她不由得自豪地乜了钮祜禄氏一眼,她自己还是年轻的,一切都还有希望。然而心里却有个更强大的声音告诉她,你更年轻,也只说明你将在这牢坑中呆得更久,直到你意识到所谓希望,其实是在梦的废墟上开出的一朵虚幻的花。她恍惚而惧怕地甩了甩头,“我不想这些,这都不是真的,这都不是真的……”她颤抖着,脸上却还带着笑,她在这里一天,就要带着这虚假的笑。她对钮祜禄氏笑,对齐妃笑,对永不可能见面的年少的皇帝笑,对自己幻想中的生活笑,对佛祖笑……所有人都会记得这微笑,这闪烁在苍白消瘦的脸上的笑,这在三百年的岁月中一闪即逝的笑,这蚕食着她的生命、对她的不幸打下永恒的印记的笑……然后这笑随着时间而隐没在见不得光的角落,许多这样的笑声填满了这座巨大的皇城,等待着这里一切的雕梁画栋慢慢地低垂衰老,化作一声长长的叹。

她也哭泣。而哭泣只是一瞬的,她在避人的黑夜中,悄悄地哭给自己听,她的心,在笑容的遮掩下,悄悄地,哭给真正的慈悲听……

钮祜禄氏缓缓地站起来,膝盖的骨头发出一声低沉的破碎的声音。她有些尴尬地笑了笑,又不无伤感地道:“老了,动一动就浑身酸疼。”她看了看身边的齐妃,意识到她和自己一样,都老了。她们两个自从在雍亲王府当侧福晋起就勾心斗角,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她忽然有些灰心,注视着齐妃苍白的脸,微红的双眼,她知道她一定哭过了。钮祜禄氏无声地叹息,将手轻轻地合在她的手上。

“我记得你比我还大三岁。我刚人雍王府的时候,只是个庶福晋,胆子又小,没人疼惜的。家宴的时候连菜也不敢夹,你知道我喜欢吃鹌鹑蛋,隔着老远给我夹来一个,没夹好,掉到汤里,进了一身。为这,还挨了福晋的骂……”她说着自己滚下泪来,“是我对不住你……”

齐妃咬着帕子不敢放声,一双伶仃消瘦的肩膀剧烈地抽动着,那一头曾经乌黑而今灰白的长发散落下来,遮住了岁月苍凉的侧影。

慈宁宫的诵经佛号日夜不休,直到午夜还能看见袅袅的佛烟。温柔低沉的宫人的声音诵读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声声的祈愿,诵给真正的慈悲。

(本文原载《国学卮言》第三期,作者系2007级本科生)

P309-313

序言

纪宝成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自2005年创立至今,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在这五年中,国学院的广大师生戮力同心,以研习、发扬中国古代传统学术与文化精神为己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取得了斐然的学术成绩。套用清人的说法,这或可称作所谓的“义理”与“考据”的成果。然而,在义理、考据之余,国学院的广大师生同样不废“辞章”,他们多年以来,坚持用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记录下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这部文集的编辑,正是对国学院师生实践“义理、考据、辞章”相互结合的忠实记录,它从另一侧面对国学院这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作出了总结。

前人尝谓“文章小道”,时至今日,依然有人抱此观点。然而,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尽管孔子的这段话是由外交辞令引发出来的,但是孔子对于语言文字的文学性有所要求则确属无疑。孔子一向强调对《诗经》的学习,他所认为的《诗经》“兴观群怨”的作用,同样也蕴含着对于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文学的理解与运用。孔子还曾经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弟子子贡针对棘子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的疑问也有“虎豹之蒋犹犬羊之蒋”的反驳。可见,强调文与质的结合,是儒家思想的一个传统,而这里的“文”,同样也包含了“文学性”的要求。孔子的这一主张,是立足于思想传播与接受的效果的,儒家文化之所以最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孔子对于“文”的强调不无关系。其实在儒家之外,“文质彬彬”者所在多有,即如《老子》文章之简洁玄奥,《庄子》文章之驰骋放恣,《韩非子》文章之峻刻直截……它们能够对传统思想与文化造成深远影响,其文章之功不可忽视。即使号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也并非真的废弃了文字,相反,禅宗语录公案中机锋百出的辞句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学士,其影响至今犹存。如此看来,文章又岂能真以雕虫小技视之?无论“义理”还是“考据”,都须借“辞章”表达与传播,如果“辞章”缺乏文学性,其思想的力量便会打了折扣,甚至无从发挥。

然而那些纯粹的“辞章”,或者说那些用于感发抒情的文字,一直以来处境尴尬,近代以来尤烈,几乎被排除在学者本行之外。

人不能无情,古人的情蕴于诗词歌赋文章小说之中,这些文字对于今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在所有的文字中,最难翻译成外文的当属诗歌,因为诗歌是高度精练的抒情文字,翻译可以忠实于一字一句的具体说法,却不能忠实于一字一句背后蕴含的情感,而这种无法完全为外人所理解的情感,也正是一个民族无可替代的文化精神所在,毫无疑问,它是我们的“国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人的抒情文字构成了我们的文化传统,而今人的抒情文字则是这种传统的延续与发展,相比于阐释古代思想文化的说理文字,它更是一种关注于存在、投射于未来的创造,而这种创造可以说就是我们“国学”的继续构建的过程。如果说传统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那么今人的抒情文字就是汇入这条河的涓涓细流。如果我们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以一种大国学的心态来面向未来,或许就不会有之前的那种尴尬,不会有为义理、考据、辞章强分轩轾的鲁莽。

古人强调“知行合一”。理会于心或情动于中,可以说是一种“知”的体认,而将其形诸文字,则也可以说是一种“行”的实践。坐而论道,固然不可或缺,起而行之,方能有所建树。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一直重视并鼓励师生的文学创作,不仅有院刊《国学卮言》作为师生发表作品、相互交流的园地,而且在每年一度的学术活动月中,还特别设立了“文学创作”奖项,这部文集中收录的就有在此期间获奖的以及曾发表于院刊的作品。同时,国学院秉持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用“游学”的方式南下江南、西人长安,让每一届学生都有机会亲身体验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效果显而易见,学生们在游学的过程中将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和实地见闻紧密结合,开阔了眼界、升华了情感、深化了知识,这些都在他们游学期间以及归来后的文学创作中有充分的体现,文集也选择了这样一些作品收录其中。此外,文集还收录了相当数量的教师作品,这其中不乏名家硕儒,亦有中年骨干和新锐后进,不仅有情感的抒发,同时亦多学理的思辨。在这部文集中,国学院师生济济一堂,切磋琢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乐莫大焉!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部文集或许有不值一哂之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坚于持守、勇于担当,一定会为我们自己的文化作出贡献!

2010年7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凤鸣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师生创作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朴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14586
开本 32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1
丛书名
印张 10.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8
14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