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友谅这一生
内容
编辑推荐

陈友谅,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湖北洪湖人。自幼崇尚武艺,至正二十年于江州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随即统军沿江东下,攻打卷兀璋的据点应天,因部下或自立为王,或被敌重金收买不战而降,只得放弃江州退都武昌。于至正二十三年五月率两湖军马25万进攻洪都,历85天久攻不下,后遭敌火攻,且被切断退路,被迫水上突围,在换乘小船出舱指挥战斗时不幸被流箭射中头颅而死。

本书尽量采取较时髦的随笔式、散文式,让读者诸君轻松了解元末明初那段特有的历史,了解陈友谅、陈友谅家乡和陈友谅战斗过的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他周边的人与事。

内容推荐

“成者为王败者寇”,因为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失败,陈友谅一直被朱明王朝及后代文人诬蔑贬损,失去了他本来的面目及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本书是第一部为陈友谅作传的书,客观、真实地描述了陈友谅波澜起伏的一生,还原了—个真实的陈友谅。

目录

前言 家在洪湖边/1

第一章 也有帝王相/1

第二章 小学肄业生/8

 附 三国烟雨染乌林/17

第三章 有事您说话/21

 附 乌林故里行/28

第四章 元朝的官并不好当/31

第五章 反了又如何? /38

第六章 要闹出点响动来/46

第七章 游击战/53

第八章 亲兄弟也要受罚/60

 附 在沔城寻找元末那段历史/66

第九章 胜败乃兵家常事/70

第十章 小船靠大船/76

第十一章 左右逢源/83

第十二章 背骂名/94

第十三章 九江口脱险记/104

第十四章 再试几烙铁/113

第十五章 玩过了头/122

 附 从九江到南昌/129

第十六章 中了”离间计” /133

第十七章 太平大捷/140

第十八章 采石登基/150

 附 行走在采石古镇上/157

第十九章 好个老康/160

第二十章 我的地盘我做主/168

第二十一章 不是什么好鸟/178

第二十二章 再次东征/185

第二十三章 还玩不过你? /195

第二十四章 鄱阳残照/202

 附 拜谒鄱阳湖/209

第二十五章 我不服/212

 附 站在汉王墓前/219

第二十六章 三楚雄风在/222

 附 南京唱晚/231

结束的话 仰视陈友谅/234

 附 陈友谅、朱元璋(元末)年谱/239

试读章节

第五章 反了又如何

第一节 酝酿

陈友谅回到了他的故乡——黄蓬山,回到了他的陈家湾,回到了父母、妻儿身边。

此时的陈友谅还真有一种超脱之感。远离了官场,生活在安适的老家,他真的想和父母一样当一辈子渔夫。可见过外面的世面后,陈友谅心中总有愤愤不平之感。“本想平平淡淡,与世无争,好好孝敬您二老,可这世道有太多的不平,三儿恐怕难以长时间陪伴在您二老左右。”陈友谅常对父母抱歉地说。

近些年,子女们都长大成人了,陈家的家境也渐渐殷实起来。你看,陈家共有草房六间,陈普才夫妇、陈友谅的哥哥还有弟弟们每人都有各自的居所,草房西侧还有两间伙房、一间柴草房。

还有更具特色的呢!这不,门前的空地上,晒有渔网,那是陈友谅父亲的那张用了十多年的旧网,再往前便是一排柳树,柳树下是静静的顺风河龙船矶。这河是村里的大人们端午划龙舟、小伙伴们一丝不挂戏水的母亲河,那清清的河水载着岁月、驮着梦幻流入了黄蓬湖,流人了滚滚东流的长江。河边的一棵大树系着两只打鱼的船,那是陈家谋生的主要工具。夕阳余晖下,渔船满载而归,那情景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渔家风情画卷。

对于父亲陈普才而言,三儿弃官回乡是他自己的事,他管不了那么多。不过,陈普才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回来就回来了。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你要再出去闯,我也不会阻拦的。我认命!”

陈友谅低调回家已有好些天了,儿时的私塾好友张定边、张必先和一起练过拳脚的陈普文相约前来看他来了,虽然他们各自在为生活奔波,或打鱼,或做点小买卖,但听说陈友谅辞官不做了,大家都感觉有些惊讶,也想当面问个究竟。

再说,在陈友谅看来,张必先、张定边属文友,而陈普文是堂叔辈分,要长一辈,算是武友。见张定边、张必先把陈友谅叫“三哥”,陈普才也跟着叫起“三哥”来,因为陈友谅长陈普文两岁,这么叫也无妨,“大哥”、“三哥”的叫都无所谓,少年叔侄当兄弟嘛!道理上也说得过去。

“想必你们也知道,我这回回来就不走了,我不想当朝廷的窝囊官了。”陈友谅愤愤地对他们说。  “那你打算干什么?莫非和我们一样天天下湖打鱼,或做点小本生意不成?”众人不解地问。

“打鱼做小本生意又怎么不好呢?恐怕我这人还没这个福分呢!你们也知道,我这人也不是太安分的人,真的要我一心一意地去打鱼,怕是难以做到,也许造反打人还差不多?”陈友谅的话语让三个儿时的伙计听得迷迷糊糊,一头雾水。

陈友谅说出这些话也是有原因的。这些年,陈友谅耳闻目睹了许多朝廷的阴暗面。民间有诗嘲笑“大官吃小官、小官吃百姓”:“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贼人不争多。”“奉使来时惊天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陈友谅耳旁听到的各地反抗压迫揭竿而起的鲜活事例也举不胜举:崖山之役张世杰、陆秀夫起兵抗元,文天祥被杀于大都成仁取义,河南棒胡起义,广南惠州起义,漳州起义,袁州起义,以及七年前的黄河白茅口决口导致生活无着的百姓纷纷拉起了造反队伍等等。

“实话跟你们说吧,元廷的气数不会长久了,与其老死乡里,不如跟上时代潮流干上一把。我想拉上一伙人,反了又如何?我们要与官府干,专反那些欺压百姓的官员、有钱有势之人,你们看行吗?”陈友谅索性放开了,大声对他们三人说。

陈友谅接着说:“我也想好了,各地都在举义旗,我们这天高皇帝远,加上又有大湖掩护、周旋,料它官府也难奈我何。”

“好呀!弟兄们早就盼着有这么一天出出头了。”张定边说。

陈普文、张必先也忙抢着说:“太好了,我们跟你干,干什么都行。”

说着说着,几个人特别亢奋,脸都憋得通红通红。

当然,陈友谅也反过来想过:当自己真的拉起一帮队伍后,也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草头王”了。可“草头王”手下是需要有一批能文能武的人跟着干才行呀?自己有没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呢?

陈友谅一时对自己信心不足。于是,他想让他这三位儿时好友、如今的铁杆兄弟私底下分头去活动、联系,先暗地里发展一批人再说,对外当然也只能说开武馆习武健身,招收学员。

炸药爆炸总会有引爆物的。一个人想要真刀真枪地造反,往往就是由一件事,也许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引发的。许多重大事件何尝不也是这个理呢?

陈友谅要真正起事,也正是因为一件事而引发的。

P38-40

序言

家在洪湖边

“你要写那个‘过了气’的皇帝?写那个杀上司、杀战友的‘暴君’?写那个总打不赢朱元璋的‘败将’啊?”当人们惊讶于我关于陈友谅的选题时,我的写作热情在惊讶声中不但没有降低反而高涨了。我以为人们越是曲解陈友谅,我们就越应该还原一个真实的陈友谅。

其实,起初要写陈友谅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陈友谅是我的老乡——地地道道的洪湖人。

洪湖是什么地方?不是有部电影叫《洪湖赤卫队》吗?里面不是有首歌叫《洪湖水浪打浪》吗?洪湖就是那个富有诗意的浪打浪的地方。陈友谅就出生在洪湖岸边的黄蓬——一个水乡小镇。

《明史·陈友谅传》记载:“陈友谅,沔阳黄蓬渔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这里所说的沔阳是指公元1320年前的沔阳,那时的沔阳为沔阳府,属河南行省荆湖北路宣慰司,辖玉沙、景陵二县。而玉沙县正是距今690年前的洪湖“老县城”,县治在沔城、通海口一带。沔阳曾于宋宝元二年(1039年)降县为镇,属玉沙县管辖。1951年,从沔阳县属地的南部、监利县属地的东部、汉阳县属地的西部、嘉鱼县属地的北部各划出一部分,成立了洪湖县,1987年洪湖改县为市。于是乎,陈友谅这位沔阳渔家子,便名正言顺地属洪湖市人了,而不是一些资料上所说的沔阳人或仙桃市(1986年沔阳县改为仙桃市)人。

于是,我开始尽量地查找资料,想写一个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的陈友谅,力争还原一个真实的陈友谅。可史料真的有限,大多只能从明太祖“身旁”找到一些陈友谅的影子。当朱元璋“老爷子”的文献(正史、野史)浩如烟海时,可怜我的老乡——陈家“老三”(友谅在家排行老三)的资料,则只能从一些文献的段落中找到模糊的“影像”,从一些对明朝建国大事描述的铺垫中找回些许踪迹,从一些历史的“反面教材”中找出几笔注释。有些史料,就像一本“反书”——反写着字的书,要想认清其内容,只能翻过书面来才能看出其“横竖撇捺”来。

当然,这也不失为一种采集史料的途径。可惜,关于陈友谅起事前的素材更是少之又少,尽管在洪湖一带也流传着许多陈友谅的故事,但多是传说。

家乡人民对大汉皇帝陈友谅这样的大人物还是很推崇的,正因为崇拜,所以便给一些史事平白增加了许多夸张的、传奇的色彩。比如说,陈友谅降生在蒿排上,因而打下的江山不稳等。这些应该说也无可厚非,谁叫他是陈友谅呢?谁叫他最后败给了朱元璋呢?正所谓“成者王,败者寇”。

我们不应去苛求历史,也不应去愤然埋怨史官,谁愿给一个“过了气”的皇帝仔仔细细地去树碑立传呢?谁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保护一个所谓的“暴君”、“奸贼”(当然还有“枭雄”)——陈友谅的遗物、故居呢?充其量也就是保留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上说说而已。

记得有一次,我到安徽马鞍山踏访陈友谅在采石矶五通庙称帝的遗址,问过许多当地人,都说不知道有陈友谅这么个人,就连采石地区的导游也不大了解陈友谅在采石称帝的这段历史。是不是他们对历史太健忘了?然而,他们大都知道明朝有个大将叫常遇春,知道常遇春曾作为抗元“突击队队长”登过采石矶,还留下了“大脚印”——采石矶的一个景点。他们还知道李白在采石矶醉酒捞月、溺水仙逝等轶事,并建有“李白纪念馆”。

陈友谅为什么没能让更多的人记起呢?原因大概只有一个:陈友谅是“败者寇”,是朱元璋的敌人,是一个“坏透了顶”的人,古往今来所有舆论都是这样“一边倒”的!

这么说来,那朱元璋在人们心中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朱元璋和陈友谅比较,谁更顺应历史潮流?谁的手段更凶残?谁更具有英雄豪气?

事实上,历史往往记住了明太祖朱元璋,却忘却了大汉皇帝陈友谅。当人们仔细打量一下元末那段历史时,还真有必要记得他——一个从洪湖黄蓬山走出来的高高大大的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

也许,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只是在过去有这个权力的,都是一些功成名就的帝王将相。

著名史学家吴晗曾说:“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反对元朝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当时人们对他是同情的、怀念的,他的坟墓到今天还在新建的长江大桥下被保存着,供来往游人悼念。”

的确,我们不应该忘记陈友谅,不应该忘记元末有个大汉皇帝,名叫陈友谅。

就这样,尽量接近真实,还原真实,便成了我写作此书的重要追求。至于如何行文,如何润笔,我还是顺应一下时代的阅读潮流,不用以往写历史小说惯用的章回体,而尽量采取较时髦的随笔式、散文式,让读者诸君轻松了解元末明初那段特有的历史,了解陈友谅、陈友谅家乡和陈友谅战斗过的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他周边的人与事。行文之中,离不开客观地写写朱元璋,有时这两个人会同时写来,有时这两个人也会纠缠在一起……

但愿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愿我的所为不会愧对给予我大力支持的洪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该市乌林镇的领导和同志们!但愿我的这本拙作能给读者诸君以些许别样的收益!

废苑春风杨柳青,啼莺犹学馆娃声。

百年气数花一落,一代兴亡潮长平。

——(宋)王金兹《姑苏述古》

后记

仰视陈友谅

陈友谅倒在了鄱阳湖,葬身于武昌城。他生活在风云际会的年代,他有家国大义,有忍辱负重,有苟且偷安,有壮志难酬;他有英雄义士的情怀,有平常百姓的诡计,有侠肝义胆者的奇谋。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对陈友谅的评价,史学家吴晗曾用“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反对元朝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当时人们对他是同情的、怀念的,他的坟墓到今天还在新建的长江大桥下被保存着,供来往游人悼念”这段话做定论。

作为陈友谅的老乡,在近七百年后,去追忆那段历史,或多或少还是能生出许多感慨的。好在这感慨又多有几分相似。于是,便冒昧地借鉴了湖北省作协副主席程远斌先生曾写过的几段文字,并以此来仰视陈友谅,仰视这位江汉先英的三楚雄风。

事实上,陈友谅作为一代汉王需仰视才能见其高大,需仰视才能知其伟岸。

同事之情、下级之情,皆称私情。然他不徇私情,大是大非面前,泾渭分明。耿耿之心可敬可叹。

陈友谅投奔天完红巾军后,表现出了超群的军事才能,协助天完统兵元帅倪文俊破沔阳、克中兴、下汉阳、建皇宫,屡立奇功,使天完朝威震四方,陈友谅因“数有功,为领兵元帅”,出任黄州路总管府总管。倪文俊则居功自傲,“渐专恣”,严重影响天完朝内部的团结统一。友谅对此“积不能平”。

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最终起兵以武力“谋害徐寿辉不果”,其阴谋被邹普胜识破,逃往黄州陈友谅处,煽动友谅一起反对徐寿辉。陈友谅面对老上级倪文俊,表现出非凡的决策和驾驭政局的能力,不徇私情,顺应起义军维护统一、制止分裂的要求,以倪文俊老部下的身份,“袭杀文俊”,天完的动乱局面很快得以结束。

在天完朝生死攸关的时刻,陈友谅大义凛然,抛却私情,除去叛逆,挽救天完的命运,其功不可没。当陈友谅实际掌握天完红巾军统帅大权后,又先后在黄州、江州、武昌东湖等地进行整军,进一步加强天完红巾军思想、组织和军事建设,使之战斗力不断增强,成为当时全国反元力量中的一支劲旅。

刚直的秉性。决定了他的处事原则;阶级情仇。决定了他鲜明的立场。他的一身正义,加速了元王朝的灭亡。

陈友谅生长在江汉平原腹地,亲眼目睹了元王朝统治阶级对汉人的欺侮,饱尝了穷苦人民受压迫受剥削之苦。他从开始组织地方民众反元起,直至走上天完平章政事、兵马都元帅高位,从没有动摇过反元的决心和目标。

从陈友谅的用人路线看,在他的身边没有录用元廷官吏。他的高层幕僚皆为贫苦出生的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如张必先、张定边、邹普胜等人。而朱元璋则不然,他聘任了大批元朝官吏,依靠他们来对付打击各路反元力量,如刘伯温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他曾两次在元廷为官,是镇压处州“山寇”(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要说陈友谅的失败,从客观原因上分析,主要是败在了刘伯温的韬略之下。

面对元廷一次又一次招安,陈友谅均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而其他起义军首领就不一样了,如张士诚、方国珍等,他们皆几次为元廷所招安,成了元朝蒙汉地主阶级的帮凶和同路人。即便是一心想成就帝业的朱元璋,他从来未把反元斗争放在应有的位置,也从来没有和元廷军队打过硬仗。他对元王朝的态度不仅暧昧,而且抱有幻想。“辛丑八年,遣都事汪河至汴梁与元将通好”。朱元璋认为“元人方强,姑委之群盗以疲其力”。由此可见,朱元璋一直把农民起义、反元力量看做是“盗”;他所打击的主要对象实质上始终是各支反元力量。而陈友谅却一直是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反元不移。陈友谅坚决反元,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成了一面旗帜,鼓舞了各支反元力量的斗志,加速了元王朝的崩溃灭亡。

英雄是钢铁,它要靠战争之火去锻炼。元末的风风雨雨将他磨砺为钢铁英雄。

陈友谅走上反元道路以来,就一直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元军和蒙汉地主阶级。陈友谅作战有一个特点:“优于武艺”,作战勇猛,“大困而不馁,屡踬而复振”,进攻速度快。至正十六年(1356年),他晋升领兵元帅和黄州路总管府总管后,立即率部水陆并进,“蔽江东下”,一举攻下江州,随后又“分兵取邵武、吉安,而自以兵入抚州。已,又破建昌、赣、汀、信、衢”。陈友谅威震朝野,元廷各路(府)州守军皆望风而逃。

安庆之战是一场硬战。战斗之激烈是元末农民战争所罕见的。陈友谅在这次战役中愈战愈勇,终于取得胜利,消灭了红巾军最凶悍的敌人余阙,不愧为反元战场上杰出的英雄,不愧为叱咤风云的江汉先英。

陈友谅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驰骋于反元战场,夺城掠地,赢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占有安徽、江西、福建、湖广等大片地区,“几天下半”,“当时是江以南唯友谅兵最强”,成为江南地区反元的主力军。

自至正十一年(1351年)至十九年(1359年)八年间,陈友谅直接指挥、亲自参加了与元朝军队进行的大小战斗一百余次,从元廷管辖中夺取路(府)、州、县城一百余座,累计击败元军近百万人次,斩杀元廷重要将领二十余人。陈友谅所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绩,大大削弱了元朝各地军队的战斗力,并直接威慑到元廷的腐朽统治,在很大程度上为朱明王朝的初创建立铺平了道路。

从打金场到造船厂,他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将造船业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陈友谅初起之时,随从者主要是江汉湖区的渔民,他们皆擅长水战。缴获元水军战船后,拿来为我所用。陈友谅在沔城建打金场,锻造兵器,修造船只。至正十五年(1355年)八月,陈友谅开始督造天完汉阳皇宫,他认为鲇鱼套江湾是建打金场、泊船、修船、造船的极好地方,于是将沔城打金场搬至鲇鱼套,定名为武昌打金场。陈友谅任命杨从政为武昌打金场总管。杨从政上任后,立即组织工匠进行研制,他们根据当时战争的需要,研制出“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功能各具的大型战舰,也研制出不少运行敏捷的各种小型战舸。到鄱阳湖决战时,陈友谅一共出动大型战舰百余,战舸数百。其“舰高数丈,外饰以丹漆,上下三级,级置走马棚,下设板房为蔽,置橹数十其中,上下人语不相闻,橹箱皆裹以铁”,大的战舰可容三千人,小的也可容二千人,这种规格的战舰在当时中国是空前的。

在“龙湾战役”和“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对陈友谅的舰船十分仰慕,对缴获陈军舰船也十分珍视。当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对造船业高度重视,在陈友谅舰船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和陈友谅的“御舰”基本相似,或许还是按陈友谅“御舰”式样修造的!

陈友谅的东征,历时四月有余。带着六十万众的舰队,陈友谅行程达一千里,尽管以失败而告终,但历史不得不承认,是陈友谅创造了中国舰队的奇迹,创造了中国水战的奇迹。

然而,失败后的陈友谅在明朝的世袭统治下,个人的形象和历史的功绩永没有“翻身”的机会,即使是陈友谅在黄蓬山和沔城的行宫也被捣毁。在黄蓬山,朱元璋派大将徐达领兵,挖陈友谅祖父陈千一的墓,以断其“龙脉”;在沔城,朱元璋派心腹沈友仁毁陈友谅的宫殿,让周围老百姓把陈友谅从心里抹掉。然而百姓心中有一杆秤,对陈友谅的功过是非一目了然。要想让百姓永远不再思念这位故土英豪,怕只是朱元璋皇帝的“一厢情愿”!

当然,历史对朱元璋也自有公论。朱元璋从小父母兄长皆亡,出家当和尚,从寄人篱下到军中出人头地,再到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实现了从“一个叫花子到一统江山的开国皇帝”的嬗变,毛泽东称其为“老粗能办大事”。

朱元璋的功劳在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元末20多年的战乱局面;夺取政权后的朱元璋,在执政的31年中,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百姓得以初安,诚属难得;对于政事,事必躬亲,也是封建社会不多见的杰出君主。但为了整顿吏治,制定了严刑峻法,活剥人皮,挑断脚筋,大规模地屠杀功臣,也因此成为“最能下狠手的嗜杀皇帝”。

历史一方面只能原谅一个失败者的意外过失,不能原谅一个失败者的软弱无能;另一方面,历史并不一定是英雄的历史。陈友谅作为一个历史英雄人物,却过早地被历史的波涛所湮没,这不能不说是陈友谅的悲哀,不能不说是陈友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悲哀。

历史又似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也会显现出它的公正,甚至也会有翻案的时候。你看,几百年来,《九江口》《战太平》等文学作品不也仍然深入人心吗?这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人们对陈友谅这位失败了的英雄仍是给以歌唱、给以怀念的。

历史也有很多惊人的相似。陷入四面楚歌的项羽就是一位走在陈友谅前面的悲剧人物,虽失败了,不也仍不失英雄本色吗!不也常让人起敬吗!

谁是历史的后来者?谁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一般来说,只有那些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的人才能获得成功。但机遇有时也显得十分重要!一次小小的失算,一次不经意的疏忽,说不定就会酿成历史的悲剧;一次小小的胜算,一次偶尔的灵光一现,说不定就改写了一段历史。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某些必然吧!

(2009年12月完稿,2010年6月修改定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友谅这一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建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318710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8: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