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游走集/置若网闻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受之教授新作《置若网文》系列设计感悟随笔集,关注建筑、时尚、城市等话题,饱览设计、文化资讯,不跟设计、文化的主流舆论,对主旋律置若罔闻,对主流舆论置若罔闻。

本书为置若网闻系列之三,是作者的一些文化随笔集,把有关设计、建筑心得、观感方面的文章与读者分享。

内容推荐

《置若网文》是将成语“置若罔闻”用谐音转化出来的。这些原是置于网上的文字;作者认为可以对主流舆论置若罔闻;还有就是容易记忆。本套丛书收录了作者自2007年应新浪网之邀开博客以来的精选文章。分为五集出版,包括《建筑集》、《设计集》、《游走集》、《恋物集》、《时尚集》。主要是想给年轻读者提供一些有关设计、文化方面的资讯,作者也希望自己把有关设计、艺术、文化、娱乐、建筑、城市等心得、观感,这样的文章与读者分享。

本书为置若网闻系列之三,收录了作者的一些游记散文。包括【普罗旺斯散记】、【细语尼斯】、【吃在尼斯】、【艺术之城】、【千年时光沉淀下的浪漫小城】、【惊艳博加莫】、【小镇大教堂】、【英伦性格】、【行走伦敦】、【英国是怎样崛起的】、【北欧白夜的遐想】……等等。

目录

【普罗旺斯散记】

【细语尼斯】

【吃在尼斯】

【艺术之城】

【千年时光沉淀下的浪漫小城】

【惊艳博加莫】

【小镇大教堂】

【英伦性格】

【行走伦敦】

【英国是怎样崛起的】

【北欧白夜的遐想】

【“不大的”斯德哥尔摩】

【大海边的雕塑公园】

【开车看美国】

【天涯海角的动撼】

【沉浸在历史中的班戈小城】

【美国的贝尔法斯特】

【天啊,它还在那里】

【耶鲁城和温哥华学派】

【穆迪港的立市之道】

【马六甲怀古】

【柔佛印象】

试读章节

欧洲旅行的最后3天,原想住在米兰,不巧正碰上大型国际展示会,所有能在网上找到的旅馆均告客满。于是“情急之下”,干脆径直开车去了瑞士的卢加诺(Lugano)。只是湖光山色虽美,回程的飞机可是清早的航班,最后还得住回离米兰近一点的地方。只好向旅馆的工作人员求助,请他们帮忙找其他旅馆。

瑞士人的专业精神真的很棒,不但瑞士语、意大利语、英语、德语都说得滴溜儿转,而且耐心至极。只见他在网上逐一搜寻米兰及附近城镇,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博加莫的Macos酒店还有空房,征求我的意见。当时我有点懵了一博加莫?在哪儿?我那点意大利的地理知识实在有限,除了罗马、威尼斯、米兰、都灵、热那亚之外,其余的几乎空白。旅馆服务员说,那是米兰东北面的一座古城,有高速公路直通机场,清早不塞车,大约40分钟就到了。想了—下:如果在洛杉矶,从家里开到LAX也不止四五十分钟呢,于是就定下了。

中国有句俗话——歪打正着,这次可是打得真是再“正”也没有了。公元前曾是凯尔特人居住地的博加莫,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在山顶上,是博加莫的历史中心;下城则是该市的现代化中心。上城下城之间有公路和缆车连接。

博加莫的上城,历史很悠久。公元前49年,罗马人就在此建镇了,鼎盛时期,曾有上万常住人口。因背靠阿尔卑斯山脉,地势易守难攻,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不过到公元5世纪,还是毁于战火之中。公元6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博加莫成为伦巴第人在意大利北部最重要的领地。中世纪战火不停,小镇多次易主,先后成为高卢人、威尼斯人、米兰人的领地。直到公元1859年,才正式并入意大利王国的版图。

在山上,被那间外表不起眼,内部美轮美奂的老教堂狠狠地震了一把: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彩色玻璃窗,气派的祭坛,尤其是天顶上精美的壁画和雕塑,都是大博物馆梦寐以求的藏品级水准啊。天知道这样的教堂,在意大利还有多少座?

小巷里各式的小店铺常常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了脚步:散发着书香的小书店,琳琅满目的工艺礼品店,时尚优雅的服装店,还有瓶子一直码到天花板的葡萄酒店,品种竟有二三十种之多的比萨店,街角转弯处迎面走过来的长发女孩子,古巷深处停着的法拉利小跑车,老宅子院墙柱子上的石雕头像,屋檐下用马口铁做成鲸鱼形状的滴水管……这座小城静静的,没有车水马龙,没有人声喧哗,却有这么多的惊喜。

午饭时分,走进路边一家小餐厅。问服务女生有什么好推荐,笑答:来了意大利,怎能不吃spaghetti呢?遵嘱叫了一份,酱汁的美味,叫人恨不能将碟子舔干净。世人只说法国红酒出名,这次算是尝到了地道的意大利红葡萄酒的醇美。

古城建在山顶,四周围以城墙。城墙顶上是一条宽约六七米的路,围城一圈,据说有6200米长。墙可御敌,路可调兵。城门外,原只有一条石铺的通道可通山下,倚着山势,很有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整座墙是用大约3米×2米×1米的大石块垒成的,不知当年是如何肩挑背扛拖上山去?

下城原是个规模不大的单纯居民区,始建于公元9世纪。市中心以新古典主义建筑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意大利浴火重生,进入经济复兴期(意大利人称为Miracolo Economico期,相当于英语的。Economic BoomllE),城市发展相当迅速,新建筑绕山而起,相当现代化,却并不张扬。新旧建筑夹杂着,但高度和色调控制得很好,建筑风格上也尽量统一。当然,老建筑上总有些雕刻装饰细节,新建筑则简洁平滑得多,区别仍是一目了然的,但整体看上去,还是非常协调,非常“意大利”。整座城市不仅没有一栋闪亮张扬的摩天大楼,市中心居然还保留着一些17世纪时用石块砌成的大马路,众多汽车碾轧经年,居然还是完整无缺,想必其中的维护保养工夫一定下得足足的,真是难得。

下城中,到处可见街头雕塑。到底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无论是市府前的巨型雕塑喷泉,或是街边走廊上的柱头装饰,都令人叹为观止,那种浓浓的艺术氛围,正是“欧洲风情”的绝佳注解。

下得山来,天色尚早,便在旅馆周围的城区转悠了一阵。商店的铺面多不很大,但橱窗都很精致。更让人惊喜的是——书店密度极高。一条街上,总有三四家。逛了几家书店,因为不懂意大利文,只好“看图说画”。书店都不大,但布置得很亲切——书架旁不但设有座椅,上面还有舒服柔软的椅垫。走过儿童读物区,那里基本上都是意大利本国的作品,少有几本美国的迪斯尼图画书,日本漫画完全绝迹,更没有什么升学指南、高考复习之类。看着那些想象丰富、童趣生动的图画,不由心动,一口气买了好几本。

走了一圈,感慨最深的是,小城人士的穿着相当讲究,尤其是男士们,身材不很高大,但风度翩翩,一身呢绒,剪裁极见功力(意大利本来就是以男装见长的嘛)。年轻人穿出年轻人的潇洒,老人家穿出老人家的庄重。女士们自是风姿绰约,男士们也精致考究。这和在洛杉矶看惯的一件运动衫走遍天下可是天差地别了。

二战快要结束时,盟军飞机轰炸意大利,科莫是当时法西斯党的总部,墨索里尼的老窝,所以没少挨炸弹。连米兰也躲不过。可是近在咫尺的博加莫,居然从头到尾没有落下过一颗炸弹,得以全身而退出战争,真是幸事。

 有机会去意大利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博加莫!

P76-81

序言

把我自己博客上的文章和一些为杂志写的专栏文章,按照建筑、设计、时尚、电影、城市、游历、艺术、娱乐、回忆、随笔这样一些类别,加上插图、自己的漫画,出版小书,是这套书的一个基本的设想。当然,出版书籍,就不能像博客上那样随意,要整理补充文字,图的精度要高,图量也要多,每篇文章前面都有一张自己画的漫画,提高书的可读性,跟博客还是有所不同的。

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或图片的网站。大陆地区基本上都叫做“博客”,台湾则叫“网志”的多。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有些博客专注在特定的问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不过大部分博客还是作为比较个人化的日记,内容以文字为主,辅以相关的图片。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博客的一个重要特点。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截至2007年12月,博客搜索引擎已追踪了1.12亿个博客。也就是说:便于每6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有自己的博客,这个比例极为惊人,因为博客这个工具的引入也不过是近10多年的事。

至于我自己接触到博客这个新的传播形式,历史就更短了。我是最近两三年才接触到的。在新技术上,我总是否个比较晚知晚觉的人。虽然博客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也有所闻,但是真正去使用,就相当晚了。

博客是在1997年12月17日由美国人约翰 巴奇创造的。据说开始也就是为了开玩笑。这个玩笑开的真大,很快就传遍世界。

博客是由网上日记演化而成的。人们在网上日记中保持了个人生活的记录。大部分这样的作者称他们自己为日记作者或记者。美国人加斯廷 霍尔在1994开始编写个人博客,当时他只是美国的斯瓦斯莫尔大学的一个学生,他被认为是最早的博客作者之一。

不过,早期的博客只是手动更新的一般网站。然而,工具的改进有助于以时间倒序的方式张贴的网络文章的制作和维持,使更多的、比较缺乏技术的人可以编写博客,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例如,某种通过浏览器使用的应用软件的运用,是现阶段在编写网志的一个典型的方式。网志可以被寄存在专门的网志寄存供应商的服务器。也可以使用网志制作软件来维持,或被寄存在一般的网页寄存服务器。

从1997年博客发明之后,初期的发展还是很缓慢的。最近几年编写博客的流行程度迅速提升。在全球来看,博客的使用在1999年之后推向普及化,同时出现的博客寄存工具得到进一步推广。

“公开日记”在1998年10月被推出,很快就聚集了数千个博客。这是第一个能让读者在别人的博客留下自己意见的博客寄存供应商。有一个著名的博客作者布拉德 菲兹帕特里克在1999年3月创立了“生活杂志”。

我开博很晚,是因为自己对这个新平台没有信心,有点怕吃力不讨好。新浪网这样大媒体好几次提出要我开博,我一直迟疑,没有答应。后来见到博客的确有着很好的交流功能,我的看法才开始改变,在几个朋友的建议和督促下,我终于在2007年同意新浪网的要求,开了博客。从开博的那天起,我希望这个博客有自己的特点:不仅是拿来给自己讲感受,而且还要给年轻读者提供一些有关设计、文化方面的资讯。因此,资讯性是第一位的。并且,刻意不与博客上的跟帖辩论、斗嘴,希望这个博客能成为一个比较单纯的读书的安静角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特别是几位朋友的协助,这个博客居然累计也有200万人次的点击率,好多人留言说,在这里看到了自己喜欢看的文章,很开心。我的目地基本达到了,我也很开心。鉴于不少设计师、大学生在留言上说,这个博客竟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所以虽然现在我正在策划一个比较大的设计网站,但是仍打算将博客继续办下去。

对我来说,写博客其实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希望成为一个大家可以随时交流的网上平台;第二,是希望把自己有关设计、艺术、文化、娱乐、建筑、城市等方面的心得、观感这样的文章先给博客读者看,搜集反应加以修改,然后用在我出版的书籍上。刚开始的时候,我基本是只在博客上放文章,最近也开始写日志,但是因为工作忙,所以能够写自己感受生活的时间还是相对少一点点。

但有博客的人都知道,点击率是写博客的动力之一。我当然也会注意点击率的统计。我估计我的博客读者多数是从事设计、艺术工作的人员和学生。对此,我是很满意的,这本来就是我开博的初衷,因此,也不打算为提高点击率而改变自己博客的形式和内容。

这套小册子我自己定的名字,叫做《置若网文》丛书,是将成语“置若罔闻”用谐音转化出来的,主要是为了容易记忆。这是给大众看的,因此自己告诫自己,在选择和撰写的时候不能太学究,否则谁看呀?文字要有趣味,人内容,也要切中时弊,这也是我自己的一贯文风。《置若网文》第一批出五本,包括建筑、时尚、设计、城市、电影等内容。对这批小册子的撰写、插图、漫画、先是其实有点儿我自发地事的模式:有点儿不太跟设计、文化的“主流”舆论走,对主旋律“置若罔闻”吧。一来,这些原是置于网上的文字;二来,我可以对主流舆论置若罔闻,读者也可以对我的主意置若罔闻,大家平等嘛。

谈到这套小册子的设计,我是希望力求朴素的。我自己很喜欢“五四”之后那些散文集,像钱君陶、鲁迅、曹幸之这些微前辈的设计,无论是开本、装帧都觉得很舒服,为什么就不能够设计一些简简单单、朴朴素素的好散文集呢?我对出版社就提出这个要求,文责自负,中国青年出版社非常支持我的看法,因此才有了这套书的出版。

出小书其实比出大书难,因为对象不同,涉猎面不同,要照顾的读者更加多元化,我好几年前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过基本类似的小书,叫做《建筑的故事》《产品的故事》和《汽车的故事》,感觉还是题目太拘束了一点点,文字就放不开,希望这套小书能够更加轻松一点,给大家带来一些资讯,也带来一些开心。

王受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游走集/置若网闻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受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93604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6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