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边在歌唱(附光盘一个留美学生的田野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侗寨及黎平县肇兴侗寨短暂生活经历的记录。侗歌之乡的游历与生活,给作者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行文中穿插了两百多幅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展现了独具一格的鼓楼、风雨桥等标志民族特色的建筑,叙写了那里的生活风俗,并描绘了侗歌是如何在歌师们的口传心授下,如何在一支支绵延不绝的歌队中代代传承,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充满了歌声与笑声的侗寨生活图。

内容推荐

一个留美女孩,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这个美丽的千年侗寨。她用摄像机一边走一边拍,用图像、文字,还有声音为我们讲述了这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歌声和每一个故事……这里的男男女女,三五成群,相约在鼓楼里、风雨桥上,唱着情歌,互诉着彼此的思念,在歌声中繁衍生息着……

本书记录了小黄侗族人的文化现象与社会生活,以及在城市化过程中,侗族原生文化及其社会所面临的转折和威胁。

目录

前言 我是这里的孩子,生活在这里

第一章 深山里的邂逅

第二章 生活在这里

第三章 生活才到尽情时

第四章 那边也在唱歌

尾声

试读章节

中秋·赛歌会

我跟这个寨子完全熟识的时候,已经是中秋。暑气在这个时候开始变得焦灼,打得人懒懒的浑身不舒服。整个世界似乎正在疲倦的阳光里慢慢地闭合,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着准备。四周懒懒的气氛里,我在小黄灰扑扑的小石子路上快乐地跟每一个村民打招呼,把口袋里的糖分给路边的每一个孩子。

农历八月十五的小黄,不像汉族习俗那样:举家团圆,吃月饼、赏月或者赏花。小黄村的习俗是赏歌,而且是全村上下集体赏歌,他们的侗歌远比月饼美好和感动。从传统的角度来说,小黄人管这一天叫做“相思节”,而现在,外界知道得更多的是“赛歌会”。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侗族人开始唱歌的那一天。传说侗族的祖先建寨之后,世间没有音乐,处处了无生机,一片落寞孤寂。但每当夜晚万籁寂静的时候,天上(被侗家人称作九歌堂)却传来曼妙的歌声。于是世间的侗家人每逢初一、十五便会祭拜天地,祈求上苍分给人间一些快乐。可是上天并没有被感动,于是一群年轻的小伙自告奋勇组建了寻歌队。星移斗转几十载,寻歌的人们从英俊少年变成白头老翁,大家放弃了找歌之旅,唯独一个名叫四艾的年轻人一直坚持。终于,他找到了登上九歌堂的天体,并在仙界找到了一种结满歌种的娑罗树,他用随身带的扁担挑了很多很多的果实带回人间。每到一个没有歌声的村寨,他就把果实分给那里的人们。等树长成之后,村里人吃掉树上结的果子就能唱歌。传说每一个果子都代表着不同的歌,四艾给了人们不同的果子,所以侗族地区每一个村,哪怕只相隔十里路,歌都不一样。

于是,到了后来,侗族的人们就约定在中秋前后几天,几个相邻的侗族村寨会今天到这个寨子,明天到那个村子大家聚在鼓楼里一起唱歌,对歌,以这种方式来怀念耗尽一生去天上取歌的四艾。小黄传统的“相思会”在1995年的时候,由北京的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提议并赞助办成“小黄中秋赛歌会”。之后的日子里,小黄村的“相思会”就被称为“赛歌会”,整个活动要闹腾三天。“赛歌会”上,除了小黄村所有的歌队都要展露自己的风采外,还有邻近村寨的岜扒、占里、黄岗等一些歌队也会按照传统相约而来。每年的这几天也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想来饱听侗歌之美。

八月十四这天,小黄村的男人早早起来,几家合伙杀一头牛分一分,然后做成美味的菜肴招待来小黄村参加赛歌的亲朋好友。外村寨来小黄村参加“赛歌会”的歌手们也会三三两两地分散在小黄的村民家吃饭,侗歌把相识不相识的人牵在了一起。

八月十五是赛歌的日子。所有参加赛歌的歌手都穿着漂亮的盛装,比赛的场地设在新黔鼓楼广场旁的一个戏台上。由小黄、高黄、新黔三个鼓楼片区村民选出德高望重的歌师作为评委。

参加比赛的歌队是自愿报名,只要想参加都可以报名。八月十四到八月十六,小黄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唱歌的听歌的把鼓楼广场挤得满满的。

报名参加比赛的歌队有七十多个。比赛是分老龄、青年男女、儿童3个组进行,按抽签的顺序来唱。

P44-49

序言

陈思是我的小老乡,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和她的同龄人很不一样的女孩子。当别的高中生都在为高考而挑灯夜战、埋头苦读,为争取一次次模拟考试取得高分而挣扎的时候,她却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刻苦训练,夺得了游泳和羽毛球两项体育运动的国家级和省级比赛大奖,并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考试通过业余钢琴10级,发表了两篇研究性论文,并且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当许多孩子还在痴迷于各种追星狂热,对林林总总的名牌商品津津乐道,为各色豪华奢侈的消费品相互攀比的时候。她却组织了慈善民间社团“心心社”,去救济和帮助那些贫困的家庭和孩子;正当同学们都争当高考状元,不遗余力地报考各地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时候,她竟然放弃了中国顶尖大学的保送机会,另辟蹊径选择了申请就读国外大学的艰难历程。

正是由于诸多“不一样”,在17岁的时候,她被美国芝加哥大学录取,并得到了当年中国学生接受的最高外国大学奖学金,成为芝加哥大学的一名中国留学生。而我那些年正好在芝加哥担任总领事——这也是我和陈思的另外一份缘。陈思在芝加哥大学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有序的,她在这所全美极富盛名、曾经培养过8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李政道、杨振宁、崔琦等)的名校里忙碌着,她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着,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一个个优异的成绩,思想也日渐成熟。

可是,这位“不一样”的女孩忽然就在芝加哥大学的校园里“消失”了,这一“消失”竟然就是一个年头!原来,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地从事专业学习,她向校方申请休学一年,以增加社会实践来丰富自己。在这一年中,她回到了中国,回到了养育她的家乡贵州。2009年3月,她带着用美国慈善机构One to One chinese student Outreach募集善款购买的书籍,一头扎进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的小黄村。她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寨做了一名青年志愿者,一方面在小黄村的小学里做教师,另一方面实地考察当地的民风民俗,以为未来的东亚文化研究奠定良好基础。陈思在村子里和侗家人同吃同住,同唱歌同欢乐。与此同时,她也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欣赏着这里的文化——这就是这本书的由来。

美丽的贵州虽然也是我的故乡,但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依然被那里丰富多彩、美丽动人的少数民族风情所感染,同时我也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女孩,在唱着不一样的歌。因此,我感动着她的感动,赞美着她的赞美。

此刻,陈思已经回到芝加哥大学,继续她未完成的学业。我相信,她在这本书里所传达出的美好的信息,一定也会打动大洋彼岸其他民族的人。因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文化是相互交流和融通的,美好的事物永远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祝福陈思,希望她未来的学术研究取得巨大成就。也祝福这本书,希望它在弘扬优秀的东方文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作出相应的贡献,并向全世界展示东方多姿多彩、风姿绰约的妩媚与动人。

黄屏

前任中国政府统驻芝加哥总领事

现任外交部领事司司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边在歌唱(附光盘一个留美学生的田野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09009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5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