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自画像
内容
编辑推荐

  在近代“中学西渐”史上,有三个中国人的著作可以说真正在西方畅销过:他们是陈季同、辜鸿铭和林语堂。三人前后相继,同属闽籍。如今辜、林二人已是人所共知、著作广被士林,独陈季同一人仍湮没无闻。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研究者的一个疏忽。

  陈季同曾在法国留学和从事外交工作近20年,精通法、英、拉丁等多种文字。被誉之为“我国研究法国文学的第一人”。他一生主要以法文写作,著书多种,“极得法国文坛赞许”。

  《中国人自画像》是陈季同最为重要的著作。尤该书首次面对欧洲读者,从一个中国人的立场出发、对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中西文化发表看法,从而开启了中国人独立从事此种文化交流活动的先河。辜鸿铭和林语堂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内容推荐

我们研究别人的文化实在是为了多一些了解之同情”,别人的文化是一面镜子,而从这面镜子里照见出的恰恰是自己的文化。如果没有王国维、钱穆、闻一多、陈寅恪这些学贯中西的前辈,我们将永远因循在自已的文化中,无知地抱怨着。当我们看到那些异于我们的文化存在时,我们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渐渐明白了文化多样性的特质,这时的我们不但对别人的文化多了—份理解,也对自已的文化多了一份宽容,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凸显出它的价值。

目录

中国人自画像

 序言/3

 中国之家庭/7

 宗教与哲学/14

 婚姻/20

 离婚/25

 妇女/32

 书面语言/38

 社会阶层/43

 报刊和舆论/50

 史前时代/62

 谚语和格言/69

 教育/76

 祖先崇拜/81

 育婴堂/84

 劳工阶级/87

 诗经/91

 娱乐/100

 欧洲社会/109

 古典诗歌/120

 东方与西方/131

 福州船政局/139

中国人的快乐

 序言/147

 家/149

住宅/149

 宗教和世俗的节日/153

龙舟赛(端午节)/153

中秋节/156

灯节/158

双星节(七夕)/161

花节(花朝)/163

元旦/165

过年/169

仪仗队(出行)/171

佛教徒的庄重/174

 乡野之乐/179

漫步与朝圣/179

沐浴/182

风筝/184

灯船/186

园艺/187

狩猎/192

垂钓/193

 永恒的女性/197

爱美之心/197

扇子/200

著名的美人/202

半上流社会的女子/205

 正经之乐/209

学生/209

赛诗/212

艺术家/214

弈棋/218

 餐桌上的快乐/221

饮酒之乐/221

茶会/224

筷子/226

菜肴/229

 灵巧招术/235

变戏法/235

招魂/238

骨相学和手相学/240

 游戏/245

投壶/245

射覆/246

毽子/247

钱币/248

赌博/249

纸牌/249

抽彩/252

 公共娱乐/257

戏剧/257

斗动物/259

 结尾/263

达者之乐/263

 附录/265

陈季同传/265

试读章节

宗教与哲学

宗教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它无时无刻不存在,是连结众生与造物主的神秘之物。各种宗教符号影射出人类对造物主的崇拜与感激。虽然千差万别,但都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我们总能在那些最为稀奇古怪的人类风俗里发现超自然的思想。

“上帝”这一词汇的最初出现把宗教推至到了人类的最高峰,但在人类努力向上帝靠拢的过程中,人性的弱点又致使宗教屡屡下坠。随着岁月的流逝,宗教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小。它们看似在以不断简化自己的方式,向集人类和睦与美好理想于一身的方向前进。起初,它成为神的替身,仿佛只是一种不得已,所以,慢慢的,它的地位逐渐下降。正如从正午刺眼的日光渐渐变为夏日黄昏的一抹斜阳,只将长长的余晖无力地洒在人类前行的小路上。这是我研究古籍和古代圣贤的名言时常有的感觉,为解人类命运之惑而拜读西方圣书时,也深有同感。宗教那耀眼的光芒似乎早已消失,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丝回光返照。真理之光所到之处一片灿烂夺目。气势如虹的诗唱,不但在我的耳边回响,更在天地之间回荡。但当我从这令人沉醉的梦幻中惊醒时,却发现这个喧嚷的世界充满了信仰的混乱。我很是惊讶,甚至怀疑真理是否存在,但良心却又强迫我去相信。在宗教信仰上,不用嫉妒西方人,尽管我们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也不信上帝。同时我也无意去讨论宗教的价值。在上帝眼里,个人实在太渺小了,它不会关心每个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敬仰它。上帝不但能听懂所有的语言,还能在静默时体会灵魂的运动。有人用灵魂向上帝做祷告,有人则只用嘴巴,两者大相径庭。我们这儿不但有这两种人,还有与之相应的两种宗教,即理想宗教与世俗宗教。前者强迫所有人升华灵魂;后者则教人用手脚去作灵魂的表演。简而言之,我们能看出来什么是真诚,什么是虚伪。

其实,智慧和宗教同样高深。在中国,“士”这个阶层代表着最高的文化层次,儒教就可以算作是它的宗教,更确切地说,是儒家思想,即孔子的哲学。孔子的教义作为儒家学派的奠基,只阐述道德准则,而不掌控人类命运,也不涉及神性的纯理论思辨。

中国人对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的孔子极其敬仰,在中国的每个城市里都有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在于教化人心。其学说目标的实现都依靠一个“教”。字。一个误入歧途的堕落者,可以通过教育被改邪归正。孔子用蔚蓝色宏阔无边的宇宙拓展人们的眼界,使人们逐渐脱离低级趣味并摆脱陋习。体验一种精神、存在、思考、意欲和知识。思、意、知分别是人修身的三个阶段,它始于觉而止于学。孔子的书是关于人性的最伟大的哲学著作,其中有许多优美的格言。

不要以为孔子的教义只限于规劝或忠告,而没有指出明确的修身方法。实际上,他的学说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下面我将力图对此方法加以阐释。

保持适度的理性是孔子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他说,人心就像勒不住喝不动的野马;就像陡峭的山坡上奔流而下的洪水;就像猛然爆发的熊熊烈火。人们一定要驾驭好这些猛烈的力量,既保持其活力又不让其随意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自然存在着永恒不变的理想——正义与智慧,但由于人的感官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所以越来越远离这个理想。因此孔子教诲他的信徒:必须在诱惑到来之前作好防护,“敬”是不可战胜的武器。

“敬”是一种大多数人都具有的情感,它渗透到人生的所有行为之中。腐败的首因就在于麻痹大意,所以理性不能放过所有纽微之末,要防微杜渐。

麻痹成为诱人就范的习惯力量,我们可将之称为人的第二天性一“习”,人的个性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对待人生中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应心存敬畏,它可以使人超越庸俗无聊,让那些不健康嗜好远离自身,从而完成修身养性这一任重道远的历程。

孔子教导我们,感官本身不能成为天资,它只不过是各种官能的组合,不过作为人类,我们接受了特殊的禀赋。我们可以拥有体面的相貌,温和的言谈,准确的听力,敏锐的眼光,冷静的反应,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发展这些人类感官的特别之处。

儒家思想的基石是“敬”,而基督教福音教义的根本是“博爱”。“敬”体现在个人的行为之中,博爱则体现在对他人——更准确地说,体现在对“邻居”之上。

我有时候大胆的假想——孔子可能也曾想过创造出对“邻居”的博爱,只是这位道德家不敢对人性:自然的完美寄予厚望。要使人信服“邻居”的存在,还需要一些更神圣的理论依据。孔子宁愿让人们掌握博爱的主动权,如果教给了人类达到尽善尽美的方法,还用得着担心他们不从中受益吗?

我不打算开一堂宗教课,更无意于教化别人,因为孔子从不限制每个人的信仰自由。不过我要评论一下基督教。这个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人心。灵魂可以飞向上帝是人们拥有美德的奖赏,这个理论既不乏宏伟又合乎逻辑。在此理论下,人类应该努力用各种美德之光来照亮自己,以达成与上帝的沟通,这看上去是对的。把“表达崇拜”作为自己行善的目标算得上是一个崇高的理念,它既满足了心灵又迷住了理性。

可能有人会认为我在美化基督教,只讲了其中美妙的东西。读者一定比我更清楚,有些书只是装帧美丽却无人愿意阅读——同理,教义也无法使每个人变得道德高尚。理解和应用完全是两码事。有人说中国的道德就如同已经灭绝的语言,差不多成了考古学上的遗迹,但据我所知,其他体系的道德也没有能逃脱相同的命运:平等、博爱,甚至自由,似乎也总是说得多做得少。批评别人总是来得更容易些,如今那些大国不正在不停地议论着邻居总能看到别家的沙子,却看不见自家的大梁吗?这些言行不一的东西更证明孔子教诲的英明。他说:修己以敬,麻痹少一点,生命就显得高贵,令人肃然起敬了。

下面,再让我们来看看孔子那些富于实践经验的。格言。孔子有很多纠正大错误的小办法,和医学上用顺势疗法来治疗思维中的毛病有点类似。例如,他最反对固执己见,即偏见,认为所有的人,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好韵了解自我的办法就是模仿古人行事上的智慧,去真正地了解他们。

简而言之,孔子想创发一个贯通所有良知的普遍观点。无人能逃得开它的吸引,而且没有其他理念能代替它,每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他道德世界的阳光沐浴。

孔子说:

“探寻自然界的奥秘,研究善恶、你会被自然的情感所充塞;尽管宇宙无边无际,社会条件千差,万别,你的灵魂深处一定能体会得到万物平等的法则。”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

我得停一下了,没有必要再接着述说这些高尚的教义,它们是人类献给造物主最美好的礼物。

孔子崇尚的崇古既不用神像也不用祭师,只是制定了祭拜规则的礼仪。专注于原则的人通常不去在意这些仪式。

中国没有宗教统一体,本身世界上也不存在什么宗教统一体,纯粹的统一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要问中国有几个主要的宗教,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这并不多。

除了儒教外,中国还有接纳神秘主义的道教,和教义上有点玄学形而上意味的佛教。道教只被那些阶层较低的人士信奉,佛教中则包含很多令人赞赏的观点。

根据佛教的教义,物质世界只是幻象。人应极力与他所处的自然隔绝,然后才能得以超脱。这是一种冥想上帝,即冥想无形本体的理论。人生在世就是以追求极乐为目标,用神圣的佛规去约束自己的心灵,看破红尘,才能圆寂,实现涅槃。这些都是佛教的高深教义。但如此超脱的佛教却有自己的众多的庙宇、宏大的祭坛和浮华的仪式。顺便说一句。那些住在高大庙宇中的僧侣们还拥有众多财产。

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有众多忠诚的宗教信徒,也有很多完全不信神灵的麻木不仁之人。

冷漠麻木是与高尚仁爱相伴而生的赘疣,是一种无可救药的疾病。有人的地方就有不信教的冷漠之徒。不过,在我们国家的风俗中,并不存在宗教仇恨。宗教仇恨是一种不可理喻的传统,我可以理解一个人恨另外一个人,但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恨别人的宗教信仰?!

现代文明提倡无神论,但我认为我们的文明程度还没有达到人可以什么也不信的程度。

P14-1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自画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陈季同
译者 陈豪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5222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9.03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