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德律风
内容
编辑推荐

第一届香港书奖,台湾粱实秋文学奖碍主葛亮。

重新回归“说故事”的趣味,放声因习惯而被人所忽略的音响。

本书以《德律风》《阿德与史蒂夫》《离岛》等十余篇传记式小说,传达了上世纪香港的民生百态。

内容推荐

站在边缘谛听城市的声响。德赛都(Michelde Certuau)在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的开篇写道:“献给普通人,献给行走于街巷的平凡英雄、无所不在的角色。”《德律风》中久违的人与事,面目清晰如昨,温度依旧。根植于民间的文字,亦勾勒了书写者的成长轨迹。岛与城池,家与异乡,有说不尽的故事。岛屿的宿命,是城市的,也是个人的,有着一样的脉搏,在时代漩涡中同声共气,冷暖自知。所谓命运的轮廓,更多的不是弧线,而是棱角。其间的快与痛,锋利人情入心。关于城市的还有历史。数年间的承载,纸上或许不堪其重。心底终是轻盈,因为尘埃落定。

目录

【传】

 阿德与史蒂夫

 离岛

 退潮

 私人岛屿

 德律风

 罗曼司

【记】

 拾岁纪

 浮华暂借

 镜像魅影

 我们的城池

 他们的声音

 家书

 说小说

【后记】

 忽然一城

试读章节

阿德与史蒂夫

刚到香港的时候,我住在一幢唐楼里,住在顶楼。在西区这样老旧的小区里,楼房被划分为唐楼与洋楼,而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没有电梯的。我住在顶楼七楼。换句话说,楼上即是楼顶,楼顶有一个潮湿的洗衣房和房东的动植物园。

动植物园里风景独好,除去镇守门外的两条恶狗。房东是个潮州人,很风雅地种上了龟背竹,甚至砌了水池养了两尾锦鲤,自然也就慈悲地养活了昼伏夜出的蚊子。

有了这样的生态环境,夜里万籁齐鸣也就不奇怪了。两条狗百无聊赖,相互撕咬一下,磨磨牙当作消遣。蚊子嗡嗡嘤嘤,时间一长,习惯了也可以忽略不计。房东精明得不含糊,将一套三居室隔了又隔。我这间隔壁,给他隔出了一间储藏室。一个月后,有天听到有声响。出来一个中年人,有印度人黧黑的肤色和硕大的眼睛。中年人是医学院的博士。博士握了我的手,说以后我们就是邻居了。博士败了顶,孱弱谦和的样子,眼睛里有些怨艾的光芒。当天晚上,储藏室里就发出激烈的声响,我再不谙世事,男欢女爱的动静还是懂的。这一夜,隔壁打起了持久战,我也跟着消停不了。安静下来的时候,已是东方既白。清晨起来博士又是温柔有礼,目光一如既往的忧愁。而到了当天晚上,又是判若两人。日复一日,隔壁总是传来饥渴的做爱的声音,雄狮一样的。他总是换不同的女人。这对一个适龄男青年的正常睡眠,是莫大的考验。

在一个忍无可忍的夜晚,我终于夺门而出。在皇后大道上兜兜转转,穿过蚊虫齐飞的街市。在太平洋酒店,我看到了远处灯塔的光芒被轩昂的玻璃幕墙反射了。汽笛也响起来,那里是海。香港的海与夜,有阔大的宁静,维多利亚港口,近在咫尺。我想一想,向海的方向走过去。

穿过德辅道,有一座天桥,上面躺着一个流浪汉。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常年躺在那里。他远远看见我,眼皮抬一抬,将身体转过去,像要调整一个舒服的姿势,又沉沉地睡了。

下了桥,有腥咸的风吹过来。我知道,已经离海很近。再向前走是一个体育场,我只是一味向海的方向走。也许我是不习惯香港天空的逼狭,故而海的宽阔是如此吸引我。越过篮球场,走到尽头,巨大的铁丝网却将海阻隔了。我回到篮球场,在长椅上坐下。旁边的位置上坐着几个女人,很快人多起来,是些年轻人在夜里的聚会。这里顿时成了一个热闹的所在,一个姑娘快活地唱起歌来。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走了,这里又恢复了宁静。远处的景致,被铁丝网眼筛成了一些黯淡的碎片。我觉得有些倦,在长椅上仰躺下去。

远处走过来一个影子,是一条狗,很大,但是步履蹒跚。后面跟着两个人,走到光线底下,我看见是一个穿着背心的敦实青年和一个赤着膊、腆着肚子的中年人。青年沿着塑料跑道跑上一圈,活动开了,在场上打起了篮球。中年人站在篮球架底下,抽了一支烟,也下场打起了球。两个人的技术都不错,不过打得有些松散,谈不上拼抢,只是例行公事的象诬性地阻攻。突然两个人撞上了,中年人夸张地躺倒在地,拍一下肚子,嘴里大声地骂了句什么,青年人一边笑,一边将球砸过去,中年人翻一下身,躲开了。两个人就一起朗声大笑。我听不懂他们说什么,只能听出他们是很快乐的。

那条狗很无聊地走来走去,没留神已经到了我跟前,“汪汪”地大叫。我并不怕狗,和它对视,在它眼睛里看到了怯懦,还有衰老。我伸出手摸一下它硕大的头,它后退了一步,不叫了,龇了一下牙,却又近了些,蹭了蹭我的腿。我将手插进它颈间的毛里。它并非前倨后恭,而是知道,我对它是没有敌意的。

这时候,青年远远地跑过来,嘴里大声地喊“史蒂夫”。听得出,是呵斥的意思。大狗缩了一下脖子,转头看一下他,又看一下我,转过身去走了。青年在它屁股上拍一记,上了狗链,然后对我说:“对不起。没事吧?”

P1-3

序言

为搭建中日青年作家交流、沟通的平台,促进两国文学界的相互理解与友好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特主办“中日青年作家会议2010”。该会议由金城出版社和《作家》杂志社协办,后援方为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中文化交流协会。

与会中日青年作家的作品收入《中日新生代作家佳作集粹》,由金城出版社出版。

《中日新生代作家佳作集粹》收录了中日两国部分新锐作家的代表作。日方青年作家代表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川村凑教授、田中和生教授、著名作家李维英雄教授、茅野裕城子女士、著名中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饭冢容教授、桑岛道夫教授联袂推荐选出,其中包括三名芥川文学奖获得者与两名芥川文学奖候补作者。这些作家的作品真实反映了日本当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况,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与本土性。中方青年作家代表则包括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魏微、庄重文文学奖获得者李浩、春天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得者张悦然等。

《中日新生代作家佳作集粹》所收集的主要是青年作家的作品,代表了两国青年作家对本国人文、历史以及现状的认知与思考,因此,《中日新生代作家佳作集粹》的出版必将促进中日两国青年相互了解、沟通和交流。

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日本当代文学,在出版时,基本保留作品原貌,未对《中日新生代作家佳作集粹》作品内容进行大幅删减。作品中有些内容不符合中国国情,望读者在阅读时注意鉴别。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何水法先生喜闻《中日新生代作家佳作集粹》出版,欣然为之创作,将象征中国繁荣昌盛之牡丹和日本国花樱花合二为一,题为“万紫千红总是春”,寓意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犹如百花盛开的春天,繁荣似锦。

后记

忽然一城

参加一个文化沙龙,听陈子善教授聊张爱玲。谈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交往,与香港大学的交错。

港大是我的母校,有关这位前辈作家的事迹,多少也听过一些。如今世转时移,那时候的痕迹是淡薄了许多。张爱玲对香港是有知觉的,然后写下来了,声明是“为上海人写的香港传奇”。这其间的微妙,如今还在被人津津乐道。写下“不相干的事情”,是带着一些尊严感和苦楚的。这两座城市有些交集,如今从上海到香港,大约也总是文化研究的好话题,是以“双城记”。

有关城市间的游移,于我谈不上剧烈的感受,大约因为当时年轻,会顺其自然。我从一个与香港完全“不像”的城市南下而来,时值干禧年。

到香港之前,我在南京这座城市已生活了二十年。隆冬的时候,南京正是寒风料峭。到了香港,天却暖得有些不合情。下了出租车,我拎着行李箱,身上是件呢大衣,额头上已经是薄薄的汗。阳光从法桐树上渗下来,还有些晃眼。一个棕色头发的半老男人,穿着短裤和艳红的衬衫,从我身边施施然地走过,几乎让酷热中的我哑然。这一幕,印象很深刻。多年后仍然眉目清晰。这男人是商学院的一个教授,以后在校园里便常常见到。其实,他的施施然,并不代表着这城市的步伐。

这城市是有速度的。初至铜锣湾的闹市,站在轩尼诗道的尽头,道路倏然出现分岔,记利佐街与怡和街各行其是。分岔点是巨型广告牌,与崇光百货造成峡谷之势,上有明星俯瞰众生。红绿灯的信号响起,人鱼贯而行,如同一些在流水线传送带上疾速前行的玻璃瓶。人头攒动间,那种密度,更多的不是物理的观感,而是心理上的挤压。

大约因为南京太空旷,而南京人太闲适。这节奏便一时让人恍若隔世。香港有本杂志,叫做《忽然一周》,从刊名来讲,说的仍然是速度。其实是本娱乐杂志,每星期说不尽的新闻,也排山倒海而来。然而,却也有时光荏苒的伤感,逝者如斯,人事都是盖棺定论。

港大在港岛的南部半山区,百多年的历史,所以总有些古意。这一点让人喜欢,而附近坚尼地城一区的旧屋宇,让人想起南京老城南的房子。所以,我在香港这些年,其实很少离开这一带。任凭中环、尖沙咀如何“忽然”,这里还是渐行渐远的悠长天光。山下德辅道上电车盘桓,仍然也听得见一些市声。

在这大学里,我度过了非常珍视的五年,这五年在图书馆又占了很大的比例。在那里写下一些东西,论文、小说和电影随笔。现在看来,文字与情景也交融一体。另一处是在住处Starr Hall,那也是应有记忆的地方,对面是何东夫人堂。现在看到的是拆迁重建的版本,据说旧楼当时被张婉婷看重,拍了《玻璃之城》。后来人说舒淇将港大女生的气质演绎得极好,黎明用尽气力,却还是演成了实在的中大人。Starr是面海的舍堂,我住在十八楼,望着维多利亚港,写下了许多南京的故事。之后将它们汇聚起来,便是《七声》。这些昨日的人和事,现在遥遥望去,却是说不出的清晰。

后来,便也写香港,因为一些朋友。其中有一个读社会学的学长,给我讲了关于新移民的故事。这城市的繁华,转过身去,仍然有许多的故事,是在华服包裹之下的一些曲折和黯淡。当然也有许多的温暖,隐约其间,等你去触摸,仍然是有关城市与人的温度。我跟着学长,穿梭于小区、屋村与街巷,记录了不同的人生和过往。然后,便写下了《退潮》《阿德与史蒂夫》,等等,都是真实的勾勒。这命运的轮廓,更多不是弧线,而是棱角。其间的快与痛,是锋利的,却也是人情人心。

而立之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朱雀》。仍然是关于城市的,还有历史。数年间的承载,这纸上或许不堪负重。但心底终于还是轻盈的,因为尘埃落定。

(己丑年夏,于香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德律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葛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5680
开本 32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3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