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辛笛卷)(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本册是辛笛卷,精选汇集了辛笛各类文学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内容推荐

文库所展示的文学状况切近于原生态,所体现的文学风姿格外丰富多彩,所反映的中国社会和上海城市的变化也更具广度和深度。举凡社会变迁、政治风云、文化思潮、官场现形、战争革命、城市风情、农村风貌、市井坊间、妇女儿童、婚姻爱情、侦探侠客、风花雪月等等,都有所涉及。文献性、文学性和可读性都很强。本册为辛笛卷。

目录

凡例

前言

一、现代诗

 青青者篇

 蛙声

 雨夜

 离思

 道上

 荒坟

 别前之夜

 新秋之夜

 秋晴

 小诗

 秋夜

 珠贝篇

 有客

 伤怀的心

 无题

 弦梦

 夜别

 印象

 秋思

 夜乐

 生涯

 航

 款步口占

 呼唤

 冬夜

 FAREWELL

 二月

 潭柘

 丁香、灯和夜

 垂死的城

 异域篇

 秋天的下午

 挽歌

 十月小唱

 月夜之内外

 休战纪念日所见

 寄意

 短意

 对照

 巴黎旅意

 杜鹃花和鸟

 再见,蓝马店

 客心

 刈禾女之歌

 RHAPSODY

 卖轻气球的人

 门外

 孩子

 零羽

 手掌篇

 识字以来

 姿

 月光

 流浪人语

 文明摇尽了烛光?

 夏圈小诗

 布谷

 夏夜的和平

 手掌

 逻辑

 回答

 警句

 阿Q答问

 憔悴

 寂寞所自来

 赠别

 海上小诗

 甘地的葬仪

 尼亚加拉瀑布

 熊山一日游

 一念

 人生

 春天这就来

 风景

 山中所见——一棵树

 夕语

 春韭篇

 花梦

 梨花心理

 挂起来嘛

 致门前的槐树

 有和无

 金色的秋天

 网

 雨和阳光

 三姊妹

 书巢吟

试读章节

1985年5月11日,星期六,下午四点。天朗气清,我们的车向西贡墟疾驰驶去,渐入山区,一洗城市的烦嚣,公路如一圈玉带,太阳的眼睛睁得特别大,路旁树木葱茏,好个幽静的去处。车抵码头,登上“悠丽号”(Lazy sally),马达一响,就把浓郁的夏意轻轻抛在后面,迎向清水湾海面开去,碧波涟漪,青山入围,这里俨然是内湖,而不觉是沧海之馀。本来客里行色匆匆,不知朝夕纷忙为了何事,陡然和二三知己来此观海看云,谈天说地,争得浮生半日闲,可谓洒脱了。这总是要谢谢主人厚意招邀,为此不能无记,随手写来,也不知能成什么气候。

友人K谈起翻译,感到要译得恰到好处,往往殊非易事,譬如Lazy Sally号这游艇的名字,如果径译作“懒散的莎莉”,那么可称“信”“达”,但未必“雅”。盖定语就有反义词意味,而莎莉又不免有点俗气,不如译作“悠然的什么”,可以显得从容自在一些。这一番话触发了我的思索,兴之所至,试译作“悠丽号”,不知高明以为何如?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人在船舷边钓鱼,钓上几尾,就像少年一样那么高兴,也有人见海水清澈,索性纵身游泳一番。只有我们几个上了年纪的人安坐在甲板上,边享受阳光山色,边拉杂聊天,四顾无人,一时也颇有王者气,把一味做官的架势比下去了。随遇而安,各得其所,自有一种说不尽的舒畅,掉起词来,有人所谓“逸兴遄飞”,谅亦不过尔尔。

Y夫人是位女中填词的高手,在船上以近作相示,还是当年风味。有首《浣溪纱》下半阕云:“室少花香消暑气,窗无竹影掩晴烟,先生只顾自怡然”,一看便知是由于丈夫年高怯冷,夫人体贴入微,就此在溽暑中关掉冷气,却又熬不住闷热,因而委婉中又有微词,伉俪之情老而弥笃,于此跃然纸上。

谈到半个世纪间,我曾来过香港几次,但每次停留时间不长,加上学习方言能力过差,至今广东话不会讲、也听不懂,不免惭愧,实际上也很误事。有个记者朋友,承她前来专访,不想会立即写成文字,翌日即付发表,真是一位下笔快得吓人的好手,可佩之至。但也由于我的喉音沙哑,咬字不清,说到有心成为作家的高手应当力争多写些在思想感情上有深度的诗文,害得她把“深度”二字听成“生动”,这能不怪我吗?

转眼落日衔山,一日即尽,暮色茫茫,到处不乏远近灯火的倒影。多难的人间却总是如此可亲可恋。人类凭藉自己的手和智慧,就从不能听任夜色吞噬世界。

在灯火辉煌中靠岸,雅了半天,还是要找个地方吃饭,喂饱肚子。“山水茶寮”已经满座了,大家就踱入邻近的“枫林小馆”,馆中布置华丽不俗,从墙上的照片看来,才知也是一个连锁性企业。在美国加州也有一个“枫林小馆”,我在1981年夏天路过那里就曾去过,生意繁忙得很,而这里却比较清淡,不知是何缘故。其实,尝过此地烹调风味也并不坏。

路旁有海鲜排,活鱼活虾,待人选购,活蹦乱跳,生命真是可喜,回想刚才几位在船上钓到几尾鱼,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毕竟是经过自家的劳动所得,便有一番清趣吧。

P456-457

序言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入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后记

辛笛,本名王馨迪,常用笔名王辛笛,早期曾用笔名一民、鸿、心笛、华缘等。祖籍江苏淮安。1912年12月2日生于天津,2004年1月8日病逝于上海。

辛笛自幼读私塾,学写旧体诗,十岁学英文。1927年考入南开中学插班读初三,直至高中毕业,1928年开始在《大公报》发表诗文。

1935年辛笛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在北平贝满和艺文两所中学教书一年。1936年和弟弟辛谷合出第一本诗集《珠贝集》。同年辛笛赴爱丁堡大学进修,聆听过著名诗人艾略特的莎士比亚讲座,与英国青年诗人史本德、路易士、缪尔等曾相过从;并两度到法国巴黎访友。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四起,辛笛回国选择在上海定居,人暨南、光华两大学任教。抗战期间隐居市廛,不再写诗,后转入银行任职。为避免珍贵文物典籍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他和夫人腾空家中住房,冒着危险将老丈徐森玉、昔日师长郑振铎等从民间收集来的善本古书藏于家中;当有位医生遇到危险,又将藏在那位医生家的典籍书箱全部搬到他家庋藏,他们夫妇俩小心守护,直至抗13战争胜利后妥交北平图书馆。随着抗战胜利,诗梦复苏,创作灵感涌动,1948年1月他的代表作《手掌集》由上海星群出版公司出版。1949年7月辛笛作为上海代表赴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他深感自己以往的诗艺不合时宜,回沪后转到工业战线工作,又一次基本搁笔。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重新焕发诗情,创作不辍,他形容自己就像被割的韭菜,霜打寒冻,但遇春后终又萌发了新叶。

辛笛与上海有着长达六十余年的因缘,他在上海生活、工作和写作占了一生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早在留学期间他就常将诗作寄到上海的《新诗》、沪版《大公报》等报刊发表,抗战胜利后他的作品更是比较集中地发表在上海的《文艺复兴》、《文汇报》、《诗创造》、《中国新诗》等杂志和报纸上。四十年代后期他活跃在上海文学诗歌界,参加重要的文化活动,参与编办诗刊,还经常借助于供职的银行,为文学文化出版事业提供各种方便。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诗友一起以《诗创造》尤其以《中国新诗》为园地,探索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新诗发展道路;当时在上海生活、创作的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浞,与曾是“西南联大四杰”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在诗艺追求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而然形成具有流派特色的诗人群体,但直到1981年他们九人联合出版了四十年代的诗歌作品,由辛笛命名为《九叶集》,以后被诗坛和研究界么认为“九叶”诗派。

辛笛具备深厚的中西学养,擅长现代诗、旧体诗和散文创作及翻译。他较为成熟的现代诗创作自三十年代开始,起点较高,以蕴藉婉约著称于世,充满对祖国故土的热爱,对人生时代的关注,对个人内心的审视,对诗歌艺术的探索。诗风凝练清新,典雅而有新意。中国文化的滋养是深入骨髓和血液的,也是他进行审美选择的基本依据。中西诗歌传统中契合他审美趣味的艺术因子为他所吸收,与他自身的语言风格交汇成为一体,在中国新诗史上形成他诗歌艺术的独特性,对国内外汉语现代诗创作产生相当的影响;尤其受到港台及海外华人读者、诗人的极大关念和热爱,在他销声匿迹之时,甚至手抄、口诵他的《手掌集》,被他们归入“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纯正诗流一贯发展的代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辛笛卷)(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圣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8661
开本 32开
页数 53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58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1
丛书名
印张 17.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5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