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末代皇帝溥仪(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从皇帝到公民的世界奇迹,解读溥仪别样的沉浮人生!

溥仪三岁登基,六岁退位,半生傀儡,半生忏悔,做过皇帝、寓公、执政、囚徒,未享父母之爱、天伦之乐,长期生活在险恶的政治漩涡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中,最终改造成为一位普通公民。

溥仪的一生是一部传奇的书,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世界奇迹……

本书以作者喻大华在所作同名讲座的基础上整理润色而成的。

内容推荐

末代皇帝溥仪是一个很难定位的历史人物,本书在鞭笞了溥仪投敌叛国的负面形象的同时,也展示了大动荡时期他的悲惨境遇和传奇命运,公允地认定了溥仪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为将日本战犯送上断头台所做的努力。本书将揭开历史面纱,揭秘溥仪的心路历程,带领读者走近一个真实的末代皇帝。

有“皇帝专业户”之称的作者喻大华是一位清史专家,因在《百家讲坛》先后讲述道光、嘉庆、咸丰皇帝故事而知名。他的文章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设置富于机巧,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幽默、富有感情,融入了自己专业的分析和丰富的资料佐证,以独特的视角解读“末代皇帝”谜一样的传奇人生。使得书本身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资料价值。

目录

前言

一、慈禧的“算盘”

二、两宫驾崩

三、摄政王的苦恼

四、罢黜袁世凯

五、六岁退位

六、灰色童年

七、躁动的青春

八、日落紫禁城

九、被逐出宫

十、东陵浩劫

十一、津门彷徨

十二、潜往东北

十三、粉墨登场

十四、傀儡抗主

十五、关东军的高压

十六、政治联姻

十七、忍辱偷生

十八、末日挣扎

十九、伪皇退位

二十、沈阳被俘

二十一、引渡回国

二十二、洗心革面

二十三、走向新生

后记

试读章节

慈禧是咸丰皇帝的配偶,她为咸丰皇帝生下了一个儿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皇帝病死,由于同治皇帝无子,所以,大清朝父死子承的皇帝系终结了。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举动,她变更祖制,把醇亲王的儿子载湉过继过来,立为皇帝,这就是光绪。必须申明的是,光绪帝继承的不是同治帝的皇位,他跟同治皇帝是平辈,他继承的是咸丰帝的皇位,所以,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一共十位皇帝,但是九代,绝不是十代。

光绪皇帝入宫的时候刚刚四岁,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握国家政权,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十九岁了,慈禧才把政权交给了光绪帝。但是,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望十分强的女人,她不甘寂寞,依然想方设法监视、控制光绪帝,这就种下了母子间矛盾的祸根。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说的是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家庭,生活时间一长,彼此的脾气、秉性、价值观会越来越接近,这是长期朝夕相处的必然结果,更何况慈禧跟光绪帝是有血缘关系的。众所周知,光绪帝进宫之后,在名分上是慈禧的儿子,但由于光绪帝的生母是慈禧的亲妹妹,可见,光绪帝还是慈禧的外甥,属于旁系血缘关系,所以,娘俩很相像,比如身高都很矮,慈禧不到一米六,光绪不到一米七;尤其是性格都很倔强,激动起来就歇斯底里,俩人针尖对麦芒,你硬我更强。面对慈禧的指手画脚,光绪帝曾说:“如不与我权,我宁逊位!”这话传到慈禧耳中,慈禧大怒:“他不愿坐此位,我早不愿他坐之!”就此来看,颇有点儿妈妈没有妈妈样,儿子没有儿子样的感觉。而这一点长期被中国史学界忽略了。

在19世纪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光绪帝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的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对于这场改革,慈禧最初是默认的,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必然触动权力分配这一核心问题,于是,慈禧出面阻挠,变法运动陷人了死胡同。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维新派谋划了一场政变,打算杀掉荣禄,包围颐和园,除掉慈禧太后。结果慈禧先下手为强,囚禁了光绪,逮捕了一些维新派志士,扑灭了变法运动。

问题的关键是光绪皇帝跟这场未遂政变的关系。换句话说,光绪皇帝事先知不知道维新派政变的计划?是否参与了政变的谋划?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光绪帝做得确实过分了。因为不论慈禧的是非,她在名分上毕竟是光绪的妈妈,儿子要谋害妈妈,那就是大逆不道了。

现在没有可靠的材料证明光绪帝参与了策划或者知道维新派的政变计划,但我感觉光绪皇帝应该不是局外人,至少他对维新派的计划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按照人之常情,假若没有光绪帝的参与或默认,维新派敢做这样的事儿吗?否则政变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维新派都无法向光绪帝交代。

再则,维新派发动政变的依靠是掌握一定军权的袁世凯,在维新派游说袁世凯的前后,光绪帝也接连几次召见了袁世凯,并且给袁世凯加官晋级,明显表现出跟维新派的配合。

还有,慈禧囚禁光绪之后逮捕了六位维新志士,未经审判就执行了死刑,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为什么不经审判就处决呢?我感觉清政府不敢审,怕的是一经审讯牵连出光绪帝,这倒不是给光绪帝留面子,是慈禧给自己留面子,试想养儿子养了二十多年,到头来儿子要发动政变除掉妈妈,慈禧丢得起这个脸吗?

这下子慈禧恨透了光绪,甚至动了杀机,当时国际社会对光绪帝给予了广泛同情,中国有实力的督抚也表态反对,所以,慈禧一直没有胆量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光绪帝下手,好在光绪帝已经被囚禁,不会对她构成威胁,所以光绪帝苟延残喘直到今天。

转眼十年过去了,原本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会淡漠,现在慈禧衰迈在床,她的情感也是复杂的。光绪帝确实令她恨之入骨,但慈禧对光绪如何?是否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尤其是下令把光绪帝心爱的珍妃扔到井里活活淹死,是不是做得过分?风雨坎坷三十载的母子关系就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吗?要把这个管自己叫了三十四年母亲的养子置于死地,她下得去手吗?P18-20

序言

爱新觉罗·溥仪是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君主,是清朝的亡国之君,1912年2月,他跌下统治地位的时候年仅六岁。1932年到1945年间,他被日本关东军蛊惑欺骗,充当伪满洲国的傀儡元首,因此先后被苏联和新中国关押十四年之久。1959年蒙受特赦,1967年病逝于北京,最终身份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无疑,溥仪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人类历史上拥有非凡经历和传奇命运的特殊人物,然而,笔者很难给溥仪作出一个总体性的评价。他身为皇帝却没有掌握过一天国家政权;长期处于政治漩涡中却未发挥关键的作用;他是亡国之君和叛国罪人,最后成了新中国改恶从善的典型;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无疑是失败者,但他的每一步失败都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人民的解放,而他最终也成了自豪的中国人民中的一员。

溥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可否认,溥仪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年仅三岁就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从此离开了温暖的家和亲人的怀抱,卷入了险恶的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幼小的溥仪哭得死去活来,挣扎着要跳下太和殿的宝座,但被人死死按住。他再未享父母之爱,一生无天伦之乐,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度过了大半生,可见命运的悲惨。

也应该承认,溥仪虽曾投敌叛国,但他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1931年,他轻信关东军的“诺言”,踏上了潜往东北的罪恶之路,在临行的几个月前,中国江淮大水,沿江人民受灾惨重,溥仪捐出一座楼房,请慈善机构变卖赈济灾民。自从被逐出紫禁城之后,他的经济条件每况愈下,甚至有时连下人的工资都付不出,但能出此“大手笔”,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其中包含着一份爱心。溥仪自幼被深宫高墙和王公遗老包围,毫无社会阅历,他上当受骗,走上了邪路,原因是复杂的,摧残人性的皇朝制度、心怀野心的前清遗老和欲壑难填的日本军阀都要负很大的责任。

溥仪不是一个良心泯灭、顽固不化的人。他因叛国投敌而罪孽深重,身负大罪又惧怕死亡,在伪满垮台和被引渡回国的时候曾两次精神崩溃,歇斯底里。然而,当他在关押改造期间深入具体地了解了中国东北人民在伪满十四年间蒙受的迫害和苦难的时候,含泪签字,请求祖国给他最严厉的惩罚。可见,他能向真理低头,内心深处不乏羞耻之心。

从某种角度来说,溥仪也是个幸运之人。他以当事人的身份亲历两次政权垮台的生死关头,尤其是1945年伪满崩溃,作为战争罪犯,他被苏军俘虏,逃过了愤怒的东北人民的惩罚和国民政府的引渡;1950年被押送回国,本已断定必死无疑,但在新中国的战犯管理所中受到了人道的待遇。他开始反省认罪,开始自理生活,开始洗心革面,更出乎意料的是,1959年12月,他被赦出狱,完成了从皇帝到公民转变的世界奇迹。

溥仪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蜕变,特赦后,他诚实地面对人生,时时不忘感恩和忏悔。1965年深冬时节,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仆从河北农村赶来北京,敲开溥仪住所的大门,挥望阔别二十一年的故主。溥仪对他说:“往事真如一场恶梦,不堪回首,你走后一年,日本投降,当时为吉岗(笔者按:应为吉冈)挟持,想此生定是沦落他乡,成为异域之鬼了。没想到后来党和政府能对自己这样的历史罪人如此宽大,晚年又能回到祖国首都……”说着说着,溥仪哭了起来。

可以肯定,溥仪是带着巨大的负罪感走完了自己短暂的后半生的。此间,他珍惜公民的身份,反感皇帝的称谓,以前半生为耻,然而,令他抱恨终生的是他终究没有摆脱皇帝的头衔。

总之,溥仪一生经历了幼年登基、亡国退位、被逐出宫、投敌叛国、充当傀儡、垮台被俘、异域囚禁、引渡回国、被赦出狱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最终改造成一位普通的公民,也算善终!

溥仪的一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世界奇迹……  善待前人,敬畏历史!

后记

1959年12月4日,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蒙受特赦,9日清晨,他乘火车回到了阔别三十四年的故乡北京。按照其风靡世界的长篇回忆录《我的前半生》的思路,此后应该是他的“后半生”,但直到1967年10月17日孤独地病逝于北京人民医院为止,其后半生仅有短暂的八年。

此间,溥仪最初被安排在香山脚下的北京植物园劳动了一年,1961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1962年与李淑贤女士结婚,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政治身份。

在溥仪短暂的后半生中,他热爱新生活,讴歌新社会,珍惜改造的成果,以公民的身份为荣,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多次接见。但也应指出,走向新生的溥仪依然不乏困顿和烦恼:他生活自理能力有限,难以适应独立生活的环境;他人际交往经验不足,不乏天真幼稚的一面;他力图摆脱前半生的阴影,但终究不脱“末代皇帝”的称谓。而且,在其生命的最后两年中,因疾病缠身又面临“文革”的政治气候,风雨飘摇的晚景就可想:而知了。

比较而言,1965年患病前在全国政协工作的几年是溥仪一生中最为舒心的时光,他终于远离了险恶的政治漩涡,过着自由的生活。此间,他倾注巨大心力,反省自己的过去,写下了长篇回忆录——《我的前半生》,这是可以长久流传的20世纪中国引以为荣的精神遗产之一。

溥仪死于肾癌、贫血性心脏病等,他离开人世的时候,祖国正处在“文革”风潮之中,他走得无声无息。而在他逝去的二十多年后,一股“末代皇帝热”悄然兴起,长盏不衰,各种形式的作品层出不穷。

早在1981年,我阅读了《我的前半生》,立即被溥仪非凡的经历所吸引,也想围绕这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些研究,此后,阅读了不少相关材料和成果,思考了一些问题,发表了近十篇有关溥仪研究的论文,但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身不由己,很多设想并未落实。此次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溥仪,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多年的一个心愿,但这跟学术研究并非一回事儿。

本书是我在《百家讲坛》讲稿的基础上补充润色而成。

作为史学题材的作品,无疑要参考大量的资料。跟我以往所讲的清朝诸帝不同,除了官书正史以外,本题材有众多当事人的回忆录可资借鉴。首屈一指的无疑就是畅销不衰的《我的前半生》,该书不同于一般回忆录的隐恶虚美,深刻大胆地揭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并做了一定的去伪存真的考辨工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溥仪的弟弟溥杰、弟媳嵯峨浩,妹夫万嘉熙、郑广元,侄子毓嶦、毓喦、毓塘,随从李国雄、前妻李玉琴等人也都有回忆录(个别作品由当事人口述,王庆祥、贾英华撰写整理成书)流传。与溥仪有交往的历史人物、溥仪被关押时期战犯管理所的领导、工作期问的同事也著有回忆作品。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回忆录虽然属于第一手资料,但相对粗糙,笔者以各种回忆录相互印证,参考公开出版的伪满史料,加以理解诠释,大体可以还原一些重要历史片段的原貌。

自2008年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近三年来,我主讲了嘉庆、道光、咸丰、溥仪这四个节目,因此从“百家”的编导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为他们的敬业精神、拼搏态度而感动。在本书出版之际,谨向制片人聂丛丛、主编那尔苏等领导致以衷心的谢意。为了使节目更完美,他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另外,本节目具体由青年编导王珊负责,因此感受到她的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

感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领导、编辑,他们为本书的面世投入了热心、诚意和劳动。

我冒昧地僭越了众多学问高深的学者,把这本小书奉献给热心的读者,感谢各位的宽容和厚爱。我将永怀感恩之心,仰视我的观众,我的读者。谢谢您!

喻大华

2010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末代皇帝溥仪(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喻大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97671
开本 16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8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