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开启潜意识(看透你未知的心)
内容
编辑推荐

关于潜意识能量的书在国内市场不算少,但大多是从心理学的理论层面去解释和阐述,而本书的特色在于,运用隐喻故事这样一种心灵工具,与潜意识展开对话,了解潜意识,激发潜意识,从而改变生活,改变命运。

本书汇集了几十个真实的案例故事,讨论了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工作、生活、爱情、婚姻、疾病、教育等等,每篇文章短小精悍,充满深意。无论从哪里开始阅读,在哪里停止阅读,都很适合,符合当下都市人快节奏的生活习惯。

内容推荐

潜意识,就像潜藏在我们心底深处的冰山,在大部分时候难以被我们认识和感知。然而,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却无时无刻,不在受着潜意识的影响。它的能量可能会超越我们的想象。真正对一个人形成恒久改善的,实际上是来自于潜意识的改变。而隐喻故事,如同一个能够穿透我们的意识,到达潜意识那里的一个急救队员,能够准确地避开障碍,找到问题所在,并迅速排除。

本书记录了作者亲身经历的60个真实案例——人们如何通过那些可以触及到潜意识的隐喻故事,看到自己的心,并改变了自己的生活。那些获得启发、遇见“潜意识深处自己”的人,如同你我一样,是挣扎在高压工作下的职场人,是纠结于梦想和现实的企业人,是渴望着爱和尊重的男人和女人们,甚至是从死神手中逃过一劫的幸运儿。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请放心将自己交给潜意识,你会发现自己的潜能无比巨大,自己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

目录

自序 开启的故事:心灵的太极

前言

1、墓碑上的闪光时刻:你确定自己在活吗?

2、生命的珍珠:打开每一个当下的贝壳

3、断指决策:改变你的优柔寡断

4、落叶和树:和故去的亲人建立连接

5、失恋的年轻人:接受的本质是允许

6、核桃、大米和水:生命只是一只空碗

7、四只小天鹅:一念四转

8、墙上的黑点:别被你的念头骗了

9、一朵不敢开的花:生命要及时绽放

10、和命运的三次谈判:改变自己

11、钻石无须装饰:心本完美

12、穿越时空的提问:拓展10年的视角

13、茶水出入:空杯心态

14、相信一头牛:你是否完全信任过?

15、幼儿园的游戏:世界是个游乐场

16、艾瑞克森的马和病人:信任潜意识

17、小公主要月亮:答案在提问者那里

18、两只袖子和两个念头:观察你的念头

19、佛会拜佛吗:参禅的两个问题

20、洁白的盘子:幸福需要担当

21、不要替人担重担:谁的问题?

22、一个水果篮子:合一管理

23、天堂地狱:觉察在一念之间

24、推销员的100分

25、不想赢,所以不会输

26、一口火锅:“允许”念头

27、捉弄人的鸟:贪婪和幸福

28、爱是电,人只是手机

29、寻找生命的正面价值:无条件幸福

30、心想事成:人生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31、求学的书单和宝藏

32、蓝色玻璃罩:声东击西

33、失明的孩子和白鹅:真相

34、演讲比赛和武士决斗

35、小我是一匹马:小我大我都是我

36、字典与游泳:看人游与下水游

37、把大海装入沙洞:真理靠知识能否得到?

38、千卷经典翻稀烂,不及一问点灯燃

39、骆驼、狮子和婴儿

40、选择20%也是选择:想要等于放弃

41、最壮美的日冕:百分之百的信任

42、汽车空调:欲望和需要

43、农夫和辩证法:分别心有烦恼

44、不要在河里筑坝:允许才是接纳

45、我在哪里:认识你自己

4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47、森林还是叶子:求知与悟道

48、总点头的法官:任何人都是对的

49、富翁捐赠学校:总会听到自己的观念

50、放开操纵杆:手放开,心解脱

51、辞职、农夫与过客:享受工作

52、船夫和学者:知道和体验不同

53、地狱有金矿:谣言产于自我

54、禅师拜佛:只是喜欢

55、不停提问的学生:当下在哪里?

56、找钥匙的梦:没锁的门用钥匙干吗?

57、猥琐的心理咨询:观其所得

58、99枚金币:何时是满分?

59、连环梦1+2

60、墓地埋葬的潜力

后记 假如,我们的生活只是一个故事?

试读章节

1、墓碑上的闪光时刻:你确定自己在活吗?

一位朋友去年突然被诊断得了癌症,失眠数月之久,憔悴之至。但在听完接下来的这个故事的录音之后,她第一次按时入眠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你说呢?

一天下午,一位小伙子来到开启工作室听课。听完课他没有离开,而是上来搭话。年轻并且帅气的他是一位年近30岁的公司职员,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现在在一家IT公司工作。他在介绍自己情况的时候,眉头紧皱,原来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觉得每一天都充满了压力,包括工作上的,还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他很喜欢外出旅游,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喜欢绘画,所以他其实最喜欢拿着相机到处旅游。

于是,我就给他讲了一个来自我的指导老师玛丽莲的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是一个背包族,他旅游过很多地方,在所有他去过的地方中,有这样一个地方,是他记忆里最为深刻的。

那是一个黄昏,他已经走了很远很远。他在一个深深的山谷里迷路了,来到了一个地图上也没有,而且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村庄。太阳下山之后,渐渐地,挨家挨户的灯都亮了起来。远远地看过去,那个村庄仿佛就是镶嵌在山上的闪闪发光的宝石。这时候,沿着他走的这条路,他发现旁边有大片的田地,田里种着玉米和其他的庄稼。近处前方有几个隆起的坟包,还有立起来的墓碑。看来,这一带的老百姓,家族的坟地都安置在田里。

“今天晚上,就到这个村庄里找个人家住上一宿吧。”心里想着,他蹲下来,在一个墓碑旁系紧了鞋带,一抬头,他怔住了,墓碑上墓主人的年龄让他不由得大吃一惊:“怎么?才只有2岁?不会吧?”借着微弱的光线,他又看了几个,发现几乎所有的墓碑上面,无论是什么人,名字旁边的年龄都不超过5岁:有3岁、4岁、3岁3个月、1岁3个月、2岁……

他觉得好奇怪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带着这个奇怪的问题,他走入了村庄。村庄里的集市刚刚散去,街上还有几个人,一看从远道来了一个陌生人,都过来向他打招呼,十分友好。他忍不住问起看到的那些墓碑:“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可是,每当他问到这个问题,周围的人,不管男女老少,刚才还是热情招呼他的人,马上就一声不吭,都远远躲开了。

他更加奇怪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需要找一个过夜的地方,于是他往山坡上走,山顶上有一座离村子稍远一些的屋子,屋子里面亮着橘黄色的灯,光线很温暖。他敲开了门,迎接他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白胡子老人。

老人看上去很慈祥,他很热情地请年轻人进了屋,给他端来了热热的汤和食物。年轻人卸下行囊,吃喝完毕,实在忍不住,他又一次提出了那个问题。老人脸色一变,然后,沉默了很久,终于开口说:“好吧,年轻人,那我就告诉你。我已经年纪很大了,所以,我或许可以把这个秘密,这个几百年来的秘密告诉你。

“在我们这里,记载一个人的寿命,从来不会看他到底活了多久,而是看他一生当中闪光时刻加在一起有多长。比如说——肆无忌惮地放声大笑;比如说——体会到生命是那样的幸福和美好;比如说——突然间有了智慧,明白了自己在干什么,并且很享受当下的生命。这一系列的时间我们把它叫做“闪光时刻”,也就是全然在当下的生命享受。我们认为,这才是生命真正活着的时间,我们每天都会作一个记录。到老的时候,我们只看这样的时间,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寿命”

老人捋了捋长长的白胡子,笑着说:

“比如今天,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天,我白天积攒了40分钟的闪光时刻,半个小时是在今天早上我看到日出的时候,我感觉到这个朝霞满天的世界真是太美了。刚才看到你,一位年轻的旅行者喝完了我亲手做的热汤,不再寒冷,不再感觉那么辛苦,我觉得自己也很欣慰,这样,我的闪光时刻又增加了十分钟。想想看,我们一天积攒起来几分钟、十几分钟,那么像我,活了88岁,我可以很高兴地告诉你——我的闪光时刻已经积攒到4年半了,所以将来我的墓碑上至少就会写上4岁年半;如果我足够幸运的话,会写上5岁。你知道吗?年轻人,如果那样,我就会是我们这里最最幸福的人了。

“我们永远只会记录那些闪光时刻的长度,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寿命。如果一个人一生能积攒1到2年,他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

“如果是3年,他该有多快乐呀;

“如果是4年,就意味着幸福一直陪伴着他,那么他的生活该多美好啊;

“如果是5年,那他,还需要祈求什么呢?”

老人一字一顿地说完了。

一个人的真正寿命,不在于到底活了多少年,而在于闪光时刻加在一起有多场。人生的真正生命,永远只是那些闪光时刻的生命。

小伙子听完,若有所思,静静离去,后来,他发短信告诉我,他已经从原先的公司辞职了,进入了一家杂志社,开始拿着专业的相机,跟着老师学习,做起了他最喜欢的摄影。虽然工资低了许多,但是他非常开心。他发短信说“我决定要积攒我墓碑上的闪光时刻”收到短信,我也开心地笑了。

那么,为什么这个故事会对重症患者的焦虑有抚慰作用呢?

闪光的人生,只在于生命中闪光的时刻到底有多少。其实,哪怕闪光的时刻只有1年,也远比焦虑无奈、痛苦折磨的10年,更让人向往。

这也是这个故事为什么可以让很多重症患者,在听完后能够放松下来的原因。因为当我们确知了生命的数量之后,我们就开始关心质量了:生命的“高质量”当然取决于质量,而不是数量。

开启心灵的太极推手,需要你我共同的投入。最后,留一个问题给你,如果你愿意接受开启,请拿起笔: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哪一个人生命不是有限的呢?难道,非要等到剩下的日子“数量”屈指可数时,我们才会关心“质量”吗?今天就该是金天:金子做的一天天,那么,你如何才能让生命的闪光时刻更多呢?

P1-6

序言

开启的隐喻是心灵的太极,四两可以拨动千斤。

有人说心灵开启的沟通是催眠,或者高级隐喻,其实,更简单地说,这本书讲的都是潜意识相遇的故事。

潜意识,就像潜藏在岛屿下面的心底深处的陆地,大多数时候难以被我们认识和感知。然而,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却时时刻刻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它的能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真正对一个人的心灵状态能形成恒久作用的,实际上是来自于潜意识的改善。

而隐喻故事,如同一位妙手仁心的医生,能够巧妙融化我们冰冻的意识,到达潜意识那里,滋养心灵,呵护心灵。遇到一些心灵深处的顽疾,开启隐喻这位妙手仁心的医生,还能够准确地绕开障碍,找到问题所在,迅速排除,并施以养分。

这本书里就记录了一个个曾深入滋养过潜意识、饱含营养的的隐喻故事,并说明了它们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内心生活的。而那些心灵获得滋养、遇见“潜意识深处的自己”的人,如同很多读者一样,是挣扎在高压工作下的职场人,是纠结于梦想和现实的企业人,是渴望得到爱和尊重的男人和女人,甚至是从死神手中逃过一劫的幸运儿。

将自己放心地交给潜意识,让心灵的太极滋养内心,你会惊喜地发现,一个开启的世界早已展现在你的面前。

隐喻是开启心灵的沟通方法,这不是现代才有的,而是在几千年前就已存在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都曾看过一些经典。比如东方人应该看过老子的《道德经》,其中的婴儿、水、天地等都是隐喻;而在《庄子》、《论语》、《孟子》、《列子》里隐喻则更多,比如庖丁解牛、逍遥游、两小儿辩日等。还有佛禅智慧,在《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这些经文当中,都有相当多的隐喻。而在西方的经典里,当然也是如此,比如《圣经》中无处不在的隐喻智慧,还有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也到处都是隐喻。

其实,隐喻不只是存在于古代经典之中,在日常生活中,隐喻也无处不在。比如“放下”,这个词显然就是一个隐喻,虽然“放下”的字面含义是指一个手上的动作,可是大家都知道它还有另一层含义。

不管你觉察与否,隐喻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但普遍被忽视的是:隐喻的作用非常巨大,然而绝大多数人却都不会正确运用这个“效果惊人”的沟通方式。当你掌握了方法,你就会打出心灵的太极,四两就可以拨动千斤。开启工作室培养的开启指导师中经常有这样的例子,当他们以完全觉察的状态,让故事自然流淌出来的时候,通常也是案主泪流满面,获得很大支持的时候,但开启指导师们还并不清楚是自己看似随意的哪句话支持到了对方。

我看到过一位学习开启指导课程的同学,就是这样支持了一位案主。当时刚毕业的女孩患了严重的抑郁症以致无法工作,辞职了。那位学习开启指导师的同学觉察出她的情绪之后,听完了她的叙述,顺着直觉,开始为她讲一个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变化版本。在这个故事里,同学融入了女孩的几个关键心结,不过两三分钟,这个故事就开始奏效。怎么看出来的呢?这位严重抑郁的女孩子,开口一起和同学编起了故事。再后来,她的状态慢慢地好了起来,两个月的跟踪开启指导之后,没过多久,她就去一家新公司开始工作了。

不过请不要误会,开启指导虽然作用于心灵,但并不是心理咨询,来开启的大多都是很正常很健康的人,有很多职场的白领和企业家,也有政府公务员、培训师,甚至还有心理咨询师。他们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一些磕绊,于是来寻找心灵的支持,开启指导师只是帮助他们恢复心灵的自动修复能力,其实真正帮助他们自己的人,是他们自己,不过是指导师启动了潜意识的内在机制而已,这就像是汽车发动机的点火器一样

那么,说到“开启指导”。是指什么呢?

开启指导,作为一种工作,是以“案主拥有解决问题的真正答案和所有资源”为基本原则的科学工作方法,目的是支持案主找到答案。

开启指导,作为一种职业,是“开启指导师”的简称,是指从事开启指导工作的,被相关专业机构认证过的专业人士。

案主,就是开启指导师服务的,需要获得支持或者唤醒的当事人。

“指导”一词,虽然感觉很现代,其实自古有之,导者,本身“道”也。亦作“指道”。指示教导;指点引导。《汉书?路温舒传》作“则指道以明之”。周寿昌《汉书注校补》:“指道,言指画引导也。”

开启指导师一定“相信案主自己智慧答案”,所以不会给建议、忠告、咨询,而仅仅是指画引导,让其自得智慧。

开启指导师的主要工作方式,是用科学有效的高质量“提问”来指导:“千卷经文翻稀烂,高僧上师全拜见,不及一问点灯燃,开启世界万年暗。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所有东方智慧、国学的根基都是“人人皆有具足智慧”“人人皆可为尧舜”,如果当事人有智慧,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对着智慧讲“建议”呢?甚至包括讲国学的“大师”,这个世界本不该有什么国学大师,因为国学的基础就是“人人皆有智慧”,怎么会产生“国学大师”呢?

开启指导师,不是大师,也不会成为大师,开启指导信任案主的智慧,于是用提问取代咨询,开启指导师对案主的提问工作方式,不是讲坛上的国学,而是“实践的国学”。

同时,这还与古代中医的道理相通合一:中医养身,强调治未病;开启养心,也是治未病。开启指导的核心原理是“每位当事人内在智慧具足。为什么这么说呢?

《黄帝内经》认为,养生第一是养心,这是养生的支柱;第二是饮食,这是养生的基础;第三是体养,也就是锻炼运动,这是养生的动力;第四才是药养,这是养生的最后才用到的辅助手段。中医非常强调“万病皆从心起”。比如:你多半体验过怨怒积郁时,胸腹部紧张、心口发紧的感受,久而久之自然伤身。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中医都是开启指导师,既开药方,也调心安气。

古代中医的核心是治未病,治未病的核心就是养心,养心,养命也:也就是养先天的生命系统,这个系统有着强大的自愈能力,复苏能力。而心灵开启指导的本质用意正是用科学养心。所以,开启养心,其实是古代中医在心法上的沿承。

此外,开启,养心,还有一个中医比喻的解释:

人们的意识深处,(心灵,形象地说如同意识和潜意识的岛屿,以及集体意识深处的岛屿大陆架)是有很多孔窍的,可以比喻为意识岛屿深处有许多穴道,而开启的提问和隐喻如同针灸,如果点到穴位,启动内心的经络,只需要简单几次,甚至一次就可以见效。开启指导是一门养心、健心的艺术,而隐喻只是开启指导的方法之一而已。

如果说提问如同中医的行针,那么隐喻的方法如同中医中的艾灸,因为艾其性暖,容易缓解穴位,疏通经络,所以能够高效科学地支持到别人。

举一个例子来说清楚:时下出现了很多从事禅修、瑜伽等的灵修人士,都追求“完全不执著”,却不知道对不执著的“完全”追求,其实又是一种“执著”这个穴道在很多灵修多年的人那里都打不通,形成了最后一个顽疾。

怎么办呢?这样一点拨:不执著的关键是“允许”,允许自己可以“不完全执著”会怎么样呢?这样一问,听者一想,穴道就打通了。这只是开启指导遇到的诸多例子之一。  心身是合一的,穴道一通,心窍舒通,身心自然健康。

同样的,现在你手中的这本书,虽然是高段开启指导的案例专业参考书,同时也是一本高水平提问的书,这本书,不也可以看作是开启高段指导课程的一个比喻?

所以,如果你要想从这本书中获得收获,只需要你做一件事,就是每一次遇到书中故事后面向你提问的时候,不要急着往下看,停一停,慢慢品味,试着回答一下,那样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才会被你获得,否则,你有可能错过这本书中的真正内涵。

再讲一个比喻吧:你正读着的这本书,现在还是干瘪的茶叶,

但不是一杯茶。你若要品茶,须倒入你心中甘泉,用心体会,煮茶,喝茶,赏茶,品茶,却不要过于咀嚼茶叶。

对,你知道我在讲什么,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隐喻。对文字不求甚解,只是去感受就行了。

好了,就这些。既然是心灵太极,我已经邀请你站在芳草如茵,苍松翠柏的华山之巅,准备起势了,你呢?愿意在这个天高云淡的日子里,和阿勋一起开启心灵,来试一试心灵的太极推手吗?

最后要嘱托一句:静净是智慧的开始,如果要从本书获得更多的信息,让你的心静下来,你知道的,只有心静,才能听得到窗外,落雪的声音。

后记

假如,我们的生活只是一个故事呢?

最后,还有两个秘密,我想告诉你——亲爱的“我们”中的一位。

这两个秘密就是——

第一个:每一个人都有讲隐喻故事的能力;

第二个:学会讲故事,用力很小,作用却很大。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讲故事的能力,对于这件事我们一点儿也不陌生。小的时候,我们看到白杨树上的斑点就会想到大大的眼睛,脖子上系一条床单就以为自己披上了斗篷,可以成为一个会飞的超人或是逃亡的公主。这些虽然没有治疗的功效,但也都是小小的隐喻,,这些隐喻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丢掉,否则你就不会理解我此刻所说的一切语言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的这种能力渐渐变得模糊,渐渐消退,但是请相信我:“任何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这种隐喻能力。”至少你曾经讲过一个脑筋急转弯或是一个小笑话对吗?那就是一个故事。任何一个戏剧故事里都包含急转弯,这被那些专业讲故事的人称为“情节”。但其实,讲故事是一种很普遍的能力。

为了进行强有效的沟通,我们只需把这种能力恢复就好了。我们不是要学会一种能力,而是恢复一种能力。

此外,开启指导,目的就是恢复生命的本来本领,让爱的潜力成为能力。

我所指导的那些未来的开启老师们总问我:为什么一个短短的见面,有的甚至只有一两分钟,为什么老师就能如此强有力地帮助到别人呢?有时你甚至连人都没有见过,只是利用博客上的文字对答就可以让人落泪呢?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具体的原因,我只知道那些隐喻故事或者比喻就是那样自然地出现了。不过,我愿意把做到这一点的两个诀窍分享给你:

第一,无论是电话、博客还是面对面,当我接触到案主或者案主的文字时,从我想到故事到讲出来,我绝不作任何分析,评判,也不会有任何阻挡。经常在我开始讲故事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故事的结尾,很多故事听起来甚至完全没有逻辑。

第二,讲故事的时候,我是完全忘我的。当时的情景就是:我就是面前的这个人或者电话那端的那个人,甚至博客上留言的那个人。很快,我自然就会想到一个比喻。

合为一点就是:当我说那些故事的时候,我觉得是说给自己的,于是,这些隐喻故事或者对答,就自然发生了。

我也是经常在说完之后才意识到,自己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来没有卡过壳。我只是让故事的河流从我这里流过而已,至于河流上漂的是一艘船还是一个木筏,我从来不作判断。但有意思的是,对方往往能踩着这艘船或者木筏顺利到达对岸。

看,这又是一个新的隐喻。

还有一点:好的隐喻:一定不要用脑袋使劲判断逻辑。

就像《开启的世界》,我认为世界上不可能有一个人能完全读懂那本书。因为那本书里有相当一小部分来自我的潜意识,意识当然很难读懂潜意识。很多人说那本书太深奥,所以我要写一本简单的书,于是就出现了你现在看到的这本书。

何况,在这样一整本书中我全都用了比喻。正如这本书其实就是阿勋的一个比喻一样,见书如人嘛。

为什么比喻会有效?如果直接说教有没有效果呢?这里就有一个开启的总原则需要说清楚。

那就是:任何一个人自己的问题——真正的解决者,同样也永远是自己。同时,每一个沟通中都蕴含着潜意识的沟通。

所以当你再去说教、责令、培训或者给出建议的时候,其实都有一个隐含的潜意识的沟通,那就是对方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件事情。如果是这样,你就会发现自己很累,而当事人也很累。

而提问和隐喻恰恰不是这样。它会绕过对方的意识,直接作用于潜意识,而潜意识里面调动了案主自己的能量,他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当他体验过什么是正确的时候,他就知道这是自己想要的,于是潜意识就真正地对他形成了功效。

帮助的人只需要提问,讲故事;永远不要给建议,更不要去命令。

指导师仅仅需要用科学高效的提问和强有力的隐喻创造出一个环境,让案主能够深入内在资源,自己对自己进行更好的帮助。这样,案主自己得出的方案才是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所以基于此,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严重的精神抑郁症患者或者有自杀倾向的人,还是正常人,包括那些有着卓越想法和生活热情的人,每个人的问题,只有自己才能解决。我们都知道,在自杀患者那里,真正能救他(她)的只有他(她)自己。

心理疾病领域,一个好的医生,一定要让病人自己去治愈自己。如果一个医生先入为主地认为病人是无能力解决的,那么医生会是对的;而病人如果认为自己是无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的,那病人也会是对的。于是病人就会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病情就会被拖延。

而一个正常人如果有一个生活当中的问题希望能够得到解决,向外界提问是可以的,希望别人给出建议也是可以的,但是那都不解决真正的问题:真正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方案,一定是自己拿出来的。

这本书所收集的这些故事,未必对每一个读者都有效,但是一定对每一类的读者都会有效。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潜意识深处有多少部分被触动,而这个被触动的部分的大小,取决于你的意识放松了多少,特别是在书中,每一个需要你书写的地方,是否留下了你的智慧。

下面这句话,来自博客连载这本书时候的评论,我很同意:“阿勋所有的话,如果你只是静静地去看这些文字,不要用脑,而是用心,你的收获将会更大。”

当然,如果你能够有音像制品,或者到我们的博客、网站上来,能够看到本人,或者听到本人的声音,收获或许会比单纯看文字大得多。

还有,如果还能补充的话,我想,这里的每一个小小案例,对于读者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应该都或多或少有效。这书中的故事,的确挽救过人的生命,但是我不敢说对读者也能起到对案主那样的巨大功效,因为每个人都是如此的不同。

我从来没有把同一个故事原封不动地说给两个人听,因为每个人都是如此独特:正如树上的叶子,你不可能找到任何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而地上的草,如果仔细观察,你也不可能找到颜色完全相同的草。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但是或多或少,我相信这里的案例一定会对读者有些许帮助。

有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短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比喻,就能够帮助一个人,就能够化解一个人的愤怒和忧愁就能够在关键时候扶人走过一座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于是就有了这些故事的合集——这本书。

我也知道,很多人会说:“这些故事怎么我讲出来就没有什么效果呢?”注意啊,潜意识听的不是你的文字,而是你文字的背景,也就是你谈话的心灵状态。心越安定清静,比喻故事的效果就会越好。

就像天上的云,如果天不够蓝,就看不到云朵的美。

在心灵指导领域(含心理咨询)有一个无上的原则——保密,所以我在尽可能隐去案主身份的同时,希望把类似的问题提出来,以支持更多的人。一些看似平常的故事会对案主产生想象不到的力量。有的案主或许在当时没有反应,若干天之后,他的行动却会受到正向的影响。我和案主只是联手在他冰封的雪山上撒了一把雪,然后很多天后就会有一场美丽的雪崩,冰雪下面的青草就可以恢复生机,让雪山还原为青山。

这些故事一一触碰过很多人的心灵。

最后,如果可能,请记着我的一句话:“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我所能确定的就是我什么都不能确定。”

而且,最后我还想再给你一个小隐喻:“假如,只是一个假如,我们的现实生活原本就是一个你可以导演的故事呢?你会怎么导演呢?”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下,想必已经在读书种感觉到了什么,不要忽略每篇的构架,你会发现我们几乎都是故事嵌套,这就是隐喻的机理,为了让你加入这些隐喻的构架,本书的每一篇故事都精心做了设计,从你的脑意识到心意识,再到潜意识最深处,只要你慢慢读,每次一篇,细细品味,你会读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那些智慧的信息….

静净是智慧的开始,要想有智慧,心要静、也要净。

只有当你的心静、心净,你才能听到窗外雪落的声音。

阿勋

2010年4月8日晚

书评(媒体评论)

阿勋的灵性和直觉洞察力,给我异常深刻的印象,很多他所用的方法,都来自万年连续文明的古老东方智慧,但和心灵科学当代最新的研究成果惊人地一致,我很高兴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能出现这样一位罕见的心灵开启导师。——国际心理学家、大师级指导师Marilyn Atkinson博士

阿勋给我所做的指导(Coaching),引用了来自东方古老文明的高级隐喻,已经达到了国际大师的水平,作为我个人唯一的亚洲的指导老师,阿勋的指导让我非常受益。——加拿大国际指导导师Cheryl Chapman

看到阿勋的脑波数据时,我们的工作人员非常震惊!我们在34个国家进行脑波测试,他的脑波图形是我们测量的世界最顶尖级的,我们还没有见过别人拥有如此完美品质的脑波数据。脑波是任何一个人的意识状态的最直接证据。科学数据证明:阿勋的意识中,没有局限(limitation),没有评判(judgment),他连接了本觉意识(Pure Awareness),获得了伟大的智慧(The Great Wisdom)。——国际脑科学家、国际指导协会大师级指导MCC、博导Paul Jeong博士

知道吗?你是无与伦比的美!来吧!带着勇敢、耐心、决断,阿勋老师会引导我们游到对岸,带领我们一起走向那最光明处,那里有着这个世界上最尊贵的珍宝——是的,那就是无与伦比的你!——体操运动员、亚运会女子体操个人全能金牌、自由体操冠军 陈翠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开启潜意识(看透你未知的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24365
开本 32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4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2.7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