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百万也换不来一个好孩子(王东华母亲教育)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力求易懂实用,把教育家最精彩、最具体,也最实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教育自己孩子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来。

当孩子考了低分怎么办,当孩子不做家务怎么办,当孩子不体贴父母怎么办,如何培育孩子的读书兴趣,如何培育孩子的自信心,如何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针对家长最常遇到的问题,本书都一一详尽列出了名教育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成功的家教各有各的绝活和秘诀。相信教育家的实践,能从不同的角度给读者以启示和帮助……

内容推荐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陷入担心的漩涡里,这是因为父母没有具备正确的教育知识和观念,再加上接收了太多错误的、夸大的、商业化的信息(比如“孩子的成长完全由父母决定”“父母会让孩子错过成为天才的机会”,等等),让父母们更加不安,承受过多无谓的担心。

本书作者是(家庭>杂志的资深记者,她精心采访了当前中国教育领域里深具影响的17位专家学者:李阳、周弘、陶宏开,孙云晓、王金战、尹建莉,蔡笑晚、黄全愈……展示了他们的教子之道。这些专家在详述自己的教子特别之处时,更以过来人的经验为当前中国父母提供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子方法,真正符合中国父母的需要,能够铺设孩子的成功教育之路,助每—位父母轻松教出好孩子。

目录

第一篇 亲职教育篇

2010年第一家教畅销书作家尹建莉——16岁女儿读名牌大学,好妈妈胜过老师/003

 ◎做听孩子话的家长/005

 ◎不要怀揣牛粪看孩子/007

 ◎凡是伤孩子自尊心的批评都是不好的/009

 ◎教会孩子宽容待人/011

 ◎爱阅读的孩子成绩好/013

著名超常家教专家蔡笑晚——我的事业是父亲,—个家庭3个留美博士/019

 ◎乡村医生,把培育儿女作为自己的事业/022

 ◎人无志不立,让孩子从小树立起大志向/024

 ◎父母是孩子未来的设计师/025

 ◎有见识的孩子才会心胸宽广/027

 ◎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029

著名旅美教育家黄全愈——轰动美国的“中国小子”是这样培育的/033

 ◎把小孩子当成大人来尊重/035

 ◎批评,摧毁孩子的自信心/036

 ◎谁的前途谁做主/039

 ◎领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040

 ◎当父子之间有代沟时/042

 ◎“美国小子”的爱心/044

著名家教专家孙云晓——习惯决定命运,自信的女儿走天下/052

 ◎体验责任,孩子才能成长/053

 ◎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055

 ◎孩子的爱心从爱父母开始/055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智能优势/056

 ◎教育孩子,宽容比惩罚高明/058

 ◎尊重女儿的自由/059

 ◎教育。孩子,赏识高于苛求/060

 ◎3句话让女儿考上复旦/061

经济女性张开冰——多元智能让家长宽容,两个女儿都是天才/065

 ◎承认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067

 ◎相信孩子,孩子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068

 ◎妈妈错了,孩子会非常宽容和理解/070

 ◎宝贝女儿,怎么爱你也不够/072

第二篇 知识教育篇

金牌数学教练、人大附中副校长王金战——中游女儿进北大,名师方法是谈心仰9

 ◎父母进北京,只为女儿考北大/081

 ◎学业靠心态,自信才能成绩好/083

 ◎家长用心,巧帮孩子提成绩/086

 ◎教育创造奇迹,中游女儿考进北大/088

“心理热线”主持人东子——9岁女儿玩过小学,好爸爸胜过好老师/095

 ◎女儿为《玩过小字》签名售书/097

 ◎爱玩的孩子聪明/097

 ◎9岁女儿版税挣了30万/099

 ◎国一的理想是卖金项链/101

 ◎有生活技能的孩子才会自信/102

 ◎不犯错的孩子长不大/104

博导妈妈袁爱玲——早期教育培育出华尔街最年轻的职员/109

 ◎3岁前就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111

 ◎喜欢阅读的孩子成绩好/112

 ◎情商也要认真培育/114

 ◎有爱好的孩子生活快乐/114

 ◎如何培养孩子的上进心/115

 ◎华尔街最年轻的职员/116

会敦英语的神奇老爸钟沛——快乐家教,造就中国第一英语神童钟琬婷/119

 ◎快乐成长最重要/121

 ◎中国第一英语神童钟琬婷/121

 ◎养个动物给孩子做伴/122

 ◎语文和数学“医院”/124

 ◎父女对演童话剧/126

 ◎复述英语是法宝/127

 ◎英语阅读很重要/128

 ◎一不小心成神童/130

 ◎钟爸爸对“复述学英语法”详细解释/130

旅美华裔夫妻的教女经——两个女儿读哈佛,素质比分数更重要/133

 ◎自信和坚持,成了女儿的生命习惯/135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培养富有领导力的女儿/137

 ◎哈佛看重创造力,分数只是第一步/140

打造阳光男孩的余颖——轻轻松松上剑桥,快乐家教是法宝/145

 ◎轻轻松松上剑桥,快乐家教是法宝/147

 ◎精神营养充足,孩子的头脑才能聪明/147

 ◎第二次孕育,培育孩子的健康心理/150

 ◎呵护孩子的自尊,免得他失去向上的志气/152

第三篇 特殊教育篇

赏识教育第一人周弘——从“问题孩子"到“好学生”,赏识让孩子成功/159

 ◎正常孩子进了聋哑幼儿园/161

 ◎刀架脖子上,逼儿子写作业/163

 ◎家长会说话,孩子才能听得进批评/166

著名差生教育专家、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体验成功,让差生女儿考进复旦/173

 ◎成功是成功之母/175

 ◎简单几句话,差生顿变优秀生/175

 ◎爱情要经验,鼓动女儿练习恋爱/178

 ◎女儿是只绩优股,休学归来去考研/180

问题孩子教育专家贾容韬——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187

 ◎大学狂,孩子成绩差父亲就绝食/189

 ◎惊回头,明白养儿不是养猪/191

 ◎戒网瘾,父母关掉工厂做陪读/195

 ◎贾容韬的演讲吸引了无数家长/197

中国戒除网瘾第—人陶宏开——没有网瘾戒不了,一席话救了女中学生—家/199

 ◎伤心母亲向报社求助:谁能从网吧拉回女儿/201

 ◎教授有魔力,一席谈话帮助少女戒掉网瘾/203

 ◎爱心教授,助数百名学生戒掉网瘾/205

心理学硕士杜俊鹏——十天打工苦日子,让叛逆学生脱胎换骨/209

 ◎苦难教育,富翁子弟去擦鞋/211

 ◎受冻挨饿,才知道家的温暖和幸福/213

 ◎死里逃生,方知父母恩情比海深/216

第四篇 成功失败篇

“疯狂英语”李阳太太的美式家教——生活能力比知识更重要/225

 ◎“公主团”的生活技能比知识更重要/227

 ◎婴儿也要有自我服务技能/228

 ◎孩子的冷暖孩子做主/230

 ◎教育孩子要原则性强/232

 ◎孩子的读书习惯要从小培育/233

 ◎李阳的自白/234

“泼妇”妈妈转变记——好老公和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241

 ◎孩子眼里她是看守,老公眼里她是泼妇/243

 ◎天天写赏识日记,好老公是夸出来的/245

 ◎不指责不抱怨,好孩子也是夸出来的/248

高压型家教激化叛逆——恨铁不成钢竟让儿子进了精神病院/253

 ◎在暴力中长大的孩子,心中只有对父母的恨/255

 ◎听说儿子要从精神病院回家,我吓得浑身发抖/257

 ◎不进行沟通,永远化解不了矛盾/261

试读章节

教会孩子宽容待人

对待孩子的错误和缺点,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必须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乃至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

虽然“言传不如身教”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可不少家长还是对此有所忽略。

一位家长对尹建莉说:“我那儿子动不动就把小朋友打得鼻青脸肿。为这件事,我都打了他好几回了,有一次差点儿把他打伤了,可他还是改不掉打人的坏毛病。”

尹建莉听了非常感叹:家长们这种“强盗逻辑”很多,不少家长眼睛只盯着孩子,从来不懂得自我反思。教育中,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位家长因为孩子打别人,就去打孩子,他其实在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惹你不高兴,你可以用拳头解决。

尹建莉很注意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孩子不小心磕到了小板凳上,大人通常会打小板凳,说它碰疼了宝宝。尹建莉认为这是一种“复仇”行为,无意中教会了孩子要复仇而不是宽容。圆圆摔倒了,尹建莉一边轻轻地亲亲女儿碰痛的地方,一边安慰说:“很快就不痛了,宝宝不哭了。”然后带着她给小板凳止痛:“小板凳,揉揉也就不痛了。”这样做,教会女儿善待对方,也让她知道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

圆圆小时候也会和邻居的小伙伴抢东西、闹意见。有一次,圆圆哭着从对门回家举起手让妈妈看:“这儿被小朋友咬了。”原来是圆圆和邻居的小朋友抢玩具被咬了一口,留下了几个牙印。妈妈不但不着急生气,还饶有兴趣地问:“嘻嘻,打架了?你们俩谁厉害?没事,一会儿就不疼了。”

妈妈这种有点儿好奇、有点儿快乐的态度,让圆圆觉得这只是一件好玩的小事,于是气愤的情绪就平静下来,向妈妈报告了“战争过程”,说完也就忘了。过一会儿,又跑回邻居家找小朋友玩了。

从妈妈的言行中,圆圆学会了宽容和体谅,学会了温和地化解矛盾。她从小就非常懂事,和同学的关系非常友好,班里选“三好学生”,她总能以高票当选。

圆圆曾遇到一个“克星”孙小力。孙小力坐在圆圆的课桌后面,近水楼台,就把圆圆当成了重点欺负对象。圆圆那时梳了两根漂亮的麻花辫,孙小力走到她跟前突然伸出两只手抓住两根辫子,还把她的辫子往后拉。圆圆趔趄了一下,一屁股坐到了地上,眼里涌出了泪水。孙小力拉着她的辫子想把她拉起来,一边拉一边还像拔河喊号子似的口里叫着:“哎哟——哎哟——”漂亮的小辫子被他当成绳子拉,太伤自尊了。圆圆的悲剧还不止于此。孙小力还常拿了她的书,喊一声“飞镖”,把书扔到另一张课桌上。等圆圆跑到那张桌子前拿书,孙小力又一个弹跳,闪电般伸手把课本拿走扔到更远的一张桌子上,圆圆再跑,他再扔……

后来,孙小力欺负圆圆的手段不停地升级。

圆圆的爸爸对孙小力早就不满了,说:“我去找他的家长谈一谈。”

尹建莉觉得找家长不管用。如果家长为此打了他,说不定他会变本加厉地欺负圆圆,不如她自己到学校去跟孙小力谈一谈。于是她买了一本《皮皮鲁》,准备向“坏小子”“行贿”。孙小力如果肯读书就好办,读书能塑造孩子的品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放学的时候,尹建莉和圆圆一块儿在校门口等到了孙小力。这孩子衣服穿得有点儿松松垮垮,头发也乱蓬蓬的。一见圆圆的妈妈,他吃惊极了,眼神里流露出害怕和惊慌。但只一会儿,他就翻起白眼看天,有点儿挑衅、有点儿傲慢地昂着头。几个男同学见家长来找孙小力了,一齐围过来看热闹。  尹建莉弯下腰,这样就能让自己和孙小力一般高。她彬彬有礼地说:“你好。”孙小力心里本来对圆圆妈妈充满敌意,但这像两个大人见面般的问候让他有点儿惊讶和意外。尹建莉笑着问:“你说圆圆是个好同学还是个坏同学?”她非常温柔地看着小男孩儿,声音也很温和。

孙小力突然朦朦胧胧地觉得跟这位阿姨聊让他很放心。平常妈妈总是用脚踹他,从没尊重过他;但这位阿姨,是把他当成一位成年人来尊重的!于是他认真地回答:“圆圆是个好同学。”尹建莉笑了:“如果有人欺负她,你说对不对啊?”孙小力的脸红了:“不对。”“那你会欺负她吗?”孙小力迟疑了一下,说:“不会。”

尹建莉微笑着拍拍他的胳膊:“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这时,几个男同学揭发说:“阿姨,别信他的话,他天天欺负圆圆!”尹建莉充满期待地看着孙小力说:“孙小力以前是那样子,但今天以后就不会是那样子啦。男生非但不能欺负女生,还有责任保护女生呢。”

尹建莉把童话书放到孙小力的手上,说:“这是送给你的。”孙小力的眼睛顿时亮了,脸颊上也焕发出快乐的光彩。

此后,孙小力再也没有欺负过圆圆,也没有欺负过其他女生。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可能遇到“坏小子”。家长如果出面,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报复。

尹建莉最反对那些因为孩子在外面受了同伴的气而出手帮着打架的家长。家长这样做,一是自私,二是对孩子的不理解、不尊重。儿童世界有儿童的规则,孩子自己有化解矛盾的能力。家长不能为了自己一时的激愤以及一时的情绪冲动,就破坏了孩子的同伴关系。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那些怕孩子在外面受气的家长请记住:如果孩子在家里能受到父母尊重,他就不会在外面总受气吃亏;那些在同伴中总是充当“受气包”的孩子,多半在家里也挨打挨骂。

多少年后,圆圆还清楚地记得妈妈和孙小力的那次谈话。她从中学会了如何宽容别人,包括“敌人”。

一个宽容的孩子,一生都容易人际关系和谐,一辈子都容易过得快乐。

P11-13

序言

给孩子自由

翟永存

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家庭,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硕果、佳果与酸果甚至苦果互见。其存疑大约有:只重智商,不重孩子的情商教育;只重分数,不重爱心教育;太多的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人生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不重孩子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育,不重孩子的生活技能,等等。

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问题能列出几百个,如同披覆纷繁缠绕的枝叶藤蔓,让父母们看不清问题的本质。出这样一本书,正是要拨开纷乱的枝叶,寻找主干,探究根脉,然后察长势,观树形,辨土质,锄草浇灌施肥整枝——也就是帮助家长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其“经文”多半围绕着孩子,也是家庭的未来与希望所在。教育学者们罗列了太多的家教方法,家长看得眼花缭乱,但不知替孩子选择哪个“套路”。

有没有超越常规的方法?

无论是从哲学还是方法论上,家教的安全、有效、便捷、实用的原则必须坚持:把各种“兵器”的短长如实地罗列,把各条路径的优劣详尽地诠释,让家长老师一看就懂,照着能做,做了就有效果。“眼睛是身上的灯”。现在,要寻找的就是让眼睛亮起来的“光”。

我以为,现行家教有两大误区:

第一大误区:不能尊重孩子,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

要孩子听话,实质是家长希望孩子尊重父母。可我们对孩子呢?无论多么幼小,从生命和个体人格的独立来说,尊重孩子,也是尊重生命,这是超越了教学法,甚至是超越教育学、心理学层面的一个哲学范畴,是一个哲学态度,而态度决定一切。尊重孩子不是万能的,但不尊重孩子是万万不能的。

有些话虽然不再被奉为天经地义,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等级观念,但年龄、阅历、体能,更主要的还有孩子是父母的“产品”,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抚育者和监护人这样的观念,使“强势”的父母很难放下“身段”,去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妻子有不对的地方,关起门来再理论,教育孩子则要当众,这样才算是“持家有道”,给妻子当然是要留颜面的,至于孩子,那是没有自尊的,不需要在众人面前给他留体面,很多人甚至认为要“棍棒下面出孝子”。

第二大误区:爱之深恨之切,批评、指责、苛求、打骂,成了孩子不能承受之重。

其实,这些都是爱的负面的表达方式。欣赏、表扬、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受到了关注,被认同接纳,这些是爱的正面表达方式。

传统的戒尺代表了一种权威、一种惩罚式教育,“玉不琢,不成器”,摊开手,打到痛,才能改“前非”。孩子总是被告知:你很差,所以一定要努力。再后来,便是“悬梁刺股”之类的自残式苦读,一直被作为经典提倡。

西方家长把培育孩子的自信心当做教育的重要任务。美国的小孩子唱的儿歌是:我比你棒,我跑得比你快,做事比你好……而在中国,君子应该“谦谦”,不能说我比你好,只能说你比我好。

这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在充满竞争的时代,的确存在着哪一种教育更能培育出健康人格、更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问题。

批评指责和惩罚式教育,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教育从来都不只是给孩子某种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培育成有自信的人。

从心理学上讲,儿童以及青春期的少年,格外需要得到朋友、家长和老师的肯定、接纳和认同。

孩子在读小学时,渐渐开始他的社会化过程。这一时期,孩子由于认同感的不足、竞争意识的受挫、羞耻心的产生、学习不顺利等原因容易引发自信危机。这时候,家长要给孩子以足够的鼓励和信任,减少孩子的压力和焦虑。孩子还小,还不能对自己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如果家长和老师认为他聪明,他就觉得自己聪明;如果家长和老师总骂他笨,他就觉得自己笨,而且可能会因为沮丧挫败真的变得笨起来。

青春期是另一个心理危险期。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两个重要的心理体验,一是自我认同,觉得自己不错;二是成就感,别人觉得他不错。如果他能认同自己,悦纳自己,那么他的内心就能获得安宁的。否则,他的内心会非常痛苦,这种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同一性危机”。这时候,父母如果再雪上加霜地指责他,那么就有可能发生悲剧。

从教育的效果看,批评指责的效果不如鼓励引导。比如孩子做家务得到了表扬,就更有动力做下去。快乐是人发展的动力,要想让孩子做下去,就要让他体验到快乐。

另外,心理学认为亲子关系存在一种双重束缚。比如爸爸妈妈批评孩子内向,会导致孩子更不开朗,由于孩子更内向,父母就更批评他;孩子如果努力地表现开朗的那一面,爸爸妈妈又会说他不够开朗或者不是真正的开朗。父母不明白,正是他们的过度要求,才使孩子变得更加内向。其实,孩子在某一年龄段,内向和外向是同时存在的,父母关注内向,孩子的内向就稳定地发展了。

鼓励肯定比批评指责更宜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家教中“师生”关系的极致。亲子关系好了,不用家长多说,孩子自然会朝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努力,父母想让他进北大,他一定会努力学习;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再华美的教育理论,也抵达不了孩子的心灵深处,他会因为抗拒父母而抗拒父母所说的一切。所以,经常有一些老师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问题就出在亲子关系上。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亲子、亲情,锁定了“师生”的关系,也注定了家教的特殊性。生活上的迁就溺爱,教育上严苛批评,被美化成“慈母严父”,或冰火两重天的家庭,肯定不是有利于教育的和谐环境。“步调一致”,并非只在夫妻之间,也并非只能在溺爱与苛求之间选择。

“虚心接受批评”“批评使人进步”——成了中国教育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成了伤害孩子心灵的利刃,成了羁绊中国教育发展的解不开的结。以至于众多的教育学者,都在努力纠正传统教育的严重缺陷。

目前教育的流派大致只有在学校推广的“成功教育”和在家庭推广的“赏识教育”两个。从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书本出发广泛应用于实践,或从个人对子女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进而推广到社会,我们看到了致力于改进中国教育的许多努力成果。令人惊讶的是,当代教育家们不约而同地旨在颠覆传统的批评教育一‘成功是成功之母”,赏识、称赞,鼓励孩子,也正是“五四”以来科学教育精神的延续与光大。

这本书是我的采访实录,作为《家庭》杂志社负责家教栏目的记者,十年内我采访了上百个成功家教个案,也目睹了许多家庭悲剧。2005年至2010年,我奔波全国各地,采访了包括王东华、孙云晓、刘京海、黄全愈、王金战、尹建莉等在内的当代最出名的教育家。认识他们,就是认识智者,认识了中国家教的座座山峰。

在四处奔波的采访中,我一直在进行磨难般的思考,梳理家庭教育存在的若干误区,总结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当然,其中还有许多发现的欣喜与探索的乐趣。

本书力求易懂实用,把教育家最精彩、最具体,也最实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教育自己孩子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来。

当孩子考了低分怎么办,当孩子不做家务怎么办,当孩子不体贴父母怎么办,如何培育孩子的读书兴趣,如何培育孩子的自信心,如何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针对家长最常遇到的问题,本书都一一详尽列出了名教育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成功的家教各有各的绝活和秘诀。相信教育家的实践,能从不同的角度给读者以启示和帮助……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王东华的专著《发现母亲》:“发现母亲就是发现我们自己,发现每一个父母教育子女的潜能、智慧和创造。如果打开本书,能给天下父母再开一扇窗户,让更多的阳光照进来,那将是我最大的快乐!”

如果打开本书,能给天下父母再开一扇窗户,让更多的阳光照进来,那将是我最大的快乐!

书评(媒体评论)

★母亲教育工程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系统工程。认真搞好此项工程,于国、于民、于家都十分有益。可以讲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摘自顾秀莲同志在天津市妇联母亲教育工程实施方案上的批示

★一个国家母亲教育的成败。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会产生重要影响。母亲教育是一个民族人才资源开发中的原始性、长久性基础。所以我郑重建议:把母亲教育作为一个基本国策。

——摘自韦穗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的建议

★他(王东华——编者注)写下了第一本关于母亲教育的著作《发现母亲》。他组建了第一家母亲教育研究所: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突出的中国,他的母教理论和实践对家庭教育及社会化的学校教育都具有启示意义。

——摘自《中国青年》“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

★我给大家推荐几本书,我读过这几本书后很受感动,也很受教育,更加体会到了做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发现母亲》书中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它让我们深感提高广大妇女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原河北省省长。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季允石

★做了妈妈后,我逢人就会推荐的书是《发现母亲》,女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第一身份。

——著名主持人 沈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百万也换不来一个好孩子(王东华母亲教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翟永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700444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