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危机中的清醒人(夏斌与中国经济金融政策演变)
内容
试读章节

实际中,最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我国于1996年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1998年开始,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人民银行采取了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分别在1998年3月、1998年7月、1998年12月、1999年6月及2002年2月连续五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997年的5·67%下降到了1.98%。同时,在1998年5月恢复了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与1999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共投放了基础货币2621亿元。而且,在1998年3月和1999年11月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至6%。然而,上述措施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显然并不明显。在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持续放松的情况下,物价水平却持续处于负增长状态,5年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均下降0.37%,最大下降幅度为2-2%,而且从1998~2000年初,出现了物价指数连续22个月负增长的情况,通货紧缩的现象持续存在。应该说,这一阶段放松银根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作用不甚理想。

夏斌的这篇“副业”之作,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为出发点,阐述和解释了这段时期的中国货币政策“失效”之谜。在该文中,他对比分析了1994~2000年各年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值和目标值,发现两者相差显著,说明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存在明显问题,就像“鱼浮子”在水流、风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非我所愿”地漂向了鱼少的水域。文中还说明了1998~2000年货币供应速度不减,尤其是M1(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更快,但经济增长速度却趋于平稳稍降,物价甚至出现了下跌势头的经济现象。这表叫中介目标的棚关性值得怀疑,就像“鱼浮子”下沉厉害,但实际并没有大鱼的上钩。夏斌深入分析了导致国内经济环境下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可控性和相关性弱化的各种原因,特别是给出了相关性不显著的一种解释——非一致性预期结构下的货币传导机制。即:央行增加货币供给,而股市在此利好消息下上涨,证券投资收益预期随之提高,并且在其他因素共存的条件下,证券投资预期收益大于固定资产投资预期收益,银行和公众就都没有动力大量增加固定资产贷款和投资;相反,新增货币大多通过合规的或种种“非合规”的途径流入股市。

这样就表现为,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股市连创新高;另一方面,物价依然下跌,固定资产投资疲软,就业压力增大。这就导致了货币供给和宏观经济走势出现了背离。

针对当时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出现的问题和利率的非完全市场化,夏斌开出了自己的药方:“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后,暂不宣布新的中介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模拟通货膨胀目标,努力使物价恢复并稳定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按照一般理解,指核心物价指数上涨率在1%~3%区间内),同时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建立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夏斌认为,在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环境中,简单一个中介目标并不足以完全关联和反映宏观经济的变化,有必要参考更多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和决策。

文中还论述了要建立这样一个多变量的中介目标篮子,必须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诸多问题。夏斌这篇论文对其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意义深远。文章发表后,央行党组召开会议讨论货币政策时,还专门请夏斌这个“外人”来参加。当时的戴相龙行长在作货币政策决策时想不明白为什么人民银行“劳而无功”,说把夏斌叫来,叫他说说他那篇文章到底什么意思。虽然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后来官方宣布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依然是货币供应量,但实证检验也发现,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是越来越弱。在货币政策的实践操作中,央行就像论文建言的那样,在动态监测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效果时,比以往更加重视和更多参考信贷、利率、通货膨胀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等经济指标的变化。P7-8

书评(媒体评论)

夏斌是这样一个人:

作为成功的政策经济学者,他始终站在改革的最前沿。务实而前瞻的政策建言屡屡成为高层决策的参考,多项政策轨迹中频频看到他的思想“影子”。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策士”。

——《中华英才》“60年60人”人物评语

知屋漏,他在宇下明察,成为中国金融致策研究第一人

知政失,他在草野直谏,彰现中国金融业的诤臣

知经误,诸子慎思竭虑,他是制度建设中的肱股

——“2006中国金融年度人物”颁奖词

目录

1 货币政策“影子”

 草绘“货币政策”蓝图

 “副业”之作,获奖之文

 “号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货币政策的“魔术师”

 走在前面的人

 求解“国际收支失衡”

 献计“对抗‘过剩流动性”’

 反思“人民币升值”

2 危机中的清醒人

 2008年的“绝唱”

 为百姓鼓与呼

 大家风范——“一揽子”政策

 再出奇计救危澜

 思深忧远,为国为民

 “一片冰心在玉壶”

3 不测股市行情,心系股市发展

 深交所的峥嵘岁月

 漫漫熊途

 监管艺术

 蓄势待变

 看“5·30”前的热情

 热情升级

 急转直下

 风云再起

4 信托业“老船长”的心路

 峥嵘岁月——屡教不改的“坏孩子”

 最后一次整顿——“信托业的老船长”

 整顿背后——“好孩子,坏孩子?”

 整顿背后——监管之道

 金融第四支柱——凤凰涅槃

5 破题“金融控股公司”

 破题之议

 “金融控股研究第一人”

 再建一功——风险与监管

6 从私募证券基金到私募股权基金

 见于未萌——私募基金7000亿元

 私募基金——何方“神仙”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国资本市场的“短板”

7 四大行改革:背水还有几战

 2.7万亿元金融“黑洞”

 四大银行改革方案

 迈不过去的四道坎

 国有银行贱卖否?

 异议海外上市

 再议海外战略投资者

 银行治理结构的思考

8 巨额外储怎么办

 外汇储备——一国财富

 答疑解惑——初次说“度”

 建言献策——二次说“度”

 老成谋国——催生中投

 更上层楼——奇思妙想

 “抛售美元”——“吓坏”布什

 与国同忧——排解国“难”

9 金融创新与监管协调

 解“猫鼠关系”

 监管协调的下一步

10 不断求解金融改革“绊石”

 金融改革方向是什么

 如何反思亚洲金融危机

 坎坷前行的城商行

 邮政储蓄与邮政体制:联动改革

11 中国房市应以消费为主

 “吾家有女初长成”

 “青春躁动期的少年”

 疯狂的背后——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一文定方向

12 直指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探本溯源——金融“海啸”深层次原因

 冷静务实——中国“要什么”

 人民币区域化路线图

序言

2008年岁末,夏斌与几位媒体、财经界的朋友闲聊。虽入冬寒,但茶室内,竹窗灯影,茶清声茂,一派热闹的氛围。夏斌一如既常,经济民生、国内海外,皆谈笑风生、挥斥方遒。在座的一位朋友说道:“夏所长,您可以出本书啊。合时,合事,合人!”夏斌问:“此怎讲?”朋友解释道:“合时,指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您的研究、您的经历是对30年来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参与与见证,出书是一种回忆与纪念。合事,指这么多重大经济、金融决策您参与其中,建言献策,百姓渴望了解其中的因由、故事。合人,指您这一生颇具理想主义和传奇性,出书,您可以为年轻人的价值追求树立榜样。”夏斌哈哈大笑,说:“你们夸我呢,我没想过这些。自己做事、做研究,一是希望于国于民有所帮助,二是个人真心喜欢,乐在其中。”朋友劝道:“现在正国强民富,经济、金融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国人也开始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您在这方面造诣深,有贡献,介绍您,既解释过去、记述历史,也引领着他们补充知识、发现未来,实是一件多得之举”。夏斌听之慨然,至此,答应出书一事。

然自夏斌答允出书至笔者作此前言,一年又须臾而过。编书过程历时不短,一是因为夏斌数十年的钻研著述、笔耕不辍,可谓著作等身,其结集成册或散于各处的文字累计近百万字,编者删繁就简,摘轻择重,耗时不菲。二是夏斌平时做研究、写文章、参加演讲等,难得空闲,交流一些史故,所以有所拖延。三是本书追求以故事性、通俗性为主导,编者希望尽可能还原与描绘各种观点、事件的大背景,希望以通晓、形象的语言阐述经济原理,解释现象与结论,希望读者不存在阅读障碍的同时能增加一些经济金融知识。因此,对编者的写作能力挑战频频,不得不多费时日。

值得编辑人员庆幸的是,这是关于夏斌的书。夏斌曾言:经济学家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以原创经济理论为目标,众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其代表;第二类以现实、具体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追求经济政策对于社会福利的极大化效应;第三类是“飞机场式”的经济学家,更多的撰写摆放在飞机场书亭的经济学普及读物。此三类都是社会的需要。夏斌认为,结合中国实际,以何种理论为基础,采用何种政策与建立怎样的制度,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提高,最具现实意义。夏斌志于此,兢兢业业、精耕细作,长期以来对中国各种经济、金融政策出谋划策,影响深远。全球著名智库美国兰德公司总裁汤姆森说过,写政策文章不能太学术性。夏斌的声音上达决策层,下贴升斗小民,在严谨逻辑的背后,非常注意通晓性,往往化繁为简,准确、严谨、平实的文字中透着至简的道理。“大家”的通俗语言,自然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很大方便。

“2006中国金融年度人物”关于夏斌的颁奖词为:“知屋漏。他在宇下明察,成为中国金融政策研究第一人;知政失,他在草野直谏,彰现中国金融业的诤臣;知经误,诸子慎思竭虑,他是制度建设中的肱股。”夏斌为什么能被称为“第一人”、“诤臣”、“肱股”?我们编辑人员在进行资料整理和本书写作过程中深有体会,夏斌深孚此誉。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夏斌的“前瞻性”,他总是能够基于现实需要又领先于他人,提出当下经济、金融最急需研究的课题。一青年经济学家曾感慨说,夏斌能引领中国金融问题的研究。早从1987年的国库券转让方案,晚到本世纪初的“中国‘私募基金’报告”、“金融控股研究第一人”、“中国外汇储备最优规模应为7000亿美元”、金融系统“两万七千亿金融黑洞”等皆可说明。二是夏斌的“全面性”,其涉及的研究内容几乎涵盖货币与金融的方方面面,这从本书目录可一览无遗。三是夏斌的“预见性”,他无论是前瞻性地提出问题,还是对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后的政策建议,或者情势危急受人咨询的结果,夏斌的思想、观点及其智慧,都能在政府后的政策中找到其“影子”。像书中的“信托业的老船长”、“巨额外储怎么办”、“催生中投公司”、“07年末08年货币政策定调太紧”、“化解四大国有银行风险的一揽子建议”等等比比皆是。书中体现这三方面的内容不胜枚举,读者可以在阅读中领略。正因此,夏斌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政策与现实的方方面面,正因此,他才被人称是“第一人”、“诤臣”、“肱股”。《中华英才》建国60年特刊所编的“60年60人”中,又赞誉夏斌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策士”,不枉名至实归。

2009年11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亲自颁证授予夏斌“国务院参事”一街,更使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中一美国经济学家访问中国时曾说,什么是我们美国关注的中国经济学家?不是把我们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普及到中国的学者,那我们不关注,因为那是教授。真正的经济学家,其思想观点是可以从中国经济政策演变轨迹中能找到他的“影子”,可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国内经济界流行一个说法:在中国经济金融学术界、实务界、官员界能够自由转换身份的,只有“老夏”一人;他是横跨货币、资本两个市场,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经验的“稀有动物”。怪不得某国外大投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说过,他们有个内部小班子,日常专门跟踪三位国内经济学家的思想,夏斌是第一人。这足见夏斌的影响力。

因此,出版此书目的之一,通过整理、介绍夏斌的学术、政策思想,也许能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经济金融政策演变的轨迹,并以思其未来。

另外,在本书搜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夏斌给予了诸多回忆、资料的指导与帮助,在此深表感谢。对于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写作、编辑人员李莹、吕健、刘畅畅、徐学超、沈丹妮、曹静等,亦表示衷心的感谢。

苏建

2009年11月7日

内容推荐

本书的主人公夏斌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著名的经济金融学家。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亲自颁证授予其“国务院参事”一衔。本书就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告诉读者这样一个夏斌:他从80年代初学成之际的“金融改革方向思考”,到眼下时兴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到二十多年一以贯之的货币政策“影子人”;他从金融危机中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到深受百姓关注的房市、股市;上到决策层的采言、美国总统的回应,下到市场人士的瞩目、百姓利益之所寄,夏斌都以其率真的性格、睿智的眼光、渊深的学识,影响、写就着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

在当下国人关心金融如何危机、经济如何发展的大背景下,本书以夏斌各方面研究成果为“横”,以其人生历程为“纵”,在讲述着学术、政策故事的同时,穿插介绍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的演变轨迹,使读者在阅事、知人、增识的同时,了解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演变历程,并预知国家未来的政策导向与脉络。

编辑推荐

夏斌是这样一个人:作为成功的政策经济学者,他始终站在改革的最前沿。务实而前瞻的政策建言屡屡成为高层决策的参考,多项政策轨迹中频频看到他的思想“影子”。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策士”。

本书通过整理、介绍夏斌的学术、政策思想,也许能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经济金融政策演变的轨迹,并以思其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危机中的清醒人(夏斌与中国经济金融政策演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45133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4=76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3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7: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