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乡愁与良知(林少华散文百篇)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里共收散文一百零六篇。准确说来,并非全是散文,莫如说随笔更占多数,大部分在报刊上发表过。

本书作者林少华,是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曾在暨南大学、日本长崎县立大学任教,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外国文艺》编委等职。成就有著作和翻译。无论翻译或创作,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思之美始终是其明确的指向和追求,笃信美的不二与永恒。

内容推荐

小山沟让我产生了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思——乡愁,即对故乡一草一木的顾盼、眷恋和思念。“陌上花开,应缓缓归矣”!那应该是我们心底最坚硬而又最柔软、最厚重而又最缥缈、最庄严而又最平常的情感。我甚至觉得乡愁是其他所有情感的基石和酵母,由此生发出悲悯、仁慈和爱,生发出文学情思和美感。

而它的理性结晶,我以为就是良知。施之于教育,使得我叩问大学的灵魂和教授的操守,施之于文化,使得我懊恼“窥海斋”的终结和优雅的消失;施之于社会,使得我质疑镇长的奥迪和娃娃鱼的遭遇,施之于翻译,使得我选择了村上春树和他的“高墙与鸡蛋”——这就是我将这本散文集命名为《乡愁与良知》的由来。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编 灵魂的锚地

 母亲的视线

 怀念母亲

 母亲的红头巾

 母亲的包袱皮

 父亲的手

 人生从此孤独

 乡关何处

 肥猪肉曾经那么好吃

 春节:三百六十五分之一

 回家过年真好

 牛,牛年,牛市的牛

 人生加减法

 灵魂的锚地

 收藏夕晖……

 寂静的乡间

 匿名之乐

 亲近土路亲近泥土

 花中独爱牵牛花

 偷桃之乐

 洋兰与国兰之间

 彼穷、此穷到不穷

 我与一九七八……

 之于我的共和国六十年

 鸟与“市民……”

第二编 教授的操守

 我心目中最可敬佩的教授

 教授的尊严

 教授的操守

 教授分级之烦恼

 教授的“牛”与不“牛”

 谁让教授“下课”了

 “教授是什么官?”

 当宫好还是当老师好

 我是不是该弄个官当

 忽然很想当博导

 地震中的老师们:最后一课

 兰州大学:“蒲公英”和小松鼠

 “东京大学”何处寻

 神户大学:校门口的野猪

 乏味的大学校园

 教育:求真还是求假

 “仰望星空”还是仰望项目

 大学教育与贪官污吏

 大学的灵魂与故事

 大学应如何政治学习

 大学者,数字之谓也

 大学官场化何时休

 诺贝尔奖与北大

 “耳”=耳朵

 坦率的外国留学生

 史上最牛小学生

 勤奋与天才之间

 高考与“高考”

 取消文理分科的理由

 别折腾“一考定终身”

 愿景——年山东高考

 作文

 春来草自青——年山东高考作文

第三编 优雅的消失

 请勿封杀繁体字

 五十二个字的力量

 重拾端午重新出发

 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标志

 称呼的困惑

 假如梁思成还活着

 收藏礼赞

 窥海斋的终结

 优雅的消失

 乐活读书的魅力

 小说即关系

 写博客的理由

 拍电视并不那么好玩

 遭遇签售

 血压高低与苏轼

 因为荷尔蒙,所以爱

 遭遇豪华

 王小波:讲真话和推崇翻译

第四编 镇长的奥迪

 假如地球上只剩你一个人……

 同是钞票

 “亲切过剩”

 手机遭遇

 无车族的郁闷

 出租车上我从不要求开空调

 研究生儿子与哈里王子

 灵魂的质地

 中餐必须改革

 娃娃鱼:筷子下的“活化石”

 喜欢日本料理的理由

 下跪的日本人

 洗马桶洗出的国务大臣

 摩根用人:出身贵族

 红绿灯和上海人

 上海还是青岛,这是个问题

 青岛:我的城市

 鼓浪屿:没有车的世界多好

 镇长的奥迪

 数字统治世界

 人民政府门前的尴尬

 羊城三惊

第五编 “林家铺子”和村上

 我和村上君

 我和《挪威的森林》

 村上会得诺贝尔奖吗?

 林译村上:“0”分

 翻译:“担水上山”

 高墙上的那一丛草

 王小波与村上春树之间

 村上春树的良知

 附录:“高墙与鸡蛋”

 我见到的和没见到的村上春树

 第二次见到的村上春树:鲁迅也许最容易理解

试读章节

母亲的视线

母亲回乡了。三弟来接,和父亲一起跟回去了。留下住了两年的房间,留下小院里精心侍弄的花草。房间里她能洗的都洗了,床单、枕巾、靠枕套。院里的花草好像刚浇过水,土湿润润的,叶亮晶晶的,花开得正艳,蔷薇、月季、矮牵牛、金盏花……

几天来我神思恍惚,做不成事。心里开了个洞,洞比预想的大,没有底,无论投进什么都不见形体,也不闻回声。父母住的房子是在靠近市中心的地方租的,和我相距几站路。直到几天前那里还装满我们的说笑、我们的亲情和欢乐。而现在人去楼空。开门进去,没了厅里沙发上看电视的父亲的笑脸——沙发空了,没了从里面房间颤颤巍巍走出的母亲的身影——床铺空了,没了四下里那熟悉的特有的气味——空气空了。空了,都空了,一如我的心。转而又觉得没空,父亲从沙发站起,母亲就在眼前,气味重新聚拢……

母亲在青岛住了两年。虽然每星期只能去看望一两次,却是三十多年来和我在一起最长的两年。三十多年时间里的我,或远在岭南,关山重重,或浪迹海外,烟波迢迢,或经济上自顾不暇,穷困潦倒,或生活上风云突变,颠沛流离,始终未能实现膝前尽孝的夙愿。寒来暑往,星转斗移,我老了,母亲更老了——头发由青到白,皱纹由少到多,脚步由快到慢……这次接来,本打算让二老一直住下去。不料母亲说她到底有些想念东北那边我的五个弟妹,一再要走。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怕我为她受累和花钱。说我熬夜挣钱不容易,当妈的不能帮着挣倒也罢了,哪能帮着花呢!我再三解释反正我是要熬夜的,钱反正是要花的,但她反正就是不信,非回乡不可。

两年相聚,母亲身上有两点让我感触最深。一点是她对苦难的淡漠。我家过去穷,父亲挣四十七元钱且远在百里之外的公社工作,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家里只我母亲领我们六个小孩儿过。推碾、拉磨、种自留地、侍弄园子、养猪都是母亲一个人干,一年四季的衣服和鞋也要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一次闲聊,她说有两年因为做完我们的棉衣后再没东西没钱了,自己两个冬天没穿棉裤。那年外婆有病,要去探望都没有出门穿的裤子,只好找邻院借。我听了十分吃惊和心酸。家穷我是知道的,但不晓得穷到那个地步。东北的冬季十分了得,冰天雪地,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穿棉裤甚至都抗不住。我现在都能切实感受到挟雪的冷风从裤脚钻进来时那彻骨钻心般的冷。而母亲竟穿着单裤!借裤子外出对母亲无疑又是一种伤害。母亲是外婆的独生女,昔日家境宽裕,上过旧式学堂,人很要强。不难想见,那种情况下的母子相见会是怎样一种心境。可是,母亲现在谈起来语气是那样轻描淡写。不用说,母亲经历的苦难我也经历过一些。之于我,那段苦难好比书橱里自己分外珍惜的一本书,翻阅时我会反复审视它的质地、叩问它的含义、追寻它的投影。相比之下,母亲却把它当作一件旧物随手收进抽屉。

再一点就是母亲仍把我看成小孩子。我已年过半百了,可母亲依然一口一个“孩子”叫我。冬天摸我的腿,说这孩子这么冷怎么就穿一条单裤;夏天摸我裸露的胳膊,说这孩子好像有点瘦了。于是吃饭时再三叫我吃肉,为了健康而刻意不吃肉的我只好夹起一大块肉放进嘴里,她这才现出欣慰的笑。一旦我不在屋里,她就“这孩子哪去了”念叨着里里外外寻找。每次离开,母亲都从窗口、门口或从小园子门前看我,久久看我的背影,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有时还从园前慢慢挪动着看我拐过第二个路口、第三个路口。一次我走远了因忘拿东西拐回来时,发现母亲仍站在那里望着我去的方向没动。这样,每次我的背都带着她的视线离去。回想起来,母亲一直是以视线送我的。小时候带着她的视线走去课堂,上大学时带着她的视线奔赴省城,毕业后又带着她的视线远走天涯……可以说,母亲的视线从未从我的背部移开,自己也从未走出母亲的视线。

母亲回乡后,无意间我开始思索母亲为何对往日的苦难那般淡漠。我想明白了:那是因为母亲心里装着儿女,为了儿女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再大的苦难也不曾放在心上。如今,母亲觉得自己无法像过去那样为儿女、为我付出了,唯一能付出的只有悄然回乡和不变的视线……

(2006.5.31)

……

P2-3

序言

我在大学里教书,是为教书匠,课余搞点儿翻译,是为翻译匠。不能说完全碌碌无为。毕竟教书教成了所谓教授,翻译翻出了些许名声。一眼望去,桃李蔚然成林,译著一纸风行。但老实说,这都不是我最留恋的风景。

那么,我最留恋的风景在哪里呢?在我的生身故乡。她很小,小得只有五户人家;她很穷,穷得只有三面山坡。但院前木篱笆有祖母栽种的五色牵牛,房后有祖父嫁接的满树杏花,柴草垛上爬有绿油油的南瓜藤,歪脖子柳树悬着圆滚滚的葫芦瓜。清晨田野上有一条条白纱巾般轻盈的雾霭,黄昏西山头有一排排炭火般亮丽的晚霞。以及山间的知了、河里的小鱼、路旁的蒲公英、夜晚的流萤……

一句话,我是从小山沟里爬出来的。也许上天存心和我的出身开玩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广州开始教富有的华侨和港澳同胞子女;八十年代末开始翻译专门传达都市和都市人感觉的村上春树——不用说,二者都是同贫穷的小山沟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我随之开始了穷山沟逃亡之旅。但许多年后当我在教书之外翻译之余尝试自己写一点东西的时候,陡然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逃出那个小山沟,我仍将从那里始发,并且返回那里。别的都不过是中转站而已,哪怕灯红酒绿,哪怕车水马龙,哪怕雕梁画栋,哪怕美女如云。

这是因为,小山沟让我产生了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思——乡愁,即对故乡一草一木的顾盼、眷恋和思念。“陌上花开,应缓缓归矣”!那应该是我们心底最坚硬而又最柔软、最厚重而又最缥缈、最庄严而又最平常的情感。不用说,乡愁的核心是对母亲的思念。年老母亲的白发和皱纹无疑是故乡风景中最动人的风景。在这个意义上,故乡所有的景物无一不是母亲、母亲意象的表达和外延。我甚至觉得乡愁是其他所有情感的基石和酵母,由此生发出悲悯、仁慈和爱,生发出文学情思和美感。它不仅仅是怀旧,也是一种向往;不仅仅是惆怅,也是一种顽强,不仅仅是感怀,也是一种信仰。

而它的理性结晶,我以为就是良知。施之于教育,使得我叩问大学的灵魂和教授的操守;施之于文化,使得我懊恼“窥海斋”的终结和优雅的消失;施之于社会,使得我质疑镇长的奥迪和娃娃鱼的遭遇;施之于翻译,使得我选择了村上春树和他的“高墙与鸡蛋”——这就是我将这本散文集命名为《乡愁与良知》的由来。就此而言,同我的第一本散文集《落花之美》一脉相承。甚至有两篇是与之重复的:《母亲的视线》和《乡关何处》。原谅我,这是我无论如何都想重复的。

这里共收散文一百零六篇。准确说来,并非全是散文,莫如说随笔更占多数,大部分在报刊上发表过。因此我要首先感谢以下报刊的编辑们:《青岛早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第一财经日报》、《羊城晚报》、《信息时报》、《时代周报》、《齐鲁晚报》、《今晚报》、《中华读书报》、《上海电视》、《新航空》……还要衷心感谢青岛出版集团董事长孟鸣飞先生、前副总编辑胡维华先生和责任编辑杨成舜君。承其美意,这些散落各地的杂乱篇什得以结集刊行。以书会友,四海连心。人生快事,莫过于此。

林少华

二零零九年六月二日于窥海斋

时青岛晴空丽日花满长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乡愁与良知(林少华散文百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少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658837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4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