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功臣悲欢/解密中国古代宫廷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典籍所记载的皇权与军权的关系,功臣与皇帝的关系,是相当有限和零碎的。它仅仅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其主体部分可能永远沉没于水面之下,无法一一复原。对功臣浮沉现象进行理性剖析也富有意义,因为它是我们从事皇权与将权矛盾关系研究的切入点,更是我们深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质属性的必要步骤。翻开本书,洞察历史功臣的生存潜规则。

内容推荐

一条绵长不绝的历史长河里,汹涌流淌的是无数功臣宿将悲愤的眼泪,殷红的鲜血!为什么会产生这类现象?蕴含在这种文化现象中间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杀戮功臣的影响表现在哪里?有没有走出“兔死狗烹”怪圈,出现君臣相安的可能性呢?这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我们探讨。让我们透过这一文化现象的表层,一起去探索悬功臣宿将于生死一线的历史丛林吧。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江湖风波恶,信知行路难——专制体制与功臣的生存环境

 圈里圈外,戚继光的几多“郁闷”

 祸从口出,高颍的无妄之灾

 贺若弼的口舌生祸

 生死时速,尉迟敬德差一点玩大了

 引火烧身,侯君集无后悔药可吃

 左支右绌,一代名相寇准先生的无奈

第二章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功臣与天下兴亡

 太公归周,撞响殷商王朝的丧钟

 绝代双骄,扭转吴越新乾坤

 英雄际会,大秦王朝崛起的谜底

 天下无敌,给楚汉相争画上句号的韩信

第三章 “得陇望蜀”,还是“兔死狗烹”——功臣与君主的生死博弈

 野心勃勃的王敦

 宁愿遗臭的桓温

 年羹尧为何在劫难逃

 自毁长城:檀道济的千古浩叹

 “亚父”伍子胥的尴尬

 “卿本佳人,奈何作贼”

第四章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功臣与君主的相安之道

 张良的旷达与明智

 老虎扮猫,郭子仪的成功秘诀

 光武帝刘秀的高明“柔道”

 凌烟阁,唐太宗襟怀之写照

 “杯酒释兵权”,不能不佩服的宋太祖

余论:有关功臣现象的文化反思

试读章节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他以此告诫世人要懂得“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凡事要有分寸,以免乐极生悲、追悔不及。但是,对大多数的功臣宿将来说,他们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还很难领悟老子这番话的真谛。事业与地位的变化让他们忘乎所以,由辉煌走向毁灭,功勋反而成了自己脖子上的绞索。

一、“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字元敬,原号南塘,后改为孟诸,嘉靖七年(1528)十月生于山东济宁县南的鲁桥镇,先祖皆为明代将领,六世祖戚详曾参与郭子兴领导的抗元起义军。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戚详仍在明军服役,在攻打云南一役中战死。明王朝追念其功,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今蓬莱县)指挥检事。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治军严明,精通武艺,袭职之后曾被提升为都指挥和大宁府都指挥使等职。戚景通为官清廉,不对权贵阿谀奉承,家境十分清贫。后来,戚景通升任江南运粮把总,因不肯行贿而遭罢黜。

戚继光出生之际,戚景通已经56岁,老来得子,自然非常高兴。传说戚继光出生时,夜晚天空上繁星闪光,第二天清晨,朝霞映照着的鲁桥,与房前的红枫及苍松辉映浑然一体。戚景通便将自然界的美好景象与初生男孩的未来联想起来,起名“继光”,希望儿子成人之后能继承光大先祖业绩。

戚继光常年受父亲的熏陶及教诲,深深了解身为武人所必备的文武二道。他9岁时便以泥土碎石为垒,削竹子为旗杆,以纸旗为号,指挥颇有条理。12岁时,戚景通因居室颓圮,请工人修建一座四户两楹的新居。

按当时的规定,将门之家可装12扇雕花的门户。工人对戚继光说:“公子应向老爷请示装12扇门,以便让房子显壮观啊!”戚继光向父亲请示,没想到遭戚景通的斥责:“你怎能贪营华屋!你能立身守此,以奉祭祀,我就知足了!不然,即使现在是四户,将来也保不住啊。”戚继光大吃一惊,问道:“如何才能做到您说的立身呢?”景通答:“读书!读书在于认识忠孝廉洁。否则,读书也无用!'’还有一次,戚继光穿了一双很讲究的丝履,马上遭来戚景通的一顿训斥,指责他小小年纪就如此奢华,长大之后还不变本加厉!将来成为将官,还不侵吞兵士粮饷!

戚继光的青少年时代并非在安逸中度过。10岁那年,母亲王氏去世,生活更加拮据。17岁时,父亲深染重病,命他入京袭官。临行前,父亲对他说:“咱家的家产变卖之后,都在这里了,你一定要谨慎使用。”戚继光说:“儿子当求如何增益,怎么敢浪费父亲大人您的遗产。”到了秋天,戚景通去世,生活的担子由戚继光一肩扛起。

为了照顾家庭,第二年冬天戚继光娶妻,家计的负担稍稍减轻。戚继光世袭了登州指挥检事后,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曾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句话道出了戚继光的心声,也为他日后的事业埋下了一个伏笔。

P3-4

序言

唐朝有句谚语:“太平本是将军致,不使将军见太平。”这句话精练地表达了功臣宿将在“收拾旧山河”、缔造太平局面中的作用以及不幸的命运归宿。

纵观中国历史,能够善终的功臣可谓凤毛麟角,大多数的人走的是建功立业——横遭猜忌——举事谋反(或受谗去职)——身死名裂之路。皇帝在逐鹿中原、未登大宝之时,对他们恩宠有加,百般笼络,目的是让他们殊死搏杀,为自己火中取栗。然而,一旦尘埃落定、江山坐稳之后,主子们便翻脸不认人了。

功臣宿将没有死于敌人刀剑之下,却在主子的谈笑之间血溅刑场。不但如此,伴随着人头落地,还要枉担诸如“谋反叛逆”一类的罪名,使自己的冤魂在阴曹地府也不得安宁。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也是历史上大多数功臣宿将的人生归宿。“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功臣亡。”仅仅18个字,道出了古代功臣的悲惨命运,画出了一个无法走出的血腥“怪圈”。

纵观中国历史,屠戮功臣的事例数不胜数。战国时代群雄割据,诸侯林立,所以相对来说,功臣们尚有摆脱“兔死狗烹”结局的机会,至少可以找时机到其他诸侯国暂避风雨。

秦汉一统天下之后,功臣宿将的出路便每况愈下了。自刘邦开始,揭开了大规模屠杀功臣的序幕,并一发不可收拾。功臣宿将朝为座上宾,夕做阶下囚。一条绵长不绝的历史长河里,汹涌流淌的是无数功臣宿将悲愤的眼泪,殷红的鲜血!

为什么会产生这类现象?蕴含在这种文化现象中间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杀戮功臣的影响表现在哪里?有没有走出“兔死狗烹”怪圈,出现君臣相安的可能性呢?这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我们探讨。

让我们透过这一文化现象的表层,一起去探索悬功臣宿将于生死一线的历史丛林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功臣悲欢/解密中国古代宫廷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朴民//白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41242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2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2
丛书名
印张 14.1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50
18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