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逆行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好学生的逃学日记,2010年度一部非常值得家长和孩子认真品读的书。追求韩寒一样的智慧与深刻,更有着郭敬明似的忧郁和悲伤。

90后的杰出代表,诉说着青春的美丽与悲伤,聪慧少年与青春岁月的挑战书值得父母和孩子共同思考的青春记录。

每个人都有悲伤,在成长的道路上,有太多故事,值得我们一生回忆和珍藏。

内容推荐

作者是一位17岁的高中生,标准的“九零后”。他的普通之处是:和国内很多饱受高考压力的高中生一样,每天很多课程,很多作业,很多考试,老师的期望,父母的重托,灰色的青春,一切都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的不平凡之处是: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智慧,以及和年龄不符的成熟和思考力,对社会,对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见解。

本文以一种回忆录和随笔的形式,回忆了自己逝去的童年,单纯的岁月,以及青春的压力,叙述了逃学在家一月的心路历程,以及重返校园的快乐。文字美丽,感性细腻,情感丰富,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个当代中学生的真实心理写照。

同龄人读它,可以体会到青春的宝贵和无奈,启发你去思考:生活该如何拼搏才更精彩;

做父母的读它,有助于理解孩子们心灵深处最真切的想法,化解代沟,做孩子的朋友。

目录

自序 回到过去

代序 写给儿子的话

第一章 初长夜

第二章 不如归

第三章 转头空

第四章 情难寄

第五章 独排徊

第六章 应犹在

后记 没时间恋爱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初长夜

自杀与重生

无法相信一个自杀的人,在自杀的瞬间是毫无任何感情的。

他们无法对父母、爱人、朋友毫无眷恋,毫不羞愧。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永远无法理解一个企图自杀的人在自杀的瞬间都会想到些什么——他们已无法告诉我们了。遗书不算,那是“采取行动”之前的想法了。

我应该庆幸。在“自杀”之后,竟然还留下了文字来;更应庆幸的是,在像一个孤魂野鬼一样飘了一个多月之后,竟然带着满身的伤“活”了过来。

我只想告诉每个人,重生,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体验!

自杀心理学

从未认为自己犯下的是一个“自杀”性的错误,直到看了以下文字。

自杀过程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自杀动机或自杀意念形成阶段

表现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后,想逃避现实,为解脱自己而准备把自杀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

2.矛盾冲突阶段

产生了自杀意念后,由于求生的本能会使打算自杀的人陷入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表现出谈论自杀、暗示自杀等直接或间接表现自杀企图的信号。

3.自杀行为选择阶段

从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决死意志坚定,情绪逐渐恢复,表现出异常平静,考虑自杀方式,做自杀准备。如买绳子,搜集安眠药等。等待时机一到,随即采取结束生命的行为。

发现这些与我当时的心境惊人吻合,它适合为我的故事做一个提纲。

现在讲的只是一个引子;我要说的,是死后的事。

请别介意我说起这些。

故事开始

听我讲一个淤积心中太久、难以启齿的故事。

12月初。

周末在家玩了整整两天,根本没有打开书包。爸爸妈妈都很奇怪。

怀才不比怀孕,天知道我怀揣着的这一群不安分的“小鸡”到底是什么。

周日晚上。一家人去吃水煮鱼,我坚决要带瓶红酒,却被告知不允许自带酒水。无可奈何,怀揣着这一群“小鸡”吃了顿饭。

回家,将电脑打开,找了一首歌,以一种缓慢的声音让它一直放下去。

我对爸爸妈妈说,有重要的事情和你们商量。

两人愕然。

妈妈换了睡衣带着不解坐在沙发上,爸爸继续每日回家后的例行公事——往返于我和妈妈之间,将洗好的衣服不急不慢地晾在阳台上。

我带着怀里的一群“小鸡”,在电脑屏幕透出的一点光和影里,来来回回地踱步。来来回回,一直到爸爸坐定。

搬来一把椅子,抱着一瓶红酒,斜坐在他们对面。有些紧张。

灯灭夜静。爸爸妈妈相互戏谑,“猜他今天想说什么?”然后沉默无语。

电脑屏幕暗了,同样的一首歌,只是觉得更轻柔,成了整个世界唯一的声音。

所有的一切,就连窗外的月光,也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等待我,等我讲出我的决定。

先发声的是我坐的椅子。这决定,在我心中淤积得太长,难以启齿。它让我如坐针毡。依旧无言,只是将酒瓶子举起来,一口又一口往肚里灌。

能清晰听到瓶里的酒快速流淌的声音,潺潺地。周围一片黑暗,空气在我和爸爸妈妈之间缓缓凝结,越来越凝重。妈妈劝我别喝这么猛,话语淹没在厚厚的无光夜色,以及葡萄酒碰撞瓶壁,在喉咙艰难流淌的声音中。

充满醉意的夜色把人淹没,已感觉不到对面那两个茫然甚至略带恐惧的面孔。我开口了——

“从明天早晨开始,我再也不去上学了。”

一口酒,两句话;三四声叹息,五六秒沉默;七八次欲言又止,九次暗自神伤,然后佯装十分潇洒。

依旧是民主宽容的气氛,这超出我的想象。做了如此豪迈之雄心的敢作敢为决定后,爸爸妈妈仍然在试图劝我。

没有父母能爽快地接受一个孩子的醉话。

最后只有沉默和无奈。

喝了大半瓶红酒。感觉那天夜里,随着瓶子里的酒越来越少,我就越发清醒,甚至充满了光芒。至于自己究竟说了些什么,是如何结束的,全然没有记忆。

第1天:好像有什么东西碎了

天塌了下来。周围所有的空气都凝固了。

梦想像是碎了一地的高脚杯,扎得人心疼。

疼得让人觉得三万六千块骨头都像没了关节一样,让人恨不得即刻瘫死在床上。

爸爸妈妈辛苦张罗的一桌晚饭慢慢凉了,但在两人殷切目光的庇护下,好像还冒着热气。

就这么走掉然后死去实在不合适。于是选择了另外一种发泄方式:起身——大踏步走向厨房——打开冰箱门——看着里面的微弱灯光——翻弄食物——关上冰箱——大踏步走向客厅——坐下。

往来几趟之后,桌上的东西多起来——轻乳酪蛋糕和抹在它琉璃一样颈上的蛋糕刀、装着巧克力蛋糕的水晶棺材、奶油椰子饼干;辣酱、虾酱、酱油、醋和它们配套的红红绿绿的小盖子;被一袋肉松倚着的半袋吐司;以及在桌子上候了好久的一盘水饺、一盘锅贴、一双筷子、一碟醋。

不,还——缺些什么。转身拿出一瓶红酒。虽很少喝酒,在这个场合“借酒消愁”却很是恰当。猛地拔下瓶盖,费力地将满满的瓶子举过头顶,然后像撕咬一样地吞咽下肚。忽然觉得眼泪要迸出来。依然是强忍住。毕竟早已不是三年前为爷爷和姥姥相继去世而忧郁半年的十三岁男孩了。

发现自己真是个敢作敢当的男子汉。即使被破碎的梦想扎得遍体鳞伤,依然不会后悔。睁开眼睛,周围已漆黑一片,漆黑得与闭上眼睛毫无区别。

在确定自己不是身处梦境后,看了一眼还没摘下的手表,已是凌晨1点半。

像一个沉睡的灯塔,被手表发出的刺眼的光所唤醒。在床上翻了两圈,去了趟厕所,坐在写字台边,打开灯——已经睡意全无了。

三小时前在饭桌上发生了什么,已经一点也记不起来了。只知道我将开始我的新生活。

P1-9

序言

回到过去

如果天下真有此般神器,能让我们以数倍于光速的速度行走,那我们应该能回到过去吧。在写下自己经历的这段日子里,有两幕场景在脑海里来回出现:

一是在挠破头皮回忆过去的时候,发觉找不到来时的路,丢失了从前的自己。

二是找到路之后,看着自己以前写下的东西,忽而兴奋忽而难过,最后竟然无法坚持看完,就抚掌大笑,或者起身来回踱步。就好像吃到绝世美味时,不忍心狼吞虎咽,而是咬下第一口之后,就在嘴里来回细细地品味。

然而更多时候是介于二者之间,让人体验到一种“考古”的乐趣。

为了找回曾经的感觉,我吃从前吃的东西,看当时看过的电影,然后从其他当事人口中抠出各种各样的蛛丝马迹,好像探案一样。不过我更喜欢把这个过程叫作“文学鉴赏”——沿着作者(也就是鄙人)当年不经意铺垫下来的各种情节,攀爬回去,揣测男主角当时的想法,分析男主角当时的心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不止一次发现,我只能把过去的那些自己当作一个“文学角色”来对待,而并非真的自己了,我只能一次次地苦笑“问君何处来”。

由于阅历和价值观的不同,尤其是所处的时间、情境不同,你甚至会搞不懂那个自己当时在想什么,发现你和那个自己完全判若两人——不是你和你自己,而是你和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可不可以理解为在每一个封闭的时间段内,自己就是一个与别的时候的自己都不同的、甚至是唯一的自己呢?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一个人,存在的只是把生命分成无数份时间片断之后的每一份时间里的自己呢?简而言之,存在的也就是很多个被不同时间标签的自己。而我回首写下往事的过程,也就是去超越时间,捡拾丢落在时间尽头一地的那些自己们。

如果天下真有此般神器,请赋予我们先知的智慧,那我们就能预知未来了吧!

那个冬天刮着我永生难忘的长毛风。

因为,那时那个不堪重负的自己,做出了一个让我现在都很佩服的决定:我要休学在家,寻找自己的生活。

不愿把时间浪费在分数的锱铢必较和社会的同流合污上,而且我当时相信,自己在家可以真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值得我们耗费生命去做的事;而且绝不比别人差。

当然,我一个多月的“空想社会主义”最后以失败告终了。我发现我离不开那些朋友们。再次回到校园时,就好像重新活过一般地热爱那里的每寸土地。

每次想要劝我的朋友们不要重蹈覆辙,应该更充实地去爱这个美丽的校园时,我发现除了说“坚持下去”外,竟别无他言。

看到厌学情绪很重的孩子,我会忍不住很严肃地劝他们。不为别的,只因自己是“过来人”。

写这本书时,一直在犹豫,究竟要不要把这伤疤揭开,哗众取宠或者“艺术人生”一下。发现自己竟是如此幼稚,以为一切都已过去。当自己亲手揭开这片伤疤,痛心不减当年。一些文字甚至是在灌了很多红酒之后才写出来的。

我依然应该感谢那个折磨我的“文学角色”——不谙世事、与我重名的男孩。他咽下酒,踱着方步,诚实描绘故事。他让我明白了两件事:

1. 我们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可以没有朋友。如果说活着如同站在一片巨大沼泽地之上,朋友就是唯一不让我们沉陷的原因。

2. 应该感谢高考或者应试教育——尽管它是如此无趣甚至混蛋。  开始正视自己。以我目前之能,另起炉灶创造新生活,似乎不大可能。

曾羡慕过韩寒,却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才气和机遇均是万里挑一的。羡慕归羡慕,终究得脚踏实地。

当发现自己终于能够坦然面对自己,以及那个“躲在黑暗角落”的自己时,内心无比欣慰。我比同龄人多走一段路程,没有白走。

《悖论的积极意义》中说:“如果我们总是拒绝某个会使人心惊肉跳的方面,那么我们也就离真理越来越远”。这些真理,是我们最最亲爱的回忆所赋予的最宝贵财富,它能让我们预知未来。

世上真的有此般神器,它已经稳稳地躺在我的手上了。

我偷偷刻下自己的时空坐标,时空另一头的那些自己早已等着我,请我赐给他们,活过来的意义。

噢,我已经听见他们站起来的脚步声了。

后记

没时间恋爱

同龄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孩子是个最主要的话题。孩子上了高中,不少家长开始担心孩子的早恋问题,经常有朋友问我:“你儿子有女朋友吗?”我往往付之一笑:“没有。”朋友对我的“不负责任”很不以为然:“子昂这么出色,又写得一手好文章,没事时还爱抱个吉他唱个英文歌什么的,多讨女孩喜欢,没有才怪呢!是你不关心,或者不知道罢了。”我能说什么呢?我要是说:他实在太忙了,顾不上恋爱。别人还不笑掉大牙?

很多明星在被问到为什么还不结婚这个话题的时候,常常以“太忙”、“没时间谈恋爱”作为自我保护的武器,我以前也认为这很荒谬,怎么可能忙到没时间恋爱呢?从儿子的经历我意识到,事实完全有可能就是如此,而不仅仅是托词。

时下,网上流行一个“晒”字,什么都拿来晒:工资啊、心得啊、经历啊,我今天也流一把俗,晒晒我儿子的一天生活内容。

清晨5点左右,我和丈夫被儿子屋里的叫早手机铃声从梦中唤醒,随即,睡眼蒙胧、哈欠连天的儿子便开始了一天的“战斗”。

先是洗澡。本来都是临睡前洗澡的,他从美国太阳升夏令营回来后就改为早晨洗了,说是外国孩子都这样。早晨洗就早晨洗吧,反正比不洗强,而且还有一个好处:洗去困意,焕发精神。洗就洗吧,嘴可不闲着,或者引吭高歌(或许用“嚎”更恰切),或者如同演讲般大声背诵外语,绝对是嗓音洪亮、声情并茂,那架势好像他一会儿就要去发表施政演说一样。

我们夫妻中的一个随之起床——谁要是昨晚陪他熬夜了,另一个就早起负责他的早餐。儿子洗罢,早餐也好了,他就拿着三明治、牛奶等坐到电脑跟前,嘴不闲着,眼睛和大脑也不能闲着,边吃喝边上网,看邮件、浏览新闻以及QQ空间的留言。

这一通紧张的忙活之后,伴着“爸妈再见”“注意安全”“多喝水”这样的例行对话,儿子启程奔赴学校。

一家三口一般是6点左右前后脚回家。我们夫妻是喘口气后就开始在厨房奋战,他呢,甭管是面包、蛋糕还是点心,一通海吃,然后,往办公桌前一坐,或读或写,继续拼搏。

饭熟了,他那儿往往是鏖战正酣,我们就坐在桌前聊天等着,然后,他带着歉意在餐桌前就坐,我们每天最温馨的时刻拉开大幕,开始上演我们的保留节目——就餐恳谈。海阔天空,畅所欲言,于是,我们知道了他这一天在学校的经历见闻、喜怒哀乐。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两个主要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但时不时地也要充当他遇到问题时的参谋,宣泄不良情绪的垃圾桶,有时还要当一把心理按摩师,帮助他化解郁闷,疏导情绪。一个经常性的结尾是,他突然意识到什么:哎呀,都这个点儿了,我得去忙我的事去了,不好意思啊。尽管我俩还意犹未尽,也只得匆匆结束。没有办法,谁让他是主角呢。

一个晚上,三人各忙各的,我和爱人隔一阵儿就到他那屋去一趟,一是给他补充营养,送上水果啊、饮料啊什么的,顺便和他聊聊天,开个玩笑,他缓解疲劳的方式主要是体育锻炼:拉力器、仰卧起坐、俯卧撑,听起来蛮像那么回事似的,其实,形式主义的成分更重一些。

到了11点左右,为了第二天早晨的奋斗,我们俩有一个去睡觉,另一个继续边干自己的事边陪着儿子。再熬一阵儿,只好投降:“子昂,我去睡了,你也早点休息吧。别太晚了。”“好的,我这就睡。晚安!”说是这就睡,可能就到一两点钟。

有人要问了:他每天都熬到这么晚,干什么呢?写作业吗?当然,写作业自是题中应有之意,更多的时间用来看书,写博客,回邮件,帮助老师做电脑课件,为各式各样的比赛、活动(计算机比赛、作文比赛、百科知识竞赛、讲演比赛、模拟联合国社团活动、英语角活动、学校文艺汇演、主题班会)做准备。那叫一个充实啊!

连着几天夜战,身体自然会发出抗议,于是就会有一天,晚上9点不到,他就坐在椅子上睡着了,这一觉就睡到了第二天早晨。对于这种“虚度光阴”的举动,他每每是懊悔不已:“啊,我今天加在一起居然睡了8个小时?罪过啊!”

你说,一个忙得团团转,连多睡会儿觉都觉得是浪费时间的孩子,他有时间恋爱么?

妈妈 孙丽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逆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子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745779
开本 32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8
14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