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徽州三雕/民俗艺术学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皮志伟和贾巧燕编著的《徽州三雕》对徽州三雕的现状以田野考察和理论阐释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几个较有影响的徽州三雕的传入做典型调查,对徽州三雕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工艺及现状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内容推荐

民间艺术的奇葩——徽州三雕,承载了徽州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结合。作为徽商文化的产物,它见证了徽州商帮曾经的繁荣,同时又因其蕴含的地域文化气息而具独立存在的意义。此研究的目的并非大肆歌颂古人高不可攀的智慧,而是极尽愚力,以客观记录的形式,通过分别走访徽州三雕不同风格的传承人,真实记录木雕、石雕、砖雕的制作过程以及传承人的作品,并加以归纳整理,从而展现徽州三雕的风貌以及它所体现的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创作思维。

本书《徽州三雕》致力于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以大量的考察图片资料,从历史、民俗、传承、艺术、工艺等方面对徽州三雕进行实地考察和梳理,展现了历史,记录了现状,从理论的高度表达了传承与演进的过程,以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徽州三雕》由皮志伟和贾巧燕编著。

目录

导言

一 一生痴绝到徽州

1.山沟沟里的世外桃源

2.徽州百姓的处世情怀

3.三雕的天人合一理想

二 入木三分,雅俗共赏

1.徽州木雕的源流

2.梁枋问、粉墙旁、庭院后

3.慢工出细活

4.一天雕三个小人物——见证徽州木雕工艺

三 凝重还需石中求

1.石雕的历史轨迹

2.宏大与细微之美

3.沉默寡言的艺人与生动凝练的作品

4.石雕之工序

四 小小方砖显神通

1.秦砖汉瓦、熔古铸今

2.门楼的故事

3.传统与创新

4.砖雕的工艺流程

五 徽州三雕的审美体验

1.雅俗共赏

2.芝草瑞兽

3.人物故事

4.吉祥图案

5.格调有别

六 生存状态与展望

1.三雕现状

2.技艺传承

3.展望出路

附录:田野考察记录

1.严谨的砖雕艺人方新中

2.屯溪石雕工艺厂和屯溪徽派石雕工艺厂

参考文献

木雕作品欣赏

石雕作品欣赏

砖雕作品欣赏

试读章节

3.慢工出细活

大木作与小木作上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在欣赏过精美的木雕作品之后,我们禁不住猜想那些雕刻木雕的艺人们的情况。因为中国文献向来有重物不重人的传统,有记载的木雕艺人十分稀少。逝者已矣,面对现今,我们为能够找到继续从事木雕的艺人而感到高兴。在看他们工作时,我们感受到了细心与耐力的能量,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阅历和经验的作用。正如其他的许多民间艺术,徽州木雕在古代并没有系统性的文字资料对技艺的记载。一是木雕艺人本身文化水平不高;二是出于对技艺的保护,这些养家糊口的绝活自然不能随意地在大众间传播。所以,木雕技艺主要以口授形式流传下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师傅手把手教的机会不多,徒弟多是自己边看边学,在一件件的木雕作品训练中,在不断的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上,习得一门手艺。继而把它传授给徒弟的徒弟,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如此精美的木雕作品,在当代还能否找到它的踪迹。在徽州地区从事木雕的艺人数量不是很多,但是还是有这样一部分手艺精湛的木雕艺人,他们每天伏案雕刻,从雕刻内容的选择到最后的上保护漆,一件件地完成着作品。同时也做些旧木雕的修复工作。在小作坊里,几十年如一日的雕刻,才能获得这样的技艺。这样的木雕艺人有相当多是默默无闻的,一如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对艺匠的忽视,这倒也给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安静的环境。在这次调查中,我们采访了多位木雕艺人。他们把小作坊设在清净的环境之中,泡上一杯茶,坐下来一干就是一天。

王金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师,已经是耄耋之年。因为年龄的关系,现在的徒弟是最后的关门弟子,自己不再从事雕刻了。在老先生潜口民居的工作点中,我们采访到了他。他给我们介绍了自己距离潜口民居六七千米的小作坊,大概在岩寺塔附近。现有四五个徒弟。在潜口民居里,老先生带着我们,给我们介绍了各个木构件的名称、学名和当地的称呼,狮撑、牛腿、雀替、梁托等各个构件的作用,冬瓜梁上的像眉毛一样的梁眉,室内所雕刻的内容都是传统的木雕故事。我们向老先生打探做好徽州木雕的技术奥秘,老先生笑谈没有奥秘,唯有实践和悟性。他刚开始学的时候,每天工作的内容就是先磨各种刀,打打木雕的粗胚。这样坚持下来,一般人需要三年时间。而现在回想起先前的学徒生活,却是有苦也有甜的。实践与悟性,加上兴趣是大多数的三雕艺人告诉我们的秘诀。这好似一个通用的定律。巧的是,同日,安徽省省委书记来视察,于是老先生忙着跟省委书记对话去了。

在屯溪,我们采访了木雕艺人蒯正华(图52)。他生于1962年,安徽肥东人,自幼爱好美术,酷爱雕刻艺术,分别师从东阳工艺名家吕闪雷大师,徽州老艺人王金生老师,学习雕刻艺术、从事古木雕件修复和复制工作,并创建了黄山市工艺美术学会正华徽派木雕工作室。先后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师、黄山市工艺美术师、黄山市金牌工艺师。现为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黄山市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

蒯师傅姓蒯,与明代建筑家“蒯祥”同姓。蒯祥多次参加了皇宫的重大工程。在建筑史上有“蒯鲁班”之称。当我们问起他是否是蒯祥的传人时,蒯师傅笑笑没做回答。不清楚的事情,当然不能随便加以肯定或者否定。

蒯师傅的作坊在一处幽僻的地方,二层小楼。上了楼,窗外望去有一座小桥,还有小水库,再往上,就是一个山上公园,环境很幽静,周围也就只有犬吠声。我们去蒯师傅作坊时,刚好他的出师徒弟带着两只鸡来看望他。他告诉我们因为今天是过节,他们这边的风俗,过节是要来拜师的,所以出师的徒弟提着礼物来了。这个徒弟现在自己也开了个小作坊,从事一些木雕生意。徒弟告诉我们,木雕学习要三年,悟性好的,三年不到些,悟性差的,即使学出来后,还需要其他师兄弟的帮助才能完成一件完整的木雕作品。所以师兄弟间的关系可是要处好的。他自己现在则已经能够雕刻一件完整作品了,但如果要做得出神入化的话,还需要时间的洗练。蒯师傅也说虽然自己已经做了30年了,但还是在边做边学。他亲身实践了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

有30年经验的蒯师傅现在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件是雕刻新作品,第二件是修复老的木雕作品。关于现在新雕的木雕作品,蒯师傅说多数是按照老的题材来进行创作的。比方说这个还处在前期的“兰亭序”(图53、图54),就是根据王羲之的《兰亭序》,把它图像化,根据他的描述,把人物具体化。蒯师傅介绍道:“永和九年,41位文人雅士聚集在那里。有书童在上游倒酒。你像这个图,就是根据《兰亭序》讲的故事,然后发挥想象创作出来的。而老的木雕作品,都是熟人的,或者熟人介绍的人带过来修复的,其中也有博物馆的东西。修复老东西,除了经验,还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只能说是尽量地修旧如旧。”

我们总是很想探听木雕不外传的技巧。蒯师傅则很淡然地说道:“独门技巧,那倒没有。但是我们徽州的木雕,当然会加进徽州的特征。比如我如果雕一幅八仙图,我虽然做的是八仙,但会把徽州房子的特点,如马头墙、梁架结构都融入进去。”

蒯师傅一天工作8个小时。当我们很不好意思地打听他所雕的木雕价格时,他坦然地告诉了我们。比如这一片花板,15万,已经有客户定好了。这一片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未了,蒯师傅还加上一句:“这幅是浅雕。我博物馆那一幅,雕得有四五厘米深,这个两厘米都不到。”由此可见,手艺好的木雕艺人,还是不用为过日子而发愁的。

在徽文化博物馆的非遗园内,我们又采访了一个年纪稍小的木雕艺人,蔡爱民(图55)。他老家是扬州的,做了二十年左右的木雕。当我们问为什么会学木雕时,蔡师傅说:“别人不知道,以我个人为例,家里比较穷,书又读不上去,考不上大学,你不学个手艺,找对象都找不到。没有学历,只有用东西来证明你的实力,没有作品,那就什么都证明不了,只能是这样子。”非常实在的话,让我们笑了好久。

蔡师傅知道我们来的诚意,也就放开性子聊了起来。在博物馆里的木雕介绍中,讲解员会郑重其事地介绍说,这片木雕雕了7层,多么的了不起。而在专门从事木雕的蔡师傅看来,他们在雕刻的时候可并没有说要去专门的分几层雕,雕刻是无法分几层几层的。只能说是大概的前景和后面的背景,通过雕刻把距离感和错落感给营造出来。它和美术绘画是两回事儿。绘画是一个平面,用颜色的深浅、线条粗细来概括远景和近景。雕刻则前后距离要有一定的错位。而在雕刻之前,木雕艺人心里都已经有一个概念和腹稿了。

听说我是浙江人,蔡师傅又聊起了东阳木雕。徽州三雕和东阳雕刻也是不一样的,东阳雕刻比较注重精细,比较接近于自然。而这个徽州三雕有点写意、粗犷。徽州三雕主要还是受徽州画派的影响,如受新安画派影响,题材内容都是跟新安画派是一样的。东阳雕刻也是受画派影响的。先有人画出来,然后再慢慢地刻。

蔡师傅把我们带到他正在雕刻的一块木雕前介绍起来。他每天8小时的雕刻,这件木雕已经雕了有半年时间了,他的题材来自宫廷画师郎世宁的一幅群马图。他也毫不回避地说道,这件木雕,先是用电脑打印的郎世宁的画,然后贴在木板上的。以前的雕刻图纸,有的是自己设计,有的是根据新安画派的图雕刻,也有的采用图的局部重新创造。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些木雕艺人的淳朴与认真。木雕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没有奥秘,没有独门秘诀,唯有辛勤的工作,慢工出细活。

P23-27

序言

民俗艺术作为民族的精神园田,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梦绕情牵。它源于生活,取法自然,质朴通俗,睿智精妙,始终彰显着入世乐生的情怀和求索创造的精神。

所谓“民俗艺术”,系传承性的民间艺术,或指民间艺术中融入传统风俗的部分。它往往作为文化传统的艺术符号,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游乐赏玩等日常生活的领域广泛应用,“传承性”和“风俗性”的基本特征使其凸现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

民俗艺术学以民俗艺术为研究对象,作为民俗学与艺术学的交叉学科,成为艺术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支系。“传承论”、“社会论”、“象征论”,分别从存在特征、属性风格和表现方式三个方面构成了民俗艺术学的理论基础,“田野作业”则成为其研究的基本手段和重要前提。

“民俗艺术学研究丛书”主要从民俗艺术的专题入手,通过田野调查和理论阐发,由典型到一般,从民俗艺术不同门类和属种的规律把握,上升到学科理论建设的高度。民俗艺术源远流长、面广量大,但民俗艺术学的学科建设才刚刚起步。丛书编纂的主旨在于开展扎实的基础工作,以由点到面、由细而巨的渐进方式,在实证研究和理论概括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俗艺术学的学理。

这套丛书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主编,它讲求图文并茂,努力选取生动而恰当的图片映衬文字,从而形象、直观地展现民俗艺术的风采。相信读者朋友们会以本丛书为媒介,与我们结缘携手,共同徜徉在民俗艺术的园田,热爱并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陶思炎 王廷信

2010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徽州三雕/民俗艺术学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皮志伟//贾巧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125301
开本 24开
页数 1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1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305.2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5
188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03:03